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61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891 (78%)
造访人次 : 46240584      在线人数 : 8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61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12


    题名: 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
    Women`s Hygiene in Modern China(1895-1949)
    作者: 周春燕
    Chou,Chun Yen
    贡献者: 林能士
    張力

    周春燕
    Chou,Chun Yen
    关键词: 女體
    國族
    強國強種
    近代中國
    婦女衛生
    feminism body
    nation
    modern China
    women`s hygiene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7 17:12:04 (UTC+8)
    摘要: 本論文利用大量的史料,包括檔案、方志、報刊、雜誌、文集、筆記、傳統醫籍,以及近代的醫學專業文獻,配合身體史、醫療史、醫療社會學的角度,輔以專業的醫學知識,考察1895-1949年間,女性在面臨月經、懷孕、生產等生命歷程時,其相關知識與照護,是否有別於傳統?同時也觀察在「強國強種」的風潮下,政府對於婦女衛生的推廣,是否有介入的情形。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後,本論文發現:在「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習俗,以及中醫理論及技術發展的若干缺憾中,傳統中國婦女所受的健康保障較為有限,尤其是涉及女性生殖器官的月經和孕產等方面,無論是婦女本身,抑或是社會風氣,均存在一定的禁忌與避諱,以致女性因對自身生理認識不清,而無法達到良好的自我照護;即使面臨分娩此等攸關生命的大事,婦女也在「嚴男女之防」的考量下,把較為專業的男性醫者排拒在生產場域之外,寧將母嬰二命託付於較缺乏醫學知識的穩婆手中,這或許正是造成過去中國婦嬰死亡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然而,甲午戰敗的刺激,以及西醫之大量傳入,卻意外地衝破中國婦女的身體界線,使婦女衛生在「強國強種」的風潮下,得到改革的契機。這些改革,不僅造成近代婦產科醫學的革新之外,也在實際生活中影響著婦女。除了早期的不纏足運動之外,各種攸關女性身體健康的醫學知識,包括月經、生產等以往較少公開談論的知識,也不斷地湧入中國,並配合近代大量出現的報刊雜誌,傳播到許多受過教育的新女性的腦海中,使她們能更清楚自己的生理結構,進而執行適當的婦女保健。此外,女性的生理用品、生產場域,以及分娩時隨侍在旁的助產人員,也出現了不同於傳統的新選擇。新式月經帶(或衛生棉)、西醫婦產科醫院,以及西醫婦產科醫師與受專業訓練的助產士,成了少數婦女的新體驗,藉由這些較注重清潔衛生,以及講求科學原理的新事物,她們有可能獲得較為可靠的健康保障。必須說明的是,由於這些新的婦產科醫療與女性衛生用品,早期多出現於城市之中,且價格不菲,因此有能力享受者,多係居於城市的中上階層的婦女。
    隨著外患侵逼日甚,以及中國國際處境之艱困,中國人對於「強國強種」的企求也持續提升;再加上戰爭、疾病所帶來的大量傷亡,在在促使國民政府不得不注重攸關國力的婦嬰衛生。除了訓練舊式穩婆,設立中央助產委員會,推廣西式的助產教育外,政府也頒布各種法令規範穩婆及助產士;為了有效預防婦嬰的兩大殺手──產褥熱與新生兒破傷風,政府更積極推廣強調清潔消毒的新法接生,並實施公醫制度,派遣專業人員深入鄉區推廣婦嬰衛生,甚至還發明圖文並茂的簡易助產包,俾使不識字的接生者也能操作新式助產技術。
    儘管在1949年之前,中國仍有不少婦女尋求穩婆之協助,採取舊法接生;但新式助產事業之於中國,事實上是在兵馬倥傯的亂局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中華民國政府篳路藍縷的草創階段奠定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政局穩定之後,於此根基上繼續耕耘,並逐漸獲得成效。至此,中國的婦女衛生終於衝破傳統的藩籬,向前跨出一大步,中國女性獲得健康的途徑,也因此更加多元。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
    上海工部局,《工部局衛生清冊.一千九百二十年造》,上海:商務印書館代印,1920。
    上海工部局,《工部局衛生清冊.一千九百十三年造》,上海:商務印書館代印,1914。
    上海工部局,《工部局衛生清冊.一千九百零八年造》,上海:商務印書館代印,1909。
    上海檔案館藏,《人和高級助產職業學校卅週年紀念特刊(1946年)》,檔號Q235-3-457。
    上海檔案館藏,《上海市惠生助產學校重建新校落成紀念特刊(1935)》,檔號Q235-3-461-40。
    上海檔案館藏,《上海市衛生局指定免費出外接生各婦嬰衛生機關工作彙報表(三十七年2-4月)》,檔號Q400-1-3394。
    上海檔案館藏,《大德助產年刊第2卷(1939年)》,檔號Q235-3-463。
    上海檔案館藏,《私立中德高級助產學校十五週年紀念刊(1940年)》,檔號Q235-3-464。
    上海檔案館藏,《私立生生助產學校第一屆畢業紀念刊(1935年)》,檔號Q235-3-456。
    中華民國國史館藏,《助產委員會章程及產科經費》檔案,典藏號5017756。
    中華民國國史館藏,《助產委員會章程及產科經費》檔案,典藏號5017756。
    中華民國國史館藏,《醫護人員管理法令(五)》檔案,典藏號001012101013。
    (二)經書、史書、律令、方志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臺北:藝文出版社,1955。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漢﹞戴德撰,高明註譯,《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晉﹞杜預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清﹞盧宣旬摘錄,《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唐﹞長孫無忌奉敇撰,《唐律疏義》,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
    ﹝清﹞陳寶琛等纂,《德宗景皇帝實錄》,臺北:鼎文書局據民國間排印本匯編影印,1980。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雍正湖廣通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雍正11年刊本。
    ﹝清﹞《光緒鄞縣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三年(1877)刊本。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馬健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1992。
    《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1991。
    (三)文集、筆記等
    ﹝明﹞王同軌撰,《耳談類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子部第1268冊,據明萬曆31年唐晟唐昹刻本影印。
    ﹝明﹞倪岳,《青谿漫稿》,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間錢塘丁氏嘉惠堂《武林往哲遺著》本。
    ﹝明﹞笑笑生撰,童淑蔭編校,《繡像金瓶梅詞話》,臺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據萬曆本點校,1993。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臺北:源流出版社影印點校本,1983。
