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3 (78%)
Visitors : 46050490      Online Users : 8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883


    Title: 《左傳》《國語》卜筮研究
    Research of Valerian divination from 《Zuo Zhuan》and《Goua Yu》
    Authors: 許毓榆
    Hsu, Yu-Yu
    Contributors: 陳睿宏
    許毓榆
    Hsu, Yu-Yu
    Keywords: 左傳
    國語
    周易
    龜卜
    筮占
    變占
    Zuo Zhuan
    Goua Yu
    Chou Yi
    Turtle shell divination
    valerian divination
    changing divination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11-09 15:47:41 (UTC+8)
    Abstract: 龜卜與筮占之事源遠流長,曩時先人出脫蒙昧之伊始,其走過興衰之餘,逐日幻化而為文化意識之底蘊!當前最早且最完整的卜筮記載,保存於《左傳》與《國語》裏那春秋時期的九十五例中。本研究以之為底本,以龜卜與《易》筮為兩大脈絡,主體內容分列為四大章節,企欲釐清卜筮活動在春秋時期活絡之奧義與重要內涵。 龜卜由靈龜崇拜與巫術意識涵泳而生,其操作及卜法歷經商、周王朝,成熟而普遍,統轄占卜之首長太卜掌三《兆》,觀象佐《兆》,以定休咎;周末至春秋,封建體制崩塌,天命論遭遇人理性自覺之抗衡,春秋人對龜卜的定位紛歧,卜則多由人意,且能卜者已由中央擴及地方諸侯國,卜法相對簡化,甚或一事多卜。此外,春秋時期之大卜能通《易》筮,卜與筮並行於當世。只是,卜例遠多於筮例,其中只見先卜後筮,或由卜官來解讀筮得之卦,未有筮官解讀卜兆者。此皆足以證得春秋人「重卜輕筮」之思維。 春秋時期,筮占同龜卜一般「官失其守」,實際執筮者有國君(公子、公之母)之屬、卜官、史官、大臣 (大夫、家臣)、筮官等,與執卜者多有重複,僅多了筮官一職。在筮占活動中,多見以《周易》筮之或以《周易》解占者:筮卦遇爻變者占多數,其所徵引之卦爻辭大抵與今本《周易》相當;無爻變者之卦辭推測出自《歸藏》,或是《連山》,或是當時存有的其他筮書。春秋人詮解《易》卦爻辭時,可以循依本義,也可以偏取以為己用,更有自由創發、突出德義者,或者是在平常言論中靈活引用《周易》卦爻辭者。是以,《周易》在當時應已凌駕他《易》,也少了原始卜筮的神祕氣息。
    春秋人於占筮後,可能把握的變占法則為:筮得靜爻,占彖、占象或占彖與象。筮得一爻變,主要占本卦變爻辭,亦多有以象釋辭的詮義習慣,取象有從本卦,也有之卦求之。二爻變時占本卦卦辭與內、外卦象。三爻變時占本卦與之卦卦辭與內、外卦象,或占本卦與之卦內卦卦象,大抵兼觀本卦與之卦。四爻變時占之卦卦辭或卦象。五爻變時占之卦卦辭或內、外卦象,偏取之卦。六爻變時,占之卦卦辭併內外卦象,〈乾〉、〈坤〉占二用。
    Stories about divination with valerian and turtle shell can be traced back long time ago. Ever since our ancestors created it, it has been told time and again and gradually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complete divination document is stored in ninty-five examples in the period of Chunqiuin in Zuo Zhuan and Goua Yu.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m, with divination with valerian and turtle shell being the main context.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4 chapters, aiming to clarify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divination. Divination with turtle shell was born due to the worship of the Turtle spirit and witchcraft. Its operation and methods had developed through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became more common. Divination was controlled by Taibu, he observed the sign of the environments, foresaw omen and set the calendar. By the end of the Zhou to Chunqiu dynasties, the feudal system collapsed. Rationality was confronting superstition, people of the Chunqiuin had arguments over the Divination with turtle shell due to it usually being done by normal human kind just like others. And people who were capable of doing divination has expanded from central to local, and the process has become easier, people even do it several times over a single issue. Also, the grand shell diviner is master in valerian divination of the Yi. Shell divination and valerian divination were both the mainstream at the time, but the shell one was more common which lead to the fact that there were only examples of having the shell one before the valerian one, but the reversed is no. So it’s believed that in the Chunqiuin, people tended to use divination with turtle shell more. In Chunqiuin era, diviners failed their jobs no matter it was valerian or turtle shell. The actual puppeteers behind the valerian divination were the king’s relatives (his son or mother), shell minister, historian, minister(doctor and household minister) valerian minister etc. Most of them are overlapping the position of shell diviner except valerian diviner. In valerian divination, diviner usually processed and explained with the Chou Yi, which they use the rules of “when valerian divination has most dimensions changing whose quoted divination dim (dimension) words would be the same as the words used in today’s the Chou Yi. Divination words with no dims changing is predicted to be from the Guachang, the Lianshan or other valerian books. When People in Chunqiuin interprets the Yi divination and its dims words, they’d either follow the original meanings or just took the meanings partially. Also,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with edgy moral concepts and people using the Chou Yi dims words flexibly in their daily life. So, the Chou Yi may have taken over the place of the Yi, and the mystery of valerian divination had disappeared ever since. Here are rules that the people in the Chunqiuin might follow after they do the valerian divination: If the valerian gets still dims, then divination will get pig lips words, phenomenon words or both