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194345      Online Users : 6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76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69


    Title: 臺灣五路、武財神信仰與神話敘事 ──以雲林縣北港武德宮為主
    Study On The Mythical Narration Of The Belief In The Heavenly Military Wealth God,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Of Taiwan At Bei Gang Wu De Gong At Yun Lin Province
    Authors: 陳晶芬
    Chen, Chin Fen
    Contributors: 高莉芬
    Kao, Li-Fen
    陳晶芬
    Chen, Chin Fen
    Keywords: 五路財神
    武財神
    北港武德宮
    民間信仰
    社會文化功能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Bei Gang Wu De Gung
    Military God of wealth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Religious festivals celebration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4-01 14:47:01 (UTC+8)
    Abstract: 財神,自古以來常被民間寓意為天上的金玉主,人間的福祿神。因此,世人莫不祈求財神爺能庇佑財運亨通,金玉滿堂,福祿盈門。財神信仰在華人社會中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是民間最常敬奉的神祇。儒、釋、道三教皆有財神。五路、武財神信仰為民間宗教信仰,以天官武財神趙公明統率掌管納福招財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利市仙官和招財使者等四位部屬神祗組合而成。本文將根據五路財神的神格意義所出現的時間和所具有的共時性和歷時性作出分類。由於臺灣五路、武財神信仰極為普遍,因此供奉五路財神為主祀神或同祀神,甚至是配祀神的宮、殿、寺、廟、祠、堂為數甚多,並且以玄壇元帥或天官武財神趙公明作為配祀神的廟宇亦四處林立。本論文即以台灣五路財神天官武財神信仰的神話傳說及其敘事為研究主題,並以雲林縣北港武德宮五路財神開基祖廟為主要考察和研究對象,同時凸顯信眾在追求財富的同時響應了天官武財神以利行義的道德精神與感召。論文亦將以五路財神趙公明的神格分類來標示其共時性與歷時性的歷史變化、特色與其特殊性,並且探討五路財神與社會的連結關係,從而對其結構化進行重點析論。
    本文研究乃以歷史文獻和實地田野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論文首先進行名詞下定義,其次,探討五路財神信仰的產生背景與發展,接著概述五路財神所具有的相關祈財賜福功能,並且析論以「五」字稱號為首或為名的神祇與五路財神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任何關聯,並探討天官武財神趙公明以五路武財神在臺灣這移民型社會、宗教與信仰文化活動下的形態變化與功能性演變,同時也探究民間傳統習俗和民間宗教信仰中的巫文化在祈財儀式活動中的象徵意義。
    再其次,剖析北港武德宮武財神與新港東興廟池府王爺之間的淵源關係,以及深入探究池府王爺如何成為武財神趙公明出來濟世助人的引薦官的一段歷史淵源,並且考察武財神信仰在節慶和千秋誕辰中與信眾同歡共樂的儀式活動,以及神祗的靈驗事蹟和信眾之口頭傳述,以及在信眾之間流傳著的五路武財神的神話傳說。從文本內容、口傳和感情基調,重點分析祈財與補財的求財儀式與感應事蹟敘事。最後,總結五路財神信仰對臺灣本土民間信仰影響的生活模式、民俗文化發展、當代宗教慶典活動的「常與非常」和常民文化思維的「變與不變」等面向的影響。
    Since the immemorial times, God of Wealth is the mammon of the heaven and the mascot of the human world. People always pray for prosperity, wealth and longevity. The fortune culture has a fairly long history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is the most common worshiping deity under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aiwan. Almost all sectors and businesses regarding the God of Wealth as their most reverential go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their respective God of Wealth. The faith of the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pertaining to the Taoist system, led by the heavenly military Wealth God, Zhao Gong Ming, comprising with lucky wealth God Zhao Bao Tian Zun, Precious Wealth Tian Zun, Fortune Fairy Official, and the Financial Messenger. Since Taiwan`s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is very comm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study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 Military Wealth God and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and are widely spread amongst Taiwanese folks, take the Wu De Gong of Bei Gang of Yun Lin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bject, to collect stories of the Military Wealth God and the Five Ways God of Wealth in the public to make the audience relish of the effective stories, as well as the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ritual activities, so the worshipping of the Gods of Wealth, Five Ways Gods or the worshipping Temple, Monastery, Shrine, Ancestral Hall were numerous, and the temple for the worshipping of a single God for the Xuan Tan Yuan Shuai or Zhao Gong Ming temple is everywhere. The theme of the study is focusing on the myths, legends and narrations of the Gods of Wealth in Taiwan. It is mainly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temple of Bei Gang Wu De Gong in Yunlin County. At the same time, to highlight the faithfulness of the believers in responding to the moral spirit and inspiration of the Gods of Wealth in deed to do the ethical righteousness with interests. The research will also classify the historical changes,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ularities of synchronicity and chronology with the Military Wealth God and the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litary Wealth God and the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and society, so as to focus on its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to define the terms. Secondly, discussing the der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Gods of Wealth in Taiwan and the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blessing . Thirdly, exploring the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gods with the title of “Five” in fro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fields and records, and analyzing the 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God of Wealth Zhao Gong Ming under the soci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explores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in the religious ritual activities, which also explore the symbolic significant of the traditional witchcraft culture in the folk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praying of ritual activities.

