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606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09952/140903 (78%)
造訪人次 : 46031253      線上人數 : 6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6064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064


    題名: 南戲「三化」蛻變傳奇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Three Elements ";Metamorphosing Nanxi into Chuanqi
    作者: 吳佩熏
    Wu, Pei-Hsun
    貢獻者: 曾永義
    蔡欣欣

    吳佩熏
    Wu, Pei-Hsun
    關鍵詞: 南戲
    北曲化
    文士化
    崑曲化
    Nanxi
    Being affected by Beiqu
    BBeing affected by Wenshi
    Being affected by Kunqu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3-02 11:46:39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論述學術意義上、體製劇種定義上的「南戲」,因為經歷「北曲化」、「文士化」與「崑曲化」的洗禮,體製規律層層蛻變,最後演化而為體製規律有別的「傳奇」。
    曾師永義提出南戲「三化說」,本文據此為研究點,進一步探究三化現象的起因與結果。「北曲化」的時空背景是元代統一大江南北,促成南戲北劇的交會碰撞。而南戲進入「文士化」的歷史軌跡,從元末明初零星個案,到正德嘉靖年後南戲作家湧現的轉折點,筆者認為是正德末年武宗南巡欽點南戲南曲作家,抬升了南戲的藝術地位,環太湖流域的蘇州、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文人相繼從事南戲創作,帶動了太湖流域的文人投入南戲寫作,繼而迎來了嘉靖萬曆年間吳中曲壇的盛況,也正是孕育崑山水磨調的最佳溫床。
    「北曲化」的體製演進在於北曲宮調、曲牌、聯套和音樂的挹注,此時南戲尚未採用北曲的押韻,而是根據吳語音系來「一韻到底」。「文士化」意味著南戲作家身份的轉變,文人書寫南戲的同時將個人的思想情感投射到戲曲文本,直接且大力的提昇了南戲的文學層面,因此題材內容、曲文修辭明顯雅化,也促使「文士化關目」和「腳色分化」的體製演進。「崑曲化」圍繞在崑山水磨調的唱法改良,落實在音律論和演唱論兩大區塊,促使南戲體製有五項變革:曲牌八律的成熟、聯套套式的定型、排場共性的形塑、南戲韻叶官話化及一字三節的咬字行腔,而劇本體製的「開場」與「段落」也在萬曆年後的出版品中趨向整飭。
    總結上述,「體製劇種」定義上的「傳奇」是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之曲牌、韻協交化之後蛻變而成的南北混血兒,這個混血兒的體製規律,和宋元明南戲已經具備關鍵性的差異,所以就學術意義而言,「南戲」與「傳奇」確為兩種「體製劇種」。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he "Nanxi" based on definition of “Tizhi Juzhong” and the academic sense. As it undergoes the baptism of being affected by “Beiqu", "Wenshi," and "Kunqu", the systematic rules of Nanxi are transformed as well as metamorphosed and eventually evolve into distinct rules other than "Chuanqi".
    Given "Three Elements" of Nanxi that professor Yong-Yih Tseng proposed, the dissertation further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ree Element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being affected by Beiqu" is the collis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nification of both north and south China in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sporadic case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and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o the turning point where Nanxi writers presented and appeared after the Zhengde to Jiajing yea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uzong’s south tour handpicking Nanxi writers in the late Zhangde year uplifted the art of Nanxi status. As afterwards, the literati in Suzhou, Nanjing, Shanghai, Zhejiang and other places around the Taihu Lake Basin have been engaged in the creation of Nanxi, led the literati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into Nanxi writing, and then made Wuzhong area a grand occasion of Chinese drama in the Wanli years, also bred Kunshan Shuimo Tune the best hotbed.
