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024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7622      Online Users : 8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248


    Title: 近代通訊與殖民地臺灣-以電報、電話為中心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Focus 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Authors: 曾立維
    Tseng, Li-Wei
    Contributors: 陳慈玉
    呂紹理

    曾立維
    Tseng, Li-Wei
    Keywords: 通訊
    電報
    電話
    海底電報線
    無線電報
    電話用戶
    網絡外部性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10-01 12:08:47 (UTC+8)
    Abstract: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陸續展開鐵路、築港、道路、通訊等基礎建設,以做為統治開發臺灣之需。臺灣總督府在面臨不同時期的官民通訊需求,提出了不同因應措施,透過說明總督府革新措施的執行情形,可了解總督府在通訊發展中主要著重於哪些方面,以及背後所隱含的想法。
    基本上,日治時期臺灣,近代通訊電報電話事業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一)、1896年至1908年是電報電話事業萌芽期。(二)、1909年至1917年是電報電話事業快速擴張期。(三)、1918年至1927年是電報電話事業緩慢成長期。(四)、1928年至1936年是電報電話事業革新期。(五)、1937年至1945年是電報電話事業的急速擴張時期。
    日本統治剛開始時,以「速成急設」策略下開展的近代通訊事業,在臺灣民間社會對近代通訊設備使用的需求不大時,並未發生太大不便及問題,因為如電話這樣網絡型服務中,要產生所謂網絡外部性現象後才有可能快速的擴張。在總督府的推動下,近代通訊電報電話的業務服務據點,至少於第二個發展階段時,已在臺灣社會有一定的普及度。這樣隨著對於電報電話使用數量增加後,先前建設時採取的應急兼用之措略,開始有破綻出現,也就要民間對通訊設施有更大需求,而與官方需求開始產生差異。
    由限制臺灣電報電報事業發展的兩個主要問題,電話用戶申請加入未開通問題,及臺日海底電報線故障通訊能力不足問題,可看出總督府官方與民間商工業者,彼此對通訊需求的差異。對於總督府的通訊需求來說,初步的全島性通訊網的達成,以及改善統治機構間聯絡的不方便是急切重要的,但是進一步的提高通訊品質,則未必是那麼急切要進行的事務,而這正是民間商工業者的需求。此反應在對總督府來說,治安、行政網的通信基礎建設目標達成後,就進一步促使電話交換局和電話用戶更加普及,讓電話通信網絡更能發揮其功用及優勢,是較缺乏動力且不具積極性。
    在1920年後,臺日間因3條海底電報線故障導致的電報傳送延遲、停滯,甚至完全不通的情況。對於常常利用臺日間電報通信的商工業者來說,其所需要的是一個能長期穩定且具有充足容量可供收發,又快速不延遲的電報通訊系統。這也是為何民間商人組織如臺北商工會,總是比起臺灣總督府更重視臺日間電報通訊設備不足之問題,及提出許多具體改善措施。
    若與大約同時期電話用戶申請加入未能開通問題相比較,對於兩者最常利用的商工營業者來說,由全島實業大會各時期提出給總督府的意見來看,則與日本國內電報通信的能力提升及時間的縮短,比起電話用戶擴張問題,才是他們比較重視的議題。這也剛好反映在總督府對於這兩個問題解決的態度上,相對於總督府對電話用戶擴張態度的消極,則對臺日間電報通訊的改善擴張上,是較為積極且快速。
    就臺灣經營者來說,日治前期因未感受到新通訊設備對其經營有何益處時,當然不會引起商家們去裝設。等到網絡外部性的效應出現後,對其經營上確實有其效益,則反而是臺灣人街庄紛紛要政府當局儘速裝設電話。對臺灣的經營者來說,只要是對經營有所幫助,日本人帶入的新經營模式或觀念臺灣人不會排斥。在1930-1941年,電話用戶申請未開通者中,臺灣人在多數時間都在6成左右比例,高過日本人的比例,由此可看出臺灣人是頗為希望能裝設電話,只是事與願違,未開通停滯數量較日本人多,不然日治時期臺灣人用戶占電話總用戶比例應也不止三分之一而已。
    然而,進入戰爭體制下雖使得電話用戶數比起先前有不小的擴張,但對電話申請加入的不良影響,在於被限定於與戰爭相關事業。在戰爭期間,當整體用戶數量仍在增加的同時,在1941年起臺灣人用戶數量就已呈現減少的情況,這反應在1936至1942年,臺灣人用戶占整體用戶比例大幅度滑落了8%。這些數字代表著進入戰爭的電話加入限制,與日本人相比,似乎多點是限制到臺灣人電話申請加入方面。
    若就這時電報、電話兩者的關係來看,電話通訊方式在1910年代網絡外部性效果出現後,市外電話通數呈現大幅度增長。也就是說,因商業發達而產生的更多及時通訊需求,主要是依靠電話來傳遞而非先前的電報。臺灣島內電報收發數量實際成長就變得較為有限,電報事業原以島內市場為大宗,1911年後也逐漸變為以臺日間市場為主。然而,若從整體臺灣對內對外資訊快速傳遞的市場來看,仍有相當大區塊是那時電話普及率所無法觸及,也因此電報可以說是繼續延續著在這些區塊的優勢。事實上,在日治時期無論電報或電話的提供者都是官方總督府,因此兩種通訊工具並沒有競爭關係,反而是互補、相容或共用,兩者的互補關係的例子就具體表現在臺灣報紙的採訪消息的傳達上。事實上,人們意識上的共同性來自於報紙內容,而報紙內容則依靠電報電話的快速傳遞給編輯者才得以形成,故這亦是近代通訊對於臺灣為一體性統合現象形成之貢獻。
    最後,雖在日本統治結束時,電話用戶占全體戶數比例仍有限,然而,我們不能以現在電話已朝向個人化角度去看這個數字,回到日治時期的時代脈絡下,因電話用戶大多非在自宅個人使用,而是屬於官方機關、社會團體或各類營業地點的多人使用,因此雖僅是一個用戶,使用電話者可能會很多。由日記中可看出,因電話多是在工作場所來利用,所以一個人使用電話的頻繁度,則會因職業別改變而有落差,這並非個人習慣改變,而是環境改變始然。總之,日治時期人們生活內容受電話的影響是遠高於用戶數量所呈現的。
    Reference: 一、清朝時期資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 丁:電線》,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
    洪安全總編輯,〈李經方到基隆商辦交接臺灣問答節略乞代奏電〉、〈李經芳交接臺灣文據〉,《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四)》,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約翰‧陶德(John Dodd)原著、陳政三譯著,《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200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一)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清季外交史料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法軍侵臺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銀經研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上)》,臺北:臺銀經研室,1971 。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輯,《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劉銘傳撰、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H.B.Morse著;謙祥譯,〈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收入臺灣銀行編,《臺灣經濟史六集》,頁85-107。