    Once again, focusing on the praying for wealth and to take the Wu De Gong of Bei Gang as the ancestral temple for the case study, to narrate its origi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elebrations and ritual activities held, and re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u De Gong of Bei Gang and Dong Xing Temple of Xin Gang.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how Chi Fu Wang Ye became the referral officer to recommend Zhao Gong Ming to help people, and also to explore the ritual activities of the God of Wealth, the philosophical deeds, and the verbalize of believers. Fourthly, focusing on the seeking of wealth and get store of wealth ceremony and the narrative prose,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folk culture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us celebration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and the ordinary cultural thinking in the life mode of the folk religious belief. The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 five ways gods are circulated among the believers. The mythical transcendental thinking of the holy and the vulga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the very realistic spiritual life.

    Finally, it sums up the oral narrative and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god of wealth and the five ways gods of wealth on the life style in Taiwan folk culture development with its myths and legends, the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celebrations, and the "changeable and unchangeable" of the ordinary cultural thinking.
    Reference: 甲、 古籍文叢刊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蘿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春秋.左丘明撰;余力主編:《左傳》,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春秋戰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卷第十四(四部叢刊景宋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周.鬼谷子撰;唐.李虛中注:《李虛中命書》卷下,清守山閣叢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秦.吕不韋:《吕氏春秋》呂氏春秋第三卷季春紀第三號,四部叢刊景明刊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漢.毛亨撰;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漢.毛亨撰:《毛詩注疏》附釋音毛詩注疏卷第二(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 唐.張守節正義;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茆泮林輯本》〈卿大夫世本.晉.趙氏〉,頁46。〔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張澍稡集補注本》〈世本卷第五.王侯大夫譜. 趙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漢.何晏集解;清.戴望注;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漢.何晏集解:《論語.卷二.里仁》〔三國〕,四部叢刊景日本正平。〔漢籍電子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製)。
    漢.班固:《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西漢.桓寬撰,盧烈紅注譯:《新譯鹽鐵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屈原撰;東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漢.焦延壽原撰;徐芹庭, 耀環註譯:《焦氏易林解譯》,新北市: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解經》,收入於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漢.鄭玄注:《禮記疏》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六十,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漢.鄭玄注:《周禮》,《考工記》,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2年。
    漢.鄭玄注:《禮記疏》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六十,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市 :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戴德;南北朝.盧辯注:《大戴禮記注》卷十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魏.王弼;晋.韓康伯注;唐.孔颖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卷之二,「論語八佾」第三,〔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晉.郭璞撰:《山海經傳.西山經第二》,四部叢刊明成化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刋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臺北縣:藝文印書,1981年。
    西晉.郭象注:《莊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晉.顏糼明,宋.何承天:《靈棋經》,「靈聖經卷」下(明正德十五年序重刊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晉.干寶撰;黃鈞注釋,《新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晉.崔豹:《古今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晉.葛洪撰;張松輝譯注:《抱朴子內篇》,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清懼盈齋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撰;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本紀》,清懼盈齋刻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宋蜀大字本)。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經》,臺南市:和裕出版社,2104年。
    唐.成玄英注疏:《南華眞經注疏》卷一,古逸叢書景宋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唐.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唐.房玄齡等撰,許嘉璐主編《晉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籖》卷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3卷,臺北:世樺,1998年。
    五代.劉昫等撰;黃永年主編:《舊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年。
    宋.不著撰人:《分門古今類事二十卷》,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宋.王逵:《蠡海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七,「氏族類」(明津逮秘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宋.司馬光:《易說》,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宋.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八佾第三》卷二,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漢籍電子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宋.李昉撰;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 1994年。
    宋.李昉編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
