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98060      Online Users : 8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27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77


    Title: 明清小說氣味敘事── 以《金瓶梅》、《紅樓夢》香/臭為主之探討
    Scent Narrative in Ming-Qing Fictions: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Aroma and Odour in Jin Ping Mei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uthors: 婁文衡
    Lou, Wen-Heng
    Contributors: 高桂惠
    Kao, Kuei-Hui
    婁文衡
    Lou, Wen-Heng
    Keywords: 物質文化
    身體感
    氣味敘事
    金瓶梅
    紅樓夢
    Material culture
    Sensory experience
    Smell narration
    Jin Ping Mei
    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5:30 (UTC+8)
    Abstract: 摘要
    明清小說地位之特殊,是其在相對保守的思想環境下,將關照的視域從家國天下延伸至微末的個人,構建出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想象世界。在人物行為過程中,感官的與動以及感官邏輯的合理,是作者將人物「寫活」的關鍵。而氣味作為人體感官的體驗對象,在明清小說中反復出現,呈現出其獨特的叙事作用,並輻射出多元的意義層次。研究氣味書寫所傳達的信息,有助於拓寬小說的現實意義和詮釋向度。本文以身體感及物質文化視角进入明清小說,重點以香、臭為主討論《金瓶梅》、《紅樓夢》的氣味書寫,從感知、話語、象徵層面,考察氣味的表徵及表義作用,尤其關注氣味對小說中人物、空間、身份、階級、性別、文化、生死等多個議題涉及,以及對小說基調的奠定和主題的呈現。另外,本文通過對於容臭之物的整理,注意到小說物質的展演與流轉之間,對於真實香文化、香經濟的反映,并利用弗雷澤「交感巫術」的觀念考察物件氣味之中身體意涵的寫入。
    Abstract
    The special status of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at the authors extended the caring vision from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to the tiny individuals under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ideologic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rich social life and imagination world.In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behavior, the movement and static of sense organ` and the rationality of sense organ logic are the key for the author to make the character come to life. Odor, as the experience object of human senses, appeared repeatedly in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showed the unique narrative function and radiates multiple levels of meaning. Studying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odor writing is helpful to broade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nnotation dimension of novels. The paper enters the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ory experience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focuses on aroma and odor to discuss the odor writing in the Jin Ping Mei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erception, discourse and symbol,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semantic function of odor,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dor and many topics in the novels, such as characters, space, identity, class, gender, culture,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ovel keynot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heme.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perfume satchel, the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flection of real fragrance culture and fragrance economy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and circulation of novel materials, and uses the concept of “sympathetic magic” proposed by Frazer to investigate the writing of body meaning in the smells of objects.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叢刊(以朝代先後為序)
    (先秦)荀況著,熊公哲註釋:《荀子今註今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先秦)韓非著,陳啟天釋:《韓非子校釋》,臺北:中華叢書,1958年。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焦延壽著,徐芹庭,徐耀環註譯:《焦氏易林解譯》,新北:聖環圖書, 201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4年。