of them. If it gets one changing dim, then the divination of the main Gua will follow the words of the changing dim. People also are used to use Gua phenomenon to interpret the words. When capturing the phenomenon, it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main Gua or the changing Gua.If two dims change; then follow the main Gua’s words plus inside and outside Gua.If three dims change, then follow the main Gua’s words, the changing Gua words plus inside outside Gua. Or the main Gua plus and the inside Gua of the changing Gua. Generally, the main Gua and its changing one need to be observed.If four dims change, then follow the words or phenomenon of the changing Gua .If five dims change, then follow the words of the changing Gua or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side;and outside Gua. The changing one is usually the one extracted from.If six dims change, then follow the words of the changing Gua combin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Gua, and Qian and Kun Gua will be used here.
    Reference: 一、古籍專書(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1.[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原刻景印叢書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
    館,1967年。
    2.[曹魏]王弼《周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第7冊,1986年3月初版。
    3.[晉]范寧《穀梁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4.[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5.[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6.[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7.[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初版。
    8.[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經籍志》,王雲五主編叢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臺1版。
    9.[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10.[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本,1998年11月第1版。
    1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12.[宋]朱熹《易學啟蒙》,《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3.[宋]朱熹《周易本義》,《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4.[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5.[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16.[宋]程迥《周易古占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1991年北京第1版。
    17.[宋]趙汝楳《筮宗》,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六冊易類,1986年。
    18.[宋]佚名《周易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本第4冊,1988年12月再版。
    19.[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1版1刷。
    20.[清]錢澄之《田間易學(一)》,臺北: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輯者自刊,19?。
    21.[清]王宏《周易筮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部三五易類,1983-1986年。
    22.[清]毛奇齡《春秋占筮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23.[清]胡煦《卜法詳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114術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4.[清]王維德《卜筮正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版。
    2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26.[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27.[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一.易類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28.[清]汪中《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3月第1版。
    29.[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臺北縣土城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一刷。
    30.[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北京1版2刷。
    31.[清]陳立《白虎通疏證(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
    32.[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第2版。
    33.[清]孫詒讓全集《周禮正義》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1月北京第1版。

    二、當代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 孔繁詩《易經說卦傳暨卦變研究》,臺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2月。
    3. 左秀靈、廖惠美《中國歷史人物辭典》,臺北:名山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4. 朱文章《靈龜卜筮祕訣》,臺北:文翔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5.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
    6.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初版二刷。
    7. 朱伯崑《國際易學研究第4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5月。
    8.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北京第1版。
    9. 江紹原《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 江紹原《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11. 朴載福《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12. 沈玉成《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版1刷。
    13.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7年6月4版。
