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9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27/140876 (78%)
造访人次 : 45978887      在线人数 : 8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42


    题名: 神明、祖先、恩人—臺北盆地的祖佛信仰
    Deities, Ancestors, and Benefactors—The Belief of Lineage-Gods in Taipei Basin
    作者: 辜神徹
    Ku, Shen-Che
    贡献者: 林美容
    張慧端

    辜神徹
    Ku, Shen-Che
    关键词: 漢人社會
    祖佛
    祖先
    神明
    宗族
    Han people society
    Tsóo-Pu̍t (Lineage-Gods)
    Ancestors
    Deity
    Lineage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9-03 15:57:22 (UTC+8)
    摘要: 漢人民間信仰的體系與漢人社會的宇宙觀,常被區分以神、鬼、祖先,但歷來對於三者之定義與界限又有其歧異性以及彈性,祖佛便是神明當中與祖先有密切關聯的信仰,這類神明有時又被稱為祖神,此類信仰之基本屬性如下:具有祖先身份或偏向祖先性質的神明,與祖先密切關連的恩人或神明。緣此,漢人社會中的祖佛信仰得以從宗教的神明體系,與宗族的祖先崇拜兩個面向來理解。

    本文透過台北盆地漢人社會的祖佛信仰為研究主題,除了對於祖佛的來源歷史、祭祀空間、神會組織、祭典儀式進行陳述,也試圖從祭拜者對於祖佛的描述、祖先逃難的敘事、宗親對於祖先及祖佛的認知等面向切入,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家族的歷史與祖佛信仰的發展歷程,當中也涉及了族群互動與不同原鄉祖籍縣份所信仰的不同祖籍神、宗族房派等觀念,均與台灣漢人社會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另外,祖籍意識的薄弱與移民的在地化,也影響到祖佛信仰的發展,可以意識到不少祖佛信仰從同祖籍地族內祭祀漸漸轉變為地方信仰。另一方面,臺北盆地的祖佛信仰的特色系存有許多未經建廟而採取輪祀的組織,這些角頭輪祀的祖佛信仰組織集合起盆地內的同派下、同姓氏家族,呈現兼具血緣與地緣的區域性聯盟。

    此外,中國原鄉祖籍地有不少祖佛信仰,因曾受到文革等因素之影響而有所停滯,其後在台灣以及東南亞華人回原鄉尋祖的背景下,方使得原鄉祖佛的寺廟有著恢復或壯大的契機,於此信仰復振的同時,祖佛信仰除了宗族、血緣的象徵意涵之外,也可能伴隨著政治權力的宣傳意向。祖佛信仰也常產生若干在地化詮釋,儘管這在祖籍原鄉地也是可能出現的情形,但在移居地則顯得更加強烈,這類祖佛常侷限於區域性,且往往與宗族遷徙相關,但因缺乏正史及方志等文獻紀錄之故,導致某些宗族的祖佛究竟指涉為誰而眾說紛紜,甚至出現神明與祖先角色混亂的情形,連帶使得祖佛信仰及相關傳說敘事充滿許多附會與再現。
    The folk belief systems of the Han people and the cosmology of their society are often differentiated into deities, ghosts, and ancestors. Among deities, Tsóo-Pu̍t (Lineage-Go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cestors. These types of deities are also called “ancestral deities,” which could includ two types of beliefs: deities who possess or incline toward ancestral qualities, or deities who are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ancest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neage-Gods beliefs of Han people society in the Taipei Basin. To explicat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sóo-Pu̍t and rites, we also attempt to exami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orshipers’ descriptions from stories, and the lineage knowledge of ancestors and “Lineage-Gods” treat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family histories and Lineage-Gods beliefs from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On the other hand, among the patriarch-deity beliefs of the Taipei Basin, there are many who have adopted regular sacrificial ceremonies without temple erection. The Lineage-Gods belief groups of these local rites gather together lineages with the same surname within the Basin, and form regional surname group.