    ﹝明﹞顧起元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佚名,《天津一月記》,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2),上海:神州國光社,1951。
    ﹝清﹞吳汝綸,《桐城吳先生尺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8。
    ﹝清﹞林蘇門,《邗江三百吟》,揚州:廣陵書社,200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88。
    ﹝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86。
    ﹝清﹞待餘生,《燕市積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5。
    ﹝清﹞范祖述撰,洪如嵩補輯,《杭俗遺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點校本,1989。
    ﹝清﹞張之洞著,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清﹞溫世霖,《崑崙旅行日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清﹞鄭觀應,王貽梁評注,《盛世危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清﹞嚴復,《嚴復合集》,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
    ﹝日﹞中川忠英編著,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
    ﹝民國﹞王蘧常,《嚴幾道年譜》,臺北:新文豐據侯官嚴氏叢刊本影印,1997。
    ﹝民國﹞姚靈犀編,《釆菲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民國﹞孫文著,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1986。
    ﹝民國﹞徐明廷輯校,《武漢竹枝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點校本,1999。
    ﹝民國﹞康有為,《大同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民國﹞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民國﹞康有為著,舒蕪等選注,《康有為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民國﹞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民國﹞陳恆慶,《諌書稀菴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民國﹞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民國﹞張三丰仙師著,《張三丰神秘奇書》,臺北:進源書局據民國甲子年﹝1924﹞年石印本影印。
    (四)醫書
    ﹝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唐﹞王冰撰,《黃帝內經》,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
    ﹝唐﹞王燾,《外台秘要》,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65。
    ﹝唐﹞昝殷,《經效產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七年(1881)影宋刻本影印,1997。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宋﹞王懷隱編著,《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
    ﹝宋﹞朱端章輯,《衛生家寶產科備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點校本,1990。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宋慶元元年重修本影印,1997。
    ﹝宋﹞郭稽中纂,《產育寶慶集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0。
    ﹝宋﹞陳自明編輯,﹝明﹞薛己補註,《校註婦人良方》,臺北:宇宙醫藥出版社,1962。
    ﹝宋﹞陳師文等奉敕編,﹝宋﹞劉景源點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宋﹞齊仲甫,《女科百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重刻本影印,1997。
    ﹝宋﹞薛古愚,《薛氏濟陰萬金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4。
    ﹝元﹞朱震亨纂輯,《產寶百問》,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0。
    ﹝元﹞朱震亨撰,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研究室編校,《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明﹞王肯堂,《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朱橚等編,《普濟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明﹞李時珍著,陳貴廷等釋,《本草綱目通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
    ﹝明﹞李梴,《醫學入門》,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點校本,1996。
    ﹝明﹞孫一奎,《醫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24年海陽黃石孫氏有德堂家刊本影印1997。
    ﹝明﹞孫一奎撰,凌天翼點校,《赤水玄珠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明﹞張介賓,《婦人規》,長沙:岳麓書社點校本,1994。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清康熙三十九年(1650)刊本影印,1983。
    ﹝明﹞莊履嚴撰,《婦科百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 2003。
    ﹝明﹞陶本學撰,《孕育玄機》,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3。
    ﹝明﹞萬密齋,《萬氏家傳女科》,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0。
    ﹝明﹞薛己,《薛氏醫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點校本,1997。
    ﹝清﹞王清任著,李占永、岳雪蓮校注,《醫林改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清﹞石壽棠撰,秦華珍、劉繼泉整理,《醫原》,收入《傳世藏書》,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
    ﹝清﹞佚名,《產寶諸方》,收入《稀見古代醫籍鈔稿本叢編》第15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清﹞吳本立,《女科切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9。
