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600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48/140897 (78%)
造访人次 : 46084673      在线人数 : 11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02


    题名: 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透過系譜與記憶的分析
    The Ethnicity Border on the case of Hla`alua based on Genealogy and Memory
    作者: 廖聿婕
    Liao, Yu Chieh
    贡献者: 黃季平
    Huang, Chi Ping
    廖聿婕
    Liao, Yu Chieh
    关键词: 拉阿魯哇族
    民族邊界
    系譜
    記憶
    名制
    Hla`alua
    Ethnicity border
    Genealoical study
    Memory
    Naming system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3-02 11:02:07 (UTC+8)
    摘要:   拉阿魯哇族於2014年被認定為台灣第15個原住民族,然而拉阿魯哇族長期與布農族混居,在通婚、轉語的情況下使得拉阿魯哇族的民族邊界混淆不清,而當代唯一剩下尚可作為我群判準的則為氏族組織。本論文即透過系譜訪談以及日本時代戶籍資料的交叉比對,完成拉阿魯哇族各氏族之系譜,並以此探討當代拉阿魯哇族人對其民族邊界的認知與構成。
      拉阿魯哇族人普遍並無傳承系譜之習慣、亦無職司系譜傳承者,整體而言對於氏族與祖先的記憶是相對殘破的。而在系譜訪談期間亦發覺拉阿魯哇族的部分氏族之內涵存有混亂、錯植之現象,深究其原因則發現主要是導因於氏族名、日本姓、漢姓於寄留、入贅時的轉換,以及氏族、四系統、日本戶籍姓氏登記的概念混用。此外,甚至有數十年前還存在之氏族已徹底被族人遺忘、或者如那瑪夏拉阿魯哇族人已喪失其氏族、民族記憶之情況。
      面對語言丟失、組織脆弱、氏族模糊的情況,當代拉阿魯哇族人的民族危機感增強,開始試圖補強其民族邊界,並在聖貝祭場上以具象化的氏族家屋形式展現出拉阿魯哇族人對我族邊界的界定。目前,拉阿魯哇族人主觀上對民族邊界採取的是較為寬鬆的父母雙系之標準,包含昔日入贅外族者,只要自身願意認同則努力將其視為拉阿魯哇族人。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ethnicity border of Hla’alua in the present age. Hla’alua is a newly recognized 15th aboriginal peoples in Taiwan in 2014, but Hla’alua people have mixed with Bunun people for a long time. After intermarrying and turning language, the ethnicity border of Hla’alua became blurred, and the only criterion left today is their clan system. This thesis makes use of the data acquiring from interviewing Hla’alua people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o complete the family tree of each clans in Hla’alua, and using them to discuss the cognition and constitution of the ethnicity border from Hla’alua people in present.
    Hla’alua people do not have the tradition to pass down the knowledge of family tree, and the average memory to their clans and ancestors is vague.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Hla’alua people’s acknowledgements of part of their clans are confus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s result from two reasons: (1) the transferring of Japanese family name, Chinese last name and clan’s name (2)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the clan, the four systems of Hla’alua and the family name registrated i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Furthermore, even some clans still existed decades ago could be forgotten, and Hla’alua people lived in Namasia area even forgot which clan they belong to.
    It shows that Hla’alua people now accept child as one of them either their father or mother is Hla’alua, even including matrilocal man. The problems that their language is endangered and the clan system became unsolid have awaked the sense of crisis, and Hla’alua people start trying to reinforce their ethnicity border. They also make a concrete demonstration of their ethnicity border they defined through the houses of each clan on their own festival “Miatungusu”.
