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43275      Online Users : 8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159


    Title: 從非觀眾成為忠實觀眾之歷程研究-以屏風表演班為例
    The process from non-audience to loyal audience – A case of The Ping-Fong Acting Troupe
    Authors: 蔡宜潔
    Tsai, I Jie
    Contributors: 張瑜倩
    蔡宜潔
    Tsai, I Jie
    Keywords: 表演藝術
    觀眾發展
    忠實觀眾
    屏風表演班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 development
    Loyal audience
    The Ping-Fong Acting Troupe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8-03-02 12:03:57 (UTC+8)
    Abstract:   近年來,國內有越來越多藝文活動、表演組織出現,參與人數也漸漸成長,藝文活動對於國民的重要性提升。然而在表演藝術市場中,表演藝術團體必須面對的除了國內外表演團體作品增加,市場競爭激烈之外,表演藝術觀眾的消費常會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等影響,使表演藝術團體收入無法穩定成長。因此,培養表演藝術觀眾,並提升觀眾對於表演藝術團體的喜好與忠誠度,讓觀眾願意持續觀賞表演,進而成為表演藝術團體的擁護者,對於表演組織而言為一重要課題。
      本研究旨在了解表演藝術組織的觀眾如何從非觀眾成為忠實觀眾的過程,並以成立時間長、累積觀眾數多且與觀眾有密切互動關係的「屏風表演班」做為研究個案,藉由深入訪談,以了解觀眾在成為忠實觀眾過程中的內外在影響因素、心理狀態與行為。
      本研究發現,觀眾的初次觀賞理由主要是透過不同管道認識表演團體、對於表演團體產生興趣,再加上口碑宣傳,增加對於表演的信任,提升購票意願。初次觀賞時,如果能將表演與自身經驗連結,從中獲得共鳴與感動,會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能夠加上愉快地整體觀賞體驗與表演團體主動提供下一次的節目資訊與優惠,會提升觀眾持續觀賞的意願。觀眾在受到表演藝術團體的獨特之處、表演內外與觀眾生活的連結,與好的服務品質所吸引,在累積多次滿意的觀賞經驗後,對於表演品質信賴,成為忠實觀眾;而觀眾加入表演團體的會員與志工後,對於團體會有更高的忠誠度。培養忠實觀眾不僅能維持既有觀眾,還能透過口碑吸引新的觀眾。本研究透過了解成為忠實觀眾的歷程,以提供表演藝術組織培養忠實觀眾做為參考。
    Recentl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rforming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here are also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activities.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activities to people is increasing; however, in performing arts market, the organizations have to face not only the competitive market, but also the unstable income because performing arts consumption is frequently affected by social, economic or other determinants. Therefore, audience development, increasing preferences for performing arts and enhancing loyalty which makes audiences keep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s have become crucial for performing arts organiz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from non-audience to loyal performing arts organization audience. This research uses The Ping-Fong Acting Troupe as a case, which was founded in 1980s and had establishe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s audience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become the loyal audiences.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audiences notice the performing arts organization by different ways in the beginning. Next, they become interested and trust in the organization due to word of mouth. They decide to buy the performance tickets for the first try. During the performance, when they feel connected to the performance, they would be touched and impressed deeply. Furthermore, if the audience have nice overall watching experience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fer the discount for the next show initiatively, the audienc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keep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 played by the organization. In this stage, the audiences are attracted to the unique merits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how and their experience, and high service quality. After they have several satisfying watching experiences, they become having confidence in the performance quality, and become loyal audiences. After the audience join the membership system and become the volunteer of the organization, they will be more loyal to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ing loyal audience not only maintain the audience, but also appeal to new audiences by word of mouth. To sum up, the research focus on realizing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he loyal audience and it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both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rts management.
    Reference: 一、 英文參考文獻
    Anderton, M., & Pick, J. (2002). Arts Administration: Routledge.
    Baxendale, S., Macdonald, E. K., & Wilson, H. N. (2015).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ouchpoints on br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91(2), 235-253.
