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73399      Online Users : 11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9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94


    Title: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
    Authors: 任育德
    Jen,Yu-Te
    Contributors: 呂芳上
    Lu,Fang-shang
    任育德
    Jen,Yu-Te
    Keywords: 國民黨
    黨國體制
    地方政治
    地方派系
    Kuomingtang(Guomingdang)
    party-state system
    local politics
    local factions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7:09:24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涉及之課題是處理1949至1960年間國民黨黨國體制之建構,國民黨臺灣黨務之發展,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國民黨與在野精英的互動等四個面向。

    第一章以一九四○年代後期之臺灣政局為主,實為本研究之前置背景,論及臺灣精英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起,至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的政治參與活動,以及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初期的黨務發展。

    第二章處理中國國民黨改造與黨國體制建構。首先處理的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後的政情,將從臺灣外部與內部的政治情勢,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與政府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政策之決策過程。後以改造中國國民黨為主題,針對遷台的中國國民黨發展進行背景敘述,指出改造是在黨領袖意志下進行,與在改造後黨權成功歸於黨領袖所有,不再旁落;再探討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基礎在1950年代之重組,分從黨基層結構的設計、臺灣省黨部的人事遞遷、省縣市黨部的組織編制、地方黨部的經費預算四層面進行探討;再則探討中國國民黨所實施的社會調查,發現國民黨透過社會調查來瞭解臺灣社會,提高國民黨員的政治意識,並進行政策回饋功能。它對黨國體制的建構確實具有正面助益。

    第三章處理的是黨國體制下的臺灣地方政治。首先討論的是1950年代地方自治法制變遷,及地方黨政制度的運作。其次處理中國國民黨動員機制的建構。首先注意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員結構。儘管本省人黨員在區域黨部中佔多數,總體結構與黨幹部仍以外省人為多。國民黨開始紮根臺灣,便需要各種機構以深入地方社會。國民黨便透過既有團體—農會,並組設新的動員組織—民眾服務站對地方社會進行滲透與動員。第三,地方精英既然透過選舉進入體制,其中特別是所謂「半山」與「阿海」兩種不同經歷的臺灣人所進行的政治角力,臺灣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聯等都是探討主題。而後從中國國民黨所建立的黨內提名制度及其運作,與中國國民黨所主控的輔選機制的形成及運作過程,可檢證並修正既往針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的互動之相關解釋論點。

    第四章處理的是朝野互動下的地方政治。先分兩方面觀察在野精英的參政問題:青年黨與民社黨的黨務發展,及無黨籍人士。其次在野人士對於公平競爭的訴求,顯示於反對「一人競選現象」,選舉監察問題兩大主題。在野人士由於無法獲取國民黨進一步回應,決定以組黨從事政治競爭。對在野精英而言,組黨是化解社會分歧、從事政治公平競爭的解決方式;國民黨對組黨運動如何動用國家情治機構、媒體與黨機器解決1950年以來的首次內部危機,也在討論之列。
    This study explores four topics: construction of KMT party-state system, developments of KMT in Taiwan,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local fac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opposition elites from 1949 to 1960.

    It deals with Taiwan politics during the later phase of 1940s in Chapter 1, including Taiwanese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 from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ROC takeover, and premiere stage of KMT developments in Taiwan.

    It explores reconstruction of KMT and building of party-state system in Chapter 2. Changes of US policy to Taiwa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aiwan Province autonomy are main courses in political situations after ROC regime’s retreat in 1949. About KMT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is study first deals with reconstruction under tsung-tsai (supreme leader of KMT), and party decision power only belongs to tsung-tsai. Then it explores designs of party base formation, cadres change of Taiwan Province Party Bureau, organizations and fiscal budgets of party bureaus, and how they exercise to reorganize KMT’s local support during 1950s. Then it focuses on “social investigations” which are implemented by KMT. KMT use them to understand Taiwanese society, rais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party members, and policies feedback. At last, “Social investigations” are also positive to building of party-state system.