    However, the Lineage-Gods beliefs of ancestral original place have been influenced or even interrup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many of the Taiwa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returned to their ancestral villages, and they also rebuilt the temples of Tsóo-Pu̍t. This religious revival about Tsóo-Pu̍t belief is not only symbolic of lineage and kinship, but followed the propaganda intentions of political power. Tsóo-Pu̍t beliefs have also often generated several local interpretations in immigrant areas and ancestral original place ,especially in immigrant areas , even to the extent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Lineage-Gods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ancestral homes. These Tsóo-Pu̍t with regional and the features of that lack records in official histories and local archives, resulting in ramifying stories behind these Tsóo-Pu̍t. Even produced the condiction about role confusion between deities and ancestors, so that the narrative of Lineage-Gods beliefs usually filled with eisegesis and representation.
    參考文獻: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

    大宗祠修建委員會編,1989,《安溪縣龍涓仙景李氏宗祠重修紀念特刊》,安溪:大宗祠修建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校閱、台灣日日新報社編纂,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台北:株式會社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1997,《台北縣鄉土史料上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徐氏家族聯誼處徐瑞坡、徐清海印贈,年代不詳,《福建省同安縣烏塗社暨金門縣徐氏家族譜畧志第二版》。

    丸井圭治郎,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仇德哉編著,1983,《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一)- (四)》,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文崇一,1975,〈萬華地區的羣體與權力結構—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19-56。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5,《西河的社會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雲峰,1953,〈木椅嚇退漳州軍〉《台北文物》2(1):71-73。

    王世慶,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3):1-38。

    王寒楓,1992,〈安海龍山寺始建年代之探討〉,《福建文史》3:60-62。

    王世慶,2004,《台灣史料論文集(下冊)》,台北:稻鄉。

    王志文,2000,《淡水河岸同安人祖公會角頭空間分布—以燕樓李、兌山李、西亭陳、郭子儀會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文,2004,〈台閩同源宗族空間組織差異研究--以台北淡水河岸與廈門環西北海域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明珂,2002,〈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583-624。

    王進法,2000,〈后溪英村南嶽廟與台灣台北縣、三重市南嶽聖侯之淵源〉,《集美文史資料第十輯》,廈門:廈門市集美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頁140-143。

    王銘銘,2003,《走在鄉土--歷史人類學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見川、李世偉,2000,〈戰後以來臺灣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與民間宗教為考查中心〉,《臺灣文獻》51(3):185-201。

    王世燁、王世銓,2008,《認識台北王氏大宗祠》,台北:財團法人王氏太原堂。

    王介芸主編,2004,《松山慈祐宮錫口媽祖的故事延續版》,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不詳撰者,2002,《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全歌》,收入《稀見舊版曲藝曲本叢刊 潮州歌冊 卷57》,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2001,《林口鄉志》,林口:林口鄉公所。

    孔永松主編,2004,《血脈鄉土》,福州:海風。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抄錄,1959,《臺灣武功周姓族譜》,無標頁碼。

    片岡巖,1921,《臺灣風俗誌》,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白長川,1981,〈辦大勸〉,收入台北市安溪同鄉會編纂《台北市安溪同鄉會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成立廿五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北市安溪同鄉會,頁55-57。

    白媽騰編錄,1980,《開臺十三世祖欽銘公渡臺定居一六0年暨其祥公誕辰一五0年紀念 功績抄錄》,作者自印。

    白長川主編,1984,《台北市白姓宗親會慶祝宗親會館落成特刊》,台北:台北市白姓宗親會。

    伊能嘉矩,2000,〈信仰及迷信〉,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臺大影印本〕,無頁碼。

    伊能嘉矩,2000,〈迷信資料(漢俗資料)〉,伊能文庫手稿及抄寫〔臺大影印本〕,無頁碼。

    江春霆主編,1992,《霞里江氏開基五百六十五週年暨大宗祠落成特刊》,台北:江府大人爺廟。

    江謨興纂修,1998,《淮陽霞里江氏三房萬成刊家譜》。

    安溪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1994,《安溪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