    Bernstein, J. S. (2011). Arts marketing insights: the dynamics of building and retaining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s: John Wiley & Sons.
    Bernstein, J. S. (2014). Standing room only: Marketing insights for engaging performing arts audiences: Palgrave Macmillan.
    Berry, L. L. (1983).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Bidee, J., Vantilborgh, T., Pepermans, R., Huybrechts, G., Willems, J., Jegers, M., & Hofmans, J. (2013). Autonomous motivation stimulates volunteers’ work effort: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volunteerism.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4(1), 32-47.
    Biswas, S. (2014). Relationship marketing: concepts, theories and cases. PHI Learning Pvt. Ltd..
    Bughin, J., Doogan, J., & Vetvik, O. J. (2010). A new way to measure word-of-mouth marketing. McKinsey Quarterly, 2, 113-116.
    Chegini, M. G. (2010). Customer loyalty and value key dimensions interaction in organization.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9(8), 8.
    Choi, S., Kim, D., Kang, J., Kang, S., & Moon, T. (2016). The influence of flow and satisfaction of realistic performing art on revisiting intenti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 126, 173-178.
    Clatworthy, S. (2011). Service innovation through touch-points: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on toolkit for the first stages of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5(2).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Easterling, P., & Hall, E. (2002). Greek and Roman Actors: Aspects of an ancient profe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stafsson, A., Johnson, M. D., & Roos, I. (2005).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dimensions, and triggers on customer reten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69(4), 210-218.
    Gwinner, K. P., Gremler, D. D., & Bitner, M. J. (1998). Relational benefits in services industries: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6(2), 101-114.
    Hellman, D. S. (2002). The effect of instructor`s major/instrument on student melodic imitation scores and tone qu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50(1), 51-62.
    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P., & Gremler, D. D. (2002).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utcomes: an integration of relational benefit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4(3), 230-247.
    Hill, E., O`Sullivan, T., & O`Sullivan, C. (2012). Creative arts marketing: Routledge.
    Holmes, K., & Edwards, D. (2008). Volunteers as hosts and guests in museums. Journeys of discovery in volunteer tourism: International case study perspectives, 155-165.
    Hood, M. G. (1983). Staying away-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 News, 61(4), 50-57.
    Hume, M. (2008).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model for repurchase intention in the performing arts: The roles of emotion, core service and service deli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40-55.
    Hume, M., Mort, G. S., & Winzar, H. (2007). Exploring repurchase intention in a performing arts context: who comes? and why do they come b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2(2), 135-148.
    Hume, M., & Sullivan Mort, G. (2008). Satisfaction in performing arts: the role of valu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42(3/4), 311-326.
    Kotler, P., & Keller, K. 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e. New Jersey.
    Kotler, P., & Scheff, J. (1997). Standing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Harvard business press.
    Lemon, K. N., & Verhoef, P. C. (2016).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customer journey.
    Maitland, H. (2000). A guide to audience development: Arts Council of England London.
    McCarthy, K. F. (2001). The performing arts in a new era: Rand Corporation.
    Narayandas, D. (2005). Building loyalty in business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3(9), 131-139.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3-44.
    Ollivier, M., & Fridman, V. (2010). Taste/Taste Culture. Canand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Ottawa.
    Radbourne, J., Johanson, K., Glow, H., & White, T. (2009). The audience experience: Measuring quality in the performing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16-29.
    Reichheld, F. F., & Schefter, P. (2000). E-loyalty: 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4), 105-113.
    Rentschler, R., Radbourne, J., Carr, R., & Rickard, J. (2002).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udience retention and performing arts organisation vi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2), 118-130.
    Scollen, R. (2008). Regional voices talk theatre: audience development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3(1), 45-56.
    Singh, H. (2006). The importanc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relation to customer loyalty and retention.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60, 193-225.
    Sweeney, J. C., Soutar, G. N., & Mazzarol, T. (2008). Factors influencing word of mouth effectiveness: receiver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42(3/4), 344-364.