    The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Being affected by Beiqu" lies in Beiqu GongTiao, QuPai, connection, and music. At this time, Nanxi has not yet adopted the rhyme of Beiqu, but has "a rhyme to finish" based on Wu`s phonology. The "being affected by Wenshi"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southern playwrights. When the writers wrote the Nanxi, they projected the individual`s thoughts and emotions into the texts and scripts and promoted the literary level of the Nanxi directly and vigorously. As a result, the systematic evolution prompted literary “Guanmu" and "differentiation of roles". The "Being affected by Kunqu" improves singing in Kunshan Shuimo Tune. It realized in the theory of temperament and singing and urged five changes to happen in the Nanxi system: the maturity of the tunes, the stereotyping of conjoined sets, the official rhyme of the Nanxi and the singing according to three syllables. In addition, the "opening" and "passage" of the script system were midway of finalizing in the publications after Wanliye years.
    To sum up, the "Chuanqi" by definition of "Tizhi Juzhong" is a mixture of Nanxi and Beiju, transformed and metamorphosed from the Nanxi as well as QuPai of the Beiqu. The mixture system varies from the counterparts of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refore, in terms of academic significance, "Nanxi" and "Chuanqi" are inde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Tizhi Juzhong"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宋〕王灼:《碧雞漫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宋〕李元綱編:《厚德錄》,收入王雲五主編:《明刊本歷代小史》第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刻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87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孟元老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版社,1957。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11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11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8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劉塤:《水雲村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館藏影印。
    〔宋〕嚴粲:《華谷集》,收於〔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編:《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10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元〕不著撰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元〕杜坤:《誠齋雜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8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元〕夏庭芝:《青樓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元〕夏庭芝撰,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元〕賴良編:《大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類書類第188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曹時聘等刻本影印。
    〔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叢書集成初編》第3120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紀錄彙編本影印。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李開先著,卜鍵箋校:《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明〕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沈寵綏:《絃索辨訛》,《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周暉撰,張增泰點校:《金陵瑣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明〕明太祖敕,懷效鋒點校:《大明律》,瀋陽:遼瀋書社,1990。
    〔明〕祁彪佳著,黃裳校錄:《遠山堂明曲品劇品校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明〕祁彪佳著;張天杰點校:《祁彪佳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明〕長谷真逸輯:《農田餘話》,《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明代31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
    〔明〕胡漢:《(萬曆)郴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據光緒二十二季春二月廣雅書局叢書本校刊影印。
    〔明〕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58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浙江圖書館藏淸康熙四十九年倪繼宗淸暉樓刻本影印。
    〔明〕徐待聘:《(萬曆)新修上虞縣志》,明萬曆三十四年刊本。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叢書集成初編》28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據借月山房彙鈔本排印。
