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107619      Online Users : 13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832


    Title: 張大春的說謊史
    The lying history of Chang Da-chun
    Authors: 吳秋鳳
    Wu, Chiu Feng
    Contributors: 陳芳明
    Chen, Fang Ming
    吳秋鳳
    Wu, Chiu Feng
    Keywords: 張大春
    謊言
    語言
    歷史
    權威
    知識
    記憶
    魔幻現實
    後設技巧
    後現代
    真實
    虛構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11 11:52:39 (UTC+8)
    Abstract: 張大春在台灣文壇中長期扮演「說謊者」,甚至開宗明義地以「大說謊家」自居,以編謊瞎說為業,竟能讓眾多讀者甘心聆聽他的謊言,並期待他下一次又要怎樣施展謊話,「說謊」之於張大春,儼然成為一種專屬張大春的「技藝」。因此,張大春為什麼願意當一個用小說編造謊言的人?張大春如何不斷地翻轉小說的寫作形式而將讀者玩弄於股掌之間?張大春製造那麼多的謊言,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這些一直都是許多「張大春研究者」所好奇的問題,也是本篇論文研究的目的。對於張大春的「謊言書寫」論者甚多,但前輩論者多以其單本著作為討論主題,本論文希望從張大春的寫作姿態、對語言及創作之信念等方面,將其創作歷程之「謊言書寫」做一全面性討論,以建構出完整的「張大春說謊史」。

    本論文將從「謊言」角度切入,爬梳張大春自出道至轉向中國古典領域之前,其謊言書寫之源起到收束的發展歷程。因此將從〈懸盪〉作為起點,而以《尋人啟事》作為轉向前的斷點,討論張大春創作與各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之交互作用,分析張大春寫作技巧及文學思想進路之演變,探索張大春從早期短暫受寫實主義影響,到開始追尋「小說之敘述」,再以魔幻寫實及後設技巧展演他對「語言/謊言」思考,最後逐漸轉入中國傳統書場,整理其中演變過程,並討論張大春偏重於「語言」、「記憶」、「權威」、「真實/虛構」等相關主題之由來與脈絡。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謊言/真實」議題仍對現今社會有其映照之寓意,所以重探張大春小說中的「謊言書寫」,盼能以不同於前輩論者的角度切入,提賦予張大春小說新的時代意義,供張大春研究另一個面向的思考。
    Reference: 一、張大春著作
    (一)小說集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1年。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6月。
    ──《時間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7月。
    ──《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6月。
    ──《歡喜賊》,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大說謊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9月。
    ──《病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2月。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本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城邦暴力團》【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城邦暴力團》【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2月。
    ──《城邦暴力團》【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最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戰夏陽》,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富貴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一葉秋》,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
    ──《大唐李白:少年遊》,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3年9月。
    ──《大唐李白:鳳凰台》,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4年3月。
    ──《大唐李白:將進酒》,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5年4月。

    (二)雜文集、評論集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4月。
    ──《化身博士──危言爽聽》,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2月。
    ──《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5月。
    ──《異言不合》,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小說稗類‧卷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
    ──《認得幾個字》,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送給孩子的字》,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1年9月。
    ──《文章自在》,台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公司,2016年4月。

    (三)單篇散文、評論、雜文
    張大春,〈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94~109。
    ──〈坦白從寬〉,收入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 年,頁 362。
    ──〈理性與知識的狎戲──《傅科擺》如何重溯歷史〉,Umberto Eco著,謝瑤玲譯,《傅科擺》,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6月,頁2。
    ──〈偶然之必要〉,《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出版社,第87期,2010年10月,頁124。

