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6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2499      Online Users : 18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08


    Title: 跨政權下北臺灣義渡的整編與轉型(1796-1945)
    The Reorg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Yidu”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Regime Transition (1796-1945)
    Authors: 許仟慈
    Hsu, Chien-Tzu
    Contributors: 林玉茹
    Lin, Yu-Ju
    許仟慈
    Hsu, Chien-Tzu
    Keywords: 北臺灣
    義渡
    社會救濟
    慈善事業
    Northen Taiwan
    Yi-Du
    Social relief
    Charity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08:09 (UTC+8)
    Abstract: 清代,臺灣社會隨著開墾的程度越高,行旅往來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除了官渡、民渡外,也開始出現免費載人渡河的組織─「義渡」,傳統上將其分為兩種類型:官設義渡、民設義渡。本文以北臺灣的義渡作為案例梳理了義渡出現在臺灣的經緯,分析官設義渡與民設義渡成立和經營上的差異,並將民設義渡依經營者的身分分為個人/家族型、聯庄型,以及郊商型三種。
    道光年間,婁雲在北臺灣創辦官設義渡,民設義渡也從此一時期開始蓬勃發展,隨著北臺灣已墾範圍的擴大,貿易活動的盛行促進了地方家族經濟力的提升,義渡的數量也在光緒年間來到了高峰。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以後,經歷土地調查與舊慣調查,官設義渡因為土地性質的緣故,不斷被無償借用,或是徵用作為公共建設之用地,進而導致義渡功能持續弱化,逐漸收歸國有。民設義渡則是在確定產權後,登記為財團法人,將義渡組織作為公共事業的一環,納入近代國家的管理範圍。
    因為交通的革新,多數義渡的交通功能到1930年代中期左右幾乎全數消失。義渡的交通功能喪失後,義渡的資產回歸地方的廟宇或是地緣性組織,但也有部分團體持續協助政府從事基礎建設,投入其他的公益事業。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reclamation in Taiwanese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demand for travel and transport increased. Apart from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ferry, Yi-du, the organization that carries people to cross the rivers free, appeared. Traditionally, there are two types of Yi-Du—the official Yi-Du and the private Yi-Du. The research takes the Yi-Du of northern Taiwa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Yi-Du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undation and operation between official and private Yi-Du. The private Yi-Du can be divided into 3 types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patter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administrator : individual /family type, joint village type(聯庄型 ) and merchant guild type(郊商型 郊商型 ).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Lou-Yun(婁雲 ) set up the official Yi-Du in northern Taiwan and it was also at this period that the private Yi-Du started to flourish. The expansion of the cultivated area in northern Taiwan had prospered the trade activities and thereby improved the financial capacity of local family. The number of private Yi-Du reached a peak in the Guangxu period.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land and tradition investigation after ente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1895. Because of the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the official Yi-Du was often under requisition for public construction, leading Yi-Du to loss of lands and transporting function, and thereby gradually nationalized. Whereas the private Yi-Du registered as foundation after the property right was determined, so as to bring Yi-Du into the domination of modern country as part of the public service.
