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98
|
Title: | 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 |
Authors: | 馮藝超 |
Contributors: | 蕭金松 馮藝超 |
Date: | 1985 |
Issue Date: | 2016-11-14 14:49:50 (UTC+8) |
Abstract: | 前言 根據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研究,婚姻的目的,大體可分為經濟的、生殖的和愛情的三方面(註一)。雖然每一民族的取向與其所著重的程度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仍是以「生殖」為主。傳宗接代為婚姻的最大任務,所謂「繁子孫」是也,經濟關係反居於較次的層面。然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姻,著眼點卻在政治上的結合,不但在經濟上,以至於文化上往往亦憑藉婚姻關係的建立而得以推展。 又和親是建立政治聯繫的一種橋樑,但若雙方之間產生根本利害衝突時,或一方的力量較為強大,足以兼併另一方時,則所建立的婚姻關係亦難以阻止彼此間之戰爭與吞併。歷史上記載的和親事件甚多,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看出已塗上政治色彩。唐朝與吐蕃的和親乃其中一例。 吐蕃自贊普松贊幹布登位後,始在西藏高原建立統一的王國。其時,中原的唐廷正值太宗在位,吐蕃的新興勢力,固未足與勢如中天的唐廷相頡頏,但初生之犢亦無所畏忌,反而銳意進取。其與唐廷締交未幾,即藉詞以武力犯邊,以試探唐廷之實力,及其失利後,乃遣使向唐請婚,實行以退為進的策略。唐廷處於極為有利的情勢下,竟接納認識未深之遠鄰而許結和親,箇中緣由為何?乃引發筆者探討本文的動機之一。 唐廷先後以兩位公主下嫁吐蕃,但漢籍中有關文成公主的記載極其簡略,反觀藏籍卻臚述甚詳;而金城公主則恰好相反,漢籍記載的多,藏籍反而少。其中是否有特別緣由?當時實際情形究竟如何?乃筆者欲探討本文的動機之二。 吐蕃與唐廷和親之前,仍為一未完全開化的社會,但在雙方結為婚媾之後,依附和親而建立的其他關係,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均有極其深切的影響。尤其是文化方面,今日西藏的文化,泰半皆採自中國,只有一小部分採自印度(註二),無庸置疑,此乃唐蕃和親時所奠立的基礎。相對而言,唐廷所受影響雖然較少,但亦有深可注意者。此是筆者欲探討本文的動機之三。 此外,如當時人對和親所持的態度,乃至於公主以穉齡遠適異域,與出嫁後的心態,筆者亦極有興趣予以探索。 本文的研究範圍,自唐太宗貞觀八年(六三四),吐蕃初次遣使朝唐而後文成公主下嫁起,至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金城公主薨,唐蕃和親關係告終止,中間共一百零五年的史事。研究目的在探究唐朝與吐蕃和親的原因、經過,以及和親對雙方所造成之影響。全文除前言外,共六章十六節,約十二萬言。正文第一章「緒論」,就和親的意義、淵源與演變,及唐朝對和親政策的態度作一闡述。第二章「唐蕃和親之背景」,先介紹吐蕃的先世及其種性,再就雙方對峙態勢的形成,以及基於事實上的需要兩方面加以論析。第三、四章「文成、金城兩公主之和親」,就和親契機陳述吐蕃請婚的經過,與文成、金城兩公主入藏前後的情形探討當時的實際情況。第五章「唐蕃和親之效果與檢討」,就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其他方面對唐蕃雙方的影響作評估。第六章「結論」,乃就全文作綜合性的總結,並對唐朝與吐蕃和親的得失提出個人的看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採用歷史學的角度,就手邊所蒐集的資料,予以分析、綜合、比較,間亦配合社會學、民族學的觀點。但因筆者未曾接受過有關的專門訓練,認知上難免不夠深入;加上本文標題有欠明確,多少在取向上造成混淆,此無疑是本文的一大缺失。其次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吐蕃的原始資料未能蒐集周全,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人的有關著作;但筆者才識俱淺,有關資料雖力求蒐集,但掛一漏萬,仍在所難免,此是本文的缺失之二。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吐蕃記述歷史事實失之簡略,甚且付諸闕如,故在有關事件上,未能與漢籍資料相比照,為筆者最感棘手的一個問題。又吐蕃為一絕對的宗教社會,藏人本身歷史觀念極為淺薄,造成其歷史的記述「苟無宗教,則不足以動西藏人之心也」(註三)。因而吐蕃歷史多夾雜神話傳說,顯得矇昧難明,雖經剔羅爬梳,但扞格仍存,故筆者在撰作過程中,力求守持謹慎客觀的態度,以期求得此段歷史的真象。 本論文能即時完成,首先應感謝林所長恩顯的安排,使筆者在論文大綱口頭報告研討會上,得有機會聆聽王壽南、王吉林兩位教授提出中肯而寶貴的意見,對本論文在架構、資料取向、以及觀念的啟迪上裨益甚多,指導教授蕭師金松的諄諄善誘,在百忙中能費神予以詳細批閱,更使筆者感繳萬分,又學友們的熱心幫助,在此亦致上最由衷的謝意。 