    It explores Taiwan’s local politics in party-state system in Chapter 3. First, not only changes of autonomy law system, workings of local party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 need to be dealt with. Second, when we focus on KMT mob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we should notice some facts that Taiwanese party members becomes main sector in local party organizations, mainlanders are still in majority on party cadres and whole party. They can be stated that KMT begins to taking roots in Taiwan. KMT needs more apparatus to mobilize and penetrate Taiwanese society. Using established Farmer Association, organizing brand new system -- “Public Service Stations” meet such needs. Third, because local elections became ladder participating regime for Taiwanese elites, we should notice that political struggles between “ban-shan” and “a-hai”,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elections. Not only the building of KMT nomination system, but also campaign task system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KMT and how they work need to be explored. During such processes, established frameworks about interactions between KMT and local factions can be reconsidered and exemplified.

    It explores local politics between KMT and its opposition powers in Chapter 4. Firs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 of opposition elites can be surveyed in developments of CYP and DSP, and independents. Second, Opposition elites call for fair campaigns by against “non-competitive election”, and supervising campaigns. No further response from KMT, which makes opposition elites calling for organizing opposition party. To them, organizing opposition party is best way to ease social divergence, and to solve KMT’s manipulations in local elections. This study also focuses on how KMT uses intelligence apparatus of state, media and party apparatus to solve its first inner crisis since 1950.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中文檔案、書籍及論文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檔案
    會議紀錄
    《中央政治會議紀錄》。
    《41至42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議紀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195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工作會議記錄》,手寫油印。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1953。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記錄》,油印本,1950.8-1952.10。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記錄》,油印本,1952.10-1957.10。
    《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油印本,1952.10-1957.10。
    《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油印本,1957.10-1963.11。
    《中國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油印、鉛印本,1957.10-1963.11。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1952。
    《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手寫油印、鉛印,1954-1961。
    《總裁批簽》,1951-1961,毛筆原件。
    選舉相關資料
    〈中央委員會第四組關於辦理臺灣省本屆地方選舉宣傳工作檢討初步結論〉,黨史館藏,油印件,檔號:577/279。
    〈輔導黨員參加三屆臨時省議會議員及縣市長選舉指導小組一次會議記錄〉,1957年3月20日,檔號:會7.3/370.2。
    〈輔導黨員參加四屆地方自治選舉案〉,檔號:545.1/133。
    〈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地方自治選舉之意見〉,檔號:577/301。
    〈臺灣省各縣市第三屆縣市議會議員選舉情形報告〉,檔號:會7.6/52。
    《臺灣省二屆臨時省議會議員各縣市長選舉監察工作報告》,1954,檔號:545.1/15。
    中國國民黨臺中市委員會,〈中市組織輔導黨員參加選舉工作總檢討報告〉,檔號:577/89.3。
    中國國民黨臺中市委員會,〈臺中市黨部輔導黨員競選第三屆省議員市長選舉資料〉,檔號:577/263。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委員會,〈臺北市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市長選舉工作報告〉,檔號:577/271。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委員會,〈臺北市選舉第二屆臨時省議員暨市長有關資料〉,檔號:577/234。
    中國國民黨臺北縣委員會,〈臺北縣委員會輔導第二屆省議員第四屆縣長選舉有關資料〉,檔號:577/95。
    中國國民黨臺北縣委員會,〈臺北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二屆縣議員競選有關資料〉,檔號:577/216。
    中國國民黨臺北縣委員會,〈臺北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市長選舉工作報告〉,檔號:577/277。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輔導輔導黨員參加三屆縣市議員工作報告〉,檔號:545.1/138。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臨時省議員縣市長選舉工作報告〉,1957,檔號:545.1/132。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輔導第四屆縣市議會議員正副議長選舉工作檢討報告》(《46年度黨務工作會議附件》),1958年6月。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印,《輔導第二屆省議員第四屆縣市長選舉工作實錄》,臺北:1960,檔號:577/313。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印,〈臺灣省第四屆縣市長第二屆省議員選舉輔導工作檢討報告〉,黨史館藏,油印件,檔號:577/249。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印,《輔導第五屆縣市議員選舉工作專輯》,附件〈第五屆縣市議員選舉輔導工作的檢討〉,(50)臺三字1907號代電呈中央委員會第一組核備,黨史館藏,檔號:577/396。
    中國國民黨宜蘭縣委員會,〈宜蘭縣委員會輔導黨員競選四屆縣議員有關資料〉,1958,檔號:545.1/10。
    中國國民黨宜蘭縣委員會,〈宜蘭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縣市長選舉工作報告〉,檔號:577/275。
    中國國民黨屏東縣委員會,〈屏東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及縣長選舉資料〉,檔號:577/268。
