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3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887 (78%)
造访人次 : 46287453      在线人数 : 71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37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374


    题名: 漢畫中闕形圖像及其文化意涵研究
    The research on watchtower`s image in HAN danasty stone relief and it`s culture meanings
    作者: 鄒旻樺
    Tsou, Ming Hua
    贡献者: 高莉芬
    鄒旻樺
    Tsou, Ming Hua
    关键词: 
    畫像石
    漢代生死觀
    天門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8-31 12:10:31 (UTC+8)
    摘要: 在研究中國古代世界時,除了關注書面文獻的敘事外,還必須留意非訴諸文字的書寫,其中漢代畫像就以圖像形式,敘說著漢人的民風民俗、思維模式以及生死觀念,這是研究漢代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在中國各個畫像石出土地區,我們不約而同發現了「闕形」圖像,在現實世界中,闕是漢代非常重要的建築樣式,從聚落、宮殿到祠廟、坟墓都有闕建築的身影,它一方面作為入口標誌,另一方面又起著區隔內外的作用,更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在墓葬世界中,闕形圖像無論於墓葬空間中的配置位置,或與其他畫像題材的配對,均呈現穩定的邏輯套式,這說明了闕形圖像在漢人的生死觀念中,就如同語言文字或宗教儀軌具,是一種有力量的符號、象徵。因此本研究將嘗試在歷來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綜合建築學、人類學、宗教學的研究成果,從實體闕建築以及漢畫中闕形圖像進行類型分析,以澄清闕形圖像對闕建築的承繼與超越,進而探究闕形圖像所表達漢人精神世界的多重文化意涵。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增訂一版。
    〔漢〕佚名,今人張閬聲校:《三輔黃圖》,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初版。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漢〕班固:《白虎通義》(台北世界書局)
    〔漢〕鄭康成撰,﹝唐﹞孔穎達疏,﹝清﹞清高宗敕纂:《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市:世界書局,)
    〔漢〕東方朔:《神異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何休:《春秋公羊傳》(台北市:新興書局,1992年),頁62。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初版15刷,重栞宋本。
    〔晉〕張湛注:《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三版。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年版。
    丁振宗:《古中國的X檔案──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丁援:《中國建築》,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編:《商周青銅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山曼《黃河下游的水神與靈物信仰》,中國民間文化,1993 年第4 期。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元林、任慧子《黃河之祀與河祀的變遷》,歷史教學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 期。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版。
    王昆吾:《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王東:《中國龍的新發現:中華神龍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善才編:《山海經與中華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毓銓:〈漢代「亭」與「鄉」「里」不同性質不同行政系統說──「十里一亭……十亭一鄉」辨正〉載《王毓銓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王德保《神話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王德恒、張寶樹《造史神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年版。
    王衛東《曇花一現的黃河祭祀》,民俗研究,2000 年第2 期。
    古添洪、陳慧樺:《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編著:《三星堆與金沙──古蜀文明史上的兩次高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彩陶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任繼昉:《釋名匯校》(濟南市:山東華新印刷廠,2006年)
    任繼昉:《釋名匯校》,濟南市:山東華新印刷廠,2006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乃誠:《中華龍:起源和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漢畫像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朱狄:《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趨同與差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朱鳳瀚:《中國靑銅器綜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何志國:《漢魏搖錢樹初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吳山編著,吳山、陸曄、陸原繪圖:《中國紋樣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
    吳曾德:《漢代畫像石》,台北:丹青圖書,1986年
    呂品:《中岳漢三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宋耀良:《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臺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宋艷萍:《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畫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宗侗:《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李紹明、林向、趙殿增主編:《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李發林:《漢畫考釋和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汪小洋《漢墓壁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肖平:《古蜀文明與三星堆文化》,臺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代畫像磚》,台北:丹青圖書,1986年
    周延良:《夏商周原始文化要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周祖謨:《爾雅校箋》,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年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岳邦胡:《岩畫及墓葬壁畫》,蘭州市:敦煌文藝,2004年
    杭春曉:《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林河:《中國巫儺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林泊佑、蘇啟明主編:《龍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林樹中:《雕欄玉砌──中國建築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