    P.H.S Montgomery;謙祥譯,〈1882-1891年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收入臺灣銀行編,《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108-132。

    二、日治時期資料

    (一)、總督府及相關機關出版物
    〈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國駐劄林公使ヨリ西園寺外務大臣臨時代理宛:淡水福州海底電線處分ニ關シ報告ノ件 附屬書四光緒十五年六月右同斷〉,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4011011000。
    〈臺灣淡水港ト清国福州間ニ現存スル海底電線関係雑纂〉,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4011011000。
    〈海底線修理に関する件〉,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04120830800, 1939年「陸支密大日記22号1/3」(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花蓮港廳,《花蓮港廳第5統計書》(1920年度),花蓮:花蓮港廳,1922。
    臺南州,《臺南州第2統計書》(1920年度) ,臺南:臺南州,1922。
    臺南州官房文書課,《臺南州第7統計書》 (1925年度) ,臺南:臺南州,1927。
    臺中州,《臺中州統計書》(1925年度), 臺中:臺中州,1927。
    湯城義文,《臺灣交通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書課,1901。
    藤井恭敬,《臺灣郵政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8。
    臺北廳,《臺北廳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9。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明治31、35-37年、大正8-12年)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大正5年-昭和19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臺灣總督府外事部,《支那事變中東亞戰爭ニ伴フ對南方施策狀況(1943年1月) 》,臺北: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3。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28年度~昭和17年度),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臺灣野戰郵務電信畧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189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現行通信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0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遞信事業要覽》(大正2年-3年、5年-10年),臺北:臺灣總督府遞信局,1915-1923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遞信事業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191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事業綜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法規上》,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臺灣總督府通信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1901。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要覽》(明治29-38年末),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190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臺灣通信事務成績》(明治28至明治41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課,190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臺灣總督府遞信統計要覽》(1913年度-1942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15-1944。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花蓮港廳及臺東廳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雄州及澎湖廳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新竹州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電信回線圖 昭和七年三月末日現在、昭和九年三月末日現在》,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2、1934。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電話帖:臺北州下各局》,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6。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嘉義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中州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南州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湾の電気通信》,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4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の通信》,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遞信業務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3。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2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纂,《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統計書》(明治30年-昭和17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899-1944。