    中國國民黨苗栗縣委員會,〈苗栗縣第三屆縣議員國民黨候選人提名資料〉,黨史館藏,油印件,檔號:545.1/4
    中國國民黨苗栗縣委員會,〈苗栗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市長選舉工作報告〉,檔號:577/274。
    中國國民黨桃園縣委員會,〈桃園縣委員會輔導第二屆省議員第四屆縣長選舉有關資料〉,檔號:577/93。
    中國國民黨高雄縣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本縣第三屆鄉鎮長選舉工作績效報告〉,檔號:577/304。
    中國國民黨基隆市委員會,〈基隆市選舉第二屆省議員暨市長有關資料〉,檔號:577/231。
    中國國民黨雲林縣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雲林縣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縣長選舉工作報告〉,檔號:577/272。
    中國國民黨彰化縣委員會,〈彰化縣委員會輔導黨員參加五屆議員選舉有關資料〉,黨史館藏,油印件,檔號:577/250。
    中國國民黨彰化縣委員會,〈彰化縣黨部輔導黨員參加第三屆省議員選舉工作報告〉,黨史館藏,油印件,檔號:577/291。
    劉裕猷,〈對黨內提名制度的意見〉,臺中:臺灣省黨部臺中市委員會,1958,黨史館藏,檔號:577/76.2。
    內部發行報告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年度4月份工作簡報〉,油印件,檔號:會6.4-1/76。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1952年4月份工作報告表〉,油印件,檔號:會6.4-1/84。
    《七屆三中全會工作報告》,1953年11月,附錄臺灣省委員會工作報告,檔號:會7.2/16。
    《革命實踐研究院結業研究員研究組第九屆專題研究結論》,臺北:陽明山莊,1958。
    《輔導黨員參加地方自治競選工作的研究》,1955,中央委員會設計委員會專題報告,檔號:545.1/137。
    上官業佑,《我們的領導作風與今後的努力途徑》,臺北: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1952。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編,《黨的社會調查:問題之發現與解決》,臺北:編者印行,1952。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黨的社會調查:問題之報告與處理》,臺北:編者印行,1953。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黨的社會調查:問題之發現與解決》,臺北:編者印行,1954。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黨的社會調查:問題之發現與解決》,臺北:編者印行,1955。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上下篇,臺北:編者印行,1952,檔號:會7.1/6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43年度各種黨部業務綜合檢查總報告〉,195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46年度黨務工作會議紀要》,臺北:編者印行,1958,檔號:會7.1/9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編,《43年度各種黨部工作績效綜合檢查總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6,檔號:中1/43.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中國國民黨農民運動與臺灣省各級農會改進》,臺北:編者印行,1954,檔號:544/22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農運工作聯合視導團視導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5,檔號:558/20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臺灣省各地水利委員會改進辦法釋要》,臺北:編者印行,1956,檔號:560/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計劃檢查室編印,〈中央委員會各單位45年度中心工作成果報告表〉,油印本,檔號:會7.3/412。
    中國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編印,《臺灣區產業黨部44年中心工作檢討報告》,檔號:中1/43.1。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改進農會—臺灣省委員會配合政府辦理改進各級農會工作總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4,檔號:558/299。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委員會編,〈臺灣省委員會推行民眾服務工作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7,檔號:558/296。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改進水利會》(臺灣省委員會配合政府改進各地水利會工作總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7。
    臺灣區產業黨部第一支黨部委員會(臺糖公司總公司)編,《臺灣農村專案調查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60,檔號:576/224。
    向誠,《臺灣實施地方自治的檢討》,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954,檔號:577/386。
    唐縱,《如何貫澈黨的中心任務》(第五次黨務工作會議講詞),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務工作會議印,1960,檔號:7.1/88。
    徐慶鐘,《臺灣省農家經營的研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956,檔號:554/119。
    劉瓊,《地方選舉政黨提名制度的研究》,臺北: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957,檔號:577/308。
    特種黨部編,《中央第一次黨務工作會議特種黨部工作報告書》,臺北:編者印行,1956,鉛印,檔號:中1/43.6。
    滕傑,《論黨的基層組織》,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954。
    蔣中正,〈黨員參加地方選舉,要服從命令,嚴守黨紀,為黨犧牲一切〉,1950年11月20日,收入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三屆臨時省議會議員縣市長選舉輔導法規》,臺北:編者印行,1956。
    羅才榮,《革命民主政黨運行之研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編印,1966,檔號:615/1179。
    孫逸仙博士圖書館藏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各縣市議員同志地方自治研究會工作總報告》,類號:S/453.848/2621。
    上官俅,《民眾服務概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類號:034.25/96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民運工作綜合視導暨民運幹部講習總結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4,類號:034.25/07.4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中國國民黨農民政策與臺灣農村現況》,臺北:編者印行,1955。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民主繁榮的臺灣農村》,臺北:編者印行,1956,類號:746.848/39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民眾服務手冊》,臺北:編者印行,1958,類號:S034.25/07-1。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執行委員會編,《臺灣省全省黨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印行,1950,鉛印,類號:S/034.848/06(3)。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三屆委員會編,《臺灣省黨務報告》,臺北:編者印行,1957,類號:S/034.848/02.46。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第四屆委員會編,《臺灣省黨務報告》,臺中:編者印行,1961,類號:S/034.848/02.50。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編,《臺灣農家經濟》,1952,臺北:編者印行,類號:746.848/2688-2。