前言1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和親之意義5 第二節 和親政策之淵源與演變8 第三節 唐朝之和親政策10 第二章 唐蕃和親之背景19 第一節 吐蕃之先世及其種性19 第二節 唐蕃對峙態勢之形成22 壹、李唐獨霸23 貳、吐蕃盛起25 參、唐蕃對峙29 第三節 雙方事實之需要31 壹、唐朝方面31 貳、吐蕃方面33 第三章 文成公主之和親41 第一節 吐蕃請婚之波折41 壹、請婚年代之考訂41 貳、請婚過程43 參、許婚決定45 第二節 文成公主入藏47 壹、聘禮與嫁粧47 貳、迎送儀節49 參、入藏經過50 第三節 文成公主入藏後之事蹟52 壹、有關疑點之澄清52 貳、贊普築城及甘慕漢化54 參、贊普傾誠唐室55 肆、贊普卒後唐蕃關係之演變56 伍、公主婚姻生活之臆測及其薨逝57 第四章 金城公主之和親67 第一節 和親關係之再建立67 壹、兩次和親間唐蕃關係之演變67 貳、唐蕃二度和親73 第二節 金城公主入藏75 壹、公主之家世75 貳、公主出降情形76 參、公主入藏82 第三節 金城公主入藏後之事蹟84 壹、築城及受册封84 貳、吐蕃請九曲地85 參、公主欲奔箇失密國87 肆、吐蕃與突騎施相結寇境89 伍、公主請詩書及赤嶺分界立碑90 陸、公主薨92 第五章 唐蕃和親之效果與檢討109 第一節 政治方面109 第二節 軍事方面114 第三節 經濟方面116 第四節 文化方面121 壹、建築城郭宮室121 貳、改變蕃民服飾122 參、闡揚漢學123 肆、倡導佛教124 伍、其他126 (一) 藝術127 (二) 娛樂127 (三) 醫藥128 (四) 曆算128 第六章 結論139 附錄: 藏王請婚文成公主藏戲劇本本事143 圖一:唐代疆域圖147 圖二:西藏形勢圖149 圖三:文成公主入藏示意圖151 表一:唐朝與外蕃和親大事表153 表二:唐蕃和親大事年表155 表三:唐蕃和親期間使者交往表163 表四:唐蕃在位君主年代關係表172 表五:吐蕃贊普世系表173 參考書目175 |
Reference: | 中文資料 一、史料與專書 漢書:班固撰,宏業書局,民六七,台北再版。 後漢書:范曄撰,藝文印書館,台北。 魏書:魏收撰,藝文印書館,台北。 隋書:魏徵等撰,鼎文書局,台北。 舊唐書:劉[眴]撰,鼎文書局,台北。 新唐書:歐陽修、宋祈等撰,鼎文書局,台北。 貞觀政要:吳競撰,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通典:杜佑撰,新興書局,民五二,台北。 資治通鑑:司馬光撰,世界書局,民六六,台北。 資治通鑑考異:司馬光撰,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通鑑紀事本末:袁樞,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册府元龜:王欽若編,中華書局,民六一,台北。 唐會要:王溥撰,世界書局,民五七,台北。 玉海:王應麟撰,華聯出版公司,台北。 欽定全唐文:董誥等編,滙文書局,台北。 唐大詔令集:宋敏求編,民六一,台北。 唐語林:王讜,廣文書局,台北。 文獻通考:馬端臨編撰,新興書局,民五二,台北。 全唐詩:清聖祖輯,明倫出版社,民六○,台北。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中國學術著助委員會,民六五,台北。 王忠:新唐書吐蕃傳箋證,科學出版社,一九五八作九月。 王桐齡:中國全史(上),啟明書局。 王堯:吐蕃金石錄,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北京一版。 王堯、陳踐譯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一版。 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吐蕃文獻選,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一版。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嘉新文化基金會,民五八,台北。 王輔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二版。 王輔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一版。 史墨卿:岑參研究,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 林冠群:李唐、回紇、吐蕃三邊關係之探討-以肅、代、德宗時期為中心,政大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七二。 左丘明:左傳會箋,明達出版社,台北。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札奇斯欽: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正中書局,民六一,台北。 任育才:唐史研究論集,鼎文書局,台北。 李方桂:唐蕃和盟碑。 李東陽:新舊唐書雜論,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 李符桐:邊疆歷史,蒙藏委員會編印,民五一,台北。 李肇:唐國史補,學津討原本,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 李德裕:李文饒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 李震:中國歷代戰爭史(8) (9),黎明出版有限公司,民六五,修訂一版。 李樹桐:唐史新論,中華書局,台北。 沈亞之:沈下賢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沈曾植箋證,張爾田校補:蒙古源流箋證,中國文獻出版社,民五四年十月,台北。 岑仲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九思出版有限公司,民六七,台一版。 岑仲勉:隋唐五代史。 阮昌銳:中外婚姻禮俗之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民七一,台北。 呂和叔:呂和叔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九思出版社,民六六,台北。 呂思勉:讀史札記。 杜甫著:楊倫箋注:杜詩鏡銓,里仁書局,民七○。 