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72923      Online Users : 6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45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454


    Title: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Authors: 周俊宇
    Contributors: 薛化元
    周俊宇
    Keywords: 國定節日
    中華民國
    黨國體制
    宇宙論
    集體記憶
    權力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7 16:46:42 (UTC+8)
    Abstract:   綜觀中華民國現行國定節日的內容,即使這些節日整體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政治性節日所佔比例過高仍是其特色之一,這是討論到相關問題的輿論和學者每每指出來的。究竟中華民國歷經了怎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得其政治性節日相較其他國家來得高?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國定節日的政策一方面攸關社會性時間的作息安排,一方面是官定意識型態的象徵。該政策對日理萬機的統治者而言,在眾多更具實際性、急迫性的政策雖然是「旁若末節」的,即便如此,這些節日、儀式政策仍然是政治的範疇之一,是統治者心態的一種反映,是統治者與治下人民互動的一個觸角,可以從中觀察國家權力如何藉此創造出一個社會共享的政治文化。 
      廣義上的「國定節日」即指被官方所認定具有紀念或慶祝意義及必要,在節日相關法令規章上明白制定者,範圍上首先可包括官方政策制定的節日即政治性節日,其次是民俗節日,最後則是其他人民團體發起的節日或國際性節日等等。本文分兩大部分探析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主要是以國民黨政權黨國體制時期為主的國定節日。首先是從比較大的角度,以相關法規為主、時代背景為輔觀察民國成立以來,乃至於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政策之整體變遷。其次是從既有國定節日體系中,擇要篩選數個較具代表性的節日,並將之歸納為三個面向加以進行較為細瑣的討論,即:1「國定節日中的傳統與文化」,包括: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焦點集中在觀察黨國體制下的統治階層如何在國定節日中選擇性再現國族歷史的傳統與文化,藉由「復興」的自我宣稱,強調該政權之於過去光榮歷史的延續性;2「國定節日中的國民與國家」,有:國慶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和臺灣光復節等,主要在討論統治者如何藉國定節日表述與國家、國民的關係,並且勾勒出該政權預設、理想的國家圖像與國民形象;3「國定節日中的偉人與強人」:國父誕辰/逝世紀念日、蔣總統華誕日、先總統 蔣公誕辰/逝世紀念日等,為特定人物打造專屬的慶祝、追憶場域,藉此強調偉人對民族、國家的勳業,將之(或自我)神化成為國民統合的象徵之一,認為這種符號化的結果有助於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統治。無論是上述三種面向的哪一種,都為統治權力視作有助於統治正當性的宣稱,以及共同體群眾政治認同的形塑。
    Reference: 一、 政府公報
    1. 《(汪偽)國民政府公報》
    2. 《內政部公報》
    3. 《行政院公報》
    4. 《政府公報》
    5. 《國民政府公報》
    6. 《教育部公報》 
    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8. 《臺灣省政府公報》
    9. 《總統府公報》
    10. 《臨時政府公報》
    二、 黨務資料
    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北市:編者,1954年。
    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重刊。
    三、官方檔案
    1.《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事項案》,檔號095/B050101/0006/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中共藉國父誕辰進行統戰案》,目錄號172-3案卷號5997,中華民國行政院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
    3.《孔子奉祀官後嫡裔長孔維寧免試入學問題案》,檔號0056/B11815/61/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4.《孔子祀典案》,典藏號001051610001,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5.《孔子誕辰紀念及祀孔典禮案》,檔號0039/B11815/13-1/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6.《孔子誕辰紀念日案》,典藏號001051616002,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7.《改進祭孔禮樂案》,檔號0063/B11805/5/0002,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8.《紀念日及節日條例草案案》,檔號079/B11802/23/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9.《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77/P00103/1/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0.《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87/B11802/19/0007,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1.《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88/B11802/19/0008,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2.《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87/B11802/19/0007,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3.《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89/B11802/19/0009,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4.《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89/B11802/19/0010,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5.《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90/B11802/19/0012,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6.《紀念節日建議事項案》,檔號081/B11802/7/0018,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17.《紀念節日案 革命先烈紀念日》,典藏號001051616010,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18.《紀念節日案 修正及紀念辦法》,典藏號001051616005,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19.《紀念節日案 國父誕辰 廣州蒙難》,典藏號001051616012,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20.《紀念節日案 國慶日》,典藏號001051616011,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