    參考文獻: 三民鄉公所
    1987《三民鄉志》,高雄:三民鄉公所。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1995《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翻印。
    小島由道、河野喜六(編)
    191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そう族》,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0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明珂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7。
    1994a〈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249-274。
    1994b〈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
    1995〈重建過去: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與考古〉,《北縣文化: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31:59-62。
    王雅芳
    2003《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之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碩論)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研究所。
    王雅萍
    1994《姓名與認同:以台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碩論)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2001《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丘其謙
    1959《台灣土著族的名制》(碩論)國立台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1976〈布農族的名制〉,《政大邊政年報》7:147-194。
    石磊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6 《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專刊之二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伊能嘉矩
    1928《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1957《臺灣番政志》(溫吉編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臺灣踏查日記(上冊)》(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臺灣蕃人事情》,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佐山融吉
    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卷‧曹族阿里山蕃‧曹族四社蕃‧曹族簡仔霧蕃》,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1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文儀
    1764/1962《續修臺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阮昌銳
    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專刊之十八、十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岡田信興
    1905〈阿里山蕃調查書〉,《臺灣慣習記事》5(5):373-389。
    林修澈
    1976〈名制的結構〉,《東方雜誌》10(2):52-61。
    1999《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1997《賽夏族的名制》,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1a《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1b《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2《噶瑪蘭族的戶籍與系譜(人口分布調查)研究》,台北:原住民族委員。
    2012《拉阿魯哇族以及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研究報告》,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臺灣原住民各族傳統名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周婉窈
    1995〈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34-49。
    芮逸夫
    1950〈瑞岩泰耶魯親子聯名制與倮儸麼些的父子聯名制比觀〉,《台灣文化》6(1):1-8。
    周鍾瑄
    1717/1962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曜同
    2003〈桃源鄉 Hla’alua 族之族群分類與族群認同〉,出自「迷霧中的貝神:南鄒Hla’alua 族群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6〈建構與分類:南鄒族 Kanakanavu 的族屬論述〉,《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97-140。
    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 認同之研究〉(博論)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近藤正己
    1993〈「創氏改名」研究の檢討と「改姓名」〉,收錄於《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北部バイワン族の戶籍簿からみた改姓名〉,收錄於《台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柯賽(Lewis A Coser) 邱澎生(譯)
    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20-39。
    浦忠成、浦忠勇
    1997《曹(鄒)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變遷與持續》,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茂泰
    1995《臺灣原住民族族群傳統命名制度的探討》,南投: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
    凌純聲
    1958〈台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58。
    馬淵東一
    1954a〈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1-11。
    1954b〈高砂族の移動及び分布〉(第一部),《民族學研究》18(1-2):123-154。
    1986〈臺灣中部土著族的社會組織〉,收錄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421-443。
    2014《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佈》,台北:南天書局。
    桃源鄉公所
    1989《桃源鄉志》,高雄:桃源鄉公所。
    2002《桃源鄉誌》,高雄:桃源鄉公所。
    移川子之藏
    1939〈姓名として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收錄於《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集》,頁323-336。
    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種学研究室 編(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硏究》,台北:南天書局。
    2010《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硏究》(楊南郡譯註),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6 專號「原住民族的人民」,《原教界》67。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
    2014《原住民人名譜》,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森 丑之助
    1912《日本百科大辭典 第六卷 臺灣蕃族》,東京:三省堂。
    黃叔璥
    1722/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馮亞琳(主編) 余傳玲等(譯)
    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揚昇展
    2004〈臺灣原住民傳統姓名之研究〉(碩論)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楊希枚
    1956〈台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中央研究院院刊》3:311-340。
    1957〈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671-726。
    黃季平、林修澈
    2012《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的民族認定》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湯淺浩史
    2000《瀨川孝吉臺灣原住民族影像誌 鄒族篇》台北: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編)
    1911《理蕃誌稿 第一卷》,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15《蕃社戸口》,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16-1943《蕃社戸口》,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1《理蕃誌稿 第二卷》,台北:松浦屋印刷部。
    1932《理蕃誌稿 第三卷》,台北:盛文社。
    1936《高砂族調查書》「第一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高砂族調查書》「第二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8《高砂族調査書》「第五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一卷》(陳金田 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三卷》(吳萬煌、古瑞雲 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a《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陳金田 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b《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下)(宋建和 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c《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四卷》(吳萬煌 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1993《理蕃の友》(第1-3卷)東京:緑蔭書房。
    劉千甄
    2017《台東布農族的人名:戶籍登錄與改姓名》(碩論)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
    1952《臺灣省通志稿 卷八 同冑志》(第一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65《臺灣省通志稿 卷八 同冑志》(第二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衛惠林、劉斌雄
    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專刊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斌雄
    1969〈沙阿魯阿的社會組織〉,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8:67-158。
    蕭阿勤
    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267-296。
    1999〈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77-138。
    賴建戎
    2004《臺灣南鄒 Hla’alua 族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碩士)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鍾興華
    2014《排灣族的名制》(博論)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2015〈台灣原住民名制研究的展開〉,《原教界》35:161-184。
    謝繼昌
    2006〈高雄縣三民鄉 Hla’alua 的族群現象與婚姻〉,收錄於《分類與認同:南鄒沙阿魯阿(Hla’alua)與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認同之塑模》頁10-22。
    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 Kanakanavu 族群認同之研究》(博論)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42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900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00401.pdf4437KbAdobe PDF2165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