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825759      Online Users : 4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77


    Title: 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
    A Study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uthors: 高念祖
    Kao, Nien-Tsu
    Contributors: 朱新民
    Chu,Shin-Min
    高念祖
    Kao, Nien-Tsu
    Keywords: 軍事外交
    軍事交流
    軍事合作
    亞太安全
    Military Diplomacy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7:51:18 (UTC+8)
    Abstract: 冷戰後,中共外交作為上已有重視軍事外交的趨勢,一方面是由於軍事關係原本即為雙邊關係的一環;另一方面,軍事上的交流與合作同樣會有戰略上的意涵,可供中共加以運用。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全面的認識,從中了解其在中共總體外交作為上扮演何種角色。論文首先對「軍事外交」此一概念做出釐清,解釋其在冷戰後發展之原因。並對中共軍事外交做一回顧與介紹中共執行軍事外交的組織架構,且分析其目的。其次,了解冷戰後中共外交政策上的思維與軍事戰略,藉此觀察中共軍事外交在外交政策與軍事戰略中的角色,對中共軍事外交有一背景上的認識。並從儀式性的軍事交往深入到戰略層面行動,以及長期的職業軍事教育交流、非傳統安全領域之合作與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從中探究出其發展上的機遇與挑戰,並以外部衝擊與內部限制作為分析的分水嶺。最後綜合歸納出中共軍事外交對內外的影響。
    研究發現中共軍事外交日漸蓬勃有其國內外大環境配合,但同時也受其制約,而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更趨靈活,在發展的層面日漸擴大,並融合進中共的中長程目標,對我國的威脅將與日俱增。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21世紀研究會編,張明敏、黃仰雯譯,民族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
    王普豐等著,現代國防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編,世界經濟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平可夫,外向型的中國軍隊―中共對外的諜報、用兵能力與軍事交流。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2001年。
    田禾、周方冶,泰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朱新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980年。
    朱成虎編,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1999年。
    朱鋒,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與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松柏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安豐雄等,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任曉、沈丁立編,保守主義理念與美國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聯,2003年。
    李登科等著,國際政治。台北:空大,1996年。
    李霖、劉漢榮,國際武器貿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李而炳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少軍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壽初,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1994年。
    何新,全球戰略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2003年。
    吳寄男、陳鴻斌,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周煦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所,1994年。
    周陽山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台北:陸委會,200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93年。
    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星光,1996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臺灣學生,1999年。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1999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胡鞍鋼編,中國:東亞一體化新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起華,戰時政治行為。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
    畢雲皓編,中共武力。台北:雲皓,1997年。
    許嘉編,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2000年。
    張亞中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榮榮、王新弘編,中國經濟增長:制度性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1995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1996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1998年。
    賀俊起編,國防的多維結構。北京:國防大學,1989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傅仁坤編,發現中亞。台北,三文印書館,2005年。
    曾令良、饒戈平編,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曾章瑞等著,全民國防概論。台北:空大,2006年。
    詹皓名,Y2K國軍武裝報告書。台北:雲皓,2000年。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自版,2003年。
    劉義昌編,高技術戰爭論。北京:中央軍事科學院,1993年。
    趙明義,當代國際法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廖宜方,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04年。
    閻學通、金德湘編,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閭小波編,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
    叢文勝等編,法律戰100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安全合作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Axelrod, Alan著,賈士蘅譯,美國史:深入淺出普及本。台北:臺灣商務,2005年。
    Beaufre, And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1996年。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
    Cassidy, Robert M.著,楊紫函譯,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Clausewitz著,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1996年。
    Collins, Alan著,楊紫函譯,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Flanagan, Stephen J.& Maryi, Michael E.編,方淑惠、余佳玲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Goldstein, John S.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Green, Michael J.& Cronin, Patrick M.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等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