    臺灣總督府遞信局,《臺灣總督府遞信法規類纂˙通信編》,臺北:臺灣總督府遞信局,192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市外電話回線圖 昭和七年三月末日現在》,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2。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東京 : 文生書院,2000。

    (二)、政府公報、報紙及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年)
    《臺灣通信協會雜誌》,第1-17號(1918-1919年)
    《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18-205號(1919-1936年)
    《臺灣通信》,第206-235號(1936-1941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1896~1942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報》(1942~1945年)
    《臺灣新報》(1896-1898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1911年)
    《臺灣民報》,第1-305號(1923-1930年)
    《臺灣新民報》,第306-410號(1930-1932年)
    《臺灣日報》(復刻本)(1938)(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年)

    (三)、時人出版物
    千草默仙編纂,《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圖南協會,1928—1943年版。
    大園巿藏,《現代臺灣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南天書局復刻版1997年)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
    羽生國彥,《臺灣の交通を語る》,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雄:新興の高雄發行所,1930。
    東鄉實、佐藤四郎,《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1915。
    武內貞義,《臺灣(改訂版)》,臺北:新高堂書店,1928。
    波形昭一等監修,《臺灣日日三十年史─附臺灣の言論界》,東京: ゆまに書房 , 2004。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日日三十年史─附臺灣の言論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
    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
    海山郡役所,《海山郡管內要覽》,海山郡:海山郡役所,1933。
    淀川喜代治,《板橋街誌》,臺北州: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役場,1933。
    參謀本部編,《臺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森重秋藏,《臺灣交通小史》,臺北:臺灣交通協會,1943。
    黑澤平八郎,《臺灣防空讀本 附錄時局防空必攜防空關係法令敵機種機型及標識》,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
    雷吉納樂德·康(Re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Rapport sur Formose)》,1907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臺灣交通產業社,《臺北自働電話開局特輯號》,臺北:臺灣交通產業社,19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纂,《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1942。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統治綜覽》,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輯局,《臺灣大年表》,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38。
    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著;蔡耀緯譯,《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新北:遠足文化,2017。
    達飛聲(JamesW.Davidson)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四)、時人日記
    吳文星等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上)(中)(下)》(1919-1923),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2001-2009。
    吳新榮著 ; 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9)》 (1933-1953)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2008。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 中譯本》,臺南:國家臺灣文書館,2004。
    林紀堂著;許雪姬等編解,《林紀堂先生日記》(1915-1916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1)-(17)》(1927-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2010。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1)-(10)》(1906-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004。
    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 (16)》(1912-192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2016。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臺中:晨星,2002。