    安溪縣筍山陳氏宗祠理事會編印,1998,《筍山陳氏宗祠重修誌》。

    永定江氏宗譜編纂委員會編,2013,《濟陽郡永定江氏宗譜》,福建: 永定江氏宗譜編纂委員會。

    李亦園,1985,〈中國家族與其儀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集刊》59:47-61。

    李亦園,1991,〈台灣漢人家族的傳統與現代適應〉,收入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頁53-66。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

    李振坤,1997,〈財團法人台灣李氏宗祠春秋二祭所使用三獻禮釋義及祭典儀式程序〉收入《台灣李氏宗祠建祠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李氏宗祠董監事會,頁132-140。

    李振坤,1997,〈慎終追遠—台灣李氏宗祠春秋二祭祭祖大典〉收入《台灣李氏宗祠建祠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李氏宗祠董監事會,頁124-131。

    李鴻儒主編,1967,《李氏宗祠落成紀念特刊》,台北:李氏宗祠董監事會。

    李豐楙,2008,〈爐下弟子;木柵張家在祠廟信仰中的認同與識別〉,「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

    李豐楙,2001,〈禮生與道士:臺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收入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主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31-364。

    李欽銘、李仍鎮主編,2007,《隴西仙景李氏族譜》,台北:晴易文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

    李俊英,2007,〈也談三峽宰樞廟—對陳得仁撰文的回應〉收入李欽銘、李仍鎮主編《隴西仙景李氏族譜》,台北:晴易文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頁18-20。

    李焯然,2015,〈儒家禮儀的道教化—新加坡廟宇的祭孔活動〉收入氏著《中心與邊緣:東亞文明的互動與傳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06-226。

    何長發總編輯,1997,《第四屆何氏宗親會懇親大會特刊》,台北:台北市何氏宗親會。

    杜美芬編輯,2003 ,《台北孔子廟2003年紀念孔子誕辰二五五三週年釋奠典禮成果特刊》台北: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沈平山,1987,《中國神明概論》,台北:新文豐。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汪涌豪,2016,《中國遊俠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阮昌銳,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信仰》,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卓佳霖,2012,《泉州派鹿港施自和佛店粧佛之研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1960(1938),〈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4):14-29。

    周中一,1947,《保甲研究》,台北:獨立。

    周建昌,2008,〈試論王審知的神化〉,收入何乃川主編《廈門龍源宮 開閩王信仰研究文集》,頁57-67。

    林元芳編著,1963,《林氏九牧衍派臺灣家譜第一輯》,桃園蘆竹:林氏德門居。

    林汀洲主編,1969,《西河林氏大族譜》彰化:興文。

    林泗水,1976,〈安溪鄉土總述〉,收入氏編著《安溪特刊》,台北:台北市安溪同鄉會,頁10-27。

    林萬傳,1986,〈大安坡心林宅及其人物〉《台北文獻》直字81:47-50。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

    林美容,1991,〈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 10(1):13-18。

    林美容,1999,〈台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主編,頁69-8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2000,〈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107-133。

    林美容,2010,〈台灣的神明信仰〉,《閩台文化交流》21:82-88。

    林修澈,1998,《廟全記錄: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意義》,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林恭敬、林金源主編,2015,《秀水曾厝風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林晏如,2013,〈臺南地區忠順聖王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乾,2011,〈林氏宗親會祭祖禮儀再探討〉,《世林》,台北:世界林姓宗親總會,頁41-46。

    林瑋嬪,2003,〈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1(2):115-147。

    林端,2000,〈「國家制定法」與「民間習慣」:臺灣「祭祀公業」的歷史社會學分析〉,《法制史研究》,1期,頁117-151。

    林衡道,1962,〈臺灣農村寺廟分佈情形之調查—漳泉移民村落與粵東移民村落寺廟之比較〉,《臺灣文獻》13(3):153-167。

    林衡道,1978,《臺灣勝蹟採訪冊第二輯》,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衡道編輯,1978,《影本浯江鄭氏家乘》,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衡道,1996,〈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收入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

    林豪,1970,〈招魂曲〉收入《台灣詩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91。

    林當江等人編著,2009,《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整建紀念特刊》,台北: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