    ﹝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收入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張山雷醫集》編委會,《張山雷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清﹞沈金鰲,《婦科玉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0,第1008冊,據清乾隆刻沈氏尊生書本影印。
    ﹝清﹞林德輯,《女科折衷纂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點校本,1990。
    ﹝清﹞亟齋居士,《達生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乾隆39年敬義堂刻本影印,1997。
    ﹝清﹞莊一夔,《達生遂生福幼合編三卷》,清光緒四年(1878)以文堂刊本。
    ﹝清﹞傅山著,《女科》,上海:商務印書館點校本,1936。
    ﹝清﹞傅青主,《女科仙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2000。
    ﹝民﹞何時稀輯,《珍本女科醫書輯佚八種》,上海:學林出版社點校本,1984。
    ﹝英﹞合信氏著,﹝清﹞管茂同撰,《婦嬰新說》,海口:海南出版社據咸豐八年刻本影印,2000。
    ﹝美﹞湯麥斯著,﹝清﹞舒高第、鄭昌棪同譯,《婦科》,清光緒庚子(二十六)年(1900)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排印本。
    ﹝英﹞密爾纂,﹝清﹞舒高第口譯,﹝清﹞鄭昌棪筆述,《產科》,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刊本。
    ﹝美﹞Graves , William P.原著,孔美恪等編譯,《葛氏婦科全書》,上海:中國博醫會,1930。
    (五)史料選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近代之部)》,北京:中華書局,1959。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
    北京市婦女聯合會編,《北京婦女報刊考(1905-1949)》,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李又寧、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5。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杭州工商史料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哈恩忠編選,〈清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醫學堂史料〉,《歷史檔案》1999:4,北京:1999.04。
    國民政府內政部編印,《內政部半年工作報告擷要(自民國17年4月1日至9月30日止)》,南京:1928。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學海出版社據民國24年版影印,1972。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學海出版社據民國29年版影印,1972。
    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學海出版社據民國36年版影印,1972。
    國民政府行政院衛生部總務司第二科編,《衛生公報》,南京:1929.01-1930.12。
    (六)報紙
    《大公報》(天津),北京:人民出版社重印,1983。
    《民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影印,1983。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重印,1982-1987。
    《知新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重印,1996。
    《時務報》,北京:文海出版社據光緒22-24年線裝書重印,1987。
    《婦女時報》,出版地不詳:婦女時報社,1911-1917。
    《清議報》,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橫濱居留地清議報影印,1967。
    《湘報》,北京:中華書局據1965年影印本重印,2006。
    《新民叢報》(橫濱),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光緒28年(1902)新民叢報編印本影印,1902-1907。
    《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重印,1968。
    李毓澍主編,《湘報類纂》,臺北:大通書局,1968。
    (七)雜誌
    《上海婦女》,上海:上海婦女社,1938-1940。
    《女子世界》,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1915。
    《女子世界》,上海:常熟女子世界社,1903-1905。
    《女聲》,上海:女聲社,1932-1935。
    《中國婦女》,上海:中國婦女雜誌社,1939-1941。
    《中華白話醫學報》,上海:中華白話醫學報社,1913-?。
    《中華醫學雜誌》,上海:中華醫學會,1924-1932。
    《中華醫學雜誌》,北京:協和醫學院,1933-1941。
    《中華醫學雜誌》,上海:中華醫學會,1942-1948。
    《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1948。
    《青年雜誌》,北京:青年雜誌社,1915-1916。
    《健康家庭》,上海:健康家庭出版社,1939-1942。
    《國醫正言》,天津:天津國醫研究社,1934-1937。
    《婦女月刊》,重慶:婦女月刊社,1941-1945。
    《婦女月報》,上海:上海婦女教育館,1935-1937。
    《婦女世界》,廣州:婦女世界社,1940-1945。
    《婦女共鳴》,南京:婦女共鳴社,1929-1944。
    《婦女時報》,上海:婦女時報社,1911-1917。
    《婦女醫學雜誌》,蘇州:蘇州女科醫社,1927-1930。
    《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
    《婦女雜誌》,北京:婦女雜誌社,1940-1945。
    《新青年》,北京:新青年雜誌社,1916-1926。
    《新婦女》,北京:新婦女雜誌社,1939-1940。
    《醫史雜誌》,上海:中華醫史學會出版,1947-1951。
    《醫事公論》,鎮江:醫事公論社,1934-1937。
    《醫潮》,南京:醫潮社,1947-1948。
    《醫學世界》,上海:醫學世界雜誌社,1908-?。
    《醫學週刊集》,北平:丙寅醫學社,1928-1934。
    《醫藥衛生月刊》,杭州:醫藥衛生月刊社,1932-?。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福保,《結婚與優生學緒言》,上海:醫學書局,1940。
    不著撰人,《中國醫界指南》,上海:中華醫學會,1941。
    不著撰人,《第一助產學校十週年紀念冊》,北平:第一助產學校,1939。
    不著編者,《宋以前醫籍考》,臺北:南天書局,1977。
    中醫研究院、廣東中醫學院合編,《中醫名詞術語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5。
    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扎西.劉,《臭美的馬桶》,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庚,《健康教育實施法》,上海:勤奮書局,1933。