    蔡培火著;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第1册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
    謝國興等主編;陳進盛、曾齡儀、謝明如譯,《茶苦來山人の逸話: 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三、1945年後資料(中文含翻譯)

    (一)、專書
    〈交通部臺灣郵電管理局1946年度工作總報告(1947年5月)〉,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第208冊)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Asa Briggs、Peter Burke著;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最新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6。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1997。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硏究(1895-1942年)》,臺北:前衛,2002。
    矢內原忠雄原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石井寛治著;黃紹恆譯,《日本經濟史》,臺北:五南,2008。
    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編印,《臺灣電信進展紀要》,臺北:交通部臺灣電信管理局,1960。
    伊能嘉矩原著 ; 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2012。
    伊錫爾‧德‧索拉‧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主編;鄧天穎譯,《電話的社會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朱匯森主編,《電信史料》,臺北:國史館,1990。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2007。
    吳政憲,《日治初期「臨時臺灣兵站電信部」之研究(1895-1896)》,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吳政憲,《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臺北:稻鄉,201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李力庸,《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1895-1945)》,臺北:稻鄉,2009。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彼德‧博夏德(Peter Borscheid)著、佟文斌譯,《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2007。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 戰爭》,板橋:稻鄉,1996。
    凃照彥原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
    派特里斯‧費里奇(Patrice Flichy)著、劉大明譯,《現代資訊交流史: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4。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007。
    施懿琳,《吳新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徐耀南、洪兆鉞,《臺北電信史略》,臺北:交通部臺灣北區電信管理局,1995。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1999。
    偉伯.施蘭姆(Wilbur Schramm)著;游梓翔、吳韻儀譯,《人類傳播史》,臺北:遠流,2004。
    張秀哲,《忽忘臺灣落花夢》,臺北:東方出版社,1947。
    張秀哲,《「忽忘臺灣」落花夢》,新北市:衛城出版,2013。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臺北:時報文化,2006。
    張德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陳慈玉,《臺北縣茶葉發展史》,臺北:稻鄉,2004。
    陳慈玉,《连续与断裂:近代台湾产业与贸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莊天賜,《二次大戰下的臺北大空襲》,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7。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輯,《郭水潭集》,臺南:南縣文化,1994。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8。
    陳柔縉,《臺灣幸福百事 : 你想不到的第一次》,臺北 : 究竟出版社,2011。
    陳柔縉,《廣告表示 : ╴╴╴ : 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臺灣的摩登生活》,臺北 : 麥田,2015。
    陳家豪,〈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1955。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臺北:遠流,2010。
    黃富三、陳慈玉,〈第6章 商業的發展〉,《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6。
    楊振興,《話筒裡的臺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臺北:獨立作家,2016。
    楊鏡汀等撰稿,《北埔事件:一百週年紀念專刊》,新竹縣: 竹縣文化局,,2008。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85。
    葉龍彥,《臺灣旅館史》,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4。
    鈴木茂夫著 ; 陳千武譯,《臺灣處分一九四五年》,臺中:晨星出版,2003
    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交通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交通彙報》,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1947年1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編,《臺灣一年來之交通》,出版地不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10月。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重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民國前十七年至民國三十四年》,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