    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編,《專題研究報告彙編—黨務類》,冊2-10,臺北:編者印行,1971,類號:031.34/2611-2/v.2-10。
    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編印,《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臺北:編者印行,1949,類號:453.848/3485。
    總統府國史館藏檔案
    蔣中正總統檔案
    特交檔案「中央政府人事」。檔案卷號:080101/008-013,數位影像。
    特交檔案「臺閩政情」。檔案卷號:080101/045-046,數位影像。
    特交檔案「警備總部報告」。檔案卷號:080101/097-098,數位影像。
    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中心圖書館藏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臺灣地方派系調查專報》,1952,手抄本。
    已出版檔案、史料
    何鳳嬌主編,《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新店:國史館,2001。
    陳世宏等編輯,《黃杰警總日記選輯》,新店:國史館,2003。
    陳興唐、陳鳴鍾編輯,《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歐素瑛主編,《地方自治與選舉》,新店:國史館,2001。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
    蕭繼宗主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集》(增訂本),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
    薛月順主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新店:國史館,1996。
    簡笙簧主編,侯坤宏執行編輯,《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立法院、國家安全局檔案》,新店:國史館,2002。
    工具書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戰後編》,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91。
    秦孝儀總編纂,李雲漢、呂芳上、劉維開、邵銘煌編輯小組,《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9,民國39年,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
    秦孝儀總編纂,李雲漢、呂芳上、劉維開、邵銘煌編輯小組,《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10,民國40年,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報紙、期刊、政府公報
    《中央》半月刊,1952-1961。
    《中央日報》,1949-1961。
    《公論報》,1950-1961。
    《民主潮》,1950-1961。
    《民報》,1945-1947。
    《自由中國》,1949-1960。
    《自立晚報》,1947-48,1949-1961。
    《改造》,1950-1952。
    《宣傳週報》,1952-1960。
    《臺灣省政府公報》,網路查詢系統(全文數位影像):http://210.069.070.022/b-info/info-og.htm。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編印。
    《臺灣省議會公報》,卷1期1。
    《臺灣黨務》,1951-1959。
    《聯合報》,1951-1961。
    回憶錄、口述訪問、日記、言論集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冊7,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正雄總編輯,《中縣口述歷史—第二輯》,中縣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
    王世慶口述,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邱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王德溥,《政海遊蹤》,臺北:中華書局,1976。
    丘念臺,〈追懷獻堂先生〉,收入《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3,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丘念臺,《我的奮鬥史》(原名《嶺海微飆》)臺北:中華日報出版社,1981年2版。
    朱介凡,《壽堂雜憶》,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江南,〈吳國楨與蔣氏父子—吳國楨八十憶往〉,收錄李敖,《蔣經國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87。
    何廉,〈簡述國民黨的派系:何廉回憶錄之七〉,《傳記文學》,卷62期6,1993年6月。
    余登發,〈余登發獄中自述〉,1979,網路電子版:http://ftp01.kyit.edu.tw/homepage/suse/school/f9/index-index-2.htm。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整理,《吳三連回憶錄初稿》,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
    吳新榮原著,張良澤主編,《吳新榮日記:戰後》,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
    吳國楨口述,裴斐(Nathaniel Peffer)、韋慕庭(Martin Wilbur)訪問整理,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吳國楨口述回憶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李世傑,《特務打選戰》,臺北:敦理出版社,1989。
    李翼中,〈帽簷述事〉,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變資料選輯》(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李鍔、汪瑞炯、趙令揚編註,《苦笑錄:陳公博回憶(1925~193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
    周一鶚,〈陳儀在臺灣〉,原載於《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轉引自魏永竹主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周祥,〈周祥自傳4〉,《黃花崗雜誌》[美],期8,2004年2月,網路電子版http://www.huanghuagang.org。
    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錄》,冊1-2,臺北:聯經發行,2001。
    林良哲編著,《何春木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出版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8。
    林衡道口述,許雪姬、陳三井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林衡道口述,卓遵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記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1999年再版。
    游鑑明主訪,吳美慧紀錄,〈林蔡素女女士訪問紀錄〉,收入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
    柯臺山口述,許雪姬訪問,曾金蘭記錄,《柯臺山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洪慶鋒總編輯,《中縣口述歷史—第一輯》,中縣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再版。
    洪樵榕口述,卓遵宏訪問,歐素瑛紀錄,《洪樵榕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2001。
    浦薛鳳,《相見時難別亦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
    秦孝儀主編,《孫哲生先生文集》,冊2,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馬之驌,《雷震與蔣介石》,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何金生口述,許雪姬訪問,王美雪、鄭鳳凰紀錄,〈何金生先生訪問紀錄〉,收入《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許整景口述,許雪姬訪問,〈許整景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期3,1992。
    郭拔山,《郭國基選壇馳騁錄》,高雄:大舞臺書苑出版社,1977。