    宋.司馬光編撰;元.胡三省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宋.司馬光:《易說》,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市 :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十八卷,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臺北市:廣文書局,1987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漢京文化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洪興祖撰;黃靈庚點校:《楚辭補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洪邁:《夷堅支志》戊卷六,收入於宋.不著撰人:《分門古今類事二十卷》,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宋.洪邁:《夷堅三志、巳集》,涵芬樓藏板,十萬卷樓本叢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宋.許洞:《虎吟經》卷十五,明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清十萬卷樓叢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宋.闕名:《異聞總錄》卷二,明萬曆中會稽半埜堂商濬校刊稗海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元.朱公遷撰;李山主編:《詩經疏義》卷十三,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元.熊朋來:《五經說》卷三,清通志堂經解本。〔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科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明.王世貞編輯:《繪圖列仙全傳》,臺北市:大中國出版社,1972年。
    明.閔齊伋匯刻:《三經評注:孟子.檀弓.考工記》,北京市:中國書店,2013年。
    闕名編輯:《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明.西天竺藏版七卷本,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明刊本,影印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李時珍:《本草網目》,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明.李實撰;李調元校:《蜀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洪應明編撰:《月旦堂仙佛奇蹤合刻》,影印本,收入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4冊,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臺北市:世界書局,1984年。
    明.袁了凡著;黃智海釋:《了凡四訓白話解釋》,臺北市:周闡性堂印贈,1964年。
    明.陸西星撰 ; 鍾伯敬評 ; 楊宗瑩校訂:《封神演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明.馮應京輯、戴任增釋、李登叅訂:《月令廣義》,臺南縣 :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張四維:《條麓堂集》卷二十四,明萬曆二十三年張泰徵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05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06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10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48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明.張自烈:《正字通》卷十,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明.淮南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影印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明.萬民英撰:《星學大成》卷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劉俊文繤:「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明.楊爾曾撰;孫岳中校點:《韓湘子全傳》,收入在《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謝庭桂撰:《(嘉靖)隆慶志》卷十「藝文」,明.蘇乾:〈三官廟碑記〉,明嘉靖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研究中心研製)。
    清.王士禛撰,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市 : 中華書局,2013年。
    清.方濬頤:《二知軒詩續鈔》卷六,清同治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8《論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祭統〉第二十五,附釋音《禮記注疏》卷四十九,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挍勘記》「表記」第三十二, 附釋音《禮記注疏》卷第五十四,(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清.李紱等纂;清.曾瑛等修:《汀州府志》卷之六「風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李虹若:《都市叢載》卷七,清光緒刊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李調元;姚東升:《神考.釋神》,「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19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清.李衛、嵆曾筠等修;清.沈翼機、傅王露等纂:《(雍正)浙江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4年。
    清.李寶撰;李調元校:《蜀語》,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岑建功輯:《舊唐書逸文》卷一,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清道光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電子資源]。
    清.官修:《秘殿珠林》卷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科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祝慶祺:《刑案匯覽》卷三十八(清道光棠樾愼思堂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書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二/外國五/真臘」,清武英殿本。〔漢籍電子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製)。
    清.袁枚撰;周欣校點:《子不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漢籍電子文獻)。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
    清.徐卓:《節序日考》卷四,清嘉慶刻本。劉俊文繤:「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孫璧文纂輯:《新神義錄》卷九十二,影印本。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13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八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劉俊文繤:「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姚福均編輯:《鑄鼎餘聞》,「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 20冊,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眞》,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 24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二)第三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清.陸鳳藻:《小知錄》,臺北市:新興書局,1969年。
    清.陶煦:《周莊鎮志》卷四(清光緖八年元和刻本)。劉俊文總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一,清光緖九年刊本,劉俊文纂:「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市:丹靑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劉俊文繤:「中國基本古藉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趙翼:《陔餘叢考》,東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