    王栻,《嚴復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話說老協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史全生編,《中華民國文化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尼采著,尹溟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北京:文學藝術出版社,1987。
    左如梅,《公共衛生護理學》,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1985。
    弘治、張鑫典、孫大超編著,《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朱潮主編,《中外醫學教育史》,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8。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何小蓮,《西醫東漸與文化調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吳煕,《中國婦科簡史》,福州: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醫史學會,1981。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1988。
    李廷安,《中外醫學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1991。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房中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李默編著,《百年家庭變遷(1900-2000)》,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杜芳琴,《女性觀念的演變》,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周一川,《近代中國女性日本留學史(1872-1945)》,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邱清華等編著,《公共衛生學》,臺北:偉華書局有限公司,2002。
    金一,《女界鐘》,上海:愛國女校,1903。
    金寶善,《非常時期之公共衛生與講義》,上海 : 中華書局,1937。
    侯瑞成等編,《醫護病理學》,臺北:華杏出版社,1991。
    俞松筠,《助產士職業倫理學》,上海:中德醫院出版部,1939。
    姚居順,《中國纏足風俗》,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姚昶緒編,余雲岫校,《胎產須知》,上海:上海商務出版社,1920。
    施德芬,《護病歷史大綱》,上海:上海廣協書局,1947。
    柯基生,《千載金蓮風華:纏足文物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洪有鍚、陳麗新著,《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洪秀越編著,《妊娠與育兒》,上海:世界書局,1934。
    洪茂雄譯,詹湧泉校,《解剖生理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72。
    胡田成編,《怎樣改造舊產婆與訓練接生員》,上海:華東醫務生活社,1951。
    胡步蟾,《優生學與人類遺傳》,臺北:正中書局,1959臺初版。
    胡適,《四十自述》,上海:上海書店,1990。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
    夏曉虹,《晚清與近代中國女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徐家楨、高誦芬,《山居雜憶》,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徐海燕,《悠悠千載一金蓮──中國的纏足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陝西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馬大正,《中國婦產科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馬伯英等著,《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誇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近百年來中譯西書目錄》,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社,1958。
    張力,《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1912-1937)》,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張志健,《嚴復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張志斌,《古代中醫婦產科疾病史》,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
    張玨,《婦女健康權益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
    張錫純撰,王雲凱等校點,《醫學衷中參西論》,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張靜如等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張靜如等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
    戚其章,王如繪主編,《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畢汝剛,《公共衛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1946年上海一版重印,1974。
    莫善樂,《民眾健康教育》,上海:中華書局,1948。
    郭人驥、酈人麟合著,《女性衛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郭人驥、酈人麟合著,《女性養生鑑》,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3。
    郭我力編著,《新女性手冊》,上海:中國圖書編譯館,1940。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影印,1991。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臺8版。
    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陳海峰編著,《中國衛生保健史》,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陳啟天,《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星書店,1962。
    陳壽凡,《人種改良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版,1928年五版。
    陳晳堯、余玉眉主編,《當代產科及產科護理學》,臺北:華榮圖書公司,1983。