    郭振純口述,〈天生反骨的獨俠客:郭振純口述史〉,收入胡慧玲、林世煜採訪紀錄,《白色封印:白色恐怖1950》,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黃通口述,陸寶千訪問,鄭麗蓉記錄,《黃通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黃朝琴,《我的回憶》,臺北:龍文,1989。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臺一年的回憶〉,《傳記文學》,卷63期5-卷64期2,1993年11月至1994年2月。
    張炎憲、高淑媛,《混亂年代的臺北縣參議會(1946-1950)》,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張深鑐口述,黃秀政、許雪姬訪問,許雪姬、連偉齡紀錄,〈張深鑐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期4,1993。
    郭鏡秋先生紀念集編輯小組,《郭鏡秋先生紀念集》,臺北:編者印行,1981。
    楊金虎,《七十回憶》,臺北:龍文,1989。
    馮世欣,〈我所知道的三七五減租〉,《傳記文學》,卷53期4,1988年10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7。
    葉榮鐘原著,李南衡、業芸芸編註,《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企業出版有限公司,1995。
    董熙,〈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十年回憶〉,《傳記文學》,卷68期3,1996年3月。
    詹純鑑先生的生平編輯委員會編印,《詹純鑑先生的生平》,臺北:1979。
    雷震原著,傅正主編,《雷震全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1。
    臺灣省諮議會編,《王國秀女士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李炳盛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李秋遠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李雅樵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胡克柔女士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張文獻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許新枝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謝漢儒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1。
    臺灣省諮議會編,《魏綸洲先生訪談錄》,霧峰:編者印行,2002。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紀錄,《趙自齊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2000。
    劉玉英口述,李遠輝、李青萍編著,《北郭園的孔雀:劉玉英的故事》,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2000。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訪談錄》,新店:國史館,1999。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農牧旬刊社,1994。
    劉象山口述,陳存恭訪問,潘光哲記錄,《劉象山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蔡培火原著,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四):政治關係—戰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
    鄭玉麗口述,卓遵宏訪問,林秋敏紀錄,《鄭玉麗女士訪談錄》,新店:國史館,2002。
    鄧文儀,《老兵與教授》,冊2,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
    薛人仰口述,遲景德,歐素瑛訪問,歐素瑛紀錄,《薛人仰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1996。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謝漢儒,《關鍵時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議會與我》,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
    謝漢儒,《早期臺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
    鍾理和原著,張良澤主編,《鍾理和日記》,臺北:遠行出版社,1980年3版。
    韓石泉,《六十回憶》,臺南:自印,1958。
    蘇洪月嬌,〈蘇洪月嬌女士來函之二〉,《口述歷史》,期12,2004年4月。
    專書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主編,《臺灣地方自治實錄》,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51。
    中華民國史料中心編,《1920年代的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臺北:巨流出版社,1996。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198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江南,《蔣經國傳》,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臺北:委員會自印,1963。
    伯輿,《自治監督權之研究與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增訂版。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阮毅成,《地方自治與新縣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治時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3。
    易勞逸(Lloyd Eastman)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1984]),臺北:李敖出版社,1990。
    班尼狄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1991]),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馬若孟、趙玲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臺北:三民書局,1998。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1968]),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4版。
    邱家洪,《政治豪情淡泊心—謝東閔傳》,臺北:木棉國際事業有限公司,1999。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
    茅家琦主編,《臺灣三十年1949-1979》,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約翰史斑尼爾(John Spanier)著,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家博(J. Bruce Jacobs)著,嚴安林譯,《臺灣鄉村地方政治》(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198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孫代堯,《臺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
    郝玉梅,《中國國民黨提名制度之研究》,臺北: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獎助出版委員會,1981。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北:正中書局,1986。
    郭敏學,《臺灣農會發展軌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
    陳明通,《派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公司,1995。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2000]),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等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卷13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quhar)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卷1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947]。