    林桂玲,2014,〈清代北臺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期,頁219-257。

    林敬榮、林朝儒、林青天、林文輝、林法德、高倉梧、張成田、張梓扁傳述、高銘吉整理,2005,〈山前林姓「姑婆盟」緣起〉,收入高銘吉主編《大坪宋史集應廟探析》,安溪:大坪宋史集應廟探析編輯委員會,頁30。

    林瑋嬪,2013,〈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2:1-33。

    林志民輯錄,2008,〈林姓的起源及其各郡望堂號源流簡介〉,收入《台北市林姓宗親總會50週年特刊》,台北:台北市林姓宗親總會,頁22-25。

    周璽,1962(1836),《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氏大族譜編纂委員會,1981,〈帝君護航先祖渡台記〉,《汝南周氏大族譜》,台中:周氏大族譜編纂委員會,頁75。

    坤生,年代不詳,〈台北江夏黃種德堂大宗祠沿革〉,收入《中華民國台北江夏黃種德堂大宗祠祠誌》。

    邵銘祥整理,1986,《東陵同安邵氏族譜》,出版地不詳。

    吳茂成,1995,〈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臺南文化》,新40期:63-103。

    吳昆倫、林猷穆編撰,1969(1971),《臺灣姓氏源流》,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施振民,1985,〈菲律賓華人文化的延續—宗親與同鄉組織在海外的演變〉,收入李亦園等著《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上冊)》,台北市:正中。

    施振民,1992,〈鹿港的氏族廟〉收入洪玉華編《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拉剎大學中國研究,頁460-483。

    胡台麗,1979,〈南屯的字姓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55-78。

    范純武,2003,〈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范清靖主編,2005,《晉江宗教文化概覽》,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凌文斌主編,2007,《安溪寺廟大觀》,福州:海風出版社。

    洪惟仁,2009,〈台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語文研究》3:239-309。

    翁佳音,2006,《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稻香。

    徐雨村,1996,〈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75-198。

    高烶深編撰,1955,《安平高氏族譜誌略》。

    高烶深,1981,〈台北市木柵區頭廷里憶舊〉,《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頁171-177。

    高氏大宗祖祠管理委員會編印,1977,《高姓由來及宗祠簡史》。

    高片羽,2003,〈興復大平集應廟—從宋主而作境主,忠君王以封尊王〉,收入《渤海大平高氏族譜(卷首)》,頁48-49。

    高銘吉主編,2005,《大坪宋史集應廟探析》,安溪:大坪宋史集應廟探析編輯委員會。

    高銘都重製,1987,「景美集應廟例年祭典高姓值甲列明」(單張印刷品,採集自景美集應廟)。

    孫吉龍主編,2009,《樂安堂廈門孫厝孫氏族譜》,厦門: 鷺江出版社。

    唐金培,2010,〈閩台民間信仰的「光州固始」情結〉,收入尹全海、崔振儉主編《固始移民與閩台文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頁175-182。

    梶原通好,1941,《臺灣農民生活考》,台北市:緒方武歲。

    康豹,2003,〈台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江燦騰、張珣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43-174。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員民族學研究所。

    莊英章、李翹宏,2000,〈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03-232。

    莊英章1973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集刊》36:113-138。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台北:允晨文化。

    莊英章、陳運棟,1982,〈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歷史學報》10:143-176。

    許耿肇,2008,〈超村落同姓聯盟組織:許真人祖佛會〉,《南瀛文獻》6:266-301。

    許北峰編印,1982,《許姓族譜許六合(宗號)(頭前厝派下大房直系部分)》。

    許鴻禧主編,1977,《台灣許姓宗親會創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灣許姓宗親會。

    許玉輝主編,1962,《台灣許姓宗親會創立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台灣許姓宗親會。

    許木榮,1999,〈永和地區之民間信仰〉(手稿影印本)。

    陸炳文,1988,〈基隆余姓宗祠大德廟〉,收入氏著《台灣各姓祠堂巡禮》,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頁197-200。