    河南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河南商周靑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苑利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茅盾:《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客:《圖解山海經》,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出版,1996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常征:《山海經管窺》,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4年。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徐文彬、譚遙、龔廷萬、王新南等:《四川漢代石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高文:《中國漢闕》,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文:《四川漢代石棺畫像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高煒:〈漢代的畫像石墓〉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潘陽:遼寧教育,2002年。
    張光直著,郭淨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建明主編:《馬王堆漢墓陳列》,長沙:湖南省博物館,2010年。
    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富育光、郭淑雲:《薩滿文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程征、錢志強:《黃河彩陶》,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新鄭 鄭公大墓青銅器編輯委員會編:《新鄭 鄭公大墓青銅器》,臺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主編:《龍的藝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200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揚州市:廣陵書社,2009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揚之水:《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香港:中和出版社,2016年。
    程萬里:《漢畫四神圖像》,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雅峰:《漢畫圖像與藝術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
    黃雅峰主編:《漢畫像磚發掘報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
    靳之林:《生命之樹》,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翟睿:《中國秦漢時期室內空間營造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年。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蒲慕州:〈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收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0年。
    蓋山林、蓋志浩:《內蒙古岩畫的文化解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蓋山林:《岩石上的歷史圖卷──中國岩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趙仲明:《巫師、巫術、秘境──中國巫術文化追蹤》,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趙殿增:《三星堆文化與巴蜀文明》,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趙憲章、朱存明:《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經》斷想》,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
    劉托:《婺州居民傳統營造技藝》,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畫──日、月神話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劉慶柱:《地下長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樓慶西:《中國建築小品十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蔡春華:《中日文學中的蛇形象》,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蔡靜芬主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先興:《漢畫像的社會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魯瑞菁:《楚辭騷心論: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上海:上海書店,2016年。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一──射手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二──棄子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年
    遼寧尚文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謝六逸:《神話學》,臺北:啟明書局,1961年。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羅二虎:《漢代畫像石棺》(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尾郊一著、劭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等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光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日)岡村秀典:〈西王母の初期の図像〉載於《高井悌三郎先生喜寿記念論集》(京都:真陽社,1988年)
    (日)曾布川寬著,劉曉路譯:〈嚮往崑崙山的升仙:古代中國人描繪的死後世界〉載於《簡博研究譯叢》第2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加)諾思洛普.弗萊,Northn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法)馬塞爾.毛斯,Marcel Mauss著,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法)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昂利.于貝爾,Henri Hubert著,楊渝東、梁永佳、趙丙祥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著,張舉文譯:《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美)David R. Shaffer著,林翠湄、黃俊豪等譯:《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Robert H. Hopcke著,蔣滔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美)阿蘭.鄭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楊曉能著,唐際根、孫亞冰譯:《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pcke著,蔣滔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2010年3刷。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010年2刷。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美)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贊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英)Frazer, J. G.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2004年。
    (英)Fiona Bowie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2刷。
    (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圖書公司,1990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審譯:《人論》,臺北:結構群出版,1989年。