    21.《修正紀念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85/B11802/19/0006,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2.《修正紀念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80/B11802/19/0004,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3.《修正紀念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84/B11802/19/0005,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4.《修正紀念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71/B11802/19/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5.《修正紀念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76/B11802/19/0003,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6.《修正紀念節日實施辦法案》,檔號0077/B11802/19/0003,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7.《國慶紀念案》,目錄號068案卷號80,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檔案/國史館藏。
    28.《現行紀念日及節日緣由與意義案》,檔號084/B11802/24/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29.《節日各項活動》,檔號095/D020103/0001/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30.《廢止『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辦法』案》,檔號092/B040101/0002/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31.《慶祝 總統華誕宣誓效忠 總統案》,目錄號474案卷號1748,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警務處檔案/國民館藏。
    32.《撫卹獎懲業務法令》,典藏號001012049018,國民政府檔案/中華民國國史館藏。
    33.《蔣中正總統文物文物圖書卷》,典藏號002060100041010,蔣中正總統檔案/中華民國國史館藏。
    34.《總統 蔣公逝世紀念日案》,檔號0065/B11802/12/0001,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藏。
    四報紙期刊
    1.《人民日报》,北京市:人民日报社。
    2.《大紀元時報》,臺北市:大紀元時報社。
    3.《中央日報》,臺北市:中央日報社。
    4.《中央月刊》,臺北市:中央月刊社。
    5.《中央半月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6.《中國時報》,臺北市:中國時報社。
    7.《中國電視週刊》,臺北市:中國電視週刊社。
    8.《孔教會雜誌》,上海市:孔教會雜誌社。
    9. 《台湾青年》,東京都:台湾独立聯盟。
    10.《幼獅》,臺北市:幼獅月刊社。
    11.《民立報》,出版地不詳:民立報社。
    12.《民進報周刊(革新版)》,臺北市:民進報周刊社。
    13.《民進報周刊》,臺北市:民進報周刊社。
    14.《申報》,上海市:申報社。
    15.《自由中國》,臺北市:自由中國社。
    16. 《自由時報》,臺北市:自由時報社。
    17. 《改造》,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
    18. 《空中雜誌》,臺北市:中國廣播公司。
    19. 《宣傳週報》,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
    20. 《建中青年》,臺北市:建中青年編輯委員會。
    21. 《時事週報》,臺北市:時事週報社。
    22. 《海外黨務通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三組。
    23. 《國聞週報》,天津:國聞週報社。
    24. 《教育雜誌》,上海:教育雜誌社。
    25. 《順天時報》,北京:順天時報社。
    26. 《電視週刊》,臺北市:臺視文化事業公司。
    27. 《團務通訊》,臺北市: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28. 《臺灣新生報》,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
    29. 《廣播月刊》,臺北市:廣播月刊社。
    30. 《聯合報》,臺北市:聯合報社。
    31. 《觀察》,上海市:觀察週刊社/北京:觀察社。
    五、中文專書
    1.丁淑卿(著)、楊本湛(圖),《光復節的故事》,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2年6月30日。
    2.人民出版社(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編者,1966年7月改版。
    3.上海教育出版社(編),《节日‧纪念日》,上海:編者,1978年6月第1版。
    4.不著撰人,《中華民國各界慶祝六十一年國慶大會大會遊行手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國61年10月10日。
    5.中央文物供應社(編),《蔣總統言論選集-對青年的訓示》,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7年。
    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政事堂禮制館(編),《民國禮制七種》,北京:編者,民國3年至4年。
    7.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編),《本團重要文獻》,臺北市:編者,民國71年10月31日。
    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工作會(編),《總裁對青年的訓示》,臺北市:編者,民國64年。
    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興中會革命史料》,臺北市:編者,民國62年12月。
    1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一.總目錄)》,臺北市:編者,民國73年。
    11.中國國民黨京滬滬杭甬鐵路特別黨部暨職工會宣傳科(編),《國慶紀念特刊》,出版地不詳:編者,民國29年10月10日。
    12.中學標準教科書國文科編輯委員會(編),《初中國文》,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民國50年8月-12月修訂本5版。
    13.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編),《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編),《孔府档案选编》,北京市: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1版。
    1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編),《辛亥革命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6.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17.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18.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臺灣》,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19. 王育德(著),李明宗(譯),《蔣政權統治下的臺灣》,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20.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7月9日初版。
    21.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4年5月初版。
    22.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第2版。
    23.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5月第1版。
    24.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25.伊藤金次郎(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譯),《臺灣不可欺記》,臺北縣:文英堂出版社,2000年4月。
    26.江南,《蔣經國傳》,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27.行政院新聞局(編),《陳總統水扁先生九十年言論選集(上)》,臺北市:編者,民國91年5月第1版。
