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84355      Online Users : 6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74


    Title: 走向市場的偶然—張藝謀、馮小剛的抉擇
    Authors: 賴欣儀
    Contributors: 李英明
    賴欣儀
    Keywords: 文化研究
    中國電影
    張藝謀
    馮小剛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0:37:33 (UTC+8)
    Abstract: 本文主要是以中國的文藝政策與體制轉變的發展為框架,藉由個案的認識與分析,進而切入來理解、認識中國電影的發展與複雜。之所以選擇進行個案的分析與挖掘,目的是為了理解在中國電影界中既存的限制裡,不同的行為者如何因應、面對結構的限制,並從而開展其能動性與抉擇。縱觀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發現中國電影在不同時期時,市場與政治上的勢力消長各異,而夾雜著行為者本身擁有的文化資本與個人特質,因而形塑出各自的判斷與抉擇。個體的行為與選擇鑲嵌於在國家控制與市場需求的拉扯,另一方面也影響著國家控制的鬆動與市場需求的轉變,在這種動態過程裡,轉變是一種累積的能量爆發,也是置於內個體行為者能動性的開展。
    Reference: 中文參考文獻
    中共市委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國家保密局,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尹鴻,「張藝謀,創造了中國形象?」,尹鴻影視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2004)。
    尹鴻,世紀之交:九0年代中國電影備忘,1897—2001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頁658-689。
    王一川,「我性還是他性的中國—張藝謀影片的原始情調闡釋」,丁亞平主編,1897—2001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頁427—441。
    王中軍主講,「大腕不可能輕易嘆息—漫談中國電影營銷」,向勇主編,北大文化產業關鍵報告(台北:帝國文化,2004),頁223-234。
    白景晟,「丟掉戲劇的柺杖」,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頁3-8。
    余倩,「電影的文學性和文學的電影性」,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67-76。
    李迅,「中國電影:多重視點中的敘事分析」,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頁269-282。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台北:生智文化,2006)。
    李爾葳,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情報文化,2003)。
    李星、吳晶,「中國文藝界探討『張藝謀現象』及其電影」,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4-11/10/content_2201067.htm
    李麗,「馮小剛:拍《大腕》是個愚蠢決定」,南方網。
    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ent/celeb/fengxiaogang/news/200311190141.htm
    杜慶春,「風風雨雨到今天:回首中國電影歷程」,銀海網。
    http://www.filmsea.com.cn/focus/200311050010.htm
    谷偌,「愛之切,責之苛」,太原新聞網。
    http://www.tynews.com.cn/dibu_content/2004-12/15/content_558527.htm
    劉江華,「張藝謀專訪 武俠□久遠英雄永流傳」,人民網。
    http://people.com.cn/GB/wenyu/64/127/20021209/883772.html
    李爾葳,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情報文化科技,2003)。
    錢華採編,永遠活著,cp1897.com。
    http://www.cp1897.com.hk/html/focus/people/0307/people0307s03.htm
    謝曉,「獨家專訪馮小剛:我是把寶押在人民這邊」,南方網。
    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ent/celeb/fengxiaogang/news/200410120202.htm
    羅偉,「四招完勝 點評《英雄》的“商業派劍法”」,人民網。
    http://people.com.cn/GB/wenyu/64/130/20021227/897219.html
    藝術評論,「張藝謀缺乏心靈感受」,百靈網。
    http://cul.beelink.com.cn/20040812/1652404.shtml
    藝術評論,「聲音:張藝謀在電影中分不清畫面和藝術」,百靈網。
    http://cul.beelink.com.cn/20040812/1652418.shtml
    林邵峰編著,視覺英雄 張藝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藝術評論,「聲音:張藝謀拍片缺乏想像力」,百靈網。
    http://cul.beelink.com.cn/20040812/1652438.shtml
    英文網路資料
    Klein, Christina. “The Asia Factor in Global Hollywood”, YALEGLOBAL ONLINE.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1242&page=1
    Klein, Christina. “Why Does Hollywood Dominate US Cinemas?”, YALEGLOBAL ONLINE.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4370
    金龍晟編著,票房大腕 馮小剛(北京:中國廣播電影出版社,2005)。
    姜靜楠,銀幕敘事圈:中國電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
    胡克,「中國大陸社會觀念與電影理論發展」,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頁211-226。
    倪震,「21世界前夕:轉型期的中國電影」,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504-532。
    倪震,「城市電影的文化矛盾」。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5 月),頁227-247。
    倪震,北京電影學院故事:第五代電影前史(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倪駿,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郝建,「張藝謀的退場秀」,硬做狂歡(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頁65-68。
    張頤武,「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二元性發展」,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533-548。
    張頤武,「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與挑戰」,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頁305-321。
    張駿祥,「用電影表現手段完成的文學—在一次導演總結會議上的發言」,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36-54。
    陳南,中國電影創作思潮評析(上海:同濟大學,2002年)。
    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章柏青,「九十年代電影的多元化審美形態」,1897—2001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頁643-657。
    曾耀農,中國近期電影後現代性批判(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焦雄屏,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台北:遠流,1998)。
    馮小剛,我把青春獻給你(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楊遠嬰,「現代性、文化批評和中國電影理論—八九十年代電影理論發展主潮」,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549-565。
    趙文儀,八0年代起大陸電影改革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5)。
    鄭雪來,「電影文學與電影特性問題—兼論張俊祥同志商榷」,羅藝軍主編,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頁55-66。
    戴錦華,「冰海沈船:中國電影1998」,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台北:遠流出版,1999),頁423-443。
    戴錦華,「困境與裂隙:邁向九0年代的新中國電影」,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頁283-304。
    戴錦華,「黃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後大陸藝術電影中的多重認同」,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頁42-54。
    藍愛國,後好萊塢時期的中國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羅伯特 艾倫著,李迅譯,電影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
    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1997)。
    英文參考文獻
    Barker, Chris.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2003).
