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025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887 (78%)
造访人次 : 46290006      在线人数 : 14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025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250


    题名: 從人才來源看唐代嶺南東道的社會
    Looking at the society of the Lingnan East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source of talents
    作者: 鄭介勝
    Cheng, Chieh-Sheng
    贡献者: 王德權
    鄭介勝
    Cheng, Chieh-Sheng
    关键词: 唐朝
    嶺南東道
    廣州
    進士
    嶺南東道地方豪酋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10-01 12:09:05 (UTC+8)
    摘要: 武德四年(621),李靖奉命招撫嶺南,正式將嶺南東道納入版圖。但是唐朝仍需要以地方高階官職拉攏在地勢力,維持嶺南東道的穩定。這並不代表唐朝願意見到嶺南東道存有力量強大的勢力,利用調整行政區劃等方式逐步瓦解地方勢力達到統治嶺南東道的目的。
    這些在地酋豪勢力隨著唐朝統治時間越久,影響力隨之下滑。不同於唐朝以前朝代,不管統治者是誰,嶺南東道地方勢力仍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大曆六年(771),馮崇道在嶺南東道發動叛亂。往後未見嶺南東道在地勢力發動叛亂而是由地方官所主導,顯示地方勢力已經消亡。為何嶺南東道在地勢力逐漸消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缺乏官員是唐朝統治嶺南的大問題。繁榮的廣州是唯一一個北方士人願意前來任職的地方。因此,唐朝將大量的謫貶官員派往嶺南。此外,「南選」也是另一個統治嶺南特殊辦法。
    嶺南地區除了大量貶官外,仍存有為數不少的流人。這些流人因著政治鬥爭等理由而被處以流刑。當中不乏有皇室成員、高級官員等,是當時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他們來到嶺南提供勞動力外,間接將文化傳播到嶺南。貶官則是在當地建立學校推廣教育。
    進士的出現,反應當地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涵養。同時顯示該地區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因此,檢視嶺南東道貶官、流人對於嶺南推廣文化教育的具體成果。分析嶺南東道進士、貶官、流人分布所則可能成為觀察唐朝嶺南東道各州發展程度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2.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3.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4.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5. 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
    6. 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7.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8. 唐‧〔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9.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 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臺北: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11. 唐‧樊綽撰,《蠻書》,合肥:黃山書社,2008。
    12.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13. 唐‧劉恂撰,《嶺表錄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14.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15. 五代‧王定保著;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2005。
    16.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17.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北京第3 刷)。
    18.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19.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
    20.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考異》,臺北:臺灣商務,1983。
    21.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22. 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23.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24. 宋‧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
    25. 宋‧施宿撰,《嘉泰會稽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
    26. 宋‧祝穆編;祝洙補訂,《宋本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7. 宋‧孫光憲撰;林青、賀軍平校注,《北夢瑣言》,西安:三秦出版,2003。
    28. 宋‧趙明誠著;劉曉東,崔燕南點校,《金石錄》,濟南:齊魯書社,2009。
    29.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30.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1963。
    31. 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
    32.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33. 宋‧薛居正等撰;楊家駱主編,《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34. 五代‧王定保著;姜漢樁注釋,《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2005。
    35. 明‧黃佐著;王雲五主編,《廣州人物傳》,上海:商務,1936。
    36. 明‧黃佐纂,《香山縣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3 號。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37. 明‧戴璟,張岳等纂修,《廣東通志初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38. 清‧丁仰高編纂,《漳州白石丁氏古譜》,收入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彙刊卷4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39. 清‧史澄撰,《廣州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8。
    40. 清‧阮元等纂修,《廣東通志》,臺北:臺灣書店,1959。
    41. 清‧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臺北:文海,1974。
    42.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43. 清‧彭定求、沈三曾等編校,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
    44. 毛漢光撰,《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臺北:中研院史語所發行:臺灣商務總經銷,1984。
    45.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4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1991-1992。
    (二) 近人專著
    1.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三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
    3.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4. 岑仲勉,《唐史餘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5. 周政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7. 侯林伯,《唐代夷狄邊患史略》,臺北:商務,1972。