    14. 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王宇信教授師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15.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北京第1版。
    16. 李樹菁《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17. 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一刷。
    18.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北京4刷。
    19.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0月二版。
    20.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1月初版。
    21.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2.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23.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1版1刷。
    24. 呂紹綱《周易闡微》,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8月第1版。
    25.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元月初版。
    26. 周止禮《易經與中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1刷。
    27.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
    28.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臺北: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2009年9月。
    29.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30.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第十四刷。
    31.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32.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3.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3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9月8版。
    35. 侯敏《易象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6.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
    37.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版。
    38. 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39.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1版2刷。
    40. 高本漢《高本漢左傳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2月。
    41.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2月6日。
    42.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9月1日初版。
    43. 高華平、曹海東著《中華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44.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叁版。
    45.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46. 高廣仁、邵望平《海岱文化與齊魯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7.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48.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49. 秦燕,張啟勛編著《中國思想文化概論》,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次印刷。
    50.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春秋左傳讀、春秋左傳讀敘錄、駁箴膏肓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51. 章秋農《周易占筮學:讀筮占技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北京第1版。
    52.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53.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印行,1988年9月。
    54.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1版3刷。
    55.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7月第1版。
    56.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8月第2次印刷。
    57. 張曉雨《周易筮法通解》,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3刷。
    58. 梁廷燦、陶容、于士雄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9.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60.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12月北京第1版。
    61.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1月第1版。
    62.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1刷。
    63.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3月。
    64. 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8月。
    65.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
    66.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67. 陳夢家《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月第1版。
    68.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版。
    69. 郭芬鈴《龜卜講義》,臺北:瑞成書局,1999年8月1版1刷。
    70.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71.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第1版。
    72.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信仰的歷史嬗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73. 黃忠天編著《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三版。
    74. 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75. 黃倫生《東方天國的神秘之門──中國巫術文化探秘》,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76. 程南洲《春秋左傳賈逵注與杜預注之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77.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
    78. 徫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臺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6月。
    7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80.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1月1版1刷。