    清.鄭光祖:《一斑錄》,清道光舟車所至叢書本。劉俊文繤:「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卷二,清光緒二年仁和嘯園刊本。劉俊文纂:「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魯應龍:《閒窗異志》,台北市:新興書局,1974年。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鄧顯鶴輯:《沅湘耆舊集》卷一百二十六,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邨艸堂刻本。〔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科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清.顧祿撰:《清嘉錄》,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周燮藩主編,濮文起分卷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五」《民間寶卷》,第十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第19冊,西晉.沙門釋法炬譯:《阿闍世王授決經》,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百八十冊「史部.地理類」: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十二卷,臺南縣:白雲觀長春道人編纂:《正統道藏》第6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高振農釋譯:《華嚴經》,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6年。
    陳蓮笙等主編:《道藏要集選刊》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饒宗頤主編;方世豪首讀及譯注:《荀子》,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續修雲林寺誌》卷八,「禪祖補遺附」《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五世雲林在瞻元和尚塔銘》(清光緖十四年錢塘嘉惠堂丁氏重刊本)〔此書與法鼓文理學院合作製作〕。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輯:《正統道藏》,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第三卷,北京: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 1981 年合作版。
    鳩摩羅什(姚秦)譯:《妙法蓮華經》卷二,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闕名:《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乙、 中文專書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市:聯經出版出版社,2009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楚語》。(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王守恩:《諸神與眾生──清代、民國山西太谷的民間信仰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闕名:《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附搜神記》,據清宣統元年長沙葉德輝麗廔叢書本影印,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公司,1980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主,1994年。
    王雲五主編,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洪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歡:《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與財神寶卷研究》,江蘇省: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史宗主編;金澤、宋立道、徐大建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2012年。
    牛蔭麐等修;丁謙等纂:《(浙江省)嵊縣志》,臺北市:成文書局,1975年。據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影印。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介凡編著:《中華諺語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老子道經一章〉,頁3。〔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任騁:《中國民俗通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編輯委員會編:《宗教詞典》,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回回族簡史編寫組編:《回族簡史》,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何志國:《漢魏搖錢樹初歩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宋光宇:《臺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編:《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資料彙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華南研究文獻叢刊(六),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06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李向平、文軍、田兆元主編:《中國信仰研究》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家瑞編;妙峰山、顧頡剛編著:《北平風俗類徵》,上海市:上海書局出版社,1996年。
    李威熊:《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李豐楙等撰:《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港東隆宮.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尚麗新、車錫倫:《北方民間寶卷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2015年。
    車鍚倫:《中國寶卷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車鍚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車鍚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7年。
    吳明勳、洪瑩發:《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臺南市:市文化局,2013年。
    沈從文:《銅鏡史話》,沈陽市:萬卷出版公司,2005年
    呂微:《財神信仰》,臺北市: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信仰》,臺北市:學苑出版社,1995 年。
    呂蓉初抄本:《六神卷》;車錫倫編著:《中國寶卷總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作者不詳:《六神卷》,癸亥年;車錫倫編著:《中國寶卷總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沈泓:《財神文化》,臺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余德慧等撰:《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松山慈惠堂編輯:《松山慈惠堂志暨大羅天地清醮慶祝45週年堂慶》,臺北市:雄風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15年。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主文化出版部,1993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6年。
    林長寬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興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林進源主編:《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市:進源書局,2007年。
    范恩君:《道教神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姜義鎭:《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5年。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施晶琳:《臺灣的金銀紙錢─以臺南市為考察中心》,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6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文寬;謝端琚著:《陶瓷史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年。
    馬戎、周星主編;潘乃谷、王銘銘執行主編:《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
    馬社香:《中國貨幣文化史》,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發行,2000年。
    馬書田、馬書俠:《全像福壽財神》,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烏丙安:《民俗文化綜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年。
    徐杰舜:《漢民族發展史》,湖北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韋思諦編:《中國大眾宗教》,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徐速:《財神》,長沙市:岳麓書社,2012年。