    〔明〕徐復祚:《南北詞廣韻選》,《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17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徐渭:《青藤山人路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4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據清大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祝允明:《猥談》,收入〔明〕陸貽孫編:《煙霞小說》第五秩第十二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25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八(1590)紼刻本影印。
    〔明〕高儒:《百川書志》,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張鳳翼:《處實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梁辰魚撰;吳書蔭編集校點:《梁辰魚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淩濛初:《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都穆撰,〔明〕陸采編次;李劍雄校點:《都公談纂》,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陶輔:《桑榆漫志》,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957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今獻彙言本影印。
    〔明〕陶奭齡:《小柴桑喃喃錄》,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乙亥1635陶奭齡自序吳寧李為芝校刊本。
    〔明〕陸容撰,佚之點校:《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焦竑輯:《獻征錄》,上海:上海書店,1987。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影印。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楊循吉著;蔡斌點校:《松籌堂集》,收入《蘇州文獻叢書》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淸金氏文瑞樓鈔本點校。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葉盛撰,魏中平校點:《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潘之恆撰,汪效倚輯:《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明〕蔣一葵輯:《堯山堂外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48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鄭若庸:《北游漫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4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詩上海圖書館藏淸鈔本文天津圖書館藏明隆慶三年汪良迪刻本影印。
    〔明〕鄭若庸:《蛣蜣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43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詩上海圖書館藏淸鈔本文天津圖書館藏明隆慶三年汪良迪刻本影印。
    〔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戴日強纂修:《萬曆餘杭縣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210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魏良輔:《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魏良輔著;古兆申,余丹研究翻譯:《魏良輔《曲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明〕羅青霄修:《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毛先舒:《韻學通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7册,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淸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種書本影印。
    〔清〕王輔銘:《明練音續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395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藏淸雍正二年至乾隆八年刻本影印。
    〔清〕朱偓:《(嘉慶)郴州總志》,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清〕余懷著,李金堂編校:《余懷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吳任臣輯:《字彙補》,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冊,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2002年據淸康熙五年(1666)彙賢齋刊本影印。
    〔清〕李漁:《閒情偶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7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李維鈺原本,〔清〕吳聯薰增纂;〔清〕沈定均續修:《光緒漳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29冊,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據清光緒三年(1877)芝山書院刻本影印。
    〔清〕李銘皖等修,〔淸〕馬桂芬等纂:《江蘇省蘇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
    〔清〕李調元:《劇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唐煦春:《(光緒)上虞縣志》,清光緒十七年刊本。
    〔清〕郝玉麟等監修,〔淸〕謝道承等編纂:《(乾隆)福建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5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淸〕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收入《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9冊,合肥:安徽敎育出版社,2002年據康熙年間刊本影印。
    〔清〕張吉安修,〔清〕朱文藻纂:《(嘉慶)餘杭縣志》,嘉慶十三年(1808)纂,1919年重刊本。
    〔清〕張廷玉等撰,鄭天挺等點校:《明史》,《二十四史》第19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張思齊纂修:《康熙餘杭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92冊《浙江府州縣志》第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張潮編:《虞初新志》,《古本小說集成》6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陳樹德輯:《安亭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惠棟:《九曜齋筆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據聚學軒叢書本影印。
    〔清〕曾國荃等撰:《(光緒)湖南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景印光緒十一年府學宮尊經閣藏板。