    (晋)張華:〈異產〉,《博物志》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梁)任昉:《述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41年。
    (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昭明文選》卷五〈賦丙·京都下·吳都賦〉,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唐)蔣防:《霍小玉傳》,收錄於《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淩濛初:《淩濛初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馮夢龍:《山歌》,臺北:柏室科技藝術出版發行,2006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馮夢龍《笑府》,福州:海峽藝文出版社,1991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謝傑:《虔臺倭纂》卷上《倭原二》,見鄭振鐸輯《玄覽堂叢書》,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6月。
    (明)王佐:《大岳太和山志》卷七《敕存留香錢》,嘉靖三十五年刻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二),收錄於《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 : 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清)張竹坡評:《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張岱:〈祁止祥廦〉,《陶庵夢憶》,收錄於《四部刊要·子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明)周嘉冑:《香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員論〉,見《顧亭林詩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明)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卷11,收錄於史世勤等主編:《李時珍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人部第五十二卷,收入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臺北:商務,1973年。
    (明)葉小鸞:《返生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不題撰人著,杜聰、文益人、余力校點:《續西遊記》,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1990年。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西周生輯著 ; 李國慶校注:《醒世姻緣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夢筆生:《金屋夢》,收錄於《中國古典名著續書集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1998,頁1157。
    (清)曹雪芹、高鴞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曹雪芹著,脂硯齋評,鄧遂夫校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清)曹雪芹著,脂硯齋評,岳仁輯校:《紅樓夢脂匯本》,湖南:嶽麓書社,2001年。
    (清)曹雪芹著,脂硯齋評,王希廉評:《紅樓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王希廉著,一粟編:《紅樓夢總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曹雪芹著,高鶚續:《東京大學東陽文化研所藏程甲本紅樓夢》,東京:汲古書院,2013年。
    (清)涂瀛:〈紅樓夢論贊·劉老老贊〉,一粟編,《紅樓夢卷》卷3,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費密《荒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張新之:《紅樓讀法》,一粟編,《紅樓夢卷》,卷3,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李漁著,情痴反正道人編:《肉蒲團》,臺北:雙笛國際,1995年。
    (清)彭养鸥:《黑藉冤魂》,見(清)张春帆《宦海,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李觀海《歧路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呂田集錄,王致譜校點:《瘟疫條辨摘要》,收錄於《溫病大成》,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清)沈又彭等《沈氏女科輯要箋疏》,收錄於《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上海:三聯,1990年。

    二、 中文專書 (按作者筆畫排序)
    大邱:《青山依舊在:大邱文集》,臺北:威秀,2017年。
    子旭:《《解讀《紅樓夢》》,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王崑崙:《紅樓夢人物論》,上海:三聯書店,1983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1989年。
    田汝英:《「貴如胡椒」:香料與14-16世紀的西歐社會生活》,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13年。
    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北京:人民衛生,1986年。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頁19。
    朱光潛:《談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2月。
    何炳棣:《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臺北:聯經,2013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上海:社科學院,2002年。
    余舜德主編:《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年。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吳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 明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巫仁恕:《品位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巫仁恕:《品位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0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李澤厚《波齊新說》,香港: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9年。