    徐興慶編著:《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夏林梁:《中國靖江寶卷》,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高拱乾纂輯 ; 周元文增修 ; 張光前點校 ;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府志》,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佩英:《臺灣的虎爺信仰》,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高華平、曹海東:《中華巫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出版,2008年。
    悟因法師:《八大人覺經》合刊梁啟超〈佛教之特色與價值〉,1958年。
    曾仕強:《財神文化》,陝西省西安市:西安出版社,2018年。
    陳福成:《中國神譜─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陳萝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年。
    張志江;劉魁立、張旭主編:《關公》,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年。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省: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張富春:《中國古代祈財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4年。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連橫:《雅堂先生餘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年。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臺北縣永和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湯錦臺:《開啟臺灣第一人鄭芝龍》,臺北:果實出版社,2002年。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国石窟一敦煌莫高窟》第三卷,北京: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 1981 年合作版。
    臺北福州十邑同鄉編纂:《福州通志:探索閩江流域風華》,臺北市:幼師文化,2011年。
    路遙等著:《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蔭深編著:《事物掌故叢談》[1]《歲時令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玄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雷家驥主編:《嘉義縣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編印,2009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2004年
    趙叢蒼主編;昭明、洪海編:《古代銅鏡》,北京市:中國書店,1997年。
    臺北福州十邑同鄉會編纂:《福州通志:探索閩江流域風華》,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社,2011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 宗教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嘉義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0年。
    劉屹:《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劉道超:《築夢民生──中國民間信仰新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艷霞編撰:《祭祀習俗》,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 中國篇》(嘉義縣大林鎭: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盧蕙馨、陳德光、林長寬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聯合報編製:《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圓滿誌慶》紀念冊,雲林縣北港鎭:北港武德宮出版,2015年。
    諾布旺典:《唐卡中的財神》,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學生出版社,2009年。
    謝宗榮著:《臺灣的王爺廟》,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79年。

    丙、 外文譯著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發行,1999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著(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英〕詹姆斯.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聨合出版,初版,1991年。
    〔美〕琳恩.崔斯特(Lynne Twist)著;蔡孟璇譯:《金錢的靈魂》“ The soul of money : reclaiming the wealth of our inner resources ”,新北市:自由之丘文創事業,2012年。
    〔美〕列奧納多.斯威德勒(Leonard Swidler)/(南斯拉夫)保羅.莫澤(Paul Mojzes)著;朱曉紅、沈亮譯,何光滬主編:《全球對話時代的宗教學》“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an Age of Global Dialogue ”(I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lphia, 2000]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美〕羅納德.L.約翰斯通著(Ronald L. Johnstone),尹今黎、張蕾譯:《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logy of Religion ”,四川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韋思諦(Stepehn C. Averill)編 ; 陳仲丹譯:《中囯大眾宗教》,南京 :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美〕焦大衛(David K. Jordan)著;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臺灣村民的民間信仰》,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丁由譯:《原始思維》“ Primitive Mentalit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彼德柏格(Peter L.Berger)著;蕭羨一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臺北市: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onold Van Gennep)著:《過渡禮儀》“ Les Rites De Passage”(Ritual and belief : reading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美〕施堅雅主編;葉光庭、徐自立、王嗣均、徐松年、馬裕祥、王文源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法〕埃米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著;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劉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The Eassy Ma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蘇格蘭〕維克多.特納(Victor Witter Turner)撰;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 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edited by David Hicks Lanham, Md. : AltaMira Press, c2010.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The Sacred &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王霄冰主编:《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 “ Ritual & belief : new perspectives for modern cultural anthropology”,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8年。
    丁、 外文專著
    〔中華民國〕蔡彥仁:Religious experience :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 edited by Yen-zen Tsai ; preface, Roger Finke, Taipei: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2013.
    〔日本〕小林行雄:《古鏡》,東京都:學生社,1965年。
    (American)Frank Gibney 編:《國際大百科事典》【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 =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日本平凡出版社,1995年。
    (American)David K. Jordan:“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in a Taiwanese Villag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American)Diamond Norma: “K"un Shen : A Taiwan Village”,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9.