    〔清〕葉夢珠:《閱世編》,《明清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翟灝:《通俗編》,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據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影印。
    〔清〕蔣繼洙:《(同治)廣信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淸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談遷著;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第21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1966。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1966。
    俞為民、洪振寧主編:《南戲大典資料編: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12。
    俞為民、洪振寧主編:《南戲大典資料編:清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12。
    俞為民、洪振寧主編:《南戲大典劇本編:荊釵記》,合肥:黃山書社,2012。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第1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劇本、散齣、佚曲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影抄永樂大典本影印。
    〔元〕高明:《元本蔡伯喈琵琶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陸貽典抄校本影印。
    〔元〕高明:《重校琵琶記》,收入《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1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元〕高明著,〔明〕汪光華刊:《琵琶記》,金陵玩虎軒萬曆二十五年,1597刊本。
    〔元〕高明著,〔明〕戴君賜註:《新刻重訂出像附釋標註琵琶記》,明金陵唐晟刊本。
    〔元〕高明著,錢南揚校注:《元本琵琶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元〕高明撰,〔明〕李卓吾批評:《李卓吾批評琵琶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長樂鄭氏藏明容與堂刊本影印。
    〔元〕高明撰,〔明〕袁黃釋義,〔明〕汪廷訥校:《袁了凡先生釋義琵琶記》,收入《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10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元〕無名氏:《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註音釋趙氏孤兒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間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據上海開明書店原版重印。
    〔明〕王錂重訂:《周羽教子尋親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富春堂刊本影印。
    〔明〕王濟撰,孫崇濤、張樹英點校:《連環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沈采:《四節記》,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叢刊》第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據鈔本影印。
    〔明〕沈泰編:《盛明雜劇初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原尺寸全彩影印。
    〔明〕沈鯨:《雙珠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長樂鄭氏藏汲古閣刊本影印。
    〔明〕沈齡:《裴度香山還帶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世德堂刊本影印影印。
    〔明〕邵璨:《重校五倫傳香囊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繼志齋刊本影印。
    〔明〕姚茂〔懋〕良撰;王鍈點校:《雙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以富春堂為底本點校。
    〔明〕徐霖:《繡襦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凌氏朱墨套本影印。
    〔明〕屠隆批評:《屠赤水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萬曆刻本影印。
    〔明〕張鳳翼撰;隋樹森,秦學人,侯作卿校點:《張鳳翼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
    〔明〕陳繼儒評輯:《鼎鐫琵琶記》,收入《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12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據明師儉堂蕭騰鴻刻本影印。
    〔明〕陸采:《明珠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長樂鄭氏藏汲古閣刊本影印。
    〔明〕陸采:《懷香記》,收入〔明〕毛晉編:《六十種曲》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據上海開明書店原版重印。
    〔明〕湯顯祖著,〔明〕臧懋循改:《紫釵記》,收入《臨川四夢》,明刊本,善本書微卷,原國家圖書館代管北平圖書藏書已移置故宮博物院。
    〔明〕無名氏:《伍倫全備忠孝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世德堂刊本影印。
    〔明〕無名氏:《成化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第12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據1967年上海嘉定縣宣性墓葬中出土成化間北京永順堂刻本影印。
    〔明〕無名氏:《新編全像南北插科忠考正字劉希必金釵記》,收入《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影印潮州市博物館藏明宣德年間抄本。
    〔明〕無名氏:《新編說唱全相石郎駙馬傳》,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據成化七年(1471)永順書堂刊本影印。
    〔明〕溫泉子編集,〔明〕夢僊子校正:《影鈔新刻原本王狀元荊釵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長樂鄭氏藏明嘉靖姑蘇葉氏刻。
    〔明〕潮州東月李氏編集:《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收入吳守禮,林守毅同編:《明清閩南戲曲四種》,東京:定靜堂,1975年。
    〔明〕鄭若庸:《王商忠節癸靈廟玉玦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富春堂刊本影印。
    〔明〕謝弘儀:《蝴蝶夢》,收入《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據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明末刊本影印。
    〔明〕謝讜:《四喜記》,收入〔明〕毛晉編:《六十種曲》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據上海開明書店原版重印。
    刁均寧輯校:《靑陽腔戲文三種》,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9。
    朱恒夫編:《後六十種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俞為民校注:《宋元四大戲文讀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88。