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縉雲山編譯處印行,民二九。 姚大中:中國世界的全盛,三民書局,民七二。 計有功:唐詩紀事,鼎文書局,民六○,台北。 侯林柏:唐代夷狄邊患史略,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民六八,台北。 范祖禹:唐鑑,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台北。 胡雲翼:唐代的戰爭文學,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台北。 洪滌塵:西藏史地大綱,正中書局,民三六,上海。 封演:封氏聞見記,學津討原本,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 柏爾著,宮廷璋譯:西藏之過去與現在,商務印書館,民一九。 柏爾著,董之學、傅勤家譯:西藏志,商務印書館,民二九再版。 孫希旦:禮記集解,文史哲出版社,台北。 孫甫:唐史論斷,學海類編本,文源書局,台北。 班固:白虎通德論。 馬起華:貞觀政論,漢苑出版社,台北。 恩格倫著,林光徵譯:民族發展底地理因素,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台北。 麥唐納著,鄭寶善譯:西藏之寫真,蒙藏委員會印行,民二四,南京。 凌純聲等撰:邊疆文化論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四二,台北。 陳子昂:陳伯玉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陳天鷗:喇嘛教史略,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四三年元月,台北。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里仁書局。 陳鴻墀:全唐文紀事,世界書局。 第五世達賴喇嘛著,郭和卿譯;西藏王臣記,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七月,一版。 張九齡等撰:唐六典,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張九齡:曲江張先生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張其勤:西藏宗教源流考,西藏研究編輯部,一九八二年,拉薩。 張說:張說之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張籍:張司業詩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黃次書: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中華書局,民三六,上海。 黃沛翹:西藏圖考,文海出版社,民五四,台北。 黃麟書:唐代詩人塞防思想。造陽文學社,香港。 章群:唐史,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康樂:唐代前朝的邊防,台灣大學文史叢刊,民六八,台北。 陸贅:陸宣公奏議,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台北。 馮承鈞:歷代求法翻經錄,商務印書館,民五一,台一版。 焦應旂:西藏誌,文海出版社。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學生書局,民六三,台北。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六,台北。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文海出版社,民六五再版,台北。 福幢著: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商務印書館,民三五。 廣祿:西藏研究,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民四九,台北。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商務印書館。 蔡文輝: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民七○再版。 蔣君章:中國邊疆與國防,黎明出版事業公司。 劉伯驥:中西文化交通小史,正中書局,民六三。 劉義棠:中國邊疆民族史,中華書局,台北。 鄭德坤:中國文化人類學,華世出版社,一九八○年,台北。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五月,二版。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民四四,台北。 羅香林:歷史之認識,亞洲出版社,民四四,香港。 藍文徵:隋唐五代史。商務印書館,民六七,台三版。 藏婦Rin-Chen-Lha-Mo口述,英人路易金格(Louis King)執筆,汪今鸞譯:西藏風俗志,商務印書館史地小叢書,民二二。 蘇晉仁、蕭鍊子校證:「册府元龜」吐蕃史料校證,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版。 蘇轍:欒城應詔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 謝海平:唐代蕃胡生活及其對文化之影響,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六四。 嚴耕望:中國歷史地理唐代篇,中華文化出版委員會。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洪氏出版社,民七十,台北。 藏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一版。 