    (American)Litzinger, Charles Albert: “Temple Community and Villag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North China : Evidence from “Sectarian Cases” (Chiaoan) in Chihei, 1860-95.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Edited by Elizabeth J. Jewell Frank Abate, “The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American)Paul Johannes Tillich, ed. Robert C.Kimball, “ Theology of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Austrian)Sigmund Freud,“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London: Hogarth Press, 1900.
    (British)Maurice Freedman:〞On S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rthur P.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rench)Michèle Pirazzolit Sertevens, ed. By Robert Bagley,“Sichuan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Han Periods, Ancient Sichuan ─ Treasures from a Lost Civilization”, Seattle Art Museum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French)Émile Durkheim, trans. Joseph Ward Swain, “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Glencoe: The Free Press, 1961[orig. ed. 1912].
    (German)George Simmel (1900-),“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7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8.
    (Netherlands)Seiwert Hubert Michael(1949- );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 Xisha, “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oston, Mass.: Brill, 2003.
    戊、 期刊論文
    王安泉:〈從中國財神趙公明到日本國財神大黑天─探索中日財神文化的歷史淵源〉,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纂所《中日語彙研究》第5號,2015年,頁99-129。
    曲六乙:〈巫儺文化與蕯滿文化之比較〉《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年9月,頁003-019。
    朱海濱,〈民間信仰─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江漢論壇》,2009年03期,頁68。
    李國銘:〈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臺灣風物》第48卷第1期,1998年,頁94。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呪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冊,1993年3月,頁417-454。
    周至縣棗林趙公明研究會:〈趙公元帥財神形象與民間傳說的源頭──以陝西周至棗林村為核心的民俗考察〉,《新西部》「文史緃橫」,2012.14期,頁94-96。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95-125。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民國78年秋季,頁41-104。
    施振明:〈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3709(36期),頁191-208。
    徐義強:〈閩臺王爺信仰源流考〉,《尋根》社科雙效期刊(河南省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頁61。
    孫英剛:〈「民間宗教」概念的是與非〉,刊於《學術月刊》第11期,2010年,頁21-27。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收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59-68。
    郭碩知:〈五顯信仰源流略考〉,收入於《弘道》2015年第二期,頁61-67。
    陳貞瑞:〈五帝考發〉,《民俗周刊》第12、13、15集,發表於《民國日報》,福州版,1930年。
    陳熙遠:〈「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臺灣《新史》第13卷第4期,頁37-66。
    〔日〕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二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程洪猛:〈宗教信仰自由定義研究〉,《基督教學術》2016年01期(2016/6/28),頁376-387。
    賴亮郡:〈家將「四季大神」初探〉,《興大歷史學報》第18期,2007年6月,頁315-350。
    趙志毅、蔡衛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月,頁9-15。
    顧希佳:〈從騷子歌看吳越民閶神靈信仰〉,《民間文藝季刊》,1989年第一期,頁85。
    〔日〕森正夫:〈由地方志所見明末社會失序的變動〉,《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20),頁71-79。
    〔日〕岡田謙:〈臺灣北部村落於祭祀圈〉,《民族學研究》4(1),1938年,頁1-22。
    〔日〕鈴木岩弓撰;何燕生譯:〈「民間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變〉,《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頁20-22。
    宗樹人(David A. Palmer)、夏龍(Glenn Shive)、魏克利(Philip L. Wickeri)主編:《中國人的宗教生活》(Chinese Religious Life),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年。
    (American)Tattersall I, Schwartz JH :“Hominids and hybrids: The place of Neanderthals in human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ne 1999, 96 (13): 7117–9 [17 May 2009].
    (American)Feuchtwang Stephan: “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05-129.;
    (American)Schipper, Kristofer M. : “Neighborhood Cult Association in Traditional Tainan, 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G. William Skinner ed.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tiy Press., 1977, pp. 651-676.
    (American)Litzinger, Charles Albert: “Temple Community and Villag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North China : Evidence from “Sectarian Cases” (Chiaoan) in Chihei, 1860-95.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3.
    (American)Sangren, Paul Steven:” Ma Tsu, History, and the Rhetoric of Legitimacy, 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Taiwan Area : Accomplishments and Prospects. Dec. 25-31,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5.
    (American)Jordan , David: “Shyunshow and Jinnshiang : Two Kinds of Chinese Religious Processions and their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 A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in press)”, 1986.