    陸笑梅著,《新女性的日記》,出版地不詳:希望出版社,1937。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楊正典,《嚴復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萬青選,《男女婚姻衛生寶鑑》,上海:進化社,1916。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董冰,《老家舊事──李準夫人自述》,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詹石窗,《道教與女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廖育群,《歧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臺北:女書文化,1998。
    劉仲冬、張宗尹編著,《醫療社會學》,臺北:合記出版社,1991。
    劉富本,《嚴復的富強思想》,臺北:文景出版社,1977。
    劉臨達,《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潘光旦,《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上海:上海書店,1989。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蔣夢麟,《西潮》,臺北:世界書局,1960。
    衛楚材,《公共衛生》,上海:亞細亞書局,1935。
    鄭永福、呂美頤,《中國婦女運動》,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鄧鐵濤、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魯霞,《改造舊產婆經驗介紹》,濟南:出版者不詳,1951。
    霍仲厚等編,《百年醫學科技進展》,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駱業祺,《中國鞋文化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鮑紹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
    薛德焴著,《人體生理學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瞿紹衡,《接生者對於初生兒臍出血及產婦急死之責任問題》,上海:生生醫院,1934。
    瞿紹衡,《增訂產科學講義生理篇》,上海:生生醫院,1939。
    瞿紹衡,《增訂產科學講義病理篇》,上海:生生醫院,1939。
    藍釆風、廖榮利合著,《醫療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1998。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嚴仁英編,《楊崇瑞博士百誕辰百年紀念》,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0。
    嚴洪昌,《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蘇儀貞,《婦女生育論》,上海:中華書局,1922。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顧壽白,《生理衛生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初版,1930年第153版。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出版社,1982。
    今淵恒壽原著,華文祺、丁福保譯,《分娩產褥生理篇》,上海:醫學書局,宣統元年初版,1918年再版。
    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岡本隆三,《纏足物語》,東京:東方書店,1986。
    馬君武譯,《達爾文物種原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臺三版。
    高彥頣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馮客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羅芙芸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A.M.柯崙泰著,沈茲九、羅瓊譯,《新婦女論》,北京:三聯書店,1951。
    Bullough, Vern L. & Bonnie Bullough原著,戚堅衛譯,《性態度:神話與真實》,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Chalfant, H. Paul、蔡勇美等合著,《醫療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Cohen , Paul A.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Foucault, Michel原著,劉北成、楊遠櫻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J.S.露絲、K.J.W.威爾遜原著,洪茂雄譯,《解剖生理學》,臺北:徐氏基金會,1963。
    Kramer, Klaus等著,江帆等譯,《歐洲洗浴文化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M.艾瑟‧哈婷著,蒙子等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Schwartz, Benjamin著,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Zacks, Richard著,李斯譯,《西方歷史秘密檔案》,臺北:究竟出版社,2003。
    Zanden, James W. Vander著,周念縈譯,《人類發展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
    (二)論文
    孔淑真,〈中國古代婦產科學發展史〉,《中華醫史雜誌》12:1,北京:1982.02。
    孔淑真,〈陝甘寧邊區的婦嬰衛生(1937-1949)〉,《中華醫史雜誌》16:2,北京:1986.02。
    方靖,〈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醫學院──夏葛醫院〉,《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廣州:2002.03。
    牛亞華,〈《泰西人身說》與《人身圖說》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5:1,北京:2006.01。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3:3,臺北:2002.09。
    王惠姬,〈廿世紀上半葉留美女生與中國體育的開展(1900-1949)〉,《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嘉義:2004.12。
    王蘇莉,〈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河南中醫》2004:6,商丘:2004.06。
    朱浤源,〈從族國到國族: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與言》30:2,臺北:1992.06。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24期,臺北:1999.12。
    吳展良,〈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嚴復與西方大師的演化觀點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56期,臺北:2002.05。
    吳笑山,〈淺談中國古代「正本」優生觀〉,《瀋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4,瀋陽:2000.04。
    吳康,〈晚清今文學家之進化思想〉,《東方雜誌》復刊3:8,臺北:1970.02。
