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33365      Online Users : 12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4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46


    Title: 台灣新時代運動者的靈性建構
    Authors: 陳惟元
    Contributors: 林端
    陳惟元
    Keywords: 新時代
    新時代運動
    靈性
    思想體系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01:04 (UTC+8)
    Abstract: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反映出“自我靈性”在台灣的發展,而在新時代運動重視個人的特質下,與其有所接觸但卻不積極參與的邊緣或個人參與者,其對於新時代運動的理解與接受的情形,有助於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情形的進一步理解。基於此種目標,本研究試圖以邊緣、個人的新時代運動接觸者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宗教與靈性經驗、探尋他們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與理解情形。
    在本研究中,不同的受訪者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經驗與觀念,個別的受訪者對於新時代運動的定義與接受情形也各自不同。有些受訪者遊走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並使用湊合術的方式建構自己的靈性觀念。有些受訪者則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以某一家之言作為自己靈性思想領域的主軸,但也可能還對其他的宗教思想體系保持開放的態度。相當多新時代觀念的追隨者具有類似於一般宗教改宗或皈依之後所產生出的靈性轉化經驗,說明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至少是類似甚或是相同於一般宗教的經驗滿足。
    雖然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大多屬於較不積極參與、較為邊緣的接觸者,然而仍然呈現出與先前研究者針對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類型分析有可對話之處,故而顯示新時代運動的影響力不僅及於積極參與的核心參與者身上,而是也可以擴散到那些邊緣的新時代運動者、略有接觸的個人身上。
    Reference: Aurobindo, Sri & The Mother,1998,Powers Within,Twin Lakes,Lotus Press。
    Bateson, Gregory,2003,《心智與自然》(章明儀譯),台北,商周出版。
    Beckford, James A.,2001,“Choosing Rationality”,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Vol. 12,1-22。
    Bellah, Robert N. 與其他,1985,Habits of the Heart,New York,Harper and Rows Publishers。
    Berger, Peter,1996,《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高師寧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蕭羨一譯),台北,商周出版。
    Bocock, Robert,2003,《消費》(張君玫 黃鵬仁譯),台北,巨流圖書。
    Castaneda, Carlos, 1995,《做夢的藝術》(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6a,《寂靜的知識》(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6b,《力量的傳奇》(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7a,《巫士唐望的世界》(魯宓譯),台北,張老師。
    -----1997b,《巫士的傳承》(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7c,《老鷹的贈予》(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7d,《內在的火焰》(魯宓譯),台北,方智。
    -----1998a,《巫士唐望的教誨》(魯宓譯),台北,張老師。
    -----1998b,Magical Passes,New York,Harper Perenial。
    -----1998c,The Wheel of Time,New York,Washigton Square Press。
    -----1999,《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魯宓譯),台北,張老師。
    -----2000,《戰士旅行者》,(魯宓譯),台北,張老師。
    Chryssides, George D.,1999,Exploring New Religions,Cassell,London。
    Cupitt, Don,2002,《上帝之後----宗教的未來》(王志成、思竹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Dawson, Lorne L,1998,Comprehending Cults:the Sociology of New Religions Movemen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mont, Louis,2003,《個人主義論集》(黃柏棋譯),台北,聯經出版。
    Durkheim, Emile,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Eliade, Mircea,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台北,桂冠。
    Ferguson, Marilyn,1993,《寶瓶同謀》(廖世德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Ferguson, Will,2003,《幸福TM》(韓良憶譯),台北,心靈工坊。
    Fisher, Robert,1998,《為自己出征》(王石珍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Fredrickson, Babara L.,2000,“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to Optimize Health and Well-Being”,Prevention & Treatment, Volume 3,網際網路版,來自:http://www.journals.apa.org/prevention/volume3/pre0030001a.html
    Frisby, David,1984,Georg Simmel : Revised Edition,London,Routledge。
    Fromm, Erich,1997,《愛的藝術》(孟祥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1997,《社會學》(張家銘等譯),台北,唐山。
    Glock, charles Y. & Bellah, Robert N.(編),1976,The New religious Consciousness,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negraaff, Wouter J.,1998,New Age Religion and Western Cul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elas, Paul,1996,The New Age Movement:the Celebration of Self and the Sacralization of Modernity,Oxford,Blackwell。
    Hill, Peter C.,2002,“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 Forming the Haitual center of Personal Energy”,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Vol. 13,87-108。
    James, William,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蔡怡佳、劉宏信譯),台北,立緒。
    Krishinamurti, Jiddu,2000,《全然的自由---克里希那穆提要義》(廖世德譯),台北,先驗文化。
    Kyle, Richard G.,1995,the New Age Movement in American culture,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Larson, Bob,1996,《新紀元答客問》(徐美珍譯),香港,天道書樓。
    Lefebvre, Andre(李安德),1992,《超個人心理學》(若水譯),台北,桂冠。
    Lovejoy, Arthur O.,1936,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velock, James E.,1994,《蓋婭,大地之母》(金恆鑣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Luckmann, Thomas,1995,《無形的宗教》(覃方明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Lynch, Aaron,1998,《思想傳染》(張定綺譯),台北,時報出版。
    Malinowski, Bronislaw,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Melton, J Gorden,1990,New Age Encyclopedia,Detroit,Gale Research Inc。
    -----with Clark, Jeerome & Kelly, Aidan,1991,New Age Almanac,Detroit,Visible Ink Press。
    Moltzan, Antoinette,2003,《光的課程》(杜恆芬、楊洋譯),台北,光的課程資訊中心。
    Osho,1991,《橘皮書》(謙達那譯),台北,奧修出版。
