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11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903 (78%)
造访人次 : 46052242      在线人数 : 72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11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14


    题名: 初探台灣新聞報導中的公關與公共關係面貌:以1991至2003年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為例
    Exploring the Indigenous Meanings of "PR" and "Public Relations" from the Newsreport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reports from 1991 to 2003.
    作者: 甘惟中
    Kan,Wei-Chung
    贡献者: 黃懿慧
    Huang,Yi-Hui
    甘惟中
    Kan,Wei-Chung
    关键词: 台灣
    在地
    公關
    公共關係
    新聞報導
    內容分析
    Taiwan
    indigenous
    PR
    Public Relations
    newsreports
    content analysis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7 15:32:21 (UTC+8)
    摘要:   本研究擬以在地觀點,探討台灣新聞報導中的公關與公共關係面貌,採用的研究方法以量化內容分析法為主、質化論述分析法為輔,分析樣本為內文中含有「公關」或「公共關係」兩關鍵字的新聞報導,經兩階段抽樣共得樣本1443則。整體研究分為三個系列研究,各有不同的探討主題,以下分述各系列研究內容與主要結論:

      首先,研究系列一探討台灣新聞媒體所呈現的公共關係運作概況,提出四個研究問題與相關假設。整體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報導中所描繪的公關運作仍以西方運作模式為主:互動層次以組織間關係、組織與公眾關係層次為主,人際關係層次相當少,組織化個人的情況在報導中也不普遍;功能方面仍以公共資訊、說服為主,個人關係管理較少;公關策略著重於組織資訊策略、組織經濟策略,組織關係策略、人際中介策略在報導中出現的比例相當低。另外,若將十三年的報導樣本區分為九十年代前期(1991-1995年)、九十年代後期(1996-1999年)與二十一世紀初期(2000-2003年)來看,研究結果發現整體報導量穩定成長,組織關係管理、形象管理功能逐漸被說服所取代,策略使用上也有愈來愈單向、不對等的趨勢。

      其次,研究系列二區分「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關鍵字的報導其呈現的公共關係運作的確有所差異。以「公關」為關鍵字收集的報導大多描繪個人、非正式、以人情或人際關係為導向的運作模式,且在專業、公開、道德、有效、合法五個報導評價面向上表現皆普遍較低;而以「公共關係」為關鍵字收集的報導則多與西方現有公共關係理論相符,描繪公開、組織、透過媒體宣傳等運作方式,在五個評價面向的表現也相對較高。研究結果清楚呈現「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所代表的運作內容以及背後的文化背景、理論基礎皆顯著不同,因此後續研究除了探討全貌外更應將這兩類概念區分。

      第三,研究系列三針對「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的意涵加以討論,發現「公共關係」一詞大多為正式職稱、費用等專有名詞,且代表的意涵也多與媒體操作有關;但「公關」一詞則多指私下、人際運作甚至色情交易的概念,有相當負面的指涉。