    Many of the Yi-Du lost their transporting function in the mid-1930s due to the transportation reform. Parts of the assets returned to local temples or geographical groups while some Yi-Du organizations continue to coope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devote themselves into public service.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中文史料
    1.方志、遊記、采訪冊
    丁曰健
    1959(1867)《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
    1962(1764)《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石慶得編
    2010《續修東勢鎮志》,臺中:臺中縣東勢鎮公所。
    沈之奇
    2000 (1715)《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余文儀
    1962(176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能士總纂
    1997《深坑鄉志》,深坑:深坑鄉公所。
    林豪
    1958(1893)《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
    1962(1717)《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2006(1829)《東槎紀略》,臺中市:文听閣。
    高賢治
    2000《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會。
    陳文達
    1961(1719)《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1963(1852)《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87(1871)《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
    屠繼善
    1960(1894)《恒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唐贊袞
    2006 (1892)《臺陽見聞錄》,臺中市:文听閣。
    黃旺成修
    1957《臺灣省新竹縣志稿 藝文志》,新竹:新竹縣政文獻委員會
    董天工
    1961(1751)《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經濟部水利署
    2011《臺灣重要河川水庫總覽》,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廖文欽
    2002《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創立170周年紀念特刊》,東勢: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
    鄭用錫纂輯
    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良璧
    1987 (1740)《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鄭鵬雲
    1959 (1897)《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振豐
    1959 (1897)《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盧德嘉
    1960(1895)《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
    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族譜、碑文、口述訪談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
    1997《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中縣市・花蓮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8《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苗栗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呂順安主編
    1994《臺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邱秀堂編著
    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87《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大通書局。
    1997《清德宗實錄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劉枝萬編著
    1986《台灣中部古碑文集成 不分卷》,臺北:新文豐。
    劉雍
    《來臺祖元龍公傳下族譜記 來臺祖元龍公傳下族譜記》,國家圖書館藏,國圖書冊號:10。
    張清風、廖大漢、簡文發、江萬哲編
    1959《張廖簡氏族譜》,臺北:新遠東出版社。
    (二)外文史料
    1.出版品
    大嵙崁公學校總務課
    《大嵙崁公學校沿革誌》,手抄本,逐年記載,現藏於大溪國小校史館。
    大園市藏
    1935《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
    千注精一
    1918《臺灣稅務史下》,臺北:臺灣總督府。
    井出季和太編
    1997(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出版社。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
    1987(1921)《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杉山靖憲
    1916《臺灣名勝舊蹟誌》臺北:臺灣總督府。
    志波吉太郎,
    1915《廣東語會話篇》,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1927《臺灣的民族性與指導敎化》,臺北:志波吉太郎。
    杉野嘉助
    1919《臺灣商工十年史》,臺南:杉野嘉助發行。
    武內貞義
    1915《臺灣》,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杵淵義房
    1991(1940)《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南天書局。
    近現代資料刊行會編
    2000《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灣編》,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
    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發行
    《臺灣新民報》。
    渡邊生
    1936〈土地管理上より見たる地方自治團體の沿革梗概〉,《臺灣地方自治協會》2:1。
    遊霧生
    1920〈牗戶は綢繆せざるべからず〉,《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7。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編
    1995《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臺北州編
    1920-1943《臺北州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北廳編
    1916-1919《臺北廳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北廳總務課編
    1985《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南州方面委員助成會
    1926《社會事業大意》,臺南:臺南州方面委員助成會。
    臺灣日日新報編輯部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
    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總督府
    1934《社會教化美談集》,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1996(1906)《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臺灣總督府
    1900《揚文會策議》,臺灣日日新報社。
    謝國興等主編、陳進勝、曾齡儀、謝明如譯
    2015《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5。
    齋藤齋
    1930《臺灣の陸の交通路の発達に就いて》。
    鷹取田一郎
    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2.日記
    林紀堂著、許雪姬編