    28.行政院新聞局(編),《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七十六及七十七言論集》,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77年6月。
    29.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5年1月。
    30.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年8月15日初版。
    31.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年初版。
    32.宋重陽,《臺灣獨立運動私記》,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33.李建興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李建興先生紀念集》,出版地不詳:編者,民國71年10月13日。
    34.李筱峰,《臺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35.李錦容,《臺灣女英雄陳翠玉》,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
    36.李鹏程、王厚香,《天下第一家──孔子家族的历史变迁》,北京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7.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臺北市: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25日初版。
    38.周婉窈(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月第1版。
    39.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2年2月10日初版。
    40.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年8月30日初版。
    41.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臺北市:麥田出版,1997年5月15日初版。
    42.忠烈祠改建委員會(編),《忠烈祠改建經過述要》,臺北市:編者,民國58年元月。
    43.易國幹等(編),《黎副總統政書》,臺北市:文星書店,民國51年6月重刊。
    44.林玉体,《臺灣教育史》,臺北市:文景書局有限公司,民國92年9月。
    45.林玉體,《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76年10月初版。
    46.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市:齐鲁书社,2004年3月第1版。
    47.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4年4月初版。
    48.林洋港等(監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3年6月30日。
    49.林洋港等(監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2年6月30日。
    50.林美容,《中華民國現行紀念日及節日緣由與意義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民政司委託計畫報告,1996年。
    51.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10日第1版。
    52.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標注),《邵元冲日记》,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53.姚敏傑、何炳武(編注),《黃帝祭文集》,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54.政事堂禮制館(編),《忠烈祠祭禮》,北京:編者,民國4年。
    55.柯爾(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臺灣》,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56.柏明、李颖科,《黄帝传》,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57.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臺北市: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25日初版。
    58.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59.胡春惠(主訪),《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臺北縣:國史館,民國86年12月初版。
    60.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2版。
    61.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1日初版。
    62.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市: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初版。
    63.重庆市档案馆、中囯第二历史档案馆(編),《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報》――囯民党当局控制新华日报的档案材料汇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64.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修訂版]》,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16日2版。
    65.徐中約(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66.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26日初版。
    67.秦风,《宝岛风情──牵动两岸的民族记忆》,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68.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臺北市: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11月新版初版。
    69.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6年2月初版。
    70.財團法人群策會(策劃),《臺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1版。
    71.馬傑偉,《解讀普及媒介》,香港:次文化堂,1996年。
    72.高蔭祖(編),《紀念節日彙編》,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4年。 
    73.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2冊)》,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8年11月24日。
    74.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初級(第7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50年8月修訂暫用本。
    75.國務院總務廳情報處(編),《滿洲國假節日》,出版地不詳,編者,康德2年6月。
    76.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7月2版。
    77.張炎憲等(編),《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臺北縣:國史館,2008年5月初版。
    78.教育部(公佈),《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42年6月初版。
    79.梁道群,《中華民國紀念節日要覽》,臺北市:華僑文化出版社,民國49年6月20日。
    80.盛竹如,《螢光幕前──盛竹如回憶錄》,臺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1日初版。
    81.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編),《祭孔禮樂之改進》,臺北市:編者,民國59年9月。
    82.莊萬壽,《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初版。