藏族民歌選,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一版。 衛藏通志:商務印書館,民五七,台一版。 周禮注疏及補正,世界書局。 不著撰人,吳豐培校訂:番僧源流考,西藏研究編輯部,一九八二年,拉薩。 二、期刊論文 王桐齡:漢唐之和親政策,史學年報第一期。 王壽南:唐代的和親政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二卷第三期。 巴桑旺堆:關於吐蕃史研究中幾個「定論」的質疑,西藏研究總第八期。 白西:吐蕃歷代后妃記略,西藏研究總第六期。 任乃強:文成公主下嫁考,康導月刊第三卷第八、九期附錄九。 任乃強:西藏政教史鑑,康導月刊第二、三、四、五卷。 任乃強:松贊岡布年譜,康導月刊第六卷第一期。 任乃強:松贊干布年譜,西藏研究創刊號。 任乃強:藏人之歷史觀念,康導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附錄五。 任乃強、曾文琼:「吐蕃傳」地名考釋(三)(五),西藏研究總第六期。 江道元:世界屋脊的明珠,西藏研究總第六期。 朱寶唐:七八九世紀間的唐朝與吐蕃,中國邊政第二十三期。 李方桂:吐蕃大相祿東贊考,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李方晨:唐代的吐蕃國,反攻雜誌三一四期。 汶江:赤松德贊碑銘試解,西藏研究總第二期。 何瑞雲:唐太宗的和親政策箋析,西藏研究總第六期。 芮逸夫:唐代南詔與吐蕃,西藏研究。 李霖燦:西藏史,邊疆文化論集(三)。 宋龍泉:西藏名稱與境域之沿革,中國邊政第二十二期。 宋龍泉:唐朝對吐蕃文化的影響,中國邊政第二十六期。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史料研究,大陸雜誌第七十卷第四期。 林恩顯:中國歷朝與邊疆民族的和親政策研討,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林恩顯:唐朝對回鶻的和親政策研究,政大邊政研究所年報第一期。 林恩顯:唐朝對奚與契丹的和親政策研究,人文學報第一期。 吳豐培:唐代吐蕃名相祿東贊後裔五世仕唐考,西藏研究總第八期。 恰白、次旦平措:大昭寺史事述略,西藏研究創刊號。 張印堂:西藏環境與藏人文化,邊政公論第七卷第一期。 張駿逸:「蕃教」與吐蕃,政大邊政研究所年報第十五期。 崔中石:藏族與唐代關係之史略,邊事研究第二卷第五期。 馮承鈞:唐代華化蕃胡考,東方雜誌二七卷第十七號。 姚徽元:藏族考源,邊政公論第三卷第一期。 黃子翼:藏族名稱之商榷,邊政公論第一卷第七、八期。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漢唐史論集。 郭大烈:唐代吐蕃經營西南的歷史作用,西藏研究總第七期。 鄔朝貴:舉世矚目的布達拉宮,西藏研究總第二期。 蒲文成: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一),西藏研究總第八期。 蔣君章:西藏之自然環境與人生,邊政公論第三卷第三期。 鄺平樟:唐代公主和親考,史學年報第二卷第二期。 譚英華:吐蕃名號源流考,東方雜誌第四三卷第四號。 羅香林:中國歷代籌邊之善策,歷史之認識。 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 龔甬波:西藏婚姻制度之研究,政大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資料 一、日文方面 山口瑞鳳:古代チベット史考異─吐蕃王朝と唐朝との姻戚關係(上),東洋文庫第四十九卷。 佐藤長:古代チベット史研究,同朋舍,昭和五二年,京都。 佐藤長:西藏歷史地理研究,岩波書局。 楠基道:西藏上古史考,東楠文庫Ⅳ,永田文昌堂。 稻葉正就、佐藤長:紅册(日譯本),蒙藏委員會藏。 二、西文方面 Zuiho Yamaguchi,: "Matrim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u-fan and the T`ang Dynasties ( PartⅡ ) The Memoirs of the Toyo Bunko. No. 28. 1970. Zuiho Yamaguchi, On the "Annals" Relating to Princess Wen-ch`eng. The Memoirs of the Toyo Bunko, No. 35. 1977. Shakabpa W. 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 Y. U. S. 1967. Hoffmann, Helmut,"Tibet A Handbook." Uni. Indiana, Us. 1968. Tucci, Giuseppe. "The Tombs of the Tibetan Kings" Roma. 1950. Thcci, Giuseppe. "Tibet, Land of Snow." London, England. 1973. Thomas, F. W., "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35,1951,1955. Stein, R. A. "Tibetan Civitization." translated by Driver J. E. Stapleton, With original drawings by Tendzin Lobsang, California. U. S. 1972. |
Rela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邊政研究所 碩士 7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 0Kb | HTML2 | 62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