    郭昶亨,2010,《財團法人下塔悠福德爺宮金玉蟬寺廟誌》,台北:財團法人下塔悠福德爺宮。

    郭昭男,2014,〈台灣大園郭府大使公〉,收入郭掌從主編,《郭氏族譜:臺灣桃園岱山遷臺始祖郭光天衍脈》,頁140-142。

    盛清沂,1966,〈台灣省五十四姓先世南渡考〉,收入中國文化學院台灣研究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台灣文物論集》,台中:中華大典編印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頁197-223。

    (清) 陳培桂纂輯,1963(1871),《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陳國仕纂《豐州集稿》,1907,收入陳明光、侯真平主編《中國稀見史料(第二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紹馨主編,1958,《台灣陳大宗祠德星堂重修紀念特刊》,台北: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陳源頭主編,1972,《臺灣氵丙洲陳氏系統族譜》,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編號:1436698。

    陳育斌主編,2012,《話說灌口》,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

    陳水纂,1970,《陳尚海公派家譜》,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編號:1306965。

    陳英湛,1973,《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重建六十週年慶祝紀念特刊》,台北: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陳其南,1985,〈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3(1):127-184。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

    陳克振,1989,〈安溪「大勸」〉,收入《閩台民俗風情》,廈門:鷺江出版社,頁49 -50。

    陳清富編撰,1996,《舍人公與輔順將軍傳記的研究》,台北:台北陳氏舍人公管理委員會。

    陳支平,1996,《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支平,2004,《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陳支平主編,2009,《閩臺族譜彙刊》1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支平主編,2014,《閩南涉臺族譜彙編》73,74,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捷先,1999,《中國的族譜》,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錫龍、陳得國、陳木水主編,2001,《德星堂陳氏大宗祠奉祀壹佰肆拾週年重建玖拾週年》,台北:財團法人陳德星堂。

    陳祥水,1973,〈「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的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41-164。

    陳景熙,2012,〈蔡府王爺信仰淵源考〉,收入施懿琳主編《2012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頁47-65。

    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金城,2003,〈灌口大使公信仰在同安的傳播與化身〉,收入《同安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廈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同安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頁151-154。

    陳泱蒔編撰,1978,〈陳氏歲時曆〉,收入唐羽總纂,陳泱蒔監修《開漳陳氏銀同普園派族譜》,無頁碼,手抄本。

    陳嘉明編著,2008,《臺灣南陳台碩堂陳氏譜誌》,台北:祭祀公業陳台碩祀產管理委員會。

    連心豪、鄭志明主編,2008,《閩南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頁113。

    連來福,2011,〈連姓宗親會保生大帝輪值表〉,收入《台北市連姓宗親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頁17。

    連裕,2011,〈連家與大龍峒保安宮之關係〉,收入《台北市連姓宗親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頁2-3。

    清溪上苑廖氏族譜纂委會編,1999,《福建省安溪縣清溪上苑廖氏善益支譜卷三》,廈門:廈門文弘印務有限公司。
    曾文亮2010 〈全新的舊慣:日治時期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之改造〉,《台灣史研究》17(1),125-174。

    曾玲,2006a,〈社群整合的歷史記憶與「祖籍認同」象徵:新加坡華人的祖神崇拜〉《文史哲》292:14-21。

    曾玲,2006b,〈祖神崇拜:東南亞華人與祖籍地文化紐帶之建構—以新加坡蓬萊寺的六個姓氏廟為例〉,收入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絡與華南僑鄉 : 文化、認同和社會變遷》,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張復華,1990,〈宋徽宗宋朝官制改革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81-106。

    張建隆,1996,《尋找老淡水》,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慶望、秀卿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編印,1996,《清溪大坪張氏族譜(安溪始祖滿進公系)》

    張珣,1995,〈臺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6(4):89-126。

    張珣,1996,〈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63-215。

    張珣,1997,〈湄洲媽祖權威的理論反省〉《兩岸文教交流簡訊》6:6-8。

    張珣,2001,〈百年來臺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入張珣、江燦騰編《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張珣,2003,《文化媽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82。