    己、 學位論文
    方惠鈴:《竹南邯鄲爺信人印之研究》,新竹市:玄奘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王歡:《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與財神寶卷研究》,江蘇省: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任上勇:《戰後臺東市人民俗信仰之研究》,臺南市: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
    江宜樺:《臺灣民間財神信仰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仁正:《佛教財神信仰與儀式之探討:以寧瑪巴智噶經續佛學會為例》,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李琦:《上海接財神習俗及儀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周啟松:《中國民間文學中財神的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黃志宏:《臺灣財神信仰初探:以草屯鎮敦和宮為中心》,臺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芳:《中國財神傳說研究》,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晶芬:《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話傳說─以檳榔嶼華裔族為主》,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彥君:《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鄉五福宮為中心》,桃園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年。
    楊婷方:《臺東寒單爺信仰之研究─以信仰十來與炸炮活動為中心》,嘉義: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紅紅:《鄉土文化─永靖「財神寶」俗信研究》,蘭州市:西北民族大學,2013年。
    劉雅曰:《財神趙公明玄壇信仰之研究─以彰化溪洲武元宮為中心》,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龐陽:《論「關財神」崇拜的宗教內涵與民俗習尚》,山東: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學科碩士論文,2012年。

    庚、 網路資訊
    1.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 http://www.moi.gov.tw/stat/chart.aspx?ChartID=S0101
    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www.ianthro.tw/p/64
    3.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政府官方資料)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LienchiangCounty/beigan/90070264003-WLGM
    4.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resources/internet/folk_customs/5167653f90e85168570b5b9765598cc78a0a7cfb7d71-1
    5. 李建霖編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典網路版,2014-02-22)。http://210.240.125.35/citing/
    6. 玄壇眞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4%E5%A3%87%E7%9C%9F%E5%90%9B
    7. 王爺系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BA%9C%E5%8D%83%E6%AD%B2
    8. 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9. 北京廣安門外六里橋西南的五顯財神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9%A1%AF%E8%B2%A1%E7%A5%9E%E5%BB%9F
    10. 陳晶芬整理報導:〈臺灣人愛心洋溢 國際間捐款最多 臺灣不是詐騙國〉《不一樣新聞》/真情世界/第208期(民國105年6月號)。http://www.news518.org/newsList.php?gno=208
    11.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宗教與公眾生活計劃報告〉(Religion
    and Public Life Project)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235
    12.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不斷變化的宗教景觀」(The Changing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http://www.pewforum.org/2017/04/05/the-changing-global-religious-landscape/
    13.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世界宗教的未來:人口增長預測,2010-2050」“The 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 2010-2050”
    14. 廟宇調查分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88%BA%E5%8D%83%E6%AD%B2%E4%BF%A1%E4%BB%B0
    15.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72
    16.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0775
    17. 武德宮網誌:http://www.wude.org.tw/offer.aspx
    18. 武德宮網誌:https://www.wude.org.tw/cn/services/service_2
    19. 廣天大道院所供奉的道教神尊神http://www.wude.org.tw/offer2-2.aspx
    20. 西天中印度惹爛駄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詔譯:《佛說分別善惡報應經》CBETA電子版〔0899c12〕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html/T01/T01n0081.htm
    21.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CBETA電子版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T01n0080.pdf
    22.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52892
    23. 《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0288
    24. 新新聞: http://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EF%BF%BD%25&i=TXT20121205154733850&p=12
    25. 五王爺神像(黃月琴:《南鯤鯓代天府沿革誌》):http://zz4514451.pixnet.net/blog/post/19910980-
    26. 《佛說施燈功德經》卷1 (CBETA, T16, no. 702, p. 806, b20-23)
    27. TIBET ARTS(Nepal, Tibet, Buddhism, Thanka) https://dzibeads.wordpress.com/2008/12/13/five-dzambala/
    28. 唐德剛著:《中國財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網)
    http://www. sinovision.net/blog/history/details/28179.html
    29. 臺灣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29
    30. 美國在臺協會(AIT)〈國際宗教自由報告:2017年臺灣〉https://www.ait.org.tw/zhtw/taiwan-2017-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zh/ (2018/6/15中文譯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51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DIS.NCCU.CHI.003.2019.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1201.pdf9373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