    83.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2版。
    84.陳三井(訪問)、李郁青(記錄),《熊丸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5月初版。
    85.陳正之,《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中市:行政院新聞局中部辦公室,民國86年3月初版。
    86.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87.陳宗璀,《士林官邸三十年──陳宗璀回憶錄》,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1日初版。
    88.陳昕、郭志坤(主編),《香港全紀錄(卷一 遠古~1959年)》,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8月第2版。
    89.陳俐甫(編著),《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90.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5年3月。
    91.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民國77年6月2版。
    92.曾一士(編),《國立國父紀念館三十週年館慶特刊》,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民國91年5月16日。 
    93.舒新城(編),《中国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册)》,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94.貿易出版社(編),《紀念節日史略》,臺北市:編者,民國42年增訂再版。
    95.隅谷三喜男等(著),《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96.黃世明、劉維公,《臺灣全志(卷九 社會志‧文化與社會篇)》,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12月初版。
    97.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12月15日初版。
    98.黃英哲等(編),《楊基振日記 附書簡‧詩文(上冊)》,臺北縣:國史館,2007年12月初版。
    99.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8月初版。
    100.黃煌雄,《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20日初版。
    101.黃麗生,《蒙古意識與中國認同的糾葛:民初外蒙古獨立運動與內蒙古的反應》,臺北市:蒙藏委員會,民國91年6月初版。
    102.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94年4月初版。
    103.葉芸芸、陳昭瑛(編),《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31日。
    104.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2‧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二)(1950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25日。
    105.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3‧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三)(1951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8月5日。
    106.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4‧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四)(1952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25日。
    107.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5‧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五)(1953年~1954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20日。
    108.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7.雷震日記-獄中十年(二).(1962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5日。
    109.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38‧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六)(1955年~1956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25日。
    110.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1.雷震日記-獄中十年(三).(1963年~1964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25日。
    111.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2.雷震日記-獄中十年(四).(1965年~1966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25日。
    112.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5.雷震日記-最後十年(一).(1971年~1972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15日。
    113.雷震(著),傅正(編),《雷震全集46.雷震日記-最後十年(二).(1973年~1974年)》,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9月15日。
    114.僑務二十五年編輯委員會(編),《僑務二十五年》,臺北市:僑務委員會,民國46年4月。
    115.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臺北市:編者,民國71年4月。
    116.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光復6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市:編者,2005年12月初版。
    11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走過從前迎向新世紀──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專輯》,南投縣:編者,民國84年12月31日初版。
    118.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臺灣省政大事紀要 第二冊(民國七十五年七月~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79年5月1日。
    119.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三十年》,臺中市:編者,民國64年。
    120.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五十年專輯》,臺中市:編者,民國84年。
    121.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廿年》,臺中市:編者,民國54年。
    122.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臺中市:編者,民國74年。
    123.劉世昌,《中華民國節日誌》,臺北市:新聞資料供應社,民國44年。
    124.蔣經國,《十年風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5月3版。
    125.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第2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0年5月初版。
    126.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1月。