    (德)利普斯,Julius Ernst Lips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漢青、陳衛平譯:《國家的神話》,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著,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1990 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1997 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羅馬尼亞)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吳曉琴、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四、期刊論文
    仁華、旭東:〈漢畫擁彗管見〉,《中原文物》第3期,1995年。
    方擁:〈「觀」與「闕」的文化解讀〉,《名師論建築》,2009年。
    白崇人《試論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1 年第2期。
    佐竹靖彥〈漢代坟墓祭祀畫像中的亭門、亭闕漢車馬行列〉,《中國漢畫研究》卷1。
    何志國:〈論漢代西王母圖像的兩個系統──兼談四川西王母圖像的特色和起源〉,《藝術考古》2007年第1期,頁93-108。
    吳均《馮夷小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 年第2 期。
    吳雪杉〈漢代啟門圖像性別含意試讀〉,《文藝研究》,2007年,第2期。
    李炳海:〈河伯傳說與夏文化〉,《晉陽學刊》,1993 年第6 期。
    李清泉:〈天門尋蹤〉,《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三輯,頁27-48。
    李清泉:〈引魂生天,還是招魂入墓──馬王堆漢墓帛畫的功能與漢代的死後招魂習俗〉,《美術史研究集刊》,2016年,第41期
    李衛星:〈對四川漢畫「天門」圖像考釋之我見〉,《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
    孟蘭:〈南陽漢代門亭畫像石(磚)藝術初探〉,《傳統與創新》2010年,第10期。
    姜生:〈道教治觀考〉,《中國道教》,2001年,第3期。
    姜生:〈漢闕考〉,《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施瑋:〈「祥瑞」在畫像石棺中的意義再商榷〉,《美與時代》2011年第1期。
    唐長壽:〈漢代墓葬門闕考辨〉《中原文物》1991年,第三期。
    徐文彬:〈門闕考──並及四川石闕史略〉,《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高莉芬:〈女神與神醫:漢畫像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第二卷第二期,2009年2月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頁36-45。
    張博:〈論漢闕建築的文化特性及其當代意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頁43-46。
    許國平:〈漢薌他君祠堂石柱〉載於《紫禁城》2002年,第1期
    陳明達:〈漢代的石闕〉,《文物》第12期,頁9-23。
    陳亮:〈漢代墓葬門區符籙與陰陽別氣觀念研究〉收錄於朱青生主編《中國漢畫研究》,2007年,第三卷。
    陳路:〈漢畫榜題「上人馬食太倉」考〉《南都學壇》,2005年,第3期。
    曾藍瑩:〈仙馬、天馬與車馬:漢鏡紋飾流變拾遺〉,《古代墓葬美術研究》,2007年,第三輯。
    馮漢驥:《四川的畫像磚墓及畫像磚》,《文物》,1961年11期。
    黃劍華:〈話說中國漢闕〉,《尋根》2007年第2期。
    萬九河:《中國古代的宗教》,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 期。
    趙海洲、張廣軍:〈漢代陵墓前的門闕及其起源探討〉《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20期,頁56-59。
    趙殿增、袁曙光:〈天門考──兼論四川漢代畫像磚(石)的組合與主題〉,《四川文物》第6期
    趙殿增、袁曙光:〈天門續考〉載於《中國漢畫研究》2004年,第一卷。
    劉紹銘:〈「天公出行」鏡〉《中國文物報》1996年5月26日。
    劉增貴:〈漢代畫像闕的象徵意義〉《中國史學》2000年,卷10,頁97-126。
    慶巫山縣文物管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股研究所三峽工作隊:〈重慶巫山縣東漢鎏金銅牌飾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998年第12期,頁77-87。
    蔣英炬、吳文祺:〈山東的漢畫像石藝術──概述山東漢代石闕、祠堂、墓室的代表性畫像〉收錄於《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卷,濟南:山東美術 出版社,2000 年。
    鄭同修:〈長青樹〉《東南文化》1997年第4期,頁56-62。
    鄭同修:〈漢畫像中長青樹類刻劃與漢代社祭〉載於《美術史》1997年,第4期
    魯瑞菁:〈論洛陽新發現漢代「神人與伏羲女媧」壁畫磚〉《彰師大國文學誌》2016年第10期,頁23-45。
    魯瑞菁:〈論漢畫「戴笠按臿者圖」與「風伯吹氣掀屋圖」──以江蘇徐州、山東漢畫為例〉《靜宜中文學報》第2016年第10期,頁1-52。
    魯瑞菁:〈四川重慶巫山縣出土東漢鎏金璧形銅牌棺飾圖像研究〉《靜宜中文學報》2016年,第9期,頁1-26。
    韓建華:〈漢代宅第闕的類型及相關問題〉《四川文物》2008年第4期,頁83-89。
    饒宗頤:〈論龜為水母及有關問題〉《文物》,1999年,第10期。
    龔詩文:〈漢代畫像藝術的門戶世界──試論墓門裝飾的空間觀〉,《藝術學》第20期。
    龔詩文:〈漢畫淵源考略:以西漢早期石槨畫像為中心〉,《藝術批評》,2014年,第27期,頁1-49
    龔詩文:〈漢畫持弓驅禽圖像考略----以西漢畫像石槨為中心〉,《齊魯文物》,2013年,第2輯,頁85-106。
    龔詩文:〈永壽三年許卒史安國祠堂題記考略〉,《藝術學》,2010年,第26期,2010,頁95-116。
    龔詩文:〈漢墓題記補遺兩則〉,《美術學報》,2011年,4期,頁53-65。
    龔詩文:〈題記、製作與意匠----以安國祠堂畫像石為例〉,2008年,文收《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頁234-263。
    五、學位論文
    代璐:《巴蜀地區漢晉石墓闕雕刻題材研究》,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高子期:《秦漢闕論》,陝西:西安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頁15。
    六、會議論文
    李豐楙:〈獨尊與並存:漢代喪葬禮俗的衝突與融合〉收錄於《第二屆儒道國際研討會──兩漢論文集》。
    高二旺〈由漢畫解析漢代的靈魂觀念〉載於《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2011年。
    陳曉媛:〈從漢畫看兩漢生死觀的嬗變〉載於《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2010年。
    劉惠萍:〈天文與人文──漢代墓室所見日、月畫像的功能與意義〉收錄於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台中:中興大學出版社。
    龔詩文:〈漢畫紡車圖像考略〉,《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西安:三秦,頁301-310。
    七、圖錄(依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陜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文物圖像研究室漢代拓本整理小組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精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朱錫祿編:《嘉祥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
    武利華主編:《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線裝書局,2011年2版3刷。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高文、高成剛編:《中國畫像石棺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馬漢國主編:《微山漢畫像石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張道一序:《徐州漢畫象石》,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1987年二刷。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編:《滕州漢畫像石精品集》,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顧森主編:《中國漢畫像拓片精品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州漢畫像石編委會:《徐州漢畫像石: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1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0101.pdf7822KbAdobe PDF210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