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195395      Online Users : 6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4


    Title: 劉敞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Liu Chang
    Authors: 范君珮
    Contributors: 陳成文
    范君珮
    Keywords: 宋代律賦
    劉敞
    《賦譜》
    題下限韻
    律賦句式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8-03 17:52:57 (UTC+8)
    Abstract: 律賦,乃是唐代因科舉考試而誕生的新體賦,然律賦囿於其服務於科考的創作型態,歷代評價不一,從元、明評價:「唐無賦」至清代云:「詩莫盛於唐,賦亦莫盛於唐」,唐代律賦在近代學者的挖掘研究中,已成一代「典律」。而宋代律賦承繼唐代而來,在政治環境中,宋初帝王重文輕武,科舉考試取士人數不但較唐大幅增加,且通過科考可直接派任官職,使有志於朝廷之儒生倍增,又宋代科考改為用賦取士,律賦的決定性地位隨之提升,一舉躍為士人登榜的叩門磚,在此兩相作用下,大量的士人投身創作律賦,浸淫鑽研律賦日久,宋代律賦可謂量多質精,值得深入探察其意義與價值,使宋代文學研究增添多樣性。劉敞,宋代春秋學大家,以博學著稱,慶曆六年以賦舉進士,其賦作正可作為探討宋代律賦的根基,同時亦可填補劉敞文學研究之闕如,因此本論文以劉敞為宋代律賦代表賦家,透過研究劉敞的律賦作品,以期理解宋代律賦之特色與意涵,進而正視宋代律賦之價值。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筆者的思想脈絡,並界定研究範圍為劉敞十九篇律賦,確立研究方法,考察劉敞律賦的命題內容及藝術形態,以思想內涵、押韻用韻、句式構段為研究方向,從而達到研究目的。
    第二章探析劉敞律賦內容,依賦篇大要將其分為四類,詳細探查劉敞十九篇律賦之題旨內容,並分析其命題典源分布狀態,再將其思想要義歸納為三點:闡發為政方略、頌譽天子仁德與兼及老莊意涵,以見劉敞律賦之內涵。第三章析論劉敞律賦用韻,依律賦「限韻」的形式特色,將其題下限韻的押韻狀況分為依次遞用與未依次遞用,逐篇闡述各賦篇用韻情形,並說明限韻字的平仄位置,以統計圖表呈現,最後分析用韻狀態,分為符合《廣韻》規範:獨用與同用及逾越《廣韻》規範:合用與出韻,檢視劉敞律賦用韻的表現與特色,同時瞭解宋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第四章研究劉敞律賦句式,依《賦譜》範式為依據,分析劉敞律賦句型,以明瞭劉敞句型的使用情狀,再分析構段句式,將其分為符合《賦譜》句式與不符《賦譜》句式,檢視劉敞律賦與《賦譜》典律的趨近與否,並析論劉敞律賦句式構段組合的形式特色,以統計圖表具體化呈現劉敞律賦的結構樣貌。第五章結論總括劉敞律賦研究的各章結果,闡述劉敞律賦命題之內容思想以及形制之用韻句式特色,以此歸納出劉敞律賦之特色及宋代律賦之價值。附錄一則將劉敞十九篇律賦依《廣韻》及《賦譜》分析整理製表,以茲參照,作為劉敞律賦研究之成果。
    Reference: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周〕李耳撰,〔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明世德堂本校勘印行。
    〔周〕韓非撰:《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72年。
    〔漢〕班固撰,吳榮曾、劉華祝等註譯:《新譯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v.4儀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肅撰註:《孔子家語》,《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明萬曆間書林蕭世熙刊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
    〔唐〕佚名,張伯偉校考:《賦譜》,收錄於孫福軒、韓泉欣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宋刊本配補寫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0年。
    [宋]歐陽修等,《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9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6月。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新文豐書局,1984年。
    [宋]劉攽:《彭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宋〕趙希弁補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廌:《師友談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叢書集成》簡編本。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王栐:《宋朝燕翼詒謀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清阮元輯《宛
    委別藏》叢書本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佚名:《宋史全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吳訥編:《文章辨體》,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明]李 鴻:《賦苑》,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清]吳之振:《宋詩鈔》,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徐 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書局,1976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臺北:中文出版社,1993年。
    [清]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據光緒元年春淮南書局刊影印。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魏謙升:《賦品》,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3年 6 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胡建升:《宋賦研究:權力與形式》,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洪順隆評注:《范仲淹賦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4月。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安徽: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6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趙義山、李修升:《中國分體文學史 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序)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馮曉庭:《宋人劉敞的經學述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述論》,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所碩士論文,2002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謝蕙蕙:《李調元〈雨村賦話〉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賴華先:《論劉敞的思想與文學創作》,江西:南昌大學文學院碩士班,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珮瑜:《劉敞《春秋》學心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9年。
    劉美榮:《劉敞詩歌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 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鮑非非:《劉敞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友勝:〈論宋代的辭賦〉,《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3年12月,頁11—18。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1998年8月,頁78—83。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8年5月,頁56—63。
    王問靖:〈宋賦與漢賦簡論〉,《船山學刊》第3期,2002年9月,頁93—112。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李君華、袁建軍:〈試論劉敞在北宋經學變革中的歷史地位〉,《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16—118。
    呂肖奐:〈歐陽修劉敞嘉祐唱和:京朝官的社交與私交生活〉,《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8年7月,頁79—85。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3年3月,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嬋娟:〈宋型文化視野中的劉敞文章解讀〉,《蘭州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204—208。
    杜愛英:〈北宋「新喻三劉」詩韻研究〉,《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1月,頁78—84。
    周興濤:〈巧心浚發妙句云來──評范仲淹的律賦〉,《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7卷第4期,2006年8月,頁51—56。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2年9月,頁134—140。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6年5月,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2月,頁62—69。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4月,頁82—87。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6月,頁86—94。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6月,頁170—179。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7月,頁77—85。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1月,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頁101—109。
    許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10月,頁26—36。
    張尚英:〈劉敞之生平與學術〉,《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2003年,頁339—355。
    張尚英:〈劉敞著述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2輯,2003年,頁298—316。
    張國風:〈一種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5年,頁72—75。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第3期,1990年,頁85—8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賀平麗:〈劉敞研究綜述〉,《華夏文化》第2期,2014年,頁56—60。
    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第5期,1982年,頁83—90。
    曾棗莊:〈論宋賦諸體〉,《陰山學刊》第12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8。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社會版第18卷第5期,2003年,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第5期,2003年,頁42—61。 

    曾棗莊:〈論宋代文賦〉,《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頁110—115。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5年3月,頁75—89。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0月,頁131—147。
    劉培:〈論宋初頌美諷諭賦的新變〉,《文史哲學刊》第6期,2004年,頁33—38。
    劉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2014年,頁175—182。
    劉培:〈宋初學術思想與皇權專制的互動──辭賦創作視野下的重用文臣與道德重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年,頁125—132。
    劉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18年,頁38—46。
    劉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第4期,2011年,頁110—114。
    劉培、孫家鎮:〈情理兼備的學人之賦──論劉敞、劉攽的辭賦創作〉,《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91—94。
    劉濤:〈淺析北宋春秋學的攘夷觀──以孫復、劉敞著述為中心視野〉,《棗莊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2年2月,頁129—133。
    葛煥禮:〈論劉敞在北宋的學術地位〉,《史學月刊》第8期,2013年,頁44—53。
    霍旭東:〈兩宋賦述略〉,《社科縱橫》第5期,1999年,頁33—40。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5—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33—98。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1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1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824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401.pdf3047KbAdobe PDF22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