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44700      Online Users : 11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00


    Title: 江澤民與胡錦濤對台軍事戰略研究
    Authors: 張漢新
    Chang,Han-hsin
    Contributors: 朱新民
    Zhu,Hsin-Min
    張漢新
    Chang,Han-hsin
    Keywords: 國家戰略
    國防戰略
    軍事戰略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0:40:42 (UTC+8)
    Abstract: 當前影響台海安全之因素,主要有國際環境、兩岸關係與國內形勢三方面,其中以中共為台海安全的主要威脅。近來兩岸交流愈趨熱絡,經貿互動頻繁,互賴程度亦隨之遞增。但此同時兩岸交流所呈現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

    中共中央第十六屆四中全會於2004年9 月19日落幕,以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為首的中共軍委會認為「解決台灣問題,我們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決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軍隊必須抓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

    軍事戰略思想起源於人類求生存與發展活動中的「鬥智」行為,是如何在戰爭中求勝「鬥智」的思考,隨著戰爭型態的發展因應而生。2004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雖有所突破,但中共在對台政策上卻出現「戰爭論述」與「非戰爭論述」的平衡戰略,讓台灣更陷入到難統、難獨的困境中。

    「戰爭論述」是以設定動武條件為基本原則,而不涉及動武條件的討論可以歸類於「非戰爭論述」。北京所建構的新一代軍事力量,並非光是針對台灣,其主要目的在於延伸其「戰略國境」,也就是在境外執行軍事行動的能力,在必要時當然也可以用來應付台灣。

    因此本論文筆者將由江、胡對台政策著手進而探討對台軍事戰略,深入的了解中共對「台灣問題」的認知及軍事行動的可能,及其對台灣安全的影響,台灣方能據以作最好的準備來因應未來的變局。