    呂士朋,〈辛亥前十餘年間女學的倡導〉,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3),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
    李今庸,〈論我國古代的優生優育〉,《中醫藥通報》2002:3,廈門:2003.03。
    李貞德,〈《醫心方》論「婦人諸病所由」及其相關問題〉,《清華學報》34:2,新竹:2004.12。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8:2,臺北:1997.06。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1999.06。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方中的忌見婦人與女體為藥〉,《新史學》13:4,臺北:2002.12。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7:3,臺北:1986.09。
    李傳斌,〈李鴻章與近代西醫〉,《安徽史學》2001:03,合肥:2001.03。
    李輝,〈從「五族共和」到「多元一體」:國族理論的遺傳實證〉,《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5期,臺北:2005.05。
    沈松僑,〈召喚沈默的亡者:我們需要怎樣的國族歷史?〉,《臺灣社會研究》第57期,臺北:2005.03。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臺北:1997.12。
    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學評》第3期,臺北:2002.12。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臺北:2000.06。
    沈松僑,〈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0:4,臺北:2002.12。
    周春燕,〈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周耀華、喻國華著,〈專家再倡立式分娩〉,《醫藥世界》1999:2,北京:1999.02。
    林秋敏,〈中國婦女纏足研究的概況〉,《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臺北:1996.08。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1。
    林家有,〈論孫中山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2005.02。
    林載爵,〈嚴復對自由的理解〉,《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臺中:1982.12。
    林維紅,〈清季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16期,臺北:1991.08。
    邵台新,〈嚴復在世局變動下的思維與作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反思〉,《輔仁歷史學報》第15期,臺北:2004.07。
    金耀基,〈民族主義與文化主義──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個衝突〉,《文化中國》1:3,加拿大Burnaby:1999.12。
    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01。
    夏俊生,〈楊崇瑞開拓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炎黃春秋》2007.08,北京:2007.08。
    徐高阮,〈嚴復型的權威主義及其同時人對此型思想的批評〉,收入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翁玲玲,〈漢人社會女性血餘論述初探:從不潔與禁忌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8月。
    郝先中,〈晚清中國對西洋醫學的認同〉,《學術月刊》2005:05,上海:2005.05。
    馬大正,〈晉代婦產科學術成就〉,《中國醫史雜誌》18:1,北京:1988.02。
    高波、莊雅玲,〈二十世紀初中國女子職業學校的類型〉,《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院報》17:1,石家莊:2005.02。
    張力,〈鄉村建設運動中的婦女啟蒙:江西農村服務區的個案研究〉,收入Ex Oriente Lux: Ksiega Pamiatkowa dla Romana Slawinskiego , Warszawa: Kraków, 2006.06.
    張孔文、張虹,〈中國古代優生思想文獻考〉,《中醫文獻雜誌》1997:1,上海:1997.01。
    張志斌,〈明代助產手法的進步及其評價〉,《中華醫史雜誌》29:2,北京:1999:04。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醫事衛生顧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臺北:2004.12。
    梁其姿,〈前近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從業者〉,收入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1,臺北:2001.06。
    許慧琦,〈一九三○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第4期,花蓮:2002.07。
    郭正昭,〈從演化論探析嚴復型危機感的意理結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臺北:1978.06。
    郭正昭,〈達爾文主義與中國〉,收入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
    郭正昭,〈嚴復〉,收入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第8冊。
    郭君雙、田代華,〈閻純璽與《胎產心法》〉,《中華醫史雜誌》20:3,北京:1990.03。
    陳存仁,〈女性酷刑纏足考〉,《傳記文學》62:1,臺北:1993.01。
    陳勝崑,〈中國新醫學教育及公共衛生史〉,《當代醫學》3:6,臺北:1976.06。
    陳勝崑,〈進化論在中國〉,《綜合月刊》第157期,臺北:1981.12,頁129-132。
    陸翔、陸兵,〈我國近代醫學教育家汪自新傳略〉,《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3:5,合肥:2000.06。
    曾時新,〈晉代女名醫鮑姑〉,《中華醫史雜誌》11:2,北京:1981.02。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33卷,臺北:2000.06。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臺北:1993.06。
    游鑑明,〈近代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7:4,臺北:1996.12。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1920-19年代)〉,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1927-1937):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32卷,臺北:1999.12。