    Berry, Chris. “Market Forces China’s‵Fifth Generation′Faces the Bottom Line” in Chris Berry ed, Perspective On Chinese Cinema (London: BFI Pub., 1991 ), pp114-125.
    Browne, Nick. “Introduction”, in Nick Browne, Paul G. Pickowicz, Vivian Sobchack, Esther Yau eds.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iske, John.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Boston: Unwin Hyman, 1989).
    Gateward, Frances ed. Zhang Yimou Interviews (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1).
    Hall, Stuart. “Encoding/Decoding”, in Staurt Hall et al., eds.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80), pp128-138.
    Jerome, Silbergeld. China into Film: Frames of 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London: Reaktion Book, 1999).
    Lu Shledon Hsiao-peng, “National Cinema, Culture Critique, Transnational Capital: The Film of Zhang Yimou”, Shldeon Hsiao-peng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pp105-136.
    Rayns, Tony. “Breakthroughs and Setbacks: The Origins of the New Chinese Cinema”, in Chris Berry ed, Perspective On Chinese Cinema (London: BFI Pub., 1991 ), pp104-113.
    Stacey, Jackie. Star Gazing: Hollywood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 (London: Routledge, 1994).
    Tam, Kwok-kan, and Dissanayake Wimal. New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8 ).
    Wang, Yuejin. “Red Sorghum: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in Chris Berry ed, Perspective On Chinese Cinema (London: BFI Pub., 1991 ), pp80-103.
    Zhang, Yingj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Zhang, Yingjin. Screening China: Critical Interventions, 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中文期刊論文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走向新世紀—中國電影態勢學術研討會”綜述」,當代電影(北京:當代電影雜誌社),第106期(2002年1月),頁4-9。
    尹鴻、唐科,中國電影業現狀與未來展望,文藝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04期,頁54-62。
    王章陵,「中共文藝政策與大陸文藝」,共黨問題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7年第6期,頁62-74。
    周曉風,「當代意識形態與新中國文藝政策」,文藝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2期,頁31-38。
    胡克,「後現代喜劇嘗試」,當代電影(北京:當代電影雜誌社),第107期(2002年2月),頁4-8。
    陳學樸,「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和黨的文藝政策」,學術論壇(南寧市:學術論壇編輯部發行),1996年5月,頁72-76。
    馮建三,「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臺灣為對照」,中外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第376期(2003年9月),頁87-111。
    馮建三,「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的對話」,傳播與管理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第二卷第二期(2003年1月),頁97-104。
    趙寧宇,「灰色幽默:《大腕》的導演藝術」,當代電影(北京:當代電影雜誌社),第107期(2002年2月),頁9-11。
    中文網路資料
    「《天下無賊》,軟廣告太多 馮小剛:那不是我的錯」,E視網。
    http://www.netandtv.com/newspage2/htm2005-1/200514164646588805.shtml
    「大事記1955—1989」,中國電影資料館。
    http://www.cfa.gov.cn/gywm/dsj.htm
    「中國電影大事記—1896-2005」,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dybn/947344.htm
    「有評論者稱張藝謀電影幫助人們奔向商業主義」,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1/11/content_2201947.htm
    「抓精品 促繁榮 開創電影事業新局」,銀海網。
    http://www.filmsea.com.cn/document/law/200103190249.htm
    「賀歲片:離開馮小剛的日子」,南方網。
    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ent/celeb/fengxiaogang/news/200311190118.htm
    「馮小剛專訪:走在是與不是之間」,北方網。
    http://ent.big5.enorth.com.cn/system/2001/04/08/000083206.shtml
    「馮小剛專訪:期待電影分級制度盡快出臺」,星辰在線。
    http://202.103.114.124:9100/gate/big5/www.csonline.com.cn/life/yule/yulejrykt/t20050114_287753.htm
    「馮小剛不想再拍賀歲片」,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n94533.htm
    「馮小剛蟄伏一年出本書:我的弱點就是偽自信」,東方新聞網。
    http://www.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06/class014800007/hwz898340.htm
    「詳述昨日尷尬 馮小剛自詡是平民導演」,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4/n72393.htm
    「罵聲不斷老謀子不在乎 聲稱最想拍文革電影」,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19/n601049.htm
    尹鴻,「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銀海網。
    http://www.studa.com/newpaper/2003-4-2/20034295225.asp
    毛羽,「中國電影業的體制改革與發展趨勢」,香港中文大學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151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戲劇場網。
    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zhuanti/zt0205jh60-yawyzthsdjh3.htm
    江澤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7/content_2709294.htm
    老維子,「文藝片單挑商業巨制 《千裡走單騎》死磕賀歲檔」,人民網。
    http://ent.people.com.cn/BIG5/42075/3354109.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2260004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0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1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