    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
    孫崇濤主編:《古本琵琶記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孫崇濤主編:《古本琵琶記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蔣星煜顧問,黃竹三主編,馮俊傑等評注:《六十種曲評注》第1-25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鄭國權校訂:《明萬曆荔枝記校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出版社,1980年初版

    詞曲譜
    〔明〕沈自晉編:《廣輯詞隱先生增訂南九宮十三調詞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清順治乙未(1655)刊本影印。
    〔明〕沈璟編:《增定南九宮曲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末永新龍驤刻本影印。
    〔明〕胡文煥編:《群音類選》,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明萬曆間文會堂所輯刻「格致叢書」之一種影印。
    〔明〕胡文煥輯:《群音類選》亦有南曲【綉停針】散套,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文會堂所輯刻「格致叢書」之一種影印。
    〔明〕香月居顧曲散人,馮夢龍編:《太霞新奏》,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凌虛子編:《月露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刻本影印。
    〔明〕秦淮墨客選輯:《樂府紅珊》,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清嘉慶庚申(1800)積秀堂覆刻本影印。
    〔明〕許宇編:《詞林逸響》,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明天啓三年(1623)萃錦堂刻本影印。
    〔明〕郭勛輯:《雍熙樂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17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湯顯祖輯;〔明〕白雲道人編:《萬錦嬌麗》,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末刊本影印。
    〔明〕無名氏編:《歌林拾翠》,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淸奎壁齋、寶聖樓、鄭元美等書林覆刻夲影印。
    〔明〕蔣孝編:《舊編南九宮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嘉靖己酉(1549)三徑堂刻本影印。
    〔清〕呂士雄等合編:《新編南詞定律》,《續修四庫全書》1751-17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呂士雄等合編:《新編南詞定律》,收入劉崇德主編:《中國古代曲譜大全》第1冊,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年據清康熙59年,1720刊行朱墨套印帶工尺譜本影印。
    〔清〕周祥鈺,〔清〕鄒金生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清乾隆內府本影印。
    〔清〕徐于室輯,〔清〕紐少雅訂:《彙纂元譜南曲九宫正始》,收入《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清順治辛卯(1651)精鈔本影印。
    〔清〕張彝宣:《寒山曲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葉堂編:《納書楹曲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納書楹原刻本影印。

    二、專書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代戲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日〕田仲一成:《古典南戲研究:鄉村、宗族、市場之中的劇本變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王大淳整理:《高濂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王兆乾、班友書總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等合編:《青陽腔劇目匯編》,安慶:安慶日報社印刷廠,1991。
    王季思:《從鶯鶯傳到西廂記》,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據1928年石印本影印。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於《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
    王評章、楊榕主編:《福建雜劇、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王衛民編校:《吳梅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劇群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伍躍:《明代的例監納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吳梅:《顧曲麈談》,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李永祥:《李開先年譜》,濟南:黃河出版社,2002。
    李真瑜:《明代宮廷演劇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李祥耀:《楊循吉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李惠綿:《《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與度曲論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
    李惠綿:《中原音韻箋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
    李舜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沈不沉:《溫州近百年戲劇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季國平:《宋明理學與戲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
    金英淑:《《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金寧芬:《明代戲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金寧芬:《南戲研究變遷》,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俞為民:《宋元南戲文本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
    俞為民:《宋元南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施子清等編:《南戲遺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洪惟助:《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9。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胡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版社,1957。