    項昌權,《臺灣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之權責與其相互關係之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項昌權,《臺灣省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2版。
    黃天才、黃肇珩,《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黃嘉樹,《第三隻眼看臺灣》,臺北:大秦出版社,1994。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葛伯納(Bernard Gallin)著,蘇兆堂譯,《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顯、劉建等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s: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1976]),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道爾(Robert Dahl)著,張明貴譯,《多元政治—選舉和反對》(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1971]),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鄒文海,《臺灣省地方選舉的研究》,臺北:寰宇出版社,1973。
    廖志宏、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廖忠俊,《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廖娟秀、葉翠芬,《胡龍寶傳》,臺北:月旦出版公司,1992。
    趙永茂,《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廬圖書公司,1998。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峻合譯,林書揚校訂,《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1。
    蔡明惠,《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蔡憲崇,《鑼聲若響》,臺北:作者自印,1983。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中:作者自印,1993增訂2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一九五○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
    謝國興,《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臺北:南天書局,2000。
    謝國興,《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2。
    韓嘉玲,《播種集—日據時期臺灣農民運動人物誌》,臺北:簡吉陳何基金會,1996。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論文
    王宏仁,〈1950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期36,1999年12月。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歷史研究》,2004年5期,2004年10月15日。
    王甫昌,〈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期1,1996年7月。
    王泰升,〈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收入於王泰升,《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臺北:元照,2002)。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臺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卷11期1,2004年6月。
    土田哲夫,〈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黨員成分的特徵和演變〉,《民國研究》,第6輯,2001年8月。
    田湘波,〈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26期,2004年5月31日,http://www.cuhk.edu.hk/ics/21c。
    何義麟,〈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自治運動之轉折—以「臺灣省地方自治協會」之運作為中心〉,「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臺北:國史館主辦,2003年9月24至26日。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收入氏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1992。
    吳重禮,〈臺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17期,2002年12月。
    呂芳上,〈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在廣州時期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上,1993。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收入:《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國史館,2000。
    呂芳上,〈培訓革命鬥士: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近代中國》,期153,2003年3月。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臺前後的改造與創新(一九四九—一九五二)〉,《近代中國》,期87,1992年2月。
    沈志華,〈朝鮮戰爭與美國對臺政策的轉變〉(全文版),網路電子版:《春夏自由評論—中國網路自由思想文摘》,http://www.boxun.com/freethinking/freetxt/lishi/ls044.htm。
    林博正主講,林蘭芳記錄,〈說我霧峰林家—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社會變遷演講系列之二〉,電子版:http://140.109.185.220/lin2.pdf。
    洪喜美,〈光復前後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的發展〉,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新店:國史館,1996。
    孟登迎譯,〈意識型態和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收入陳越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胡佛,〈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香港)《二十一世紀》,期8,1991年12月。
    徐世榮、蕭新煌,〈戰後初期臺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史研究》,卷10期2,2003年12月。
    高純淑,〈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臺灣黨部的成立與發展〉,《中華民國軍史學會會刊》,3(上) ,1997年12月。
    高純淑,〈中國國民黨臺灣黨務史略(1945-1949)〉,《輔仁歷史學報》,期11 ,2001年6月。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卷2期,1994年6月。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0,2003年6月。
    許智富,〈宜蘭地區選舉的發展與空間分布〉,《宜蘭文獻雜誌》,24期,1996年11月。
    陳三井,〈翁俊明與臺灣黨部成立的一段經緯〉,《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民國三十九年之改造與臺灣新政〉,收入高純淑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收入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陳正茂,〈一頁滄桑史:試論青年黨來臺分裂始末〉,《傳記文學》,卷84期5-6,2004年5-6月。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卷2期1,1992。
    陳儀深,〈臺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1961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臺灣史研究》,卷10期1,2003年6月。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收入詹素娟等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