    2017《林紀堂先生日記:1915年‧1916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吳德功
    2017《觀光日記:1900年觀光考查遊記》,臺北: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
    2000-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
    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3.調查報告、社會事業要覽
    中村不覊兒
    1937《昭和十年度臺北州社會事業概要》,臺北: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
    1939《昭和十二年度臺北州社會事業概要》,臺北: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
    1939《社會事業概要》,臺北: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
    1941《昭和十五年度臺北州社會事業概要》,臺北: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
    內湖庄役場
    1933《內湖庄庄勢一覽》,臺北:內湖庄役場。
    石川真澄
    1941《臺北州社會事業概要》,臺北:臺北州方面委員聯合會。
    高雄州社會事業助成會
    1939《高雄州社會事業法規集》,高雄:高雄州社會事業助成會。
    新竹州
    1928《新竹州例規》,新竹:新竹州。
    新竹州內務部地方課編
    1925《新竹州下の社會事業概況》,新竹州內務部。
    新竹州編
    1939《昭和十四年九月社會事業要覽》,新竹:編者。
    1940《昭和十五年十月社會事業要覽》,新竹:編者。
    1941《昭和十六年十月社會事業要覽》,新竹:編者。
    1942《昭和十七年十月社會事業要覽》,新竹:編者。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
    1926《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
    1942《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1931《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1995(1911)《臺灣私法》,東京初版;臺北二刷:南天。
    1995(1911)《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初版;臺北二刷:南天。
    (三)檔案資料庫
    《淡新檔案》
    《岸裡大社文書》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省級機關檔案》
    網址:http://ds3.th.gov.tw/ds3/index.php
    《總督府公文類纂》
    網址: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browsingLevel1.jsp?xmlId=0000320992
    《總督府府報》
    網址:http://ds3.th.gov.tw/ds3/app007/
    《中央研究院GIS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網址:http://thcts.ascc.net/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址:https://ctext.org/zh
    二、專書
    大友昌子
    2007《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台湾、朝鮮》,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王見川
    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井村圭壯、藤原正範編
    2007《日本社会福祉史:明治期から昭和戦前期までの分野別形成史》,東京都 : 勁草書房。
    夫馬進
    1997《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舎出版。
    王泰升
    2014《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
    王世慶
    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
    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林等譯
    1991(1928)《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明星
    2007《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江亮演
    2004《社會福利導論》,臺北:洪葉文化。
    李健鴻
    1996《慈善與宰制:台北縣社會福利事業史研究》,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文良編
    2019《成為台灣客家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文良
    2019《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萬億
    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臺北:五南。
    河上正二
    2019《民法總則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豪人
    2017《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學明
    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林川夫主編
    1990《民俗臺灣》第四輯,臺北:武陵。
    林玉茹
    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
    林正慧
    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
    周婉窈
    2012《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
    星斌夫
    1998《中国の社会福祉の歴史》,東京都:山川出版会。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敏麟
    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陳岳瑜、廖世昌、張庭維
    2019《財團法人實務爭議研究:設立至解散清算之流程分析(二版)》,臺北:元照出版。
    許佩賢
    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新北市:東村。
    許雪姬
    2000《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正祥
    1993《臺灣地形》,臺北:南天。
    陳其南
    1991《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梁其姿
    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
    張文義
    2003《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臺北:富春文化。
    陳弱水
    2005《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
    森田明著、鄭樑生譯
    1996《清代水利社會史硏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湯志傑主編
    2019《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朝進
    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縣:國史館。
    溫振華、戴寶村
    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溫振華
    1992《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日知堂。
    1999《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葉榮鐘
    1995《台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
    鄭政誠
    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
    三、 期刊論文
    三木理史、曾木秀壽
    2000〈近代大阪市における市営渡船事業:1900 ~1945年を中心に〉,《歴史地理学》42:3 (199),頁1-21。
    山根幸夫著、吳密察譯
    1982〈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附記: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風物》32:1,頁50-53。
    王見川
    1995〈清末日據初期的臺灣鸞堂〉,《臺北文獻》直字112,頁49-84。