    關鍵詞:國家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略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中文
    專書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1996年。
    三軍大學編。《戰略概論講義》。台北:三軍大學, 198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鄧小平軍事文集》。北京:軍事科學,2004年。
    匹克、克瑞克利。《集體安全》。朱堅章譯。 台北:幼獅,1997年。
    王春芳、除陪軍。〈現代軍事鬥爭準備:威懾重于實戰〉,《現代軍事》。北京:1998 年。
    王崑義、蔡裕明。<對台戰略戰爭論述與非戰爭論述的平衡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朱新民主編,頁223-263。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
    王普豐等。《現代國防論》。四川:重慶,1991年。
    張國獻。<論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8 卷第4 期。2002年11月,頁5-7。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戰略思維與行動〉。《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1996年5月,頁24。
    張德方。<中共對台動武的因素、可能性與因應思維>。《海軍學術月刊》38卷第七期。
    梁曉秋。<新版戰略學理論體系及其主要特點>,《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第6期,第14卷,第6期。2001年,48-51頁。
    梅林。<中共軍隊研練新戰法研析>。《中共研究》,第31卷11期。1997年7月,第60~62頁。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 年10 月,頁392。
    陳偉華。<論結構性嚇阻與決策性嚇阻>。《問題與研究》,第41卷2期。2002年頁36。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 卷第2 期。2003 年3、4 月,頁42。
    黃崑益。<人民戰爭與威懾戰略>。《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論文》,1998年5月,頁2-5。
    楊開煌。〈當前兩岸關係的法律戰〉。《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4。
    王誠漢。《發揚學術民主與繁榮軍事科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楊劍、信強。〈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據〉。《中國評論》,2005年1月號,頁37。
    劉承宗。〈析中共國家、國防、軍事我略的相互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2 卷第10 期。1990年4 月,頁20
    劉舸。<建國前後影響中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因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
    鄭舜元。<中共軍事武力發展與其武力犯台作戰方式之研究--2005-2010>。《國防雜誌》,20卷第5期,頁69。
    鍾堅。〈中共在中共對台軍演的軍事企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3期。1996年,頁42-83。
    聶奎聚。<海軍建設與發展之我見>。《南京軍事學術》,第二期。1987年,頁14。
    蘇起。<從國際與台灣國內局勢的演變看兩岸關係>,智庫研究報告,2000 年8、9 月,頁26~29。
    碩博士論文
    史浩誠。<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志嘉。<『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王曉光、高煒。《21 世紀中國(卷2)-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關中心,2002 年。
    郭天勇。<從權力平衡論台海安全問題-由同盟關係切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志洪。<江澤民時期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明華。<中華民國安全戰略研究─從後冷戰美中台關係論現階段我國的處境與機會>。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嘉尚。〈從權力平衡探討中共崛起之地緣戰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大元。<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國防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研討會論文
    王榮川。<兩岸關係政治戰略論>,跨世紀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
    巨克毅。<當前中共政治發展與兩岸未來>,中國未來與兩岸前景座談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5月19日。
    林佳龍、吳志中。<中共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十六大」後的觀察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主辦,2002年12月1日。
    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1995年。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每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大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2002年12月18日。
    邱坤玄。「17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式評估」,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主辦,「從17大觀察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27日。
    雜誌
    《人民日報》
    《中時晚報》
    《中國時報》
    《全球防衛雜誌》
    《新華社》
    《解放軍報》
    《詹氏防務周刊》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1997年。
    《廣角鏡月刊》,
    《聯合報》
    網路
    《新華網》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24/content_4743480.htm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webportal/portal.po?UID=DWV1_WOUID_URL_2001027& TOC=COLUMN_2001027&OBJ=4823541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頁》http://www.gwytb.gov.cn/tbjs/zyzz.htm
    《人民網網頁》
    〈http://www.unn.com.cn/BIG5/channel2567/2600/2601/200111/20/127722.html〉
    <帥化民談台海危機十週年>,http://blog.xuite.net/amu390/CYWBCC/5419841/track
    〈李家泉:反分裂國家法是「台獨」勢力逼出來的〉,
    朱新民、陳銘顯,〈導論〉,收錄《2003年胡溫體制-權利與政策總體檢》,朱新民主編,頁11。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解放軍報網站》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4/09/29/20040929001326_jryw.html
    二、西文
    Baldwin, David A.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orld Politics, Vol. 48,No.1 Oct1995.
    Buzan ,Barry.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William Olson(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4 edition.
    Buzan ,Barry . “People, States, and Fear”.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ussex:Wheatsheaf Books L td., 1983.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2nd ed. Colorado: L. Rienner, 1991.
    Buzan, Barry .I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ssible? in Ken Booth, ed.,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McSweeney ,Bill.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tere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6-17.
    Brown,Lester R. “An Untraditiona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Reichart and Sterm(eds.), American Defense Policy.
    Claude,Inis L.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Order,” in John Norton Moore, Frederick S. Tipson, and Robert F. Turnet(eds.), National Security Law(Durham:Carolian Academic Press, 1990),p. 31.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Daalder Ivo H.“The nature and Practice of Flexible Response:NATO Strategy and Theater Nuclear Forces Since 196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Haftendorn,Helga. “The Security Puzzle:Theory-Building and Dis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5, No.1(March 1991
    Helga Haftendorn, Ibid. ,p.5
    Jame’s Defense Weekly. 10 June 1998, p.12.
    Jervis,Robert.“Security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6(1982); Paul R. Viotti &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Realism, Pluralism, Globalism.New 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87.
    Knorr,Klause.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Sco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ield”. in Frank N. Trager and Philp S. Kronenberg, eds., “National Security and American Society Theory, Process, and Policy”Manhattan: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3.