    張珣,2014,〈重讀臺灣漢人宗教研究:從「國家與民間信仰的關係」的角度〉,收入林淑蓉等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頁291-342。

    張慧玉,2012,《三峽尪公信仰:年例祭典與林里主尊王會》,新北市:作者自印。

    普易道人,1950,《台灣宗教沿革志》,台北:台灣佛教月刊社。

    辜神徹,2006,〈臺北盆地與姓氏相關的輪祀組織研究〉,《台灣文獻》57(3):38-94。

    辜神徹,2006,〈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文化與祭祀活動〉《台灣文獻》59(1):115-172。

    辜神徹,2009,《臺灣清水祖師信仰--落鼻祖師的歷史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

    辜神徹,林美容,2010,〈女乩、義女與誦經女:女姓在「公寓廟」的活動和地位〉《民俗曲藝》168:21-51。

    辜神徹,2015,〈族群意識與顯靈敘事—臺北地區觀音信仰傳說之研究〉收入陳益源主編《府城大觀音亭與觀音信仰研究》,台北:里仁,頁659-685。

    辜神徹,2016,〈臺灣漢人宗教的祀宴文化 : 以2016年鹿港恭宴媽祖為範疇〉收入《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2016 :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臺中市文化局,頁275-304。

    辜神徹,2016,〈祖先與神明之間—漢人祖佛信仰的研究回顧〉《民族學界》38:183-208。

    黃炯然蒐集整理,1995,〈祖宗有靈〉收入氏編著《紫雲安溪黃氏傳說》,頁38。

    黃水沛,1953,〈大龍峒小志〉,《台北文物》2:2,頁49。

    黃得時,1953,〈大龍峒之沿革〉,《台北文物》2:2,頁39-40。

    黃士強,1988,《台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史前文化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彬彬,1988,〈田都元帥與潘湖歇馬廟〉,收入晉江縣池店鄉僑聯會、晉江縣池店鄉文化站主編《池店鄉土資料》,泉州:晉江縣池店鄉僑聯會、晉江縣池店鄉文化站,頁209-212。

    黃得時,1999,〈台灣之寺廟及其主神〉,收入高賢治主編《台灣宗教》,台北:眾文,頁53-60。

    黃懷遠、黃明芳編著,1996,《神明會實務與法令廣輯》,台北:大江,

    黃文博、謝玲玉、高春輝,2007,《後壁香火》,台南: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焦紅輝主編,2008,《源與緣:閩台民間風俗比照》,福州:海風。

    鈴木清一郎,1934,《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 臺灣日日新報社。

    溫振華,1978,《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1980,〈台北高姓──一個台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台灣風物》,20卷4期,頁1-19。

    鄒平祥總編輯,2007,《台北市祭祀公業鄒應龍公記》,台北:台北市祭祀公業鄒應龍。

    路遥等著,2012,《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評述》,上海:上海人民。

    詹錫富,2007,〈敦仁公傳記〉,收入《社團法人台北市詹姓宗親會第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頁10-11。

    葉文程,1992,〈惠東大岞人的民間宗教〉,收入喬健,陳國強,周立方主編《惠東人研究》,頁159-170,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市: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白氏公會編修,1989,《福建省安溪縣榜頭白氏族譜》,新加坡: 新加坡白氏公會。

    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所、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編,2003,《廈門涉台文物古蹟調查》,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

    楊緒賢編撰,1979,《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灣省分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北市分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

    楊棟樑、徐連國編輯,1977,《竹林山觀音寺慶成建醮紀念誌》,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縣竹林山觀音寺。

    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祠董事會編,1990,《賢良港天后祖祠祭典》,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祠董事會印行。

    福建省文化廳編,2002,《八閩祠堂大全》,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1975,《臺北市統一祭典主神源流簡介》。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6,《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天妃顯聖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克明,1951,《艋舺龍山寺全志》,台北:艋舺龍山寺。

    劉枝萬,1967,《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台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大可,2011,《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聞鈞天,1935,《中國保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