    8. 梁瑞著,《唐代流貶官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9.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0. 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
    11.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篇(五)》,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12.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13. 郭聲波,《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上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14. 劉俊文撰,《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15. 劉統,《唐代羈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16. 陳欣,《南漢國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17. 陳俊強著,高明士主編,《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18.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2008。
    19. (日)斯波義信,《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舎出版,1990。
    (三) 期刊、專書論文
    1. 王川,〈論市舶太監在唐代嶺南之產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廣州:2000),頁92-98。
    2. 王承文,〈唐代流放和左降官制度與北方家族移民嶺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廣州:2018),頁85-101。
    3. 王承文,〈唐代「南選」制度相關問題新探索〉,《唐研究》19(北京:2013),頁113-153。
    4. 王承文,〈唐代的左降官與嶺南文化〉,收入鄭學檬、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頁514-524。
    5. 王承文,〈唐後期嶺南科舉進士與文化發展論考〉,《暨南史學》15(桂林:2018),頁29-60。
    6. 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溪洞社會〉,《唐研究》2(北京:1996),頁373-414。
    7. 許倬雲,〈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 上(臺北:1967),頁185-200。
    8. 張艷雲,〈唐代左降官與流人異同辨析〉,《唐史叢論》,(西安:1998),
    頁342-350。
    9. (日本)鳥善高,〈唐代量移考〉,收入《東洋法史探究──島田正郎博士頌壽紀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7),頁211-226。
    10. 戚萬法,〈唐代流人與嶺南開發研究〉,《廣西社會科學》,10(南寧,2007),頁107-110。
    11. 彭炳金,〈論唐代的左降官〉,《晉陽學刊》,2(太原:2007),頁98-101。
    12. 黃向春,〈(畬/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得重構-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
    「蠻獠-畬」敘事為例〉,《學術月刊》,6(上海:2009),頁138-145。
    13. 廖幼華,〈因地制宜:南選制在嶺南實施的時地差異〉,收入《北京論壇(201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責任:締造和平之路的歷史責任與多元記憶專場論文及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學北京論壇,2015,頁424-444。
    14. 黎虎,〈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歷史研究》,3(北京:1998),頁
    20-36。
    15. 陳偉明,〈唐代嶺南用兵與安邊〉,4《廣西民族研究》(南寧:1987),頁67-73。
    16. 陳明光、靳小龍,〈論唐代廣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與財政〉,《中國經濟史研究》,1(北京,2005),頁107-115。
    17. 陳俊強,〈唐代前期流放官人的研究〉,《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八輯(北京:2014),頁178-215。
    18. 謝重光,〈《唐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考》質疑—附論陳元光平蠻開漳的性質〉,《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7:2(汕頭:1991),頁48-56。
    19. 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附論梁隋間高凉洗夫人功業及隋唐高凉馮氏地方勢力〉,收入《譚其驤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頁51-69。
    20. 羅凱,〈隋末唐初嶺南政治勢力探析〉,2《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2013),頁19-27+35。
    21. 羅凱,〈唐初嶺南的統一與府州建置考述〉,收入《2014 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頁164-173。
    22.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收入《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頁367-424。
    (四) 碩博士論文
    1. 史文麗,〈中唐嶺南謫宦及其文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2. 林牧之,〈梁武帝的析州政策與國家統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3. 林世清,〈唐代嶺南道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 曾一民,〈唐代廣州考〉,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高級研究生博士論文,1983。
    5. 郭翠霞,〈唐代流人相關問題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6. 熊昂琪,〈唐代流貶官吏與南方社會經濟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7. 蔡薇,〈海南流貶制度研究-以唐宋兩代為中心〉,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 關美琴,〈唐代嶺南謫宦及其對該地區教育的貢獻〉,廣州: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
    (五) 網路資料
    1. 王 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形狀》傳主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144220100o6vs.html
    2. 王 川, 〈唐宋時代南海貿易與市舶宦官〉:
    http://hk.crntt.com/crn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0527&secid=10555
    3. 李俊康,〈廣信文化–兩廣的共同財富〉:
    http://www.wuzhou.gov.cn/info/93153
    4. 〈建置沿革〉,《廣東年鑑電子版》,廣東省人民政府:
    http://www.gd.gov.cn/gdgk/sqgm/lsyg/201805/t20180517_270467.htm
    (六) 地圖集
    1.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著,《中國地理大百科‧(廣東、香港、海南)》,臺北:光復,199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3153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30101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Hist.011.2018.A04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0101.pdf4569KbAdobe PDF2105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