    游鑑明,〈媒體與近代中國的女子體育〉,收入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16〉,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下冊,臺北:1988.12。
    黃金麟,〈醜怪的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臺北:1998.06。
    黃康顯,〈進化論思想在中國的流傳〉,《幼獅學誌》18:4,臺北:1985:10。
    黃康顯,〈進化論思想與清末革命思潮〉,《近代中國》第38期,臺北:1983.12。
    黃康顯,〈嚴復所承受赫胥黎的變的觀念:維新運動的原動力〉,《大陸雜誌》66:6,臺北:1983.06。
    黃啟臣,〈澳門是十六至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行政》第6期,澳門:澳門政府,1989.10。
    黃慶林,〈國民政府時期的公醫制度〉,《南都學壇》25:1,南陽:2005.01。
    楊紅星、王華玲,〈留美醫學生楊崇瑞與中國婦嬰衛生事業的近代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2,徐州:2007.03。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09。
    楊瑞松,〈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5.05。
    葛兆光,〈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賈伸,〈中華婦女性纏足考〉,見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
    達美君、張寧,〈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成書年代述考(續完)〉,《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01,上海:1994.07。
    達美君、張寧,〈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成書年代述考〉,《上海中醫藥雜誌》,1994:07,上海:1994.07。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臺北:2004.06。
    雷慧兒,〈富強之道:嚴復的威權政治思想與困境〉,《思與言》30:3,臺北:1992.09。
    熊秉真,〈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入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劉人鵬,〈「西方美人」慾望裡的「中國」與「二萬萬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國族與「婦女」〉,《清華學報》30:1,新竹:2000.03。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臺北:2001.10。
    劉暉楨,〈近代著名中醫婦產科醫家與著作〉,《中華醫史雜誌》28:4,北京:1998:10。
    潘光哲,〈近現代中國「改造國民論」的討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9期,臺北:1995.03。
    潘光哲,〈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勢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臺北:2006.09。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新史學》10:3,臺北:1999.9。
    衛生部婦幼衛生司,〈開創我國現代婦幼衛生事業的先驅楊崇瑞博士〉,《中國婦幼保健》6:6,北京:1991.06。
    鄭金生,〈明代女醫談允賢及其醫案《女醫雜言》〉,《中華醫史雜誌》29:3,北京:1999.07。
    鄭曉薇,〈生產減痛大成功〉,《媽咪寶貝》第39期,臺北:2003.09。
    鄧義英,〈《胎產書》整理標點辨誤〉,《成都師專學報》2001.1,成都:2001.01。
    盧平,〈西醫東漸後我國近代的女子醫學教育〉,《中華醫史雜誌》29:1,北京:1999.01。
    蕭溫溫,〈中國近代西醫婦科學史〉,《中華醫史雜誌》25:3,北京:1995.07。
    蕭溫溫,〈中國近代西醫產科學史〉,《中華醫史雜誌》25:4,北京:中華醫學會,1995.10。
    鮑家麟,〈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思想(1898-1911)〉,《中華學報》1:1,臺北:1974.01。
    謝劍,〈中華國族的形成及多元異質性〉,《二十一世紀》第6期,香港:1993.04。
    瞿立鶴,〈清末軍國民教育思潮〉,《師大學報》第29期,臺北:1984.06。
    魏貽光,〈陳自明對中醫產科學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28:1,北京:1998:01。
    羅志田,〈夷夏之辨的開放與封閉〉,收入《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余新忠,〈清末における「衛生」概念の展開〉,《東洋史研究》64:3,東京:2005.12。
    溝口雄三,〈中國民權思想的特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9期,1990.03。
    角田秀雄,〈臺灣婦人ノ骨盤ニ就ニ竝生體計測〉,《臺灣醫學會雜誌》4:29,臺北:1905。
    詹姆斯.格蘭特,〈紀念楊崇瑞博士〉,《中國婦幼保健》6:6,北京:1991.06。
    Barlow, Tani E(白露)原著,苗延威譯,〈有所需求:一九二○年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女性〉,收入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Furth, Charlotte著,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新史學》10:4,臺北:1999.12。
    Judge, Joan著,孫慧敏譯,〈改造國家──晚清的教科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12:2,臺北:2001.06。
    (三)西文論著
    Barnes, Robert. Medical and Surgical: Disease of Women. Philadelphia: Henry c. Lea,1878.
    Bray, Francesca.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Bynum, W.F.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Croll, Elisabeth Joan. Femin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 London, Henley, &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Delaney, Janice, Mary Jane Lupton and Emily Touth. The Curse: A Cultural History of Menstruation. New York: E.P. Dutton & CO., INC., 1976.
    DikÖtter, Frank. Sex,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5.
    DikÖtter, Frank. Imperfect Conceptions: Medical Knowledge, Birth Defects and Eugenics in China. London: Hurst & Company, 1998.