    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臺灣交通統計彙報》(1960年度),臺北: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61。
    臺灣省政府交通處,《臺灣交通統計彙報》(第四期),臺北: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50年1 月。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卷十二),臺北:臺灣總督府,1913。
    蔡蕙頻,《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 = 不純情なロマンス》,臺北:博雅書屋,2011。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臺北:五南,2004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硏究(1895-1945)》,臺北:師大歷史系,2008。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二)、回憶錄/自傳/小說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1995。
    林忠勝撰述,《廖欽福回憶錄》,臺北:前衛,2005。
    林良哲著,《何春木回憶錄》,臺北:前衛,2004。
    張文義整理記錄,《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口述,《莊淑旂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許雪姬等訪問,《王世慶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辜顔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出版,1999。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臺北:前衛,1995。
    劉益昌、林祝菁著,《林挺生傳》,臺北:商訊文化,2008。
    劉萬來,《一個老KANŌ的回憶:大林之子劉萬來自敘》,臺北:魚籃文化,2014。

    (三)、期刊及專書單篇論文
    孔繁謀,〈臺灣日據初期郵政之發展(續)〉,《郵史研究》,第20期(2001年7月),頁51–54、57–90。
    孔繁謀,〈臺灣日據初期郵政之發展(三)〉,《郵史研究》,第21期(2001年12月),頁65–93。
    王金土,〈電信系統的演進與未來發展(上)〉,《工程》,82:3(2009年6月),頁137-147。
    朱昌峻,〈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編集委員會編輯,《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v.34近代歷史上的臺灣)(臺北:臺灣商務,1986) ,頁277-298。。
    何義麟,〈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收入《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板橋:稻鄉,2006),頁91-116。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2007年11月),頁391-444。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黃富三等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臺史所籌備處,1999。
    呂紹理,〈老眼驚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年4月),頁291-336。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的重層構造〉,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頁201-239。
    李承機,〈從《臺南新報》到《臺灣日報》─法西斯風潮下殖民地「地方報」的「空間心性」〉,收錄於《臺灣日報》(總目錄)(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2),頁15-38。
    李鎧揚,〈1920年後臺灣地方行政中街庄議會的運作〉,《臺灣學研究》,第19期(2016年1月),頁131-170。
    李毓嵐,〈1920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卷4期(2013年12月),頁51-98。
    技術圖書館史料纂修組,〈電信史話-臺灣電信事業發展史略〉,《局務簡訊》,5:1(1971年1月),頁65-68。
    林玉茹,〈國家與行政空間的形構:以臺東縣行政區劃的演變為例(1624-1995),收入林玉茹著,《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2007),頁26-72。
    林玉茹,〈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收入林玉茹著,《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遠流,2007),頁212-260。
    阿倫森,〈貝爾的電玩:用途是什麼?早期的電玩使用社會學〉,收入伊錫爾‧德‧索拉‧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主編;鄧天穎譯,《電話的社會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7-34。
    張建俅,〈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1997年6月),頁 149-196。
    陳慈玉,〈臺灣香蕉的產銷結構(1912-1972)〉,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社會經濟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頁464-487。
    陳慈玉、李秉璋,〈日治時期臺鹽的流通結構〉,《東吳歷史學報》,第10期2003年12月),頁213-266。
    陳慈玉,〈近代台灣的鹽業與碱業:技術移轉與產業轉型的一個案〉,《新亞學報》,第24卷(2006年1月),頁241-290。
    陳慈玉,〈自軍需至民需──近代台灣的碱氯工業〉,收入《兩岸發展史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創刊號(2006年8月),頁1-19。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二十世紀的臺灣煤礦業〉,《新亞學報》,第27卷(2009年2月),頁53-101。
    陳慈玉,〈斷裂與連續:戰時到戰後初期臺灣重要軍需工業的變遷〉,《兩岸發展史研究》,第7期(2009年6月),頁155-199。
    陳慈玉,〈香蕉、茶葉與臺日貿易〉,《新亞學報》,第28卷(2010年3月),頁367-406。