    The l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uy Balance” 1989-1990(London:llSS,1989):146-149;The Military Balance 1990-1991,:148-152;The Military Balance1991-1992,:150-153;TheMilitary Balance1992-1993,:145-147;The Military Balance 1993-1994,:152-154;The Military Balance1994-1995,:l70-173﹒
    The Military Balance,p.180.轉引自Susan M. Puska,《下下一代的共軍》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381。
    Thomas E. Ricks .“Changing Winds of U. S. Defense Strategy” .Herald International Trubune, (May 2000),p.27-28;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2000 年12 月),頁140。
    Ullman, Richard H.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8,No.1 Summer 1983.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1978 年。
    Willy Wo-Lap Lam, “Beijing Studies the U.S. War in Iraq, ChinaBrief.”Vol.3, Issue 7, Apr. 8, 2003.
    吳安家。《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1996 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1996年。
    呂敬正。《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宋國誠。《21 世紀中國(卷2)-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關中心,2002 年。
    李少軍。<論經濟安全>,收錄《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19期。
    李妙根。<在“三個代表”旗幟下,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在“三個代表”旗幟下,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學習貫徹胡錦濤“七一”重要講話>。《軍事歷史研究》。2003 年第3 期。
    李則芬。《戰爭史話》。台北:商務,1990年再版。
    李潔明、唐思合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台灣有沒有明天》。台北:先覺,1999年。
    肖智林、胡建剛。《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200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80 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 台北:五南,1997年。
    武宦宏。《領袖國家戰略思想之研究》。台北:三軍大學,1973 年。
    邵宗海。<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冊》。台北:國史館,2001 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史>,收錄《兩岸關係研究》,張五岳主編,頁4~11。台北:新文京,2003 年。
    俞劍鴻。《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勁鍔。《中國軍事戰略思考- 兼論日本防衛政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年。
    洪寶緒。<鄧小平的戰爭與和平論-中共未來的戰爭觀>。龍潭:三軍大學,1998 年。
    美國國防部編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
    胥世明。《海軍戰略概念及其構成要素》。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
    軍事科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科學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凌劍海。《中共軍隊新將星》。香港:太平洋世紀,1999 年。
    翁明賢。<突圍>,收錄《國家安全新視野》。台北:時英2001年。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八十九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2000 年。
    張召忠。<軍事革命及其對未來海軍發展的影響>,《戰略與管理》。北京:軍事科學,1996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0 年。
    張所鵬。《一九九七.決戰聯合國:未完成的戰爭》。台北:商周,1994 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1998 年。
    張明睿。《江澤民時期軍事理論及其發展》。台北:洪葉,1998年。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 台北:麥田,1998年。
    張健。<話說重心戰>,《現代軍事》。北京:軍事科學,1996年。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1999年。
    張震。《加強軍事訓練與改善軍事訓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1996 年。
    許世銓等編。《台灣研究年度報告.2000》。北京:時事,2001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2000年。
    陳可吼。《戰爭、和平與國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1999年。
    陳述。《朱德軍事戰略》。黑龍江:黑龍江人民,1998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 台北:時英,2000年。
    彭光謙、姚有志。《軍事戰略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鈕先鐘。《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1977年。
    楊中美。《中共跨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1999年。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1998 年。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2003年。
    楊旭華、蔡仁照。<戰爭新觀念談要>,《現代軍事》。北京:軍事科學1995年。
    楊志誠。<中共國家戰略的探討>,收錄《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張亞中、李英明主編。
    楊開煌。《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年。
    楊開煌。<胡溫體制下中共對台政策之走向與操作>收錄《2003年胡溫體制-權利與政策總體檢》,朱新民 主編,頁184。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型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上海,2001年。
    趙春山。<中共對台政策>,收錄《兩岸關係研究》,張五岳主編,頁45。台北:新文京,2003 年。
    齊正均、平可夫等編。《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年。
    劉義昌主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中共軍事科學, 1993 年。
    劉繼賢,鄭文翰。《軍事科學研究與管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繼賢、王益民。《鄧小平軍事理論教程》。北京:軍事科學,2000年。
    劉繼賢。《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 年。
    蔣緯國。《現代軍事思潮》。台北:黎明,1980年。
    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治研究中心,1989 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2000 年。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美國:八方文化企業,1999。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7年。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法理獨立的利弊分析>,《戰略與管理》。
    閻鑄。《軍事戰略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譚一青。《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指導教程》。北京:軍事科學,2000年。
    蘇紫雲。《二0一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1998年。
    蘇紫雲。<胡溫體制下中共國家安全政策與軍事戰略>,收錄《2003年胡溫體制權利與政策總體檢》朱新民主編,。
    期刊
    丁樹範。<改革以來中共軍事思想之發展>。國科會提報資料,1995年7月,頁52-53。
    丁樹範、王志堅。<中共軍力報告之驗證與實現成果探討>,收錄《2005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龍潭:國防大學,頁286-287。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2 期。2000年2月,頁64。
    毛磊。<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台灣回歸、統一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第5期。2001 年9 月,頁49~50。
    王高成。<東協與亞太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21-22。
    任義芳。<中共國防體制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論文》,1998年5月,頁58。
    朱傳枝。《國防雜誌》,第19卷第6期。2004年6 月1 日出版,頁96-102。
    何牧群。〈淺析中共海軍戰略>,《國防雜誌》,第9 卷第11 期。1994 年5 月,頁45~46。
    吳家驥。〈中共軍事思想輿軍備整建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0 卷第3 期。1994年9月,頁45。
    宋以敏。<關於冷戰後世界力量劃分及組合問題的探討>。《國際政治》,第8期。1996年,頁13-18。
    李華球。<由歷史、政治、戰略的角度談 中共武力犯台>。《國政評論》,2003年8月15日。
    邵宗海。<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冊》,台北:國史館,2001 年。
    徐東海。<一個中國論述爭詳璵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冊》,台北:國史館,2001 年。
    徐德誠。<中共的軍事學術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五期 1996 年5 月,頁6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4922003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