    Donnison, Jean. Midwives and Medical Men: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the Control of Childbirth. London: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1988.
    Doyal, Lesley. What Makes Women Sick: Gender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5.
    Evenden, Doreen. The Midwives of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Furth, Charlotte.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Jackson, Beverley. Splendid Slippers: A Thousand Years of an Erotic Tradition. Berkeley, California: Ten Speed Press, 1997.
    Leung, Angela Ki Che, ed. Medicine For Women In Imperial China. Leiden; Boston: Brill, 2006.
    Levy, Howard S. Chinese Footbinding: The History of a Curious Erotic Custom. New York: Integral Publishing, 1966.
    Moscucci, Ornella. The Science of Woman: Gynecology and Gender in England. 1800-1929.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Ogle, Maureen. All the Modern Conveniences: American Household Plumbing, 1840-1890.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Palmer, Bachel Lynn & Sarah K. Greenberg. Facts and Frauds in Woman’s Hygiene: A Medical Guide Against Misleading Claims and Dangerous Products., New York: The Vanguard Press, 1936.
    Porter, Roy & Lesley Hall. The Facts of Life: The Creation of Sexual Knowledge in Britain, 1650-1950.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Wertz, Richard W. and Dorothy C. Wertz. Lying-In: A History of Childbirth in Americ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7.
    Williams, Simon J.& Michael Calnan ed. Modern Medicine: Lay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London: UCL Press, 1996.
    Yip, Ka-che. Health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 1928-1937. Ann Arbor, Mich.: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5.
    Chen , Jia-Yuh. “A Microbiological Study of Neonatal Conjunctivitis,” Acta Paediatrica Sinica 27:6, Taipei:1986.12.
    Furth, Charlotte. “Blood, Body, and Gender: Medical Images of the Female Condition in China, 1600-1850,” Chinese Science 7, Los Angeles: 1986.
    (四)網路資料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專業志》,第10篇,〈醫學教育〉,網址如下:http://72.14.253.104/search?q=cache:Fo8gehvRccsJ: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643/node67657/node67735/node67909/userobject1ai65244.html+%E7%94%9F%E7%94%9F%E5%8A%A9%E7%94%A2%E5%AD%B8%E6%A0%A1&hl=zh-TW&ct=clnk&cd=2&gl=tw
    大英線上百科全書,「腦內啡(endorphin)」條,網址:http://www.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24317&db=big5&q=endorphin
    中國網,〈零的記錄與東亞病夫〉,2003.01,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62825.htm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網頁,2007.05.30,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01/0023_001.htm
    天津文化信息網,〈誕生禮〉,2007.10,網址:http://www.tjwh.gov.cn/shwh/mjwh/minsu/rslyms/rslyms1.htm
    佛教世界論壇,〈血污池的因緣〉,2007.05.17,網址:
    http://www.foworld.com.cn/viewthread.php?tid=2526&extra=page%3D3
    馬羽飛、程國明,〈打碎把婦女變為生育機器枷鎖〉,《發現廣州》第14期,2006.05.18,網址: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gzzz/fxgz/200605180623.asp
    張海,〈愛嬰醫院──盧灣區婦幼保健院(中德醫院)〉,2003.01.16,上海檔案信息網:http://www.archives.sh.cn/shcbq/kjwt/200301160125.htm
    陳鳳林,〈人性化的分娩方式〉,《媽咪寶貝》,2008.01.16,網址:
    http://www.lilywed.cn/forum/thread-38852-1-10.html
    臺灣脊椎中心網站:http://taiwanspinecenter.com.tw/tsc_c/education/spine_anatomy/anatomy_lesson.htm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50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5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3502101.pdf33KbAdobe PDF21462检视/开启
    53502102.pdf85KbAdobe PDF21345检视/开启
    53502103.pdf109KbAdobe PDF21486检视/开启
    53502104.pdf161KbAdobe PDF21305检视/开启
    53502105.pdf166KbAdobe PDF21617检视/开启
    53502106.pdf109KbAdobe PDF21073检视/开启
    53502107.pdf624KbAdobe PDF23499检视/开启
    53502108.pdf1469KbAdobe PDF26026检视/开启
    53502109.pdf2327KbAdobe PDF210232检视/开启
    53502110.pdf2390KbAdobe PDF211992检视/开启
    53502111.pdf1177KbAdobe PDF25781检视/开启
    53502112.pdf1588KbAdobe PDF23360检视/开启
    53502113.pdf265KbAdobe PDF22132检视/开启
    53502114.pdf429KbAdobe PDF2210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