    Quinn, Daniel,1997,《大猩猩對話錄:拯救世界的心智探險之旅》(莊安祺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生命之火:山中的冥思,泛靈的體悟》(柯清心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3,《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裕時代的反省與遠景》(黃漢耀譯),台北,新自然主義。
    Redfield, James,1995,《聖境預言書》(李永平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靈界大覺悟》(李永平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Robbins, Anthony,1989,《激發心靈潛力》(李成嶽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1994,《喚醒心中的巨人》(李成嶽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1995,《巨人的腳步》(李成嶽譯),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Roberts, Jane,1994,《靈界的訊息》(王季慶譯),台北,方智。
    -----1995,《靈魂永生》(王季慶譯),台北,方智。
    Roman, Sanaya,1989,《喜悅之道》(王季慶譯),台北,方智。
    Shuman, Helen & Theford, William,1999,《奇蹟課程》(若水譯),Mill Valley,奇蹟課程基金會。
    Simmel, Georg,1997,《現代人與宗教》(曹衛東等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2001,《時尚的哲學》(費勇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Sorokin, Pitirim A.,1980,《現代潮流與現代人》(蔡伸章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Spangler, David,1993,《靈魂的進化之旅----水瓶世紀》,台北,方智出版社。
    Stark, Rodney & Bainbridge, William Sims,1985,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s Form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rauss, Anselm and Corbin, Juliet,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utcliffe, Steven and Bowman, Marion(編),2000,Beyond New Age—Exploring Alternative Spirituali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acey, David,2001,Jung and the New Age,East Sussex,Brunner-Routledge。
    Tomasi, Luigi(編),1999,Alternative Religions among European Youth,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td。
    Waardenburg, Jacques,2003,《宗教學入門》(根瑟.馬庫斯譯),台北,東大圖書。
    Wallis, Roy,1984,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New Religious Lif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Walsch, Neale Donald,1998a,《與神對話》(王季慶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1998b,《與神對話二》(孟祥森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1999,《與神對話三》(孟祥森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2001,《與神合一》(王季慶譯),台北,方智出版社。
    Walsh, Roger ; Vaughan, Frances,2003,《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易之新,胡茵夢譯),台北,心靈工坊。
    Whitehead, A.N.,1995,《宗教的創生》(蔡坤鴻譯),台北,桂冠。
    Wilber, Ken,1998,《恩寵與勇氣》(胡茵夢、劉清彥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0,《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龔卓軍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Wilson, Colin,《超自然之謎》(朱恩伶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Wuthnow, Robert,1995,After Heaven:Spirituality in America Since the 50s,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與其他,1987,《文化分析》(李衛民、聞則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丁仁傑,2001,《成為清海信徒-----論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華人民間教派社會文化意涵之轉變》,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丁仁傑、楊欽堯,2003,《瘟疫、現代性與社會身體的轉化-----台灣SARS疫情中的宗教論述》,台北,當代雜誌,第194期,p.62-80。
    山田昌弘,1999,《單身寄生時代》(李尚霖2001譯),台北,新新聞。
    王季慶,1997,《心內革命---邁入愛與光的心時代》,台北,方智。
    -----1999,《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台北,方智。
    任繼俞主編,2002,《宗教辭典》,台北,恩楷。
    李聿勛,2003,《新時代的入世精神及其在美國的形成背景----現實與理想的激盪》,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本滋,1987,《父性的宗教 母性的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若水,2002,《點亮生命的奇蹟 奇蹟課程導讀》,台北,奇蹟資訊中心。
    周育賢,1999,《意識覺醒相關概念對成人教育的啟示;從弗雷勒思想出發的探討》,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冠英,2000,《異端影音煉金術》,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安之,1992,《自己就是一座寶藏》,台北,時報出版。
    陳治平,2000,《社會學、基督教、新世紀運動的對話-----邁向十字架理論的建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2002,《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張芝怡,2001,《新興宗教奧修在台灣的發展---以門徒之奧修經驗及消費特性為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黃惠慎,2003,《倪匡科幻小說研究:以衛斯理系列為主要研究對象》,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蔡文輝,1980,《功能理論--派森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傅佩榮,1991,《從宗教哲學看現代社會倫理》,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洪敏隆先生人文紀念講座系列(1),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附設書評書目出版社,p.140-153。
    鄭志明,1990,《台灣的宗教與祕密教派》,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
    -----199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2001,《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
    -----2003,《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二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
    鄭建生,1995,《新紀元素描系列三-----另類潛能手冊》,香港,卓越書樓。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雜誌網路版 Vol.8。
    鶴見濟,2000,《完全人格改造》(沈立仙譯),台北,新雨出版社。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0156003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6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6003101.pdf93KbAdobe PDF21138View/Open
    56003102.pdf157KbAdobe PDF21606View/Open
    56003103.pdf125KbAdobe PDF21235View/Open
    56003104.pdf104KbAdobe PDF21179View/Open
    56003105.pdf515KbAdobe PDF22509View/Open
    56003106.pdf1261KbAdobe PDF23299View/Open
    56003107.pdf773KbAdobe PDF22125View/Open
    56003108.pdf687KbAdobe PDF23413View/Open
    56003109.pdf310KbAdobe PDF21627View/Open
    56003110.pdf299KbAdobe PDF2197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