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2975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48/140897 (78%)
造访人次 : 46123450      在线人数 : 5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2975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52


    题名: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
    A study of promotion strategies among Taiwan cinema
    作者: 陳冠樺
    Chen,Kuan-hua
    贡献者: 鄭自隆
    陳冠樺
    Chen,Kuan-hua
    关键词: 台灣電影
    推廣策略
    電影行銷
    Taiwan Cinema
    Promotion Strategies
    Film Marketing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1 16:14:11 (UTC+8)
    摘要: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電影之推廣策略,始自日治時期,自戰後開始,以十年為一個研究單位,將台灣電影先行區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政權更替初期(1945〜1959年)、成長的六○年代(1960〜1969年)、沸騰的七○年代(1970〜1979年)、轉折的八○年代(1980〜1989年)與衰退的九○年代(1990年〜)。

    本研究希冀從每一階段的分析觀察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演變,並了解台灣社經變遷與電影政策變革對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影響,另外,也會透過實際個案探討台灣電影使用的推廣策略。

    日治時期,台灣無論經濟或社會層面,都必須依附日本核心,從電影片源與人才培養而論,台灣市場便要倚靠東京、上海與好萊塢,在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方面也都要依賴日本人參與、指導或投資。另外,日本也深諳電影做為「政治宣傳」工具之重要性,藉由電影的巡迴放映來教育台灣人民,使之方便納入日本殖民統治體系。