    81.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上、下)》,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82.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
    83. 董作賓《董作賓學術論著(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初版。
    84. 萬國鼎編《中國歷史紀年表》,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0月初版。
    85. 劉大鈞《象數精解》,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
    86.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1版1刷。
    87.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1版1刷。
    88.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89.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北京第1版。
    90.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元月初版。
    91. (韓)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第1版。
    92.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
    93. 鄭杰祥《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94. 鄭衍通《周易探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6月修正增訂1版。
    95. 蔡敦祺《中國預測學史稿》,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3年。
    96. 魯毅《左傳考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97. 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98. (日)瀧川龜太郎考證,[漢]司馬遷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99.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第一版。
    100.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任百平《《詩經》中的巫文化研究》,成都: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2. 李付保《《左傳》《國語》易例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 李良賀《春秋時期的卜筮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4. 李秋豐《論先秦時期的巫術與教育》,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李強《《左傳》預言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6. 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7. 肖滿省《從左傳、國語看春秋卜筮之道與易學的關係》,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8. 武光輝《從《國語》透視巫文化思想的演變》,成都: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9. 林龔《《左傳》、《國語》中的《周易》筮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0. 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1. 陳芝豪《甲骨卜辭與《周易》經傳吉凶觀念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2. 陳筱芳《春秋宗教習俗》,成都: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13.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14. 郭洪波《《左傳》巫術宗教文化研究》,濟南: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5. 張琴《中國古代的巫及巫術儀式研究》,成都: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6. 許繼瑩《中國漢前四靈文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17. 彭俊傑《春秋時期易學演進過程之研究――以《左傳》、《國語》之《易》說為依據》,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8. 盧秀仁《《春秋》內、外《傳》筮法之「八」考訂》,臺北: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9. 簡瀅灧《命與德:論《左傳》中的吉凶禍福》,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20. 謝麟《卜法新考》,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新春〈卜筮與《周易》〉,《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26-35。
    2. 王漢華、劉緒義〈巫:天使在人間――觀於先秦諸子的發生學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6 年3月,頁85-89。
    3. 王興國〈龜占蓍卜解謎──論龜蓍作為卜筮具及其在古代卜筮中的作用和地位〉,《文史哲》2014年第2期,頁45-64。
    4. 王興業〈三論《歸藏易》〉,《周易研究》1999年第2期,頁3-11。
    5.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
    6. 毛建儒、薩鑫〈巫術的歷史作用及其終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7. 史繼忠〈巫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64-69。
    8. 朱彥民〈論商族骨卜習俗的來源與發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9卷2008年,頁233-244。
    9. 任俊華、梁敢雄〈《歸藏》、《坤乾》源流考〉,《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14-23。
    10. 朴載福〈《龜策列傳》與先秦龜卜卜法〉,《考古學研究》2006年,頁325-342。
    11. 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見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頁143-170。
    12. 余培林〈《左傳》、《國語》「之八」舊說質疑〉,《中國學術年刊》2007年9月第29期(秋季號),頁1-12。
    13. 李安竹〈論殷商龜卜之以「象」為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年11月第6期,頁32-36。
    14. 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與「理」世界――象數與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68-73。
    15. 李純仁、耿志勇〈《左傳》筮例與文王演《周易》〉,《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頁3-10。
    16. 李振峰〈卜史同源的書寫傳統與《易》以史為象的用象方式〉,《文藝評論》2014年02期,頁41-45。
    17. 李景林〈《周易》哲學精神的新詮釋――讀《周易闡微》〉,《周易研究》1992年第3期,頁53-54。
    18. 李學勤〈周文王時期卜甲與商周文化關係〉,《人文雜誌》1998年第2期,頁69-72。
    19. 吳前衡〈春秋《易》文本〉,《周易研究》1997年第1期。
    20. 吳前衡〈春秋筮法〉,《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4期,頁54-61。
    21. 屈全繩〈關於巫文化源流與創新之管見〉,《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1期,頁5-10。
    22. 武礪興〈《周易》大衍筮法考證〉,《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1期,頁45-52。
    23. 陝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發現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10期,頁38-42。