    陳慈玉,〈日治時期臺灣對日貿易與出口產業〉,《新亞學報》,第29卷(2011年3月),頁65-141。
    陳慈玉,〈日治時期出口品的流通機制〉,《新亞學報》,第31卷(2013年6月),頁395-444。
    許雪姬,〈福建臺灣建省的研究〉,《政大歷史學報》,第3期(1985年3月),頁193~242。
    許雪姬,〈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年6月),頁156-157。
    許雪姬,〈日治時期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11:2(2004年12月),頁1-75。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台灣文獻》,62:4(2011年12月),頁161-219。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2:1(2015年3月),頁153-184。
    曾立維,〈殖民地臺灣電報、電話通訊網的建立及使用數量的分析〉,川島真、松永正義、陳翠蓮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四集》(板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1),頁155-210。
    曾立維,〈日治時期台灣的公共電話之發展〉,《政大史粹》,20( 2011年6月),頁141-190。
    曾立維,〈評論吳政憲著《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國史館館刊》,第39期(2014年3月),頁159-167。
    曾立維,〈由擴張至中斷─戰爭下臺灣、中國間電報通訊的關係之研究 (1937-1949)〉 ,《臺灣史料研究》,第43期(2014年6月),頁101-129。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國史館館刊》,第44期(2015年6月),頁119-174。
    曾立維,〈戰爭下臺灣通訊設備之擴張與中斷〉,《臺灣風物》,第65卷第3期(2015年9月),頁39-86。
    曾令毅,〈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置與意義:以民航發展為例(1936~1945)〉,《臺灣文獻》,第63卷第3期( 2012年9月),頁41-89。
    曾品滄,〈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 2011年1月),頁89-142。
    曾品滄,〈從「平樂遊」到「江山樓」:日治中期臺灣酒樓公期空間意涵的轉型〉,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2),頁519-549。
    黃得峰,〈日據初期之三等郵務電信局發展概況〉,《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頁482-511。
    黃得峰,〈日據初期郵政發展概況〉,《臺灣文獻》50:2(1999年6月),頁183-203。
    黃得峰,〈消失的郵局─塗葛堀郵局(1899-1913)〉,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191-209。
    黃紹恆,〈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臺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83-146。
    黃紹恆,〈日治初期在臺日資的生成與積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1998年12月),頁165-214。
    黃紹恆,〈日本帝國主義危機下的臺灣-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臺銀危機〉,《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臺北:遠流,2010),頁152-188。
    黃隆正採訪記錄 ; 曾立維校註,《臺灣風物》,第65卷第3期(2015年9月),頁9-11。
    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建〉,《大陸雜誌》,36:6-7(1968年4月),頁180-181。
    劉明憲,〈電話帖中的桃園:史料《新竹州電話帖》導讀〉,《桃園文獻》,第2期(2016年9月),頁109-117。
    蕭旭智,〈差異速度與接力網絡: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報與社會〉,《傳播研究與實踐》,第6卷第2期(2016 年7月),頁87-116。
    顧超光,〈近代日本海軍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與三大無線電信所之設置:以臺灣鳳山無線電信所為中心的探討〉,《臺灣文獻》,第66卷第2期(2015年6月),頁73-119。

    (四)、學位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於威,〈閩臺海底電線與中日交涉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
    林淑華,〈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 ,臺北:國立臺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3。
    張慶隆,〈臺灣縱貫鐵路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務運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趙祐志,〈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蕭明治,〈日治時期臺灣煙酒專賣經銷商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四、1945年後資料(日文)

    (一)、專書
    小原一二著,《臺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町田:小原国芳,1971。(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
    山川正光,《ビギナ-テレコム読本:おもしろい電話の話》,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84。
    山本有造,《日本植民地經濟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0。
    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囯の変貌 : 電信.鉄道ネットワ一クの形成と中囯囯家統合の変容》,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大野哲弥,《国際通信史でみる明治日本》,横浜 : 成文社,2012。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外地海外電気通信史資料》(3 臺湾の部),東京:日本電信電話公社,1956年3月。 (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主編,《海底線百年の步み》,東京:電気通信協会,1971。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電信電話事業史編集委員会編,《電信電話事業史》 (共7冊),東京 :電気通信協会,1959.10-1960.7。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編纂,《自動電話交換二十五年史(下)》,東京:電氣通信協会,1953。