    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對於電影拍攝緊緊把持,以確保電影中闡釋的文化或思維符合官方意識型態,遂傾全力支持六○年代健康寫實主義製造出來的電影烏托邦或七○年代愛國政宣電影激起的反共、仇日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推廣不斷地被泛政治化。八○年代之後的台灣,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電影創作愈益自由,卻因政策失當和片商短視,使得體質已然不良的台灣電影更顯搖搖欲墜,推廣倍受阻礙。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的形式變遷,主要是從「人際傳播」開始,繼之「大眾媒體」強化,至今「公關活動」盛行。在內容方面,「人際傳播」階段有巡迴映演隊、踩街、廣告人、三輪車等等,但仍以「報紙宣傳」為電影宣傳主力,是為使用最早且最廣泛的廣告媒體;迨六○、七○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大眾媒體」較以往更加強化,「電視宣傳」開始大量露出;九○年代,因台灣電影式微,預算緊縮,舉辦公關活動如座談會、首映會、影展變得頻繁,業者更傾向使用較低成本的「議題操作」使電影本身因話題性吸引消費者注意,藉此獲得大量曝光。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年)》。台北:前衛。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 百年導覽》。台北:南天。
    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協會(2003):《中華電影戲劇海報精選》。台北: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協會
    方世榮譯,Philip Kotler著(2003):《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
    王正芬(1999):《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台北:財訊。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
    尹屏仁(1994):〈本土電影的孤軍們〉,《電影欣賞》,68:16-19。
    李逸歆(2001):《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達義(2000):《好萊塢•電影•夢工場》。台北:揚智文化。
    李雅惠(2000):《「美商八大」在台灣之發展與變遷研究(1946-199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
    李天任譯,Wimmer,Roger D. & Joseph R.Dominick 著(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李道明(1993):〈電影是如何來到台灣的?重建台灣電影史第一章(初稿)〉,《電影欣賞》,65:107-108。
    李享文譯,市川彩著(1993):〈台灣電影事業發達史稿〉,《電影欣賞》,65:109-117。
    何義麟(2003):〈《民報》―台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台灣風物》,53(3):173-184。
    邱憶惠 (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吳綜璠(1997):〈資訊管理個案研究方法〉,《資訊管理學報》,4(1):7-17。
    吳其諺(1994):〈台灣邁入作者電影時代〉,《電影欣賞》,68:13-15。
    吳俊輝、薛惠玲(1991):〈台語片片目(1958-1981)〉,《電影欣賞》,53:22-52。
    吳念真、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
    林育如(2004):《郭南宏的電影世界》。高雄:市立電影圖書館。
    林怡馨譯,Lyn Gorman & David McLean著(2004):《新世紀大眾媒介社會史》。台北:韋伯文化。
    周韻采(1994):〈國家機器與台灣電影工業之形成〉,《電影欣賞》,72:59-64。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
    俞嬋衢整理(1994):〈時代的斷章:「一九六○年代台灣電影健康寫實影片之意涵」座談會〉,《電影欣賞》,72:14-23。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陳蓉芬(2001):《台灣新生報經營型態與所有權變遷之個案研究》。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寬主編 (1997):《中華民國電影事業概況 1996年》。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國祥(1987):《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世敏(1983):《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唐慧音(2001):《影展潮:藝術行銷的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維敏譯,Klaus B. Jensen & Nicholas W. Jankowski著(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國家電影資料館(2003):《2003中華民國電影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國家電影資料館(1990):《中華民國電影年鑑 1990》。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國家電影資料館(1989):《中華民國電影年鑑1989》。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梁新華(1990):〈被壓縮、替換、倒置的歷史記憶〉,《中國論壇》,343:49-52。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游士賢(2004):《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2004-2006從韓國電影市場解析台灣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黃桂華(2004):《台灣電影海報風格研究:1945-2000》。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政引言(1999):〈林獻堂先生與《台灣民報》〉,《台灣文獻》,50(4):92-93。
    黃仁(1994):《政策電影研究―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萬象圖書。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語片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黃仁(1994):〈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興起和影響〉,《電影欣賞》,72:25-37。
    黃卓漢(1994):《電影人生:黃卓漢回憶錄》。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1994):〈難得的力量結合〉,《電影欣賞》,68:28-31。
    焦雄屏編著(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黃安琪(1991):〈89.90年美國夏季電影行銷技巧分析(中篇)〉,《世界電影》,266:87-98。
    黃安琪(1991):〈89.90年美國夏季電影行銷技巧分析(上篇)〉,《世界電影》,265:31-40。
    曾偉禎譯,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著(1992):《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遠流。
    楊仲範主編(1993):《中華民國電影事業概況》。台北:匡華出版公司。
    楊明敏(1990):〈照片/影像下的「悲情城市」:細說兩張劇照和宣傳海報〉,《中國論壇》,343:53-56。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葉龍彥(2004):《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
    葉龍彥(2003):《八○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2002):《影響的影響:七○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2001):《台灣戲院發展史》。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文建會。
    葉龍彥(1996):《新竹市電影史》。新竹:竹市文化。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鄭自隆(2005):《文化行銷》。台北:空中大學。
    鄭自隆(1999):〈廣告與台灣社會:戰後50年的變遷〉,《廣告學研究》,13:19-38。
    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台北:城邦文化。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玩香(2001):《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聞天祥主編(2003):《影迷的第一堂課》。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聞天祥主編(1999):《書寫台灣電影》。台北:幼獅文化。
    聞天祥(1999):〈華語電影一九九八(下):蒙塵的一年〉,《電影欣賞》,98:100-105。
    鄭立明 (1999):〈一個媒體記者的趨勢觀察:訪陳寶旭〉,《電影欣賞》,100:23-26。
    鄭立明 (1999):〈新媒體潮流下的製片觀點:訪黃茂昌〉,《電影欣賞》,100:27-29。
    管康彥(1997):《台灣新生報業公司之營運診斷與改革對策》。省政府新聞處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文化。
    劉德仁譯,後藤隆志著(1995):〈電影《悲情城市》與台灣〉,《電影欣賞》,73:90-92。
    劉現成(1995):《1960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現成(1994):〈六○年代台灣「健康寫實」影片之社會歷史分析〉,《電影欣賞》,72:48-57。
    廖金鳳(1994):〈邁向「健康寫實」電影的定義:台灣電影史的一份備忘筆記〉,《電影欣賞》,72:38-47。
    廖金鳳(1994):〈拍電影、談電影與看電影:《寶島大夢》的教訓〉,《電影欣賞》,68:26-27。
    鄭春鴻(1982):〈日據時期台灣的新聞政策:兼論台灣民報爭取新聞自由的奮鬥〉,《史化》,2-7。
    潘家慶(1987):《發展中的傳播媒介》。台北:帕米爾書店。
    蔡國榮編(1982):《六○年代國片名導名作選》。台北:中華民國電影發展基金會。
    賴光臨(1981):《七十年代中國報業史》。台北:中央日報。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
    魏玓譯,Janet Wasko著(1999):《超越大螢幕:資訊時代的好萊塢》。台北:遠流。
    羅頗誠譯,陳儒修著(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
    羅維明(1993):〈「活動幻燈」與「台灣紹介活動寫真」:台灣電影史上第一次放映及拍片活動的再考查〉,《電影欣賞》,65:118-119。
    羅維明(1993):〈日治台灣電影史料出土新況〉,《電影欣賞》,65:120-121。
    西文部份
    Annika, P. & Neil, W. (1993).The Film Marketing Handbook:A Practical Guide To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Independent Films.London: Media Business School.
    Althusser, L. (1977).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London: New Left Books.
    Philip, K. & Joanne, S. (1998).Standign Room Only: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Singapore: Prentice Hall, Inc.
    Walker, J., Orville C., Boyd Jr., Harper W. & Larreche J. C. (1996). Marketing Strategy:Planning and Implemaentation. Irwi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245201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45201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50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