    127.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128.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 1975-1997》,臺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2月15日初版。
    129.興漢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紀念節日手冊》,臺北市:興漢出版社,民國42年。
    130.蕭富隆(主編),《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從臺灣總督府到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5年12月初版。
    131.蕭新煌、尹寶珊,《臺灣與香港的集體認同:一九九七前的比較》,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6月第1版。
    132.賴國洲(編),《「國定假日特別節目與觀眾權益」案例分析》,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民國85年。
    133.賴萬鎮(編),《嘉義市木材業口述歷史》,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3年12月。
    134.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
    135.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136.聯合報系記者專訪實錄,《總統的老朋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編輯部,民國71年4月初版。
    137.薛化元等,《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市: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民國92年12月初版。
    138.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下)》,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39.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30日。
    140.魏永竹(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特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4年10月25日初版。
    141.鐸木昌之(著),胡慶山(譯),《北朝鮮──社會主義與傳統的共鳴》,臺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142.塩見俊二(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譯),《秘錄‧終戰前後的臺灣》,臺北縣:文英堂出版社,2001年11月。
    143.广州博物馆、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編),《辛亥黄花岗起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6年3月第1版。
    144.张卫波,《民国初期尊孔思想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45.张岂之(編),《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146.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47.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eim)(著),渠东、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48.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編),《黄帝与黄帝陵》,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六、日文專書
    1.T.フジタニ(著),米山リサ(譯)《天皇のページェント──近代日本の歴史民族誌から》,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4年11月30日第1刷。
    2.中嶋嶺雄,《香港回帰》,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7年6月25日。
    3.加藤秀俊,《余暇の社会学》,京都市:PHP研究所,昭和59年2月13日第1刷。
    4.台湾近現代史研究会(編),《台湾近現代史研究》第4号,東京都:編者,1982年10月30日。
    5.本田善彦,《台湾総統列伝 米中関係の裹面史》,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4年5月10日。
    6.石川栄吉等(編),《文化人類学事典》,東京都:株式会社弘文堂:昭和62年2月10日初版。
    7.伊原吉之助,《台湾の政治改革年表‧覚書(1943-1987》,東京都:帝塚山大学,1988年。
    8.呂紹理,《時間と規律 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近代的時間制度導入と生活リズムの変容》,東京都:財団法人交流協会,2006年3月31日。
    9.青木保,《儀礼の象徴性》,東京都:岩波書店,1998年7月6日第1刷。
    10.段瑞聡,《蒋介石と新生活運動》,東京都: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会社,2006年11月初版。
    11.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 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6月5日初版。
    七、英文專書
    1.Bodnar, John, Remaking America: Public Memory, Commemoration, and Patriot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Geldern, James Von, Bolshevik festivals, 1917-192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Gillis, John R., ed., Commemorations: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4.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5.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Hobsbawm, Eric, and Ranger, Terence, ed.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7.Miller, David, On Nationality. Oxford et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Mosse, George L.,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asses: Political Symbolism and Mass Movements in Germany from the Napoleonic Wars Through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Howard Fertig, Inc., 1975.
    9.Nora, Pierre, Realms of Memory. Trans by Arthur Goldhamm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0.Ozouf, Mona,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et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Spillman, Lyn, Nation and Commemoration: Creating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Weitzer, Ronald,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 Communal Conflict and Internal Security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Zimbabwes. Berkeley; Los Angeles;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八、專題論文及資料
    1.丸田孝志,〈抗日戦争期・内戦期における中国共産党根拠地の象徴 国旗と指導者像〉,《アジア研究》第50卷第3号,東京都:アジア政経学会,2004年7月,頁1-20。