    周汝昌:《紅樓十二層》,太原:書海出版社,2005年。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周祖謨校:《廣韻校本》,(北京 : 中華書局,2011),頁437。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6年。
    林方直:《紅樓夢符號解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偉淑:《〈金瓶梅〉的時間敘事與空間隱喻》,見吳敢、胡衍南、霍現俊主編:《金學叢書(第一季輯)》,臺北:臺灣學生,2014年。
    侯忠义、王汝梅编:《《金瓶梅》资料匯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俞平伯:《紅樓夢辨》,上海:上海書店,1990。
    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頁128。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師出版社,1977年,頁388-294。
    胡衍南:《《金瓶梅》飲食男女》,見吳敢、胡衍南、霍現俊主編:《金學叢書(第一季輯)》,臺北:學生書局,2014年。
    高振達:《紅樓四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高曉山《中藥藥性論》,北京:人民衛生,1992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1987年。
    康來新:《紅樓夢:失去的大觀園》,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濟南:山東教育,2006年。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会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曉紅著,葛劍雄主編:《古都與城市》,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
    梁啓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見《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下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梅節、馬力:《耦耕集:梅節 馬力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莫言:《小說的氣味》,北京:當代世界,2004年。
    陳永發:《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 2011年。
    陳寅恪:〈胡臭與狐臭〉,《寒柳堂集》,北京:三聯,2001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傅京亮《中國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第3版,2004年。
    温云英:《红楼梦作者新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年。
    華梅主編:《服飾與倫理》,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年。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天宇譯注:《十三經注譯‧禮記注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賈天明《中國香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翟勝健:《紅樓夢人物姓名之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3 年。
    趙紹琴《溫病淺談》,北京:人民衛生,2008年。
    劉幼生編校:《香學匯典》,山西:三晉出版社,2014年。
    劉再復《紅樓人三十種解讀》,香港:三聯書局,2009年9月。
    劉獻廷:《離騷經講錄》,見遊國恩主編《離騷纂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潘重規:《紅樓夢新解》,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蔣和森《紅樓夢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魯迅:《魯迅雜文集》,瀋陽:萬卷出版社,2013年。
    魯迅:文學和出汗《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魯迅《而已集》,香港:三聯書店,1958年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 明代科舉的錄取率》,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閻雲翔《禮物的流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霍國玲選編:《紅樓解夢(第一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顏湘君:《中國古代小說服飾描寫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羅憲敏:《《紅樓夢》藝術美》,湖南:湖南文藝,1988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三、外文譯著
    (法)涂爾幹:《涂爾幹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阿尼克·勒盖莱著,黄忠荣譯:《氣味》,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
    (法)昂弗萊著,劉漢全譯:《享樂的藝術:論享樂唯物主義》,北京:三聯,2003年。
    (法)阿尼克·勒盖莱著,黄忠荣譯:《氣味》,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
    (法)馬瑟·牟斯(Marcel Mauss)著,汪宜貞、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1989年。
    (英)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2009年9月。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高昕丹、陳恆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局,2015年。
    (英)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 : 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桂冠,1991年。