    二、相關論著
    (一)中文文學文本(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出版社,1993年9月。
    ──《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年4月。
    朱西甯,《冶金者》,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4月。
    ──《鐵漿》,台北:三三出版社,1989年7月。
    ──《蛇》,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1月。
    宋澤萊,《大地驚雷──宋澤萊小說集I:打牛湳村》,台北:前衛出版社,2013年12月。
    黃凡,《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研究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二刷。
    ──《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安憶,《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深山夜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3月。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新北:華文網,2007年。
    張誦聖,《當代台灣小說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月。
    黃清順,《「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以1983年-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三)中文編著(依姓名筆劃排列)
    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
    鄭明俐主編,《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4月。
    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四)外文譯著(按原作者姓氏英文字母排列)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9月。
    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帕特里沙‧渥厄(Part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三、報紙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安憶,〈處女作的世界〉,《小說界》,第91期,1997年2月,頁170。
    王心怡,〈張大春出新作 尋人啟事〉,《中央日報‧教育‧藝文》,1999年7月31日,第9版。
    平路,〈大春的「本事」〉,《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年10月8日,第41版。
    尼洛、齊邦媛、劉紹銘,〈第九屆時報文學獎評審意見—關於張大春的〈將軍碑〉的碑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3-4日,第8版。
    呂興昌,〈瞎掰胡扯的藝術──評張大春《大說謊家》〉,《新地文學》,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4月,頁206-210
    江中明,〈張大春,發出尋人啟事〉,《聯合報‧文化》,1999年7月31日,第14版。
    李潼,〈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1993年5月13日,第14版。
    李奭學,〈好書榜:書評‧撒謊的信徒──《本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9月10日,第42版。
    李娜紀錄整理,〈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2008年3月28日於本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演講與座談,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李明駿,〈歷史的糾結纏繞─評《時間軸》〉,《當代》,第11期,台北:當代雜誌社,1987年3月,頁147。
    李玫英,〈張大春──目無餘子的虛無小子〉,《自由青年》,第80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49-50。
    朱雙一,〈語言陷阱與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十一卷八期,頁132-137。
    衣若芬,〈好書榜:書評《尋人啟事》〉,《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讀書情報》,1999年8月19日,第42版。
    林燿德,〈蘇非斯特的言談 ──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 〉,原載《文訊 》第二十八期,1987年 2 月, 收錄於《期待的視野 ──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 8-9。
    ──〈如果張大春──導讀《如果林秀雄》〉,《台北評論》第一卷,1987年9月。
    ──〈世紀末的小說策略──和張大春對話〉,《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頁30-39。
    ──〈「宏志憂春」以及其他──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卮言〉,《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
    ──〈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1995年6月,《書評》第16期,頁3-4
    林紫慧記錄,〈八○年大台灣小說的發展──蔡源煌與張大春對談〉,《國文天地》,四卷五期,1998年10月,頁33-39。
    林建光,〈政治 、反政治、後現代: 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 〉,《中外文學 》第31卷第.9期,2003年,頁130-59。
    金儒農,〈門戶破敗、俠客早逝:從《城邦暴力團》談武俠小說中現代性的促逼〉,《第七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頁48-81。
    阿盛,〈變與不變一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1987年4月,第29期,頁224-27。
    洪鵬程,〈試論八○年代台灣後設小說的定位:以張大春《公寓導遊》與《四喜憂國》為分析對象〉,《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2年2月,頁63-86。
    黃念欣,〈飄盪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讀書人》,1996年11月,第21期,頁54-57。
    黃允中,〈張大春的終極標靶〉,《風尚》,第137期,1998年5月,頁15-21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十一卷四期,頁140-150。
    梁心愉,〈張大春談政治小說〉,《中央日報‧讀書》,1996年4月10日,第21版。
    陳芳明,〈傅柯與新歷史主義〉,《文訊》第344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3年6月,頁8-12。
    陳姿丰,〈棒狀物與卡片的本──解讀「本事」一書的蘊義〉,《輔大中研所學刊》,十期,頁265-278。
    陳建忠,〈以小說造史:論高陽與張大春小說的敘史情結與文化想像〉,《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155-188。
    楊照,〈「影射小說」在台灣〉,《新新聞週報》,第543版,1998年3月9日。
    楊錦郁紀錄,〈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1994年1月革新第60期,總第90期,頁85-90。
    張耀升,〈張大春《戰夏陽》的解構閱讀〉,《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九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10月,頁192。
    張國立,〈忘了裝煞車的張大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86年11月26日,第8版。
    張誦聖,〈迷宮的先知〉,《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8年9月7日,第48版。
    蔡詩萍,〈符號的疏離人──評張大春《四喜憂國》〉,《聯合文學》,第48期,1988年10月。
    裴元領,〈撒謊之鞭──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八期,頁100-103。
    滕淑芬,〈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1993年1月,第18卷第1期,頁84-86。
    劉紹銘,〈大柱子與二楞子(評〈雞翎圖〉)〉,《中國時報》,1980年9月28日,第8版。
    劉慧珠,〈寫實的跨越──張大春〈將軍碑〉、〈四喜憂國〉的虛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3年3月,第六期,頁123-156。
    ──〈魔幻與後設之間──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反寫實書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2004年9月,第四期,頁41-58。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頁62-84
    劉紹銘,〈大頭春‧張大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四卷第二十期,2008年8月,頁40~45
    ──〈〈將軍碑〉淺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0月4日,第8版
    劉志凌紀錄整理:〈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2008年3月29日北京三聯書店座談會,收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20期,2008年8月。
    歐亞盟,〈中年大頭春的青春期嬉遊記〉,《People》,1993年2月,創刊貳號,頁132-133。
    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1986年11月,第76卷第5期,總第687期,頁48-51。
    賴素鈴,〈張大春,憑本事顛覆知識〉,《民生報‧讀書周刊》,1998年9月24日,第34版。
    ──,〈這回想盡辦法避免炫技──張大春尋人啟事很樸素〉,《民生報‧文化風信》,1999年7月31日,第7版
    ──〈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聯合文學》,第15卷第3期,1999年1月,頁112。
    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週報》,第506期,1997年11月30日-12月6日,頁74-79。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十二卷七期,總第139期,頁10-18。
    ──〈聊聊──阿城V.S.張大春〉,《聯合文學》,一○卷四期,頁12-25。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 - 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淡江大學,2002年。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台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王麗櫻,〈大頭春系列中青少年形象及成人世界的塑造〉,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玉玲,〈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文學家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歐婉貞,〈青少年小說研究─以張大春、錢伯‧艾登斯的作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士品,〈張大春新聞小說及其文學主張〉,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榮洲,〈從游移到回歸──張大春小說的離散與認同〉,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諭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賴穆萱,〈後現代青少年的辯證:論張大春的成長三部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李姿慧,〈張大春、袁哲生、許榮哲之少年日記體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胡心華,〈再現失落的世界──張大春《城邦暴力團》〉,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
    胡嘉芮,〈巨傳私史──朱天心、張大春、龍應台的記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姿婷,〈文化遺民與歷史敘事──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汪時宇,〈現代說書人──以張大春「春夏秋冬」系列小說為中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五、網路資料
    〈張大春:我寫每本書都先假定一個理想讀者〉,新浪讀書網,網址:
    http://book.sina.com.cn/author/subject/2008-03-27/1634232350.shtml,2017.03.18參閱。
    張大春的部落格,網址:http://istory.pixnet.net/blog,2017.04.21參閱。
    張大春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3445349 ,2017.05.18參閱。
    作家張大春的微博,網址:http://tw.weibo.com/sixiyouguo ,2017.05.18參閱。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901.pdf2465KbAdobe PDF2205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