    2.丸田孝志,〈陜甘寧辺区の記念日活動と新暦.農暦の時間〉,《史学研究》第221号,広島県:広島史学研究会,1998年7月31日,頁16-39。
    3.丸田孝志,〈華北傀儡政権における記念日活動と民俗利用──山西省を中心に──〉,收入曽田三郎(編),《近代中国と日本―提携と敵対の半世紀》,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2001年3月30日初版,頁291-326。
    4.小野寺史郎,〈中国最初の国旗──清朝.黄龍旗について──〉,《中国研究月報》第57卷第10号,東京都: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2003年10月25日,頁21-31。
    5.小野寺史郎,〈民国初年の革命記念日──国慶日の成立をめぐって〉,《中国――社会と文化》第20号,東京都: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05年6月30日,頁208-224。
    6.小野寺史郎,〈抗戦期‧内戦期における国民党政権の国民統合政策――政治シンボルと政治儀式の再編をめぐって-〉,臺北市:2005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2005年9月。
    7.小野寺史郎,〈南京国民政府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ル.シンボルの再編──青天白日満地紅旗をめぐって──〉,《史学雜誌》第113編第11号,東京都:史学會,2004年11月,頁69-89。
    8.小野寺史郎,〈南京國民政府的革命紀念日政策與國族主義〉,收入彭明輝、唐啟華(編),《東亞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95年9月初版,頁83-115。
    9.小野寺史郎,〈清末民初の国旗をめぐる構想と抗争──青天白日旗と五色旗について──〉,《歴史学研究》第803号,東京都:歴史学研究会,2005年7月,頁33-48。
    10.山本忠士,〈「国恥記念日」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紀要》第2号,東京都: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2001年,頁107-116。
    11.川島真,〈「抗日勝利日」-歴史記念日の揺らぎ-〉,《中国研究月報》第690期,東京都: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2005年8月,頁1-2。
    12.尹德民,〈臺北市孔子廟祀孔禮樂儀節恢復之經過〉,《臺北文獻》直字第152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94年6月25日,頁43-57。
    13.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91年9月,頁583-624
    14.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收入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編),《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頁284-306。
    15.田中仁,〈「抗戦建国記念日」に関する三大新聞「社論」言説分析〉,《近きに在りて》第51号,東京都:中国現代史研究会,2007年6月30日,頁81-90。
    16.田海林、李俊领,〈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郑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9-38。
    17.伍野春等,〈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民俗研究》2000年2期,济南市:山东大学,2000年,頁59-70。
    18.关志纲,〈新生活运动『复古论』析〉,《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武汉市:江汉论坛杂志社,1998年11月15日,頁20-23。 
    19.关志纲、赵哲,〈试论新生活运动之缘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深圳市 : 深圳大学,1994年5月,頁65-72。
    20.何明修,〈革命的節慶、節慶的革命:Mona Ozouf對於集體行動研究的啟示〉,《教育社會學通訊》34期,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所,民國90年12月,頁9-17。
    21.何淑宜,〈評介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近代中國》第147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民國91年2月,頁190-197。
    22.吳乃德,〈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收入胡建國(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縣:國史館,民國93年11月初版),頁467-501。
    23.吳鯤魯,〈遷佔者國家(SETTLER STATE)的概念問題〉,《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3期,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1996年9月,頁27-28
    24.宋晓梦,〈慎终追远 继往开来──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北京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28日 ,頁179-180。
    25.李恭忠,〈"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福州市:福建社会科学院,2006年,頁56-60。
    26.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頁61-69。
    27.李恭忠,〈中山陵征地考〉,《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4期,南京市: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04年,頁200-205。
    28.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民国研究》2004年3期,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頁90-96。
    29.李恭忠,〈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述略〉,《历史档案》2006年1期,北京市:历史档案杂志社,2006年,頁119-124。
    30.李恭忠,〈建造中山陵:现代中国的工程政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南京市: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2005年6月,頁40-44。
    31.李恭忠,〈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第8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12月,頁101-111。
    32.李桂民,〈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华夏文化》2005年3期,西安市: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2005年9月25日,頁8-10。
    33.李筱峯,〈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入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頁273-302。
    34.李霞、李恭忠,〈领袖崇拜与民族认同──华盛顿、孙中山和毛泽柬崇拜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成都市: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3月5日,頁128-131。
    35.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臺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民國82年8月,頁116-154。
    36.李耀宗,〈论“黄帝”界说与黄帝精神――兼谈陕西黄陵甲申“中华大祭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2期,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2005年3月15日,頁64-74。 