    Troilo, G., Cito, M. C., & Soscia, I. (2014). Repurchase behavior in the performing arts: do emotions matter without involvement? Psychology & Marketing, 31(8), 635-646.
    Walmsley, B. (2011). Why people go to the theatr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udience motivation. Journal of Customer Behaviour, 10(4), 335-351.
    Wen, W.-J., & Cheng, T.-C. (2013). Performing arts attendance in Taiwan: who and how often?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37(2), 309-325.
    Zineldin, M. (2006). The royalty of loyalty: CRM, quality and reten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3(7), 430-437.

    二、 中文參考文獻
    PingFong1986 (2012)。2013屏風表演班《西出陽關》依戀版2013.04/05~06/30全台巡演。2017年7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nZninMlgQ
    Willis (2017)。2017 威秀影城票價及信用卡購票優惠介紹。2017年7月20日,取自 https://www.money101.com.tw/blog/%E5%A8%81%E7%A7%80%E7%A5%A8%E5%83%B9-%E4%BF%A1%E7%94%A8%E5%8D%A1-%E5%84%AA%E6%83%A0
    于國華 (2010a)。2009年臺灣表演藝術觀眾與市場分析。表演藝術年鑑(2009) (頁293-307)。
    于國華 (2010b)。尋找面向未來市場的出路。經營加持‧藝術加值──演藝團體經營手冊。台北: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于國華 (2010c)。新市場.新希望-表演藝術冶金術。陳錦誠(主持人)。2010 文化論壇。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行政大樓2樓。
    于國華 (2016)。轉念之間:和觀眾共創價值。政問Talk To Taiwan。2017年6月1日,取自:http://talkto.tw/feature/17
    于善祿 (2004)。思索戲劇界產業化的可能性。載於鄒侑如編輯。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 (頁2-9)。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文化部 (2007)。200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灣:經濟部工業局。
    文化部 (2014a)。201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部。
    文化部 (2014b).。國外藝文團體或個人來臺展演活動統計(民國102年)。取自:https://mocfile.moc.gov.tw/mochistory/ccaImages/adminstration/0/declare_102c.pdf
    文化部 (2016a)。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灣:文化部。
    文化部 (2016b)。文化統計。取自:http://stat.moc.gov.tw/ebook_List.aspx
    文化部 (2017)。國外藝文團體或個人來臺展演活動統計(民國105年)。取自:https://mocfile.moc.gov.tw/files/201704/0cae5f6d-a6bd-4cb2-8d3b-ea860abecaa2.pdf
    文建會 (2002)。表演藝術生態報告。台北:文建會。
    王文科、王智弘 (201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儀 (2004)。焦點式尋歡。載於鄒侑如編輯。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 (頁52-64)。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王美春 (2010)。餐飲業行銷策略-以繫前緣為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晧宇 (2015)。計畫行為理論對觀賞表演藝術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台灣經濟研究院 (2017)。創作及藝術表演業之現況與展望。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 (代碼:27359)。取自於台灣經濟研究院 http://tie.tier.org.tw
    史育誠 (2014)。企業形象,薪資,口碑及工作特性對組織吸引力之影響-以工作特性為干擾變項。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白滌清、王子駿 (2003)。校園與專業小劇場消費者知識之比較。第三屆提升競爭力與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449-460)。
    任立中、田寒光、邵功新 (2011)。意見領袖型態與人格特質分析。行銷科學學報,7(1),1-19。
    朱曉芳。英國舞台設計師-羅夫.可泰的設計風格探討。2017年6月20日,取自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ff/gra052.html
    池文海、林育安、賴心婕 (2010)。影響關係利益前置變數與結果變數之研究。行銷評論,7(3),357-379。
    何瑋娟 (2015)。推薦代言人與表演藝術購買意圖之關聯性研究。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
    余家斌、莊御祥、陳薇如 (2015)。認真休閒,流暢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3),53-73。
    吳育珊 (1997)。屏風表演班之研究:1986 至 1996。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佳蓉 (2012)。偶像崇拜歷程及其對自我發展之影響─以兩位個案為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屏東縣。
    吳建宏、蔡軒、鄭桂玫 (2014)。滑輪溜冰運動賽會觀賞者流暢體驗及觀賞意願關係之研究。體育運動與 Amos 統計應用期刊,3(2),15-24。