    日本無線史編纂委員会,《日本無線史》(共13卷),東京 : 電波監理委員会,1950-1951。(第4卷: 無線事業史;第12卷: 外地無線史)
    石井寬治,《情報‧通信の社會史:近代日本の情報化と市場化》,東京:有斐閣,1997。
    石井寬治,《情報化と国家‧企業》,東京:山川出版社,2002。
    石原藤夫,《国際通信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99。
    吉見俊哉、若林幹夫、水越伸,《メディアとしての電話》,東京:弘文堂,1992。
    吉見俊哉,《「声」の資本主義 : 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2。〈中文版〈吉見俊哉著;李尚霖譯,《「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臺北:群學,2013。
    吉見俊哉;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群學,2009。
    有山輝雄,《情報覇権と帝国日本》 (2通信技術の拡大と宣伝戦),東京:吉川弘文館,2013。
    近藤正己,《総力戰と臺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硏究》,東京:刀水書房,1996。
    高橋善七,《日本史小百科23:通信》,東京:近藤出版社,1986。
    国際電気通信株式会社社史編纂委員会編纂,《国際電気通信株式会社史》,東京 : 国際電気通信株式会社,1949。
    国際電話株式會社編,《國際電話株式會社事業誌》,東京:国際電話株式會社,1938。
    紀田順一郎、廖為智譯,《日本現代化物語》,臺北:一方出版,2002。
    紀田順一郎,《近代事物起源事典》,東京:東京堂,1992。
    佐佐木聰、藤井信幸編,《情報と経営革新:近代日本の軌跡》,東京:同文舘,1997。
    若井登、高橋雄造編著,《てれこむノ夜明ケ:黎明期の本邦電気通信史》,東京:電気通信振興会、1994。
    松田裕之,《明治電信電話ものがたり:情報通信社会の《原風景》》,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1。
    関東電気通信局編,《関東電信電話百年史》(上),東京 : 電気通信協会,1968。
    星名定雄,《情報と通信の文化史》,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6。
    西林忠俊編集責任,《日本人とてれふぉん:明治・大正・昭和の電話世相史》,東京:財團法人遞信協會,1990。
    村松一郎、天澤不二郎編,《日本現代日本產業發達史》(第22卷陸運‧通信),東京:交詢社出版局,1965。
    陳慈玉,《近代台湾における貿易と產業:連続と断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14。
    湯本豪一,《図說明治事物起源事典》,東京:柏書房,1996。
    藤井信幸,《テレコムの経済史:近代日本の電信.電話》,東京:勁草書房,1998。
    藤井信幸,《通信と地域社会》,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5。
    武田晴人編,《日本の情報通信産業史 : 2つの世界から1つの世界へ》,東京:有斐閣,2011。
    末光欣也,《日本統治時代の臺灣:五十年の軌跡》,臺北:致良,2004。
    郵政省編,《郵政百年史資料》(第8卷公文類聚 旧外地),東京:吉川弘文館,1970。
    郵政大臣官房秘書課広報室,《旧外地における逓信事情》,東京 : 郵政大臣官房秘書課広報室,1964。

    (二)、期刊、專書單篇論文及學位論文
    杉上山伸也,〈情報革命〉,收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編《產業化の時代》(下)(日本經濟史5)(東京:岩波書店,1990),頁134-165。
    李承機,〈ラジオ放送と植民地臺灣の大眾文化〉,收入貴志俊彦、川島真、孫安石編,《戦争‧ラジオ‧記憶》(東京:勉誠,2006),頁134-155。
    李承機,〈臺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貴志俊彥,〈植民地初期の日本-臺灣閒における海底電信線の買收‧敷設‧所有權の移轉〉,《東洋史研究》,70:2(京都,2011年9月),頁105-139。
    貴志俊彥,〈通信メディアの展開と国際関係〉,收入飯島渉、村田雄二郎、久保亨編,《シリーズ20世紀中国史》(第2卷)(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頁191-211。
    貴志俊彥,〈通信特許と国際関係-在華無線権益をめぐる多国間間紛争〉,收入貴志俊彦、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編,《模索する近代日中関係-対話と競存の時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頁229-248。
    貴志俊彥,〈長崎上海間『帝国線』をめぐる多国間交渉と企業特許権の意義〉,《国際政治》,第146号(東京,2006年11月),頁21-38。
    貴志俊彥,〈戦時下における対華電気通信システムの展開-華北電信電話株式会社の創立から解体まで-〉,《北東アジア研究》,第1号(島根県,2001年3月)、頁245-268。
    李昌玟,〈近代臺湾における電気通信インフラの形成〉,收入李昌玟、 湊照宏編著,《近代臺湾経済と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ュア》(東京 : 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現代中国研究拠点,2012年3月),頁1-31。

    五、網路資料
    〈富基角無線電信支局〉(2009年10月18日),收錄於「日治時期臺灣郵政史」:blog.sina.com.tw/stampinged/article.php?entryid=587480#comment_1171020(2014/10/19點閱)。
    呂紹理,〈日記與歷史),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5/02/日記與歷史.html) (2018/02/02點閱)。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7153502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3502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Hist.010.2018.A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2201.pdf9660KbAdobe PDF2152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