    37.杜美芬,〈臺灣孔子祀典人文暨儀序空間廟學解構後的衍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民國95年6月,頁135-161。
    38.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6月,頁145-216。
    39.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收入盧建榮(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11月27日初版,頁281-364。 
    40.潘光哲,〈關於政治文化的歷史研究的一些認識〉,收入自由學術思想基金會(企畫),《《自由中國》選編(選集6 黨國體制的批判)》(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頁XXXVI。
    41.林果顯,〈什麼是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工作為中心(1966-1971)〉,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市:編者,民國94年12月,頁97-132。
    42.林果顯,〈戰後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臺北縣:國史館,2007年12月,頁181-213。
    43.林果顯,〈戰後臺灣統治體制的再思考-威權體制的理論與適用〉,收入現代學術專刊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學術研究專刊X III‧戰後臺灣歷史省思》,臺北市:現代學術基金會,2004年,頁45-88。
    44.林桶法,〈抗戰勝利紀念的活動與詮釋──九三軍人節的觀察〉,《近代中國》第163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民國94年12月,頁116-131。
    45.林桶法,〈逐漸模糊的偉人塑像──國父誕辰紀念日相關報導的分析(1950-2004)〉,收入曾一士(編),《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民國94年11月30日,頁63-80。
    46.若林正丈,〈台湾における民主主義体制の不定定な持続-エスニック.ナショナルな文脈と政治構造変動〉,收入恒川惠市(編),《民主主義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新興デモクラシーの形成》,東京都: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06年4月,頁121-188。
    47.封從德,〈臺南與臺北祀孔典禮之比較〉,《大陸雜誌》第97巻第6期,臺北市:大陸雜誌社,民國87年12月15日,頁1-11。
    48.施正鋒,〈轉型正義的探討──由分配到認同〉,《臺灣史學雜誌》第3期,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2007年12月,頁3-31。 
    49.胡春惠,〈香港調景嶺營的出現與其在歷史上意義〉,收入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國史館,民國89年5月初版,頁533-547。
    50.陳順孝,〈臺灣報紙版面政治學初探──1945~2004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臺灣史料研究》第24號,臺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3月,頁148-174。
    51.陳箐繡,〈臺灣戒嚴時期威權形塑之初探:以花燈民俗藝術為例〉,《藝術教育研究》第4期,臺北市:群邑工作室有限公司,民國91年12月,頁59-82。
    52.陳翠蓮,〈一九二○年代臺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臺灣政治學會「臺灣政治學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9年12月18日-19日。
    53.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6期,臺北縣:國史館,2008年6月,頁179-222。
    54.陳龍廷,〈布袋戲與政治:五○年代的反共抗俄劇〉,《臺灣史料研究》第12期,臺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11月,頁3-13。
    55.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收入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編),《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頁1-16。
    56.張炎憲,〈二二八平反運動與其歷史意義〉,收入楊振隆(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轉型正義學術論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7年12月,頁453-473。
    57.張炎憲,〈臺灣歷史意識的反省──一九九五年的學術研討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2期,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1996年3月,頁1-4。
    58.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3期,臺北市: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6月29日,頁14-15。
    59.張海鵬,〈50年來中國大陸對孫中山的紀念與評價〉,收入曾一士(編),《第四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民國90年5月16日,頁313-325。
    60.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12月,頁231-297。
    61.張瑞德,〈紀念與政治──臺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收入盧建榮(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11月27日初版,頁149-206。
    62.許丕忠、蘇晴郎(紀錄),〈尋找十月二十五日的歷史定位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2期,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1996年3月,頁5-9。
    63.許雪姬,〈近年來臺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第149期,臺北市:近代中國雜誌社,民國91年6月25日,頁38-45。
    64.黃克武,〈一二三自由日:從一個節日的演變看當代臺灣反共神話的興衰〉,收入國史館(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縣:編者,民國89年,頁643-677。
    65.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一九一二~一九一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民國73年,頁197-223。
    66.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臺北市:臺灣社會硏究季刊社,1998年6月,頁163-203。
    67.黃猷欽,〈臺灣偉人形像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7期,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90年10月,頁62-73。
    68.黄涛,〈清明节的起源、变迁与公假建议〉,收入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編),《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頁44-64。
    69.曾盈瑜、劉榮(記錄),〈「八月十五終戰對臺灣的影響」座談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9期,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9年9月,頁40-45。
    70.谢世诚等,〈民国时期的体育节、音乐节、戏剧节与美术节〉,《民国档案》1999年1期,南京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9年,頁105-109。
    71.廖漢騰,〈從開國紀念日到跨年狂歡:以媒體事件觀點分析1994-2003臺灣跨年晚會〉,《中華傳播學刊》第3期,臺北市:中華傳播學會,民國92年6月,頁37-82。