    吳為忠 (2007)。一級演員與明星演員。北方音樂,9,053。
    吳書榕 (2009)。表演藝術團體知名度及贊助者類型影響觀眾態度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吳朝森 (2008)。組織文化對於團隊互動與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團隊領導者領導風格為中介效果。環境與管理研究,9(2),1-23。
    吳慧娟 (2006)。表演藝術市場口碑與消費者決策之相關研究。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 (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
    吳鶯 (2012)。淺談明星訪談節目的創新。經營管理者,(22),350-350。
    呂弘暉 (2009)。誰說劇場很難玩。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宋曜廷等人 (2012)。數位學習研究方法。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士範 (2013)。大專院校排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系。
    李立亨 (1998)。OH?李國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雨柔 (2014)。臺灣定目劇,長銷式劇場與其文化奇觀之研究。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高雄市。
    李俊賢、黃芳銘、鍾莉容 (2010)。組織支持,組織認同與服務導向組織公民行為:餐旅飯店服務人員的實證。休閒事業研究,8(2),49-67。
    李映嫺、朱旭中 (2015)。女性消費者購買喜餅消費決策之研究。2015 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164)。
    李虹穎 (2009)。從智慧資本的觀點來探討屏風表演班無形資產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國修 (2013)。李國修戲劇作品全集-京戲啟示錄。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李國修 (2014)。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台北市: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李淑珺譯 (2000)。志工實務手冊 (原作者:McCurley, S., & Lynch, R.)。臺北:張老師文化。
    李曄淳 (2014)。探討國家公園志工訓練、地方依附感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島嶼觀光研究,7(1),54-75。
    李錫東 (2013)。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文化創意產業導讀書 (初版 2 刷)。台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汪荃珍 (2005)。對演員表演與觀眾接收關係的若干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4)。171-176。
    沈晟 (2002)。失眠。家庭影院技術,4,031。
    沈琬綾 (2014)。市占率導向的會員制定價策略—以健身房為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學位論文,新竹市。
    林人中 (2012)。現象觀察之九:非典型劇場空間的展演與開發-走出黑盒子 觀演之間營造獨特體驗。PAR 表演藝術雜誌,(229),74-75。
    林克歡 (2007)。消費時代的戲劇。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佩穎 (2000)。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佳鋒 (2013)。劇團運用 IT 做經營管理-以 P 劇團為分析個案。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易璇 (2010)。表演藝術組織之經營模式-以太陽劇團,屏風表演班,紙風車劇團,相聲瓦舍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芳伶、柯皓仁 (2010)。表演藝術團體網站內容分析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8),25-52。
    林美玲 (2000)。關係行銷法在運動健身俱樂部的運用。大專體育,(47),124-129。
    林淑慧 (2008)。藝術的奧秘:姚一葦文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淑馨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勝義 (2015)。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惠芳 (2012)。台灣小劇場觀賞行為,滿意度與再觀賞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黑門山上的劇團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隆儀、許庭偉 (2006)。表演品質, 服務品質, 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的關係之研究。行銷評論,3(4),497-528。
    林意茹 (2010)。國內現代戲劇類藝術評論環境評析。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花佳正、呂弘暉、賴逸芳 (2016)。文化部「2014年表演藝術產業環境與趨勢研究」案結案報告(案號:10405153)。新北市:文化部。
    邱朝基 (2007)。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姜佩君 (2016)。How Do I Live:臺灣流行音樂消費「現場」中的儀式參與與認同過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柯佩岑、陳碧涵 (2011)。臺灣舞蹈表演藝術團體之行銷策略現況探討。台灣舞蹈研究,(6),141-179。
    洪順慶 (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紀家琳 (2014)。淺談臺灣當代表演藝術:新型態、新劇場的全新樣貌。台北市終生學習網通訊,67,8-19。