    增田福太郎,1948,〈臺灣人固有宗教の特徵〉《財團法人明治聖德紀念學會記要》第36卷,頁1-40。

    增田福太郎,1942《東亞法秩序序說 : 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市 : ダイヤモンド社。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2005,《臺灣的宗教》,收入江燦騰主編《臺灣的宗教信仰》,台北:東大。

    蔡金蓉,1997,〈「跨部落」的祭祀活動及其人群結合:以雲林縣「國姓公過股」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相煇,1989,《臺灣的媽祖與王爺》,台北:臺原出版社。

    蔡相煇,1999,〈福建湄洲出土「元朝石雕媽祖原始金身」考〉《空大人文學報》8,頁125-142。

    蔡志忠,2003,《安溪姓纂》,廈門:國際華文。

    蔡武晃,2010,〈祖籍、動員與信仰組織--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民俗與文化》6:99-139。

    蔣炳釗,1994,〈漳浦地區鬼靈及祖先崇拜—民間信仰和文化的考察〉,收入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文轉,1996,〈曾林四月八跑第〉,收入《同安文史資料精選本(上)》,廈門:同安文史資料精選本編委會,頁255-256。

    鄭明枝,1985,《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郭光天宗族》,桃園:欣文明打字印刷公司。

    鄭耀明整理,鄭俊生、鄭江、鄭丁貴、鄭李足、鄭親池口述,1990,〈台北市鄭姓宗親會沿革〉,收入《台北市鄭姓宗親會特刊》,台北:台北市鄭姓宗親會,頁19。

    鄭雅琳,2004,〈臺灣中部廿四庄媽祖會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謙遜,1984,《鄭國聖會沿革》(手抄影本)。

    撰人不詳,2014,〈安溪羅岩林氏族譜(一)〉,收入陳支平主編《閩南涉臺族譜彙編》73,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撰人不詳,2014,〈安溪羅岩林氏族譜(二)〉,收入陳支平主編《閩南涉臺族譜彙編》74,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錢杭,2009,《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穎川安溪同美第五次重修譜志理事會編印,2015,《穎川安溪同美陳氏圓譜祝燈慶典紀念冊》,安溪:穎川安溪同美第五次重修譜志理事會。

    賴郁如,2015,〈新加坡客家姓氏組織〉,收入黃賢強編著《跨域研究客家文化》,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文化研究室、八方文化創作室 。

    顏芳姿,1994,〈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有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83:3-21。

    顏立水,2016,〈從「同安」的冠籍村名看同台緣〉,《台灣源流》76、77,頁46-51。

    瀨川昌久,錢杭譯,1999,《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葉華鏞總編輯,2006,《財團法人台北市全台葉姓祖廟2006年會刊》,台北:台灣葉姓祖廟。

    劉金買,1960,《洪都劉氏宗譜》,基隆:劉春來。

    劉枝萬編,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盧志明,2008,《廈門閭里記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鮑延毅,1999,〈宋江的字與號〉,《國文天地》14(9) ,頁52-53。

    魏炳煌主編,2000,《魏氏宗祠鉅鹿堂魏公盛祭祀公業族譜》,台北:台灣鉅鹿堂魏公盛祭祀公業族譜編輯委員會。

    鍾建華,2008,〈關於閩南安溪縣八社聯盟關帝—信仰習俗的調研〉,收入《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頁246-281。

    Ahern, Emily M.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hern, Emily M.1981 The Thai Ti Kong Festival.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Emily Martin Ahern and Hill Gates, ed. pp.397-45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e Groot 2014(1982)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台北:南天。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Athlone Press.

    Wolf, Arthur P.1978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Wolf, Arthur P. e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131-18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網址: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
    網址: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臺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資料庫
    網址:http://rbook2.ncl.edu.tw/Search/Info/3

    中央研究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網址: 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法人及夫妻財產登記公告」查詢系統,司法院資訊管理處
    網址:http://cdcb.judicial.gov.tw/abbs/wkw/WHD6K00.jsp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0259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95034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ETHNOS.004.2018.A06
    显示于类别:[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辜神徹.pdf12837KbAdobe PDF2679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