    72.蔡佩娥,〈國家與民俗節日的關係──以清明節為例〉,《臺灣風物》第57卷第1期,臺北市:臺灣風物雜誌社,2007年3月,頁101-123。
    73.蔡錦堂,〈「紀元二千六百年」的日本與臺灣〉,《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12月,頁51-88。
    74.蔡錦堂,〈「國殤聖域」忠烈祠建立的歷史沿革〉,《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6期,臺北縣:國史館,2004年6月30日,頁42-49。
    75.蔡錦堂,〈台湾の忠烈祠と日本の護国神社.靖国神社との比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5期,臺北市:臺灣教育史研究會,2003年2月,頁2-8。
    76.蔡錦堂,〈忠烈祠研究──「國殤聖域」建立的歷史沿革〉,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會議論文,民國90年6月28日、29日。
    77.蔡錦堂,〈從神社到忠烈祠──戰前與戰後臺灣「國家宗祀」的轉換〉,《第一屆日本研究‧臺日關係‧日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日本研究所,2000年7月,頁207-218。
    78.劉文仕,〈儒家道統在傳統中國政治上的核心價值與發展──兼論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基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卷第1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94年6月,頁1-35。
    79.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9年10月,頁139-187。
    80.盧建榮,〈評:Mona Ozouf , Festivals and French Revolution〉,《新史學》第5卷第1期,臺北市:新史學雜誌社,1994年3月,頁163-167。
    81.蕭全政,〈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統治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月初版,頁63-88。
    82.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臺北市:思與言雜誌社,1997年3月,頁247-296。
    83.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穩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縣:國史館,2000年,頁261-284。
    84.薛化元,〈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收入張炎憲等(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13-38。
    85.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收入李永熾(編),《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臺北縣:國史館,2004年,頁268-315。
    86.薛化元、簡明海,〈一九五○年代臺灣的五四論述:以《自由中國》為中心〉,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市:編者,民國94年12月,頁73-96。
    87.錢永祥,〈歷史的公共用途:認同與批判的殊途抉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臺北市:臺灣社會硏究季刊社,2005年3月,頁235-239。
    88.戴振豐,〈日治時期臺灣「建國祭愛馬行進」、「愛馬日」、「軍馬祭」的形成與進行〉,《政大史粹》第6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93年6月,頁61-94。
    89.顏杏如,〈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年-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第9号,大阪府:日本台湾学会《日本台湾学会報》編集委員会,2007年5月31日,頁1-21。
    九學位論文
    1.李拓梓,《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認同政治的變遷:一個臺灣的觀點》,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20日。
    3.李恭忠,《丧葬政治与民国再造──孙中山奉安大典研究》,南京市: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2002年6月。
    4.邱凱莉,《除魅與復魅的歷史探討與宗教學考察》,臺北市: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5.紀慧君,《我國元首論述中價值觀之呈現與轉變──民國三十九年到八十三年元旦文告之語藝分析》,臺北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6.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臺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21日。
    7.廖漢騰,《從開國紀念日到跨年狂歡:論新興的臺灣大眾文化國族主義》,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8.廖麗君,《臺灣孔子廟建築之研究──廟學制的影響及廟學關係的變遷》,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9.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10.薛佩玉,《臺灣1950-2004年國定假日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2月。
    十、網路資源
    1.中華民國(臺灣)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2.中国孔子研究院网網站,http://www.confucius.gov.cn/。
    3.內政部民政司網站,http://www.moi.gov.tw/dca/index.asp。
    4.民主進步黨青年發展部網站,http://www.y-stage.org/。   
    5.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6.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7.知識贏家(中國時報新聞資料庫),http://kmw.ctgin.com/。
    8.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140.111.34.46/newDict/dict/index.html。 
    9.新华网浙江频道網站,http://www.zj.xinhuanet.com/。
    10.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http://www.wufi.org.tw/。
    11.聯合知識庫(聯合報新聞資料庫),http://udndata.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3158001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8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800101.pdf2219KbAdobe PDF22379View/Open
    15800102.pdf524KbAdobe PDF22318View/Open
    15800103.pdf628KbAdobe PDF21588View/Open
    15800104.pdf706KbAdobe PDF23573View/Open
    15800105.pdf686KbAdobe PDF23735View/Open
    15800106.pdf1051KbAdobe PDF29117View/Open
    15800107.pdf2380KbAdobe PDF26986View/Open
    15800108.pdf7096KbAdobe PDF25144View/Open
    15800109.pdf3928KbAdobe PDF25792View/Open
    15800110.pdf282KbAdobe PDF22008View/Open
    15800111.pdf934KbAdobe PDF224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