    喻蓉蓉,〈一手彩筆一手政治的縣議員畫家——李梅樹〉,《傳記文學》,期477,2002年2月。
    黃東蘭,〈近代中國地方自治話語試論〉,收入賀照田編,《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分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黃樹仁,〈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期47,2002年9月。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的經過〉,《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6,1999年5月。
    劉維開,〈蔣中正先生復行視事〉,《近代中國》,期135,2000年2月。
    鄭梓,〈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臺策略—以用人政策與省籍歧視為中心的討論〉,收入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
    鄭梓,〈戰後臺灣地方與中央關係之演進與轉折——從「光復邊區」到「反共中樞」(1945-1950)〉,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國史館,1999。
    蔡明惠、張茂桂,〈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77,1994年6月。
    蔡明惠,〈戰後初期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思與言》,卷36期4,1998年12月。
    蔡明惠,〈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選舉研究》,卷9期1,2002年5月。
    戴寶村,〈毀譽參半的「了然居士」:劉啟光〉,收入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冊4,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薛化元,〈選舉與臺灣政治發展(1950-1996)—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期135,2000年2月25日。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所籌備處,2001。
    薛化元,〈戰後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變遷〉,《國史館館刊》,復刊32期,2002年6月。
    薛化元,〈一九五○、六○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21,2004年5月。
    謝智得,〈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以宜蘭許派為例〉,《宜蘭文獻雜誌》,24期,1996年11月。
    謝德錫,〈墜落「半山」的政壇流星:林頂立〉,收錄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冊3,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學位論文
    王靜儀,〈臺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1951-198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王良卿,〈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1945-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江芳菁,〈大林糖廠與大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1909-1996)〉,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臺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涂一卿,〈臺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曹淑瑤,〈臺灣省訓練團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莊雅茹,〈近代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省參議員及省議員的流動分析(1945-1986)〉,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陳曉慧,〈從上到下的改革:國民黨改造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歐世華,〈吳國禎與臺灣政局(1949~1954)〉,臺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謝欣純,〈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鍾道明,〈國民黨苗栗縣民眾服務站關係網絡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蘇瑞鏘,〈「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外文書籍及論文
    英文[依字母序]
    已出版檔案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TPER) vol.8,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TPER) vol.9,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TPER) vol.1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47, vol. VII,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49, vol. IX,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50, vol. VI,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55-57, vol. II&III,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58-1960, China, 1959-1960, Vol. XIX,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7.
    專書
    Ahern, Emily Marti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Bates, H. MacLear, Report from Formosa,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s, 1952.
    Borg, Dorothy. & Waldor Heinrichs ed., Uncertain Years: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1947-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ang, Carsun, (張君勱) Third Forces in China,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Inc., 1952.
    Clough, Ralph N, Isl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Dickson, Bruce,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97.
    Kerr, George, Formosa Betrayed, Upland: Taiwan Publishing Co., 2nd edition, 1992.
    Mann, Michael,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London: Blackwell Press, 1988.
    Phillips, Steven E., Between Assimil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e Taiwanese Encounter Nationalist China, 1945-19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Rankin, Karl,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Riggers, Shelley, Politics of Taiwan: Voting for Democrac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Sa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Shambaugh, David e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ien, Hung-mao, (田弘茂)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9.