    胡忌:《菊花新曲破:胡忌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胡雪岡:《溫州南戲考述》,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胡雪岡:《溫州南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凌景埏,謝伯陽校注:《諸宮調兩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
    孫崇濤、徐宏圖合著:《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
    孫崇濤:《戲曲十論》,臺北:國家處版社,2005。
    孫崇濤:《戲曲文獻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徐宏圖:《南宋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宏圖:《南戲遺存考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徐宏圖:《浙江崑劇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徐朔方:《古代戲曲小說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收入《徐朔方集》第二、三、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3。
    翁敏華:《翁敏華曲學論文集》,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馬建華《莆仙戲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馬華祥:《明代弋陽腔傳奇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張程:《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臺灣東方書局,1961。
    張影:《歷代教坊與演劇》,濟南:齊魯書社,2007。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9。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據民國壬戌(十一年)飲流齋刊本影印。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1997。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南戲拾遺》,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6。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彭飛、朱建明編輯:《戲文敘錄》,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
    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臺北:三民書局,2017。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
    曾永義:《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曾永義:《戲曲與偶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程華平:《明清傳奇編年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
    黃仕忠:《《琵琶記》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黃思超:《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楊寶春:《《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廖奔:《躬耕集──廖奔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録元明淸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
    趙景深、江巨榮、李平合撰:《中國戲劇史論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趙景深:《元明南戲考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趙景深:《宋元戲文本事》,上海:北新書局,1934。
    劉大杰:《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
    劉有恆:《宋元明戲曲史考略》,臺北:城邦印書館,2015。
    劉有恆:《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臺北:城邦印書館,2015。
    劉有恒:《宋元明戲曲史考略》,臺北:城邦印書館,2015。
    劉念茲:《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
    蔡敦勇:《《金瓶梅》劇曲品探》,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鄭振鐸撰;吳曉鈴整理:《西諦書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鄭騫:《北曲套式彙錄詳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
    黎國韜:《梁辰魚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錢南揚:《宋元南戲百一錄》,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4。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
    錢南揚:《漢上宦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9。
    錢南揚:《戲文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蘇子裕:《戲曲聲腔劇種叢考》,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工具書
    上海藝術硏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7。
    丹靑藝叢編委會編:《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靑出版,1986。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石汝傑、〔日〕宮田一郎主編:《明清吳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傅惜華編:《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劉有恆:《崑曲名曲集》,臺北:劉有恆自行出版,1990。
    謝伯陽編:《全明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94。

    論文集
    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編:《古腔新論:青陽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班友書:《古劇青陽腔──青陽研究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溫州大學南戲研究中心編:《第六屆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溫州:溫州大學南戲研究中心,2014。
    福建省戲曲硏究所,泉州地方戲曲硏究社,莆仙戲硏究所編:《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三、學位論文
    丁千恬:《明代中後期戲曲的教化功能研究──以蘇州府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08。
    李冠然:《沈璟《南曲全譜》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
    周麗楨:《天理與人欲的流動:理學在南戲中的呈現》,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高久雅:《李開先戲曲理論及其劇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張啟豐:《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戲劇碩士論文,2000。