    (荷)瓦潤 (Vroon Piet)、范岸姆洛金 (Amerongen Anton Van)、迪佛里斯 (Vries Hans de) 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臺北:商周出版,2001年。
    (荷)米克‧巴爾,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45。
    (德)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著,黃有德譯:《香水》(Das Parfum),臺北:皇冠,1900年。
    (以)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北京:中信,2017年。
    (美)瑞秋·赫茲著;李曉筠譯:《氣味的奇幻力量》,臺北:方言文化,2017年1月,頁28。
    (美)戴安·艾克曼著,庄安褀譯:《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頁47。
    (美)漢娜·阿倫特著,安尼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江蘇:译林出版社,2017年。
    (美)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科院,1995年。
    (美)艾瑞佛·吉伯特著,張雨青譯:《異香:嗅覺的異想世界》,臺北:遠流,2009年版。
    (美)斯特拉森·斯图瓦德著、梁永佳等译:《人類學的四個講座:謠言想像身體歷史》,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美)馬克夢著,王維東,楊彩霞譯,戴聯斌校:《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制: 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日)笠原仲二著,楊若薇譯:《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三聯書局,1988年。

    四、期刊論文 (按作者筆畫排序)
    (法)Pierre Bourdieu著:〈《區分》導言〉,收入羅鋼、王中忱《消费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41-50。
    (法)Pierre Bourdieu著:〈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頁434。
    (美)Hsiung Ping-chen(熊秉真):“Recipes of Planting the seeds and Songs of Sleeping Alone:A Profile of Male Body Culture in Ming-Ch’ing China”〈種子方與獨臥吟:明清的男性身體文化〉,見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蓋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349-410。
    (美)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物體形象的象徵性與非象徵性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1年第5期,頁257-266。
    (澳)柳存仁:〈紅樓夢之舊本〉,《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3 年3月),頁55-100。
    丁亮:〈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2011年第 74 期,頁 89-118。
    卜鍵:〈世風的澆漓與生命的懲戒—金瓶梅情節進程的剖析〉,見中國金瓶梅學會主編:《金瓶梅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年,頁180。
    仇小屏:〈論聽覺、嗅覺空間定位之模糊化――以唐宋詩詞為考察對象〉,《文與哲》,2006年12月,頁191。
    王軍:〈《紅樓夢》中的三種男性價值〉,《江淮論壇》,2004年3月,頁123-126。、薛海燕:〈《紅樓夢》女性觀與明清女性文化〉,《紅樓夢學刊》2000年2月,頁298-309。
    王敏:〈20世纪花袭人研究综述〉《兰臺世界》,2017年9月第16期,頁114 – 117。
    史言:〈「乾草之味」與「芳草之香」:朱天文、村上春樹小說的嗅覺書寫與迷宮敘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 第一輯》,臺北:秀威出版,2014年,頁490。
    田汝康:〈鄭和海外航行與胡椒運銷〉,《上海大學學報》,1985年5月,頁15-22。
    朱淡文:〈薛寶釵形象探源〉《紅樓夢學刊》,1997年8月,頁2。
    朱潔:〈腳上鞋兒四寸羅——論《金瓶梅》中的鞋〉,《名作賞析》,2014年9月,頁63-65。
    呂皓渝〈從桃花意象論花襲人〉,《人文與社會》,(2011年12月),頁149-151。
    李芬蘭〈手帕:傳情的使者 ——論「手帕」在《紅樓夢》中的作用〉,《社會科學家》,(2005年5月),頁480。
    李姝淳:〈《紅樓夢》人物的情志病解讀〉,《遼寧中醫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3年8月,頁294-295。
    李燕清:〈從「香文化」角度解讀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三峽大學學報》,(2017年6月卷39),頁144。
    李燕清:〈論香文化與《紅樓夢》人物形象的塑造〉,《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9月第5期),頁74-76。
    李蕊〈《紅樓夢》中罵詈語的譯策略分析——以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為視角〉,《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7年第19卷,頁99-104。
    沈心潔:〈《金瓶梅》中西門慶妻妾的服飾表現〉,《問學集》,2010年5月,頁39-68。
    肖峰旭:〈吊詭的影的告白——《金瓶梅》中鞋意象與花園意象新論〉,《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年6月),頁38-41。
    見賴文:〈古代「瘟」「疫」「瘴」未必都是爆發流行的傳染病〉,《中華醫史雜志》,2005年第三期,頁148。
    周汝昌《〈紅樓夢〉及曹雪芹有關文物敘錄一束》,《文物》,(1973年第二期),頁25。
    周祥:〈《金瓶梅》與晚明鞋履服飾史〉(1-4),《西部皮革》,分別見於2013年8月,頁54-56;2013年9月,頁57-59;2013年10月;2013年2月,頁58-60。
    孟慶雲:〈瘟疫與中華民俗文化〉,《中醫文化》,2014年3月,頁12-14。
    林素娟:〈氣味、氣氛、氣之通感──先秦祭禮儀式中 「氣」的神聖體驗、身體感知與教化意涵〉,《清華學報》,2013年9月,頁385-430。
    林偉淑:〈《金瓶梅》的身體感知——觀看、窺視、潛聽、惡心與快感的敘事意義〉,《東吳中文學報》,(2017年5月),頁109-138。
    林淑蓉:〈食物、味覺與身體感:以中國侗人的社會生活為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6年6月第65期,頁60。
    邱惠真:〈城市的感覺.氣味.敘事-以上海新感覺派為討論對象〉,《中極學刊》第 8期 ( 2014年12月),頁235-258。
