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5883      Online Users : 12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928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288


    Title: 身體的道德——戴震思想新論
    Bodily Moral–– On Dai-Chen
    Authors: 朱耘廷
    Chu, Yun-Ting
    Contributors: 劉又銘
    Lyo, Yo-Ming
    朱耘廷
    Chu, Yun-Ting
    Keywords: 戴震
    身體
    欲望
    知覺
    禮義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8-10 10:33:03 (UTC+8)
    Abstract: 這是一份研究戴震思想的論文,而針對戴震這位儒者的研究勢必也會是一份道德生活的提案。戴震式的道德並不訴諸於形上的價值根源或是超絕之心體,而是以現象世界中的身體為基礎,因此常被質疑不能滿足道德哲學的普遍性要求,這一點卻是本研究認為戴震思想最有價值之處。為了適應戴震思想的荀學性格,本研究規劃了三種身體作為分析戴震思想的框架,分別是:欲望的身體、知覺的身體與禮義的身體。這三種身體乃是一體三面,合起來便呈現出一種不同於當代儒家身體觀主流的心氣化/孟學式身體——道德的身體。為了跟這種身體觀作出區別,本研究將戴震思想稱作「身體的道德」。

    欲望的身體乃是道德生活的基礎。不同於許多學者的誤解,戴震並不主張放縱欲望。相反地,欲望在「自然」的狀態下「必然」會找到群己之間的分寸。由於「血氣」與「心知」是分不開的,因此欲望的身體同時也是知覺的身體,而「知覺」正是身體轉化自身的過程。知覺乃是以主體與對象之間不可化約的差異為前提,這顯示了複多與差異才是戴震本體論的核心,且主體不能跨越這種限制。如此,戴震所謂「同」對於主體來說是不可能達成的,而本研究認為這種「不可能」具有積極意義。當主體透過知覺在群己之間掌握恰到好處的分寸,那個分寸即是「禮」,身體也在這個瞬間成為禮義的身體。禮義的身體乃是戴震式身體觀的理想境界,是欲望、知覺與知識、制度等向度的複合體。對戴震來說,禮義並不限縮欲望,反而是有限性的積極實現,這意味著主體在特殊的情境中找到最適合的形式,且獲得了自由。
    Reference: 一、古籍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199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第三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明】李贄:《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p. 1986),第116冊
    【清】抉經心室主人編:《清儒禮記彙解》(臺北:鼎文書局,1972)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1990)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合肥市:黃山書社,2010)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桂冠,1986)

    二、中文專書(包含篇章)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2013)
    中島隆博:《解構與重建:中國哲學的可能性》(東京:UTCP,2010)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臺北:聯經,200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宗書局,196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1979)
    西蒙波娃著.張新木譯:《模糊性的道德》(上海:上海譯文,2013),頁20。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麟——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市:三民,2015)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16)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村瀨裕也著.王守華、于時化、卞崇道、劉榮、史學善譯:《戴震的哲學:唯物主義和道德價值》(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林啟屏:〈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林登昱:〈藉焦循以論戴震的情欲哲學〉,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2014)
    周昌龍:〈戴震義理學中情欲之社會基礎與驗證〉,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柯雄文著.李彥儀譯:《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1963)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第五卷(臺北: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第十二卷
    馬淵昌也著.林永勝譯:〈明代後期「氣的哲學」之三種類型與陳確的新思想〉,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郭寶文《戴震及其後學與孟荀思想異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2008)
    張立文:《戴震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92年6月),頁15-41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199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6)
    鄒秀寶:《戴震的身體哲學及其倫理意涵》(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溝口雄三著.鄭靜譯.孫歌校:《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二(臺北:明文書局,1984)
    鄭吉雄:〈戴東原「群」「欲」觀念的思想史回溯〉,《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1期(2008年1月),頁41-52
    鄭宗義:〈論儒學中「氣性」一路之建立〉,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2000)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劉玉國:〈戴震理欲官及其反朱子「存天理去人欲」平議〉,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2016)
    錢穆:《論語要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1998)
    蕭萐父:《吹沙集》(成都:巴蜀書社,2007)

    三、中文期刊論文
    林安梧:〈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下),《鵝湖月刊》第429期(2011年3月)
    何乏筆(Fabien Heubel):〈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年9月),頁293-308
    張壽安:〈戴震思想基處及其推展〉,《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5年6月),頁57-83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與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頁50-52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07-146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頁1-36
    劉滄龍:〈文化的自我轉型——戴震與尼采〉,《清華學報》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09-230
    劉滄龍:〈「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97-218
    劉滄龍:〈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國文學報》第44期(2008年12月),頁93-124
    劉滄龍:〈荻生徂來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9卷1期(2014年3月),頁25-42

    四、外文文獻
    Appiah, Kwame Anthony. The Ethics of Identi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Butler, Judith. Merleau-Ponty and the touch of Malebranche, in Taylor Carman and Mark B. N. Hansen( ed.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rleau-Ponty
    Carman, Taylor and Hansen, Mark. B. N.. Introduction, in Taylor Carman and Mark B. N. Hansen( ed.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rleau-Pon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leuze, Gilles and Guattari, Feli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L’anti-Œdipe,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1972.
    Deleuze, Gilles and Guattari, Felix. Mille plateaux, Paris: Les édition de minuit, 1980
    Deleuze, Gilles. Cinéma1: L’image movement,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1983.
    Dworkin, Ronald. Sovereign Virtu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egel, Georg Wilhem Friedrich. Grund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Frankfurt am Main : Suhrkamp, 1986.
    Gramsci, Antonio. Letters from Prison, New York: Noonday, 1989.
    Kant, Immanuel.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c1984
    Merleau-Ponty, Maurice. 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Gallimard, 1976.
    Merleau-Ponty, Maurice.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suivi de notes de travail, Claude Lefort(ed. ), Paris: Gallimard, 1964.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Waley, Arthu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Young, Iris Marion Throwing Like a Girl: A Phenomenology of Feminine Body Comportment Motility and Spatiality, Human Studies 3, 1980, pp. 137-15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9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12.2018.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901.pdf2033KbAdobe PDF2110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