    曾永義:《洪昇及其長生殿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
    鄭慧雯:《杭州方言音韻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四、單篇論文
    丁淑梅:〈宋代教坊正樂與宮廷演劇之俗諧化〉,《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102-107。
    孔繁信:〈試論南北曲的合流與發展〉,《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98-103。
    王二棟:〈從人性的、道德的、歷史的不同天平上衡量分析《雙忠記》中的張巡〉,《改革與開放》2011年2月,頁193-194。
    司徒秀英:〈《玉玦記》寓意新識〉,《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合刊(2004年8月),頁52-63。
    伍躍:〈明代的社會:納貢與例監──中國近世社會庶民勢力成長的一個側面〉,《東吳歷史學報》第20期(2008年12月),頁155-191。
    伏滌修:〈南戲與傳奇名實、界限考辨〉,《第六屆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溫州:溫州大學南戲研究中心,2014,頁145-158。
    朱建明:〈也談明傳奇的界定〉,《藝術百家》1998年第1期,頁84-89。
    朱恒夫:〈戲文《宦門子弟錯立身》產生於元代〉,《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頁47-51
    朱紅昭:〈從序言看《寶劍記》的創作動因〉,《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頁169-170。
    朱偉明、朱麗霞:〈案頭與場上──試論張鳳翼劇作的傳播流布〉,《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2009年4月),頁31-38。
    朱璟:〈明代戲曲家高濂的生卒問題新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17年2月),頁44-49。
    何大安:〈周德清的「正語」之謎〉,洪波、吳福祥、孫朝奮編:《梅祖麟教授八秩壽慶學術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頁112-124。
    吳秀卿,金阿蘭:〈南戲《躍鯉記》在福建的流傳〉,《文化遺產》2013年第6期,頁53-67+158。
    吳秀卿:〈《伍倫全備記》新探〉,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411-439。
    吳秀卿:〈試探南戲音樂體製中【曲破】的運用〉,《文獻》1991年04期,頁32-49。
    吳書蔭:〈《香囊記》及其作者──有關邵璨生平的點滴發現〉,《戲劇學習》l981年第3期(1981年6月),頁100-102。
    吳敢:〈宋元明南戲總目〉,收入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392-423。
    吳新雷:〈論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的界說〉,《藝術百家》1992年第3期(1992年6月),頁41-47。
    吳蕾:〈崑曲聲腔「南北合套」的形成與發展──談中國古代音樂的南北交流〉,《大眾文藝》2012年第7期,頁154。
    呂正惠:〈政治恩怨毀謗下的邱濬──邱濬如何成為《五倫記》、《鍾情麗集》的作者〉,《淡江中文學報》第12期(2005年6月),頁45-68。
    李修生:〈什麼是傳奇〉,《古典文學知識》1987年第6期總15期(1987年12月),頁58-60。
    李惠綿:〈「宋元戲文流播大都」平議〉,《戲劇研究》第6期(2010年7月),頁81-116。
    李惠綿:〈沈寵綏體兼南北的度曲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295-340。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明代崑腔度曲論之形成與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75-119。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述王驥德南曲度曲論之建構〉,《戲劇研究》第1期(2008年1月),頁131-178。
    李舜華:〈南教坊、武宗南巡與金陵士風的漸變〉,《文化遺產》2009年第2輯,頁20-25。
    李舜華:〈從四方新聲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韻》與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長〉,《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2期,頁140-150。
    李曉芹:〈國圖藏《曲譜大全》所見南戲佚曲輯述〉,《文獻》2期(2010年4月),頁169-172。
    李蹊:〈論《四喜記》的思想價值〉,《中華戲曲》第22輯(1999年3月),頁407-415。
    周明初:〈《伍倫全備記》非丘濬所作考──兼考成書地域及年代〉,《文史》總第50輯(2000年7月),頁287-297。
    林佳儀:〈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第4期(2008年12月),頁167-184。
    林鶴宜:〈從戲劇內涵的質變論戲文傳奇的界說問題──兼論湯顯祖戲曲的腔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9月),頁147-181。
    武俊達:〈魏良輔與梁伯龍對崑曲唱腔的改革〉,《中華戲曲》11輯(1991年12月),頁242-256。
    侯淑娟:〈《咬臍記》的選輯及其所反映的問題和現象〉,《東吳中文學報》第32期(2016年11月),頁79-118。
    俞為民:〈《風月錦囊》所輯南戲佚曲述略〉〉,《文獻》1992年1期,頁15-28。
    俞為民:〈南曲譜的沿革與流變〉,《文史》30期(1988年7月),頁255-272。
    俞為民:〈南戲流變考述──兼談南戲與傳奇的界限〉,《藝術百家》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43+44-53。
    范紅娟:〈傳奇概念的界定和傳奇與南戲的歷史分界問題〉,《學術論壇》2005年第5期,頁167-170。
    凌景埏:〈南戲與北劇之交化〉,《燕京學報》1940年第27期,頁171-197。
    唐山:〈江西鄱陽發現宋代戲劇俑〉、,《文物》1979年第4期,頁6-9+99-100。
    孫玫:〈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問題的再認識〉,收入華瑋、王曖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285-305。
    孫崇濤:〈明人改本戲文通論〉,《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1998年6月),頁61-74。
    孫崇濤:〈關於南戲與傳奇的界說──致徐扶明先生〉,《戲曲研究》第29輯(1989年3月),頁99-114。
    孫崇濤:〈關於奎章閣藏本《伍倫全備記》──致吳秀卿女士〉,《戲曲研究》54期(1998年5月),頁173-184。
    徐宏圖:〈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是南戲而不是元雜劇——〈《張協狀元》編劇時代新證〉一文的商榷〉,《戲曲藝術》第33卷第1期(2012年2月),頁53-58。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54-64。
    徐扶明:〈試論明清傳奇長篇體製〉,趙景深主編:《戲曲論叢》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頁79-97。
    徐建中:〈傳奇與傳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文史哲》1998年第4期,頁91-94。
    徐越:〈宋室南遷和杭州話的形成〉,《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頁126-130。