    段江麗:〈賈寶玉性格的心理學闡釋〉,《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2輯,頁326-336。
    倪春元、徐乃為:〈《紅樓夢》人物姓名的語言藝術〉,《南通師專學報》第 10 卷第3期,1994年9月,頁43-44。
    高桂惠:〈《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國文天地》,2012年11月,頁23-28。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2011年11月,頁 69-93。
    高桂惠:〈物質文化研究在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8月),頁49-50。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2005年6月,頁139。
    張世君:〈意識流小說的嗅覺敘事〉,《國外文學》,2012年第02期,頁59-66。
    張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臺南女院學報》23期2004年10月,頁403-428。
    張俊:〈試論《紅樓夢》與《金瓶梅》〉,《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頁19-31。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2006年12月,頁37-73。
    張維屏:〈滿室生香:東南亞輸入之香品與明代士人的生活文化〉,《政大史粹》,2003年7月,頁69-92。
    張艷〈「巧取」與「強奪」:論《金瓶梅》中孟玉樓與李瓶兒之財〉,《輔大中研所系刊》,(2018年4月),頁159-176。
    強中華:〈論荀子的儒學批評及其「大儒」理想〉,《船山學刊》,2009年第三期,頁115-118。
    曹樹基:〈鼠疫流行及華北社會變遷(1580-1644年)〉,《歷史研究》,頁19。
    梁欣芸:〈從〈金瓶梅〉命名看龐春梅 一由百回敘事探討之〉,(《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2003年5月,頁67-79。
    梅莉:〈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婦女的朝山進香〉,《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54-59。
    郭乾隆:〈賈寶玉吃胭脂新解〉,《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二期,頁117-124。
    郭培貴:〈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史學月刊》,2006年第12期,頁24-31。
    陳小青:〈借《紅樓》女兒之香 張純瑛談曹雪芹創作之高妙〉,《新世界時報》,2017年7月28日版。
    陳文新、丁三東:〈論賈寶玉悲劇的詩人品格〉,《紅樓夢學刊》,1998年03期,頁42。
    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大歷史學報》,2005 年6月,頁148。
    陳志昌:〈從《金瓶梅》婦女服飾看明中後期「民間服制」〉《藝術與文化論衡》,2010年9月,頁 37-56。
    陳秋宏:〈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2009年1月,頁249-266。
    陳雪梅、鄭燕飛等:〈《紅樓夢》人物之中醫體質與命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年6月,第3期,頁33。
    陳樹璟:〈《錦繡榮華頃刻盡——論秦可卿的象徵意義》〉,《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2輯,頁223-234。
    陳靜穎:〈論《飄》的嗅覺敘事〉,文學教育(下),2013年第08期,頁17-19。
    陳寶良:〈秀才的變遷〉,《文史知識》,2014年第7期,頁58-60。
    傅憎享:〈論《金瓶梅》的罵語與罵俗〉《學術交流》,1990年第2期,頁135-141。
    傅攀峰:〈用嗅覺去感受世界——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簡介〉,《科技導報》,2005年3月,頁26-29。
    程國賦:〈元明清小說命名研究的世紀考察〉,《社會研究》2014年7月,頁75-185。
    賀岩:〈淺析《紅樓夢》人物姓名的寓意〉,《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年11月,頁 155。
    馮文樓:〈身體的敞開與性別的改造——《金瓶梅》身體敘事的解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1月,頁32-39。
    馮學峰:〈漢越味覺詞語情感隱喻體驗基礎認知對比〉《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頁104-108。
    黃典權:〈香火傳承考索〉,《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991年第11期),頁115-116。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第20期,頁541-541。
    楊麗瑩:〈《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嗅覺敘事〉,《現代語文:上旬.文學研究》(2017年 第7期),頁79-80。
    筠宇:〈「冷香丸」和薛寶釵的病〉,《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二輯,頁220。
    萬明:〈明初「貢市」新證——以《敬止錄》引《皇明永樂志》佚文外國物品清單為中心〉,《明史研究論叢(第七輯)》,2007年4月,頁92-100。
    熊燕軍:〈措大與腐儒〉,《尋根》,2006年第三期,頁104-107。
    裴雪重:〈對《紅樓夢》中冷香丸的研究〉,《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2014年11月第29卷第11期,頁3507-3518。
    趙炎秋〈《紅樓夢》中的性政治及建構〉,《湘潭大學學報》,2015年7月,頁90-93。
    趙修霈:〈由陰入陽的成聖之途—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2009年6月,頁161-188。
    趙樹勤、龍其林:〈《金瓶梅》: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的一種文化資源〉,《中州學刊》,2012年5月,頁175-179。
    趙靜嫻:〈20世紀襲人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7月第3期,頁16–21。
    劉承才:〈先秦哲學氣範疇和《黃帝內經》的氣學理論〉,《中國醫藥學報》,1993年第八卷第1期,頁7-10。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四,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年,頁129。