      本研究最後並依研究結果試構台灣在地公關與公共關係概念,同時說明研究貢獻、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希望對後續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Broom, G. M., Casey, S., & Ritchey, J. (1997). Toward a Concept and Theory of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9, 83-98.
    Canfield, B. R., & Moore, H. F. (1973).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s, Cases, and Problems. Homewood, IL.: R. D. Irwin.
    Cottone, L., Wakefield, D. G., Cottone, R. R. & North, W. (1985). Public Relations Roles and Functions by Organiz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1(4), 29-37.
    Grunig, J. E., & Huang, Y. (2000). From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to Relationship Indicators: Antecedents of Relationships,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J. A. Ledingham & S. D. Bruning (Eds.), Public Relations a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pp.23-53).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arlow, R. F. (1976). Building a Public Relations Defini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4), 34-42.
    Huang, Y. H. (2000). The Personal Influence Model and Gao Guanxi in Taiwan Chinese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6(2), 219-236.
    Hutton, J. G. (1999).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s and Domain of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5 (2): 199-214.
    Jacob, B. L. (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R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30, 232-1273.
    Jefkins, F. (1983). Dictionary of Marketing,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London: 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Oliver, C. (1990). Determinat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Inter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2), 241-265.
    Park, J. (2001). Images of “Hong Bo (Public Relations)” and PR in Korean Newspaper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7(4), 403-420.
    Sha, B. L. & Huang, Y. H. (2004). Public Relations on Taiwan: Evolving with the Infrastructure. In K. Sriramesh (Ed.), Public Relations in Asia (pp. 161-185). Singapore: Thomson Asia.
    Shin, J. H. & Cameron, G. T. (2003). Informal relations: A look at personal influence in media rel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7(3), 239-253.
    Spicer, C. H. (1993). Images of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Print Media.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5(1), 47-61.
    Sriramesh, K., Kim, Y. & Takasaki, M. (1999). Public Relations in Three Asian Cultures: An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1(4), 271-292.
    van Dijk, T. A. (1985). 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 In T. K. van Dijk (E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ume 4: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Ruler, B., Vercic, D., Butschi, G. & Flodin, B. (2004). A First Look for Parameters of Public Relations in Europe.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6(1), 35-63.
    Vercic, D., van Ruler, B., Butschi, G. & Flodin, B. (2001). On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A European View.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7(4), 373-387.
    Wilcox, D. L., Ault, P. H. & Agee, W. K. (1992).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卜正珉(1989):〈新聞記者與公關人員認知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洪鈞(1986):《公共關係》。台北:華視。
    王鳳璋、方宏進,(1990):《公共關係實務》。台北:書泉。
    李美枝(2002):〈中國人社會取向的本土契合度〉,「從本土到現代」學術研討會,台北,2002年2月1日至2日。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原書 Earl R. Babbi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文化。(原書 Anselm L. Srauss and Juliet M. Corbin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周文炳(2004):〈非營利組織善因行銷行為之研究-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智巨(2003):〈華人面子工夫與形象修復策略:以台灣女性政治人物面子威脅事件為例〉,台北: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傑斌、鄧冠珠(1992):《公關實務技巧與應用》。台北:超越企管。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台北:空中大學。
    明安香(1993):《公共關係學》。台北:博遠。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案例》,271-285。台北:巨流。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案例》,27-45。台北:巨流。
    徐瑞希(1991):《政商關係解讀》。台北:遠流。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
    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與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15:49-65。
    陳百齡(2001):〈從國科會傳播專題計畫提案看學門發展生態:1966-2000年〉,《新聞學研究》,67:25-49。
    陳瑞文(2002):〈從「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台灣傳播媒體的現代圖書館形象—中央通訊社新聞資料庫內容分析研究(1991-2001)〉,台北: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7-5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光國(1995):〈符號互動與社會交換: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式的建構〉,《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177-208。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如萍(1992):〈產業類別、企業文化與公關活動之關聯性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1-38。
    黃懿慧(2001a):〈公共關係之「關係」研究-研究方向的省思與展望〉,《廣告學研究》,17:21-44。
    黃懿慧(2001b):〈90年代台灣公共關係研究之探討-版圖發展、變化與趨勢〉,《新聞學研究》,67:51-86。
    黃懿慧(2003):〈台灣公共關係學門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顧〉,《廣告學研究》,20:13-50。
    黃懿慧、林穎萱(2004):〈公共關係之關係策略模式初探:在地與文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9:135-195。
    費孝通(1991):〈差序格局〉,《鄉土中國》,25-33。香港:三聯書店。
    喬健(1982):〈關係芻議〉,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及行為學研究的中國化》,345-36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彭懷真(1988):〈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係」及其轉變──一個社會學的分析〉,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克平(1998):〈整合護理研究法的分歧──論方法上的三角交叉檢視法〉,《護理研究》,6(5):436-442。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五南。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方法與理念篇(一九九二)》,87-142。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萬同軒、龐開基、王立華(2002):〈組織內人際關係型態之初探〉,《亞太社會科技學報》,2(1):189-207。
    鄭貞銘(1999):《公共關係總論》。台北:五南。
    鄭瑞城(1990):〈未來的人要如何超越?評「傳播內容分析法」〉,《新聞學研究》,42:258-260。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體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1988):〈公關的原理與概念〉,孔誠志(主編)《公關手冊:公關原理與本土經驗》,19-41。台北:商周文化。
    蔡良文(2003):〈公共關係與關說之處理〉,《人事行政》,144:18-32。
    顏兆鴻(1997):《他們的公關藝術》。台北:稻田。
    羅世宏譯(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原書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1992].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Longma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1452002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452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5200201.pdf81KbAdobe PDF21297检视/开启
    45200202.pdf138KbAdobe PDF21385检视/开启
    45200203.pdf113KbAdobe PDF21215检视/开启
    45200204.pdf83KbAdobe PDF21367检视/开启
    45200205.pdf174KbAdobe PDF21925检视/开启
    45200206.pdf497KbAdobe PDF27727检视/开启
    45200207.pdf395KbAdobe PDF213771检视/开启
    45200208.pdf1261KbAdobe PDF22027检视/开启
    45200209.pdf347KbAdobe PDF21521检视/开启
    45200210.pdf170KbAdobe PDF21989检视/开启
    45200211.pdf415KbAdobe PDF2216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