    范文嘉 (2003)。顧客參與,情緒體驗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星巴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夏學理、秦嘉嫄、洪琬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陳怡君 (2011a)。文化創意產業槪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夏學理、陳尚盈、黃肇璟、翁鵲旻 (2011b)。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2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夏學理 (2013)。表演藝術觀眾性別行銷探析。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8(3), 27-57。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 (2002)。文化行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亦橋 (2016/01/05)。新光三越信義劇場開幕 全台百貨最大表演空間。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05000781-260113
    徐欽祥 (2010)。非營利組織志工自由時間管理、自主管理、認真休閒效益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徐瑋伶、鄭伯壎 (2002)。組織認同:理論與本質之初步探索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0(1),45-64。
    吳宗燕、周碧瑟、翁林仲、蔡景耀、蔡明足 (2009)。運用組織動員建立及營運社區志工團體。北市醫學雜誌,6(3),191-201。
    翁瑞宏、黃靖媛、邱柏松 (2008)。醫療服務業關係品質與關係利益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6(3),543-574。
    袁志宏 (2002)。運用聯合分析法探討影響觀賞表演藝術付費意願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郝俊芝 (2007)。高中生志工參與養護中心老人服務學習歷程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馬英華 (2013)。藝文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 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以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守中、李宜玲、鄭國泰 (2011)。團員關鍵性、忠誠行為與團體動能的關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2),37-71。
    張佩玲 (2013/07/19)。蔡康永謝王月 屏風豐富了《康熙》。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19000707-260112
    張佳華(2007)。台灣表演藝術團體週邊商品行銷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家銘、李尚儒 (2009)。山溪釣客之深度休閒特質, 流暢體驗與地方依附感對釋獲行爲之預測研究。台灣水域運動學報,(1),13-24.
    張桂獎 (2012)。關係利益與關係品質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以醫學美容診所為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曉歐 (2005)。明星版:中國話劇商業化的新嘗試。上海戲劇,(2),27-28。
    張瀛之 (2012)。社群大戰─以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facebook 粉絲專頁現況看博物館使用者經營。歷史臺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4,007-048。
    曹菁玲 (1999)。表演藝術團體行銷研究:以關係行銷檢視表演藝術團體與其忠誠觀眾間的行銷關係。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梁雅婷 (2011)。表演藝術演出前台工作手冊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莊道明 (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01/
    莊增榮 (2009)。表演藝術觀眾開發成效之研究—以金枝演社《山海經》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建民、范良誌 (2011)。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體育志工參與動機過程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4(4),549-570。
    郭士榛 (2010/05/30)。十年準備 眼光遠大。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4656
    郭玉霞主編 (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郭書瑄、嚴玲娟譯 (2008)。 藝術.文化經濟學 (原作者:Heilbrun, J., Gray, C. M., & GrayCharles, M.)。台灣: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斌 (2005)。從關係行銷探討表演藝術產業-以「明華園」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世雄 (2004)。空間重構,文本新解和觀演互滲――論小劇場藝術的若干特徵。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04),12-18。
    陳世鴻 (2005)。志工管理: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正熙 (1999)。如何賞析一齣戲─想像的空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志一 (2007)。顧客知覺價值與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羽球消費者為例。運動教練科學,(9),207-218。