    劉秋根、任歡歡:〈宋代女性時尚消費〉,《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頁313-315。
    劉桂華〈「感物」說:一種關於詩歌發生的重要理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7月第03期,頁140-143。
    劉福根:〈《紅樓夢》詈語使用分析》〉,《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9月,頁47。
    劉曉林:〈「冷香九」的象徵意義與薛寶釵的形象〉,《衡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44-49。
    劉曉玲:〈疾病生死說瓶兒〉,《衡陽師專學報》,1998年8月,頁43-47。
    劉鵬:〈《金瓶梅》中鞋的書寫〉,《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1月,頁65-67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4年5月,頁113-119。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年11月,頁71-104。
    歐麗娟:〈「冷香丸」新解 兼論《紅樓夢》中之女性成長與二元襯補之思考模式〉,《臺大中文學報》,2006年6月,頁173-228。
    歐麗娟:〈「無花空折枝」——《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論〉,《臺大中文學報》,2011年6月,頁349。
    潘建國:〈《金瓶梅》、《紅樓夢》中的美人之死〉,《文史知識》,2013年11月,頁70-76。
    潘攀:〈《金瓶梅》罵語的藝術功能〉,《漢江學術》,1997年第2期,頁22-27。
    蔡方鹿:〈張載與明代氣學〉,《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05期,頁35 - 42。
    鄭甫弘:〈明末清初輸入中國的南洋物質文化及對中國社會與經濟的影響〉,《南洋問題研究》,(1995年第1期),頁52-60。
    鄭媛元:〈《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 頁53-114。
    魏永祥、韓德民:〈嗅覺研究現狀〉,《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7年4月,頁214-215。
    魏紅艷、高益榮:〈論《金瓶梅》中服飾與身體的文化關係〉,《渭南師範學院學報》,頁47-49。

    五、外文文獻
    Daniel Miller,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
    Zeitlin, Judith. 1991. “The Petrified Heart: Obses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rt and Medicin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2.1 (June, 1991)
    Sperber,Dan. Rethingking Symbol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Claseen Constance,David Howes,and Anthony Synnott.Aroma: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mell. London:Routledge,1993.
    Basile Nicolas Landis, MD; Johannes Frasnelli, MD; Jens Reden, MD; 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Orthonasal and Retronasal Olfactory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Loss of the Sense of Smell,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Daniel Jütte, The Strait Gate: Thresholds and Power in Western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5.
    L Demaitre, Air, miasma and contagion - Epidemics in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2004.
    Lakoff, G. & Johnson, Metaphors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Mauss,Marcel.Available in English as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Translated by Ian Cunnison. New York:Norton,1967.p.3
    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David Howes:Olfaction and transition: an essay on the ritual uses of smell,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1987. P 398-416.
    ohn E. Amoore. James W. Johnston Jr. and Martin Rubin: The Stereochemical Theory of Odor. SCIENTIFIC AMERICAN, INC,1964.
    ohn E. Amoore. James W. Johnston Jr. and Martin Rubin: The Stereochemical Theory of Odor. SCIENTIFIC AMERICAN, INC,1964.
    Howes,David. The Varieties of Sensory Experience: A Sourcebook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Sense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1.
    Kuang-Ming Wu: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 Leiden:E.J.Brill,1998.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 by Richard Nice(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4),PP1—7.
    Steven Sangren: Chinese sociologics: 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aliena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M].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2000.