    Tucker, Nancy Bernkopf, Confident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Weitzer, Ronald, Transforming Settler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論文
    Bosco, Joseph,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 April 1992.
    Bosco, Joseph, "Faction Versus Ideology: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in Taiwan’s Elec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137, March 1994, pp.28-62.
    Chen, Hurng-yu,(陳鴻瑜) "The Cairo Declaration is no longer relevant to Taiwan", Taipei Times, November 4, 2003, p.9.
    Cheng, Tun-jen,(鄭敦仁)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41, July 1989.
    Dickson, Bruce, "The Lessons of Defea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on Taiwan, 1950-52", The China Quarterly 133, March 1993
    Gallin, Bernard, "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aiwan", in Marc J. Swartz ed., Local-Level Politic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Huntington, Samuel P.,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 in 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0.
    Jacob, Bruce, "Taiwanese and Chinese Nationalists, 1937-1945: The Origins of Taiwan`s Half-Mountain People", Modern China 16.1, Jan. 1990.
    Kirby, William, "Engineering China: Birth of Developmental State, 1928-1937", in Wen-hsin Yeh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中譯:柯偉林,〈中國工程科技發展:建國主義政府(1928-1937)〉,《民國研究》,第6輯,2001年8月,電子版:http://www.mgzx.com/research/sixth7.asp]
    Juan J. Linz,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in Erik Allardt and Stein Rokkan eds.,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0[1964].
    Moore, Clement H., "The Single Party as Source of Legitimacy", in 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0.
    Scott, James C.,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in Steffen W. Schmidt, James C. Scott, Carl Landé, and Laura Guasti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ali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Tai, Hung-chao, (戴鴻超) "The KMT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in Samuel P. Huntington and Clement H. Moore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0.
    Winckler,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 September 1984.
    Yang, Mayfair Mei-hui, (楊美惠) "The Resilience of Guanxi and its New Deployments: A Critique of Some New Guanxi Scholarship", The China Quarterly 170, June 2002.
    學位論文
    Kuo, Julian Jeng-liang,(郭正亮) "The Reach of the Party-State: Organizing Local Politics in Taiwan",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5.
    Lin, Chia-lung,(林佳龍) "Paths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8.
    Wang, Jennhwan, (王振寰) "Politic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State: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Rule".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h.D. Dissertation, 1988.
    Wu, Nai-teh, (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1987.
    日文[依五十音序]
    專書
    家近亮子,《蔣介石と南京國民政府》,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2。
    陳紀英,《外來政權壓制下の生と死》,東京:秀英書房,2003。
    深町英夫,《近代中國における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の形成過程》,東京都:中央大學出版部,1999。[中譯增修版:《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論文
    吳乃德撰,渡邊剛譯,〈近代性を求めて:臺灣研究について考えること〉,《日本臺灣學會報》,第4號,2002年7月。
    松田康博, 〈中國國民黨の地方統制試論——一九五0年代初頭の臺灣を中心に〉,收入小島朋之、家近亮子編,《歷史の中の中國政治 近代と現代》,東京:勁草書房,1999。
    松田康博, 〈蔣經國による特務組織の再編—特務工作統括機關の役割を中心に〉,《日本臺灣學會報》,期2,2000年4月。
    松田康博, 〈臺灣における中國國民黨と中央民意代表機構の關係關する一考察—一九五0年代を中心に〉,《法學研究》(慶應大學法學研究會),卷75期1,2002年1月。
    山田辰雄,〈中國にとっての二十世紀〉,《東亞》,號404,2001年2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7153501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71535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501101.pdf42KbAdobe PDF21594View/Open
    53501102.pdf107KbAdobe PDF21620View/Open
    53501103.pdf132KbAdobe PDF21513View/Open
    53501104.pdf102KbAdobe PDF21393View/Open
    53501105.pdf343KbAdobe PDF21984View/Open
    53501106.pdf699KbAdobe PDF24221View/Open
    53501107.pdf962KbAdobe PDF28729View/Open
    53501108.pdf1322KbAdobe PDF24368View/Open
    53501109.pdf859KbAdobe PDF23322View/Open
    53501110.pdf316KbAdobe PDF21598View/Open
    53501111.pdf361KbAdobe PDF22574View/Open
    53501112.pdf132KbAdobe PDF221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