    海寧、曉文:《「教坊雷大使舞」考釋》,《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頁102-104。
    馬琳萍、侯鳳祥:〈邵璨生平及《香囊記》創作時間考辨〉,《石家庄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5-68。
    高建旺:〈意識形態的戲化樂化──《伍倫全備記》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4期(2014年5月),頁152-158。
    康保成,詹雙晖:〈從南戲到正字戲、白字戲——潮州戲劇形成軌跡初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27-31。
    康保成:〈從《東窗事犯》到《東窗記》《精忠記》〉,《藝術百家》1999年01期,頁75-80。
    張文恒:〈從《繡襦記》劇本形態的多面性看「戲文」、「南戲」與「傳奇」的關係〉,《文化遺產》2016年第2期,頁95-104+158。
    張文德:〈沈鯨《青瑣記》與今存本《懷香記》關係論考〉,《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2011年7月),頁40-43。
    張敬:〈南曲聯套述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頁345-395。
    曹澂明、周文康:〈魏良輔生卒年蠡測〉,《曲苑》第2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頁96-103。
    許建中:〈宋元戲文與代言體大曲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15年7月),頁75-83。
    郭英德、王麗娟:〈《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文藝研究》2006年第8期,頁55-62。
    郭振勤:〈宋元「書會」考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5期,頁43-46。
    陳國軍:〈周靜軒及其《湖海奇聞》考論〉,《文學遺產》2005第年6期,頁106-114+161-162。任明華:〈論明代嵌入他人詩歌的詩文小說——兼談《湖海奇聞》的佚文〉,《求索》2016年第6期,頁139-145。
    陳國軍:〈周靜軒生平及其對通俗歷史小說創作的影響〉,《明代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2月),頁619-631。
    陳國軍:〈靜軒現象:通俗與文言小說的溝通與建設〉,《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頁178-212。
    陳國軍:〈譾論周靜軒〉,《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3期,頁224-227。
    曾永義:〈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1-42。
    曾永義:〈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41。
    曾永義:〈永嘉雜劇應成立於北宋〉,《揚州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總第112期(2015年7月),頁68-74。
    曾永義:〈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1-43。
    曾永義:〈說「排場」〉,《漢學研究》第6卷1期總號11(1988年6月),頁105-133。
    曾永義:〈論說「戲曲劇種」〉,《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頁239-286。
    曾永義:〈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之過程〉,《臺大中文學報》20期(2004年6月),頁87-133。
    游宗蓉:〈明代組劇初探──以組劇界定與內涵分析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7月),頁261-298。
    黃仕忠:〈《九宮十三調曲譜》考〉,《中華戲曲》21期(1998年5月),頁387-399。
    黃仕忠:〈《香囊記》作者、創作年代及其在戲曲史上的影響〉,《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頁17-26。
    黃仕忠:〈《寒山堂曲譜》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6期,頁78-83。
    黃仕忠:〈《雙忠記》傳奇為海鹽姚懋良所作考〉,《文化遺產》2016年第5期(2016年11月),頁108-112。
    黃仕忠:〈和亂趨豔送與戲曲幫腔合考〉,《文獻》1992年第2期,頁3-20。
    黃思超:〈集曲入套論析〉,收入洪惟助主編:《千里風雲會:2010兩岸八校師生崑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4,頁481-524。
    黃菊盛、彭飛、朱建明:〈關於宋元南戲劇目的整理和輯佚〉,《曲苑》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頁51-64。
    黃龍祥:〈中醫古籍版本鑑定常見問題例說〉,《文獻》1998年第2期,頁129-152。
    楊國玉:〈新見周靜軒《秉燭清談》佚文〉,《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5-16。
    葉德均:〈明代南戲五大腔調及其支流〉,《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1-67。
    解玉峰:〈20世紀戲曲文獻之發現與南戲研究之進步〉,《文獻》2005年第1期,頁214-231。
    廖奔:〈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時代考辨〉,《中州學刊》1983年第4期,頁76-79。
    廖奔:〈南戲體制變化二例〉,《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22-25。
    劉念茲:〈南宋饒州瓷俑小議〉,《文物》1979年第4期,頁23-25。
    劉恆:〈《斷髮記》版本、流傳及作者考辨〉,《齊魯學刊》2013年02期,頁122-126。
    蔣星煜:〈從餘姚腔到調腔〉,《中國戲曲史鉤沉》(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頁59-77。
    黎國韜,周佩文:〈梁辰魚與樂家樂妓交往述略〉,《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頁36-42。
    黎國韜:〈梁辰魚生卒年及浣紗記創作年代考〉,《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59-63。
    盧柏勳:〈「鮑老」及其衍生意義考釋〉,《成大中文學報》第54期(2016年9月),頁59-95。
    戴不凡:〈論「迷失了的」餘姚腔──從四個餘姚腔劇本的發現談起〉,《戲曲研究》第一輯(1980年7月),頁37-78。
    鍾林斌:〈傳奇《連環記》作者及創作年代夠斠疑〉,《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40-43。
    羅麗容:〈從「婁敬」到「劉文龍」、「劉希必」──論南戲對潮州正字戲之影響〉,《第七屆國際南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溫州:溫州大學,2017,頁91-122。
    顧芯佳:〈沈鯨生平考〉,《江海學刊》2015年6期,頁205。
    顧篤璜:〈關於魏良輔——與蔣星煜同志討論〉,《戲劇藝術》1979年第1期,頁109-110。

    五、網路資源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共同開發,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1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1001.pdf8825KbAdobe PDF2209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