    24. 高亨〈左傳國語的周義說通解〉,《易學論著選集》,臺北市: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頁389-424。
    25. 高廣仁、邵望平〈中國史前時代的龜靈與犬牲〉,《中國考古學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頁57-70。
    26. 徐強〈不安其用而樂其辭――論帛書《易傳》「德義」視野下的易學詮釋方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2009年1月,頁177-192。
    27. 孫智偉〈三《易》首卦的宗教內涵〉,《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頁97-100。
    28. 孫熙國、肖雁〈走出《周易》研究的誤區――劃清《周易》研究與宗教迷信活動的界限〉,《東岳論叢》2002年第3期。
    29. 晁福林〈商代的巫與巫術〉,《學術月刊》1996 年第 10 期,頁81-87。
    30. 晁福林〈西周易卦與筮法初探〉,《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頁1-8。
    31. 乾元亨〈卜筮起源及筮法〉,《周易研究》1992年第3期,頁78-80。
    32. 馮沂〈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至第六次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1期,頁1-47。
    33. 陳作飛、范毓周〈大衍筮法與數字卦筮法關係研究〉,《求索》2010年第4期。
    34.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
    35. 陳睿宏〈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八卦用象的卦象觀〉,《東華漢學》2017年6月第25期,頁81-132。
    36. 陳睿宏〈論敦煌五兆之法的占筮之說〉,《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四輯2014年6月,頁43-80。
    37. 陳睿宏〈林栗《周易經傳集解》的易學特色-以儒學本色進行開展〉,《周易研究》2014年3月第2期,頁56-67。
    38. 陳睿宏〈元代張理大衍筮法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013年12月第27期,頁1-44。
    39. 陳睿宏課堂講義〈大衍筮法〉,2013年4月。
    40. 陳睿宏(伯适)〈從出土帛書《易傳》看孔門易學政治教化的理解視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研討會」,2010年,頁1-28。
    41.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互體取象之說〉,《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011年6月第22期,頁397-432。
    42. 陳睿宏(伯适)〈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的爻位「當」、「應」觀析論〉,《政大中文學報》2009年12月第12期,頁121-158。
    43. 張克賓〈由占筮到德義的創造性詮釋――帛書《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發微〉,《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社會科學戰線),頁47-52。
    44. 張居中、潘偉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2001年春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2年2期,頁14-30。
    45. 張金平〈卜甲卜骨源流考論〉,《周易文化研究第六輯》2015年,頁31-37。
    46. 張敬國〈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的新發現〉,《文物》2008年第3期,頁7-17。
    47. 張敬國〈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4期,頁1-9。
    48. 張衛中〈春秋時期龜卜的傳播功能〉,《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32卷第5期,頁70-76。
    49. 張衛中〈春秋龜卜與春秋人的思想意識〉,《人文雜誌》1998年第3期,頁72-77。
    50. 崔波、周軍玲〈殷周宗教思想嬗變初探――從甲骨卜辭、《周易》談起〉,《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51. 梁韋弦〈《歸藏》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5月第3期,頁1-4。
    52. 梁韋弦〈王家台秦簡《易》占與殷易《歸藏》〉,《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頁38-43。
    53. 康懷遠〈簡述《周易》德論凝練的民族之德〉,《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74-79。
    54. 鈕恬〈略論《周易》卦爻變化的特點〉,《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頁25-36。
    55. 斯滿紅〈由象數義理關係論《周易》的詮釋進路〉,《東岳論叢》2009年3月第3期,頁43-46。
    56. 黃黎星〈聚訟紛紜論易筮──關於《左傳》《國語》筮例的評說〉,《中州學刊》2010年7月第4期,頁152-156。
    57. 黃黎星〈先秦易筮反映的思想文化觀念的變化〉,《理論學刊》2011年8月第8期,頁37-41。
    58. 楊靜剛〈論先秦時代可能有一篇專門講占筮的解《易》之作〉,《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25-86。
    59. 詹蘇杭〈《左傳》的龜卜與筮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7期,2004年7月,頁18-22。
    60. 劉玉建〈《左傳》《國語》中卜例(之一)〉,《周易研究》1991年第4期,頁75-78。
    61. 劉玉建〈《左傳》《國語》中卜例(之二)〉,《周易研究》1992年第1期,頁74-79。
    62. 劉玉建〈試論商周的重卜輕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四期,頁84-88。
    63. 劉光本〈象數易與義理易之流變――從易學發展的角度看象數、義理、卜筮三者的關係〉,《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頁27-35。
    64. 劉運興〈三《易》名義考〉,《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頁13-20。
    65. 廖名春〈王家台秦簡《歸藏》管窺〉,《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頁13-19。
    66. 廖群〈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傳播〉,《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頁47-54。
    67. 翟奎鳳〈易學史上的三《易》說〉,《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2期,頁45-52。
    68. 蔡方鹿〈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59-64。
    69. 蔡瑩瑩〈《左傳》《易》例重探──兼論先秦《易》說的特色與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01月第35期,頁1-58。
    70. 歐陽康、孟筱康〈試論《周易》的原初意義與現代意義〉,《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頁3-13。
    71. 戴彥臻〈商周龜卜文化新探――論原始龜兆的起源〉,《濟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12卷第1期,頁43-45。
    72. 韓高年〈春秋卜筮制度與解說文的生成〉,《文學遺產》2013年6期,頁39-48。
    73. 謝端璩〈論中國史前卜骨〉,《史前研究》1998年,頁115-12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1912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200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TMA.004.2018.F02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701.pdf7776KbAdobe PDF2279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