    1997〈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120,頁71-92。
    李文良
    2006〈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頁387-416。
    李佩蓁
    2018〈商民樂從?臺灣釐金制度與官商利益結構〉,《臺灣史研究》25:2,頁61-95。
    林文凱
    2017〈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3,頁 1-44。
    林玉茹
    2009〈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20:2,頁115-165。
    林偉盛
    2000〈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收錄於《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頁113-146。
    林萬傳
    1985〈木柵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73,頁83-101。
    吳密察
    2017〈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師大臺灣史學報》10,頁5-35。
    吳聰敏
    2017〈大租權土地制度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45:2,頁299–337。
    施添福
    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考察〉,《臺灣風物》40:4,頁1-68。
    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文獻叢刊12,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頁1-39。
    許佩賢
    2010〈日治前期的學租整理與法制化過程〉,《師大臺灣史學報》3,頁23-43。
    許雪姬
    1983〈竹筏在臺灣交通史上的地位〉,《臺灣風物》33:3,頁1-9。
    陳政宏
    2008〈一脈相承:台灣筏的技術創新與特性〉,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527-573。
    陳家豪
    2015〈殖民政府、地方開發與臺人資本:以人力輕便鐵道業為分析對象(1903-1928)〉,《臺灣史研究》22:3,頁97-138。
    盛清沂
    1970〈清代本省之一般貧困暨行旅救濟事業〉,《臺灣文獻季刊》21:4,頁52-71。
    程士毅
    1994〈軍工匠人與臺灣中部的開發問題〉,《臺灣風物》44:3,頁15-17。
    曾立維
    2003〈「行郊」與「郊商」對地方社會事業的參與─以清代竹塹地區為例〉,《竹塹文獻雜誌》27,頁8-32。
    曾文亮
    2015〈日治初期臺灣土地關係的整理及其影響,1895-1905〉,《成大歷史學報》49,頁257-313。
    黃富三
    1995〈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頁5-49。
    黃朝進
    2001〈清末淡水廳義倉「明善堂」的創設與經營〉,《臺灣文獻》52:4,頁377-402。
    楊文華
    2016〈清代四川民間義渡的社會功能整合〉,《求索》7,頁65-70。
    詹孟桐
    2018〈文化建構與歷史書寫:臺中石崗劉文進家族與義渡會的創建源流〉,《師大臺灣史學報》,頁157-178。
    賈駿祥
    2004〈台灣地區橋梁工程之發展〉,《臺灣公路工程》30:12。
    劉序楓
    2006〈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3:2,頁91-126。
    劉素芬
    2007〈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頁145-180。
    蔡龍保
    2005〈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6,頁61-108。
    2004〈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156,頁88-121。
    200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以土木技師為例〉,《興大歷史學報》19,頁309-390。
    賴玉玲
    2012〈新埔潘金和家族與地方社會發展〉,《國史研究通訊》2(2012年6月),頁50-56。
    戴寶村
    2010〈船難與救難:日治初期臺灣的海難史研究(1895-1912)〉《臺灣文獻》61:3,頁191-242。
    四、 學位論文
    王興安
    1999〈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 年-1935 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姝榛
    2011〈客家非營利組織與地方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姜明雄
    2010〈巧聖仙師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1761~1895)〉,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李伯賢
    2014〈晚清北臺灣的義倉與地方社會──以「明善堂」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林進旺
    2016〈字姓組織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主之考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宗明
    2013〈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貿
    2009〈寺廟、家族與東勢地區的客家社會(1683—1920)〉,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欣宜
    1999〈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桂玲
    2013〈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臺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敬妤
    2005〈宜蘭市民參與宜蘭河環境保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林聖蓉
    2008〈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慈
    1997〈清代臺灣之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純武
    1996〈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方瑜
    2012〈晚清臺灣釐金、子口稅與涉外關係(1861-189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安琪
    2017〈臺灣寺廟土地財產的近代化(1895-191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建宏
    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凱
    2017〈清代水上慈善事業研究─從江西義渡與救生紅船為重點考察〉,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梅國慶
    1993〈從安全與防禦的觀點看清代東勢角地方傳統聚落之發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亮
    1999〈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螢憶
    2017〈王朝體制與熟番身分:清代臺灣的番人分類與地方社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晏齊
    2005〈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龍保
    2006〈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戴文鋒
    1991〈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珍
    2008〈臺灣筏具排仔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怡潔
    2015〈清代鹿港郊商與社會事業〉,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五、專案研究
    林桂玲
    2009〈大溪蓮座觀音寺之神明嘗-「新觀音祀」調查研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鄭螢憶
    2014〈混雜的山區:清代東勢角「客家」族群互動與番產交易(1700-1860)〉,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641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0101.pdf8483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