    六、 學位論文
    王紀波:《〈禮記〉》與儒學意識形態的建構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王婷瑋:《性與死:《金瓶梅》的主題探討》,(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琴:《《紅樓夢》罵詈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申家修:《《金瓶梅》中的詈言罵語研究》(天津大學文法學碩士論文,2014年)。
    吳蔚君:《《紅樓夢》人物命名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李欣:《身體移情:六朝詩歌的一種解讀方式》,(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李雪梅《明傳奇中的愛情信物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李斌:《明代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南投:暨南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官懿君:〈《金瓶梅》身體敘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林育陞:《香使用文化的意義變遷與特徵》,(臺中: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慈彗:《《金瓶梅》死亡主題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柯品文:〈官能書寫對欲望的重構與拆解:以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和徐四金《香水》為論述文本〉,《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9年01期),頁25-36。
    孫靈芝:《明清香藥史研究》,(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
    涂丹:《香山藥海:香藥貿易與明清中國社會》,(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張平:《〈紅樓夢〉中罵詈言語行為的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語用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傑:《《紅樓夢》王熙鳳罵詈言語行為的語用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3年)。
    陳思耕:《徐四金的《香水》中的權力關係》,(臺北: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7年。)
    陳怡君:《《水滸傳》之服飾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陳冠岑:《香煙妙賞:圖像中的明人用香生活》,(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秋宏:《從「氣感遷化」到「興會體物」—論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志異〉身體敘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賀驥:《〈歌德談話錄〉與歌德文藝美學》,(四川: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4年)。
    黃瑞珍:《香料與明代社會生活》,(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2年)。
    滕志妍《明清塾師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鄧進:《紅樓夢女性命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高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鄭靜芸:《《紅樓夢》人物死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賴麗文:〈超越界線:徐四金小說《香水》中的嗅覺、(對抗)空間、和主體性〉,(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學位論文,2010年)。
    顏湘君:《明清通俗小說服飾描寫藝術發展淺論》,(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七、會議論文
    王鴻泰:〈明清士人的生活經營與雅俗的辯證 (A Dialogue "Ya" and "Su" - A study on the Life Style Management of Ming-Qing Literati)〉,「中國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ve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學術研討會,紐約:哥倫比亞大學,2002年10月25-27日。
    高桂惠:〈從香火到香油錢——明清女性宗教活動書寫的信仰光環與塵俗世道〉,論文發表於「2014 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13日,淡江大學。
    蕭旭智:〈嗅覺(氣味)、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上海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論文發表於2006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東海大學。

    八、網際網路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北京大學圖書舘善本,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5501&page=32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86139#p33
    (清)蕭壎《女科經論》卷二,北京大學圖書舘善本,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自: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1020&page=7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架構討論:身體感的定義〉摘要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感同『身』受: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文化研究」計畫,上網日期2005年,檢自:
    http://idv.sinica.edu.tw/yusd5644/2006newweb/activity/workshop%20doc/01-ue.htm
    李欣倫,〈詩意的文本──《紅樓夢》之身體及疾病隱喻〉上網日期2011年7月15日,檢自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群:
    http://idv.sinica.edu.tw/yusd5644/rading/reading.html
    欧阳健〈「暫記」的是寶釵制謎嗎〉,上網日期2017年3月30日,檢自:
    http://qianqizhai.blog.hexun.com/110880556_d.html
    寄生草:〈再論「更香詩謎」的歸屬——和歐陽健先生商榷〉,上網日期2017年,檢自:http://qianqizhai.blog.hexun.com/110975551_d.html
    普光:〈准提法修行專用香略談〉,檢自:
    http://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6156
    詞條——白磐,見《醫砭》,檢自:http://yibian.hopto.org/yao/?yno=428
    楊力:《紅樓夢中的養生秘密》(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0年),電子書檢自:https://yuedu.163.com/source/9d35e625ef874643a717671ae4b7e2fa_4
    漢梓56:〈小蹄子不是昵称〉,上网日期:2018年3月,檢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f9e9c0102xvww.html
    歐麗娟:〈一闋女性集體悲劇交響曲:《紅樓夢》人花互喻與象徵寓意〉,上網日期2017/08/29,檢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926
    蔡聰沛:〈香〉,檢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62
    憑欄翠袖:〈扇子帕子汗巾子〉,上網日期:2009年1月6日,檢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06/21/96107_2278161.s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3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1030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04.2019.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30301.pdf4499KbAdobe PDF247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