    陳亞萍 (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陳怜 (2006)。高雄市表演藝術產業化之策略研究: 以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金貴 (2003)。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談志工管理。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陳俊吉 (2016/07/28)。《瘋狂伸展台》票房銷售一空 7/31下午場線上直播。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728004668-260404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 (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14-25。
    陳盈蕙 (2004)。文化創意產業體驗式行銷之探討-以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郁真 (2013)。表演藝術團體的知識管理。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淑娟 (2013/07/18)。李國修告別式圓滿落幕 子弟兵合唱「掌聲響起」。中央網路報。取自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348&docid=102389001
    陳祺勳 (2005)。台灣地區小劇場文化消費行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碧月 (2013)。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人文與社會學報,3(2),1-22。
    陳億珊 (2015)。臺灣表演藝術團體義(志)工制度運作之個案研究:以「屏風小將」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德釗、尤詩怡 (2012)。探討行動通訊業之忠誠階段模式-以轉換成本為調節變數。2012第15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東吳大學城中校區。
    陳錦德 (2014)。體制環境、市場條件、行銷策略與內部資源能力對於中國市場經營績效之影響─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麗娟、陳為唐瑞芬、鄭天明、李宗鴻 (2006)。民眾參與表演藝術觀賞行為之研究-以文建會九十三年度表演藝術團隊表演為例。藝術學報,(78),125-142。
    喻文玟 (2017/04/19)。劇場導演黎煥雄:台中表演藝術市場起來了!。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2412814
    曾蘇銘、許雁婷 (2013)。我的劇場設計老師李國修。PAR 表演藝術雜誌,(248),10。
    游豐吉 (2016)。文化創意商品知覺價值與定策略之研究 (計畫編號:MUST-105服管-1)。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
    賀瑞麟等人 (2016)。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3版)。周德禎主編。台北市:
    五南。
    黃伊靜 (2015)。豆子劇團之觀眾發展。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品全 (2003)。顧客接觸人員與上司,同事關係對賦能及服務工作之影響-社會交換的觀點。管理評論,22(4),57-80。
    黃致凱 (2014)。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台北市:平安文化。
    黃毓棠 (2007)。台灣現代劇團—「屏風表演班」經營管理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黃慶源、邱志仁、陳秀鳳 (2004)。博物館之體驗行銷策略。科技博物,8(2),47-66。
    黃麗穎 (2004)。台灣現代劇團會員經營之個案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芝霞 (2003)。創新團隊創造過程研究─以表演藝術劇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哲維 (2005)。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楊惠嵐 (2017)。新場館與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發展之面向。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0(3),121-128。
    楊舜雯 (2011)。以反應層級模式中之 AIDA 模式探討整合行銷溝通策略之研究-以表演藝術產業為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溫慧玟、于國華 (2009)。藝文團體經營體質研究案-以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為面向分析。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溫慧玟、溫偉任、于國華 (2007)。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溫慧玟 (2010)。表演藝術消費調查報告 (台灣地區表演藝術產業現況調查計畫第三階段)。台北:文建會
    葉元之 (2010)。大眾傳播理論與應用:新聞媒體分析與行銷公關實務操作。台北市:秀威出版。
    葉至誠、葉立誠 (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3版)。台北市:商鼎。
    葉源鎰 (2007)。具心流體驗之高爾夫運動參與者之心流體驗,休閒阻礙與遊憩精熟度之相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0(1),69-94。
    廖玉如 (2009)。在虛實模糊地帶說故事─論李國修《京戲啟示錄》和《女兒紅》的敘事結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0),79-104。
    廖俊逞 (2007)。戲中戲中戲 從遺憾到傳承的舞台、人生。PAR 表演藝術雜誌,(179),20-21。
    廖俊逞 (2008)。表演藝術高票價時代來臨了嗎?。PAR 表演藝術雜誌,(181),44-45。
    廖俊逞 (2010a)。日常生活場景 無處不表演「新北市藝術節-環境劇場」「超親密小戲節」貼身上演。PAR 表演藝術雜誌,(213),20-21。
    廖俊逞 (2010b)。打造品牌到解讀市場 藝術也能是好生意?。PAR 表演藝術雜誌,(205),78-79。
    廖俊逞 (2015)。分眾經營建立品牌 演「長」未必要演「大」長銷劇製作趨勢與市場現象觀察。PAR 表演藝術雜誌,(267),92-93。
    廖珈慧 (2009)。應用投射影像展演舞台空間之視覺設計-以極光下的冥想舞劇之視覺設計為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廖瑞銘主編 (2014)。李國修與臺灣當代劇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國修與臺灣當代劇場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
    榮泰生 (2015)。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臺中國家歌劇院 (2016/11/9)。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創建聯合服務平台 共同製作計畫及巡演場地租用 串聯北中南藝文生活圈。取自 http://www.npac-ntt.org/information?uid=32&pid=260
    劉育寧 (2013)。臺灣劇場跨世紀的懷舊想像。戲劇學刊,(18),51-67。
    劉憲翰 (2015)。現代劇團之經營策略分析-系統動態學與資源基礎觀點。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樊光耀 (2014)。推薦序。載於黃致凱編著。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頁14-15)。台北市:平安文化。
    樓永堅 (2004)。表演藝術的行銷思惟。載於鄒侑如編輯,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 (頁 64-72)。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潘淑蘭、吳忠宏、周儒 (2008)。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爲例。戶外遊憩研究,21(3),23-47。
    蔡宜倪 (2009)。野台劇場歌仔戲觀眾性格之研究。2009 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 (頁113-144)。
    蔡馥徽 (2010)。以文化政策觀點探討臺北藝穗節之建置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蔣澤金 (2005/07/07)。觀眾心理的四個階段。文藝報。
    鄧成連 (2010)。觸動服務接觸點。裝飾—藝術設計月刊,(6),13-17。
    鄭司維 (2008)。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鄭芮蕎 (2011)。劇團長期校園演出的執行與效益-以大開劇團「兒童戲劇校園巡演暨故事創作比賽」計畫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鄭景雯 (2013/7/17)。李國修最後謝幕 3千粉絲報名。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print/realtimenews/20130717002649-260404
    鄭景雯 (2014/4/27)。屏風暫停演出 觀眾送行半小時。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427002955-260405
    鄭智偉 (2002)。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學來譯 (1985)。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蕭至惠、吳宏文、蔡進發 (2009)。關係利益、關係品質與關係產出整合模型之研究-不同服務業種類之驗證。行銷科學學報,5(1),35-78。
    蕭孜玹 (2014/4/27)。屏風最終場 王月給戲迷的話。蘋果即時。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40427/387155/1/
    蕭志同、廖宛瑜、陳建文 (2006)。博物館服務品質、認知價值、滿意度、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81-96。
    賴淑禎 (2017/1/16)。中部民眾藝術消費力驚人 歌劇院再掀表演藝術生活風潮。今日新聞。取自 https://m.nownews.com/news/2374478
    閻立峰 (2006)。論戲劇文本與舞台演出中的劇場性。浙江學刊,(3),209-213。
    戴湘涒 (2001)。影響表演藝術消費體驗之因素及評估準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薛玉龍 (2004)。台灣表演藝術團體付費會員之消費行為模式與付費制度建議。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效昭、李美玉 (2008)。專案經理關係行銷與服務品質知覺、顧客忠誠度之關聯探討。東吳經濟商學學報,(60),133-158。
    鍾立君 (2009)。義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與臺東縣生活美學協會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鍾喬 (2012)。劇場、空間與人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26(3),189-195。
    鴻鴻 (2016)。新世紀台灣劇場 (2版)。台北市:五南。
    簡竹均、歐素華 (2015)。如何跨越表演藝術疆界:以韓國觀光公演為例。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頁399-411)。
    簡明輝 (2008)。消費者行為。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沄釩、陳伯儀 (2013)。國民運動中心家庭卡行銷策略初探。中華體育季刊,27(2),113-117。
    羅怡欣 (2003)。現代劇團創作系統與空間群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子中 (2016)。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藝術學研究,(19),149-178。
    蘇玲瑤 (2011)。以戲劇圓滿人生~台灣的卓別林 李國修。取自 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34_c00.htm
    鐘喬(2015)。介於劇場、現表與現實之間……。PAR 表演藝術雜誌,(265),6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10436412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36412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27101.pdf2352KbAdobe PDF231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