    Holsti, K. J.著,李偉成、譚溯澄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1988年。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7年。
    Nordlinger, Eric著,洪陸訓譯,軍人與政治。台北:時英,2002年。
    Pumphrey, Carolyn W編,中共在亞洲崛起的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Puska, Susan M.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二)期刊論文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頁81~95。
    丁樹範,「中國大陸的國防工業及其軍事力量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2000年,頁1~18。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卷第2期。2001年,頁1~27。
    丁樹範,「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頁57~80。
    丁樹範,「市場因素與一九九○年代以後中國裝備體系的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頁29~52。
    丁樹範,「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3期。2006年,頁1~18。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頁45~62。
    于強,「中國軍事外交顯現新活力」,環球軍事,2005年第21期。頁4~6。
    文琦,「中外聯合軍演回望」,環球軍事,2005年第17期。頁17。
    王宏彬、倪峰,「美日同盟與亞太地區安全」,當代亞太,1998年第3期。頁3~8。
    王定士,「『中』俄戰略下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第1卷第4期。2000年,頁111~154。
    王雨霏,「新中國50年軍事外交的回顧與思考」,軍事歷史,2000年第1期。頁28~31。
    王安,「關於軍事管理革命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國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頁14~18。
    王海峰、王菁,「冷戰後中美軍事交流與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4期。頁87~92。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2001年,頁81~96。
    方軍祥,「中國與東盟: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現狀與意義」,南洋問題研究,2005年第4期。頁26~30。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2000年,頁147~164。
    古宏寬,「軍事外交在局部戰爭中的作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年第2期。頁73~75。
    李明,「冷戰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65~94。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頁57~82。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與以色列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97~118。
    李承紅,「中俄技術合作:回顧與展望」,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4期。頁19~25。
    李重軍,「試論鄧小平軍事外交思想」,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31~35。
    李偉、趙海潮,「透視俄羅斯國防工業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國防技術基礎,2006年第12期。頁31~34。
    朱聽昌,「論中國睦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國際政治,2001年第2期。頁12~18。
    朱之江,「論非戰爭軍事行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111期。頁83~86。
    任向群,「中美軍事交流走向務實」,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第48期。頁56~57。
    向冬梅、武喜晨、曾憲光,「美日同盟涉台條款的強化及其對台灣問題的影響」,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頁107~109。
    妠琳,「蒙古的『多支點』外交戰略」,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3卷第2期。2004年,頁55~72。
    吳明傑,「1989年後中共人民解放軍對外交流情況研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頁14。
    吳建德,「中共推動軍事外交戰略研究」,中共研究,第34卷第3期。2000年,頁82~97。
    吳正偉,「兩岸在華美軍售問題上的交鋒與迷思」,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頁59~68。
    沈偉烈,「關於地緣政治學研究內容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01年,頁58。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2003年,頁12~27。
    汪毓瑋,「對中共研究美國新軍事變革及其影響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93年夏。2004年,頁23~46。
    何漢理,「美國在台海爭議中的角色」,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頁1~1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頁23~3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1~32。
    周世雄,「冷戰後中共與西歐國家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147~160。
    周明先、楊曉斌,「論武術在對外軍事交流中的作用」,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頁93~95。
    尚前宏,「中國在亞太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5期。頁37~42。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頁33~53。
    林文程,「冷戰後中共與非洲國家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163~182。
    林正義,「中共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外交:解放軍外交」,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5期。1997年,頁8~9。
    林正義,「美台軍事合作關係的隱憂」,戰略安全研析,第20期。2006年,頁26~28。
    林碧炤,「我國推展全民國防應努力的方向」,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2001年,頁131~134。
    林超倫,「『中』俄首度聯合軍演之探討」,國防雜誌,第20卷第12期。2005年,頁104~110。
    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叢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4期。2006年,頁49~68。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期。2000年,頁73~84。
    林麗香,「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7卷第6期。2001年,頁58~79。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頁37~53。
    林麗香,「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92。
    祖彥、向冬梅,「冷戰後美日同盟在台灣問題上的差異」,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11期。頁95~96。
    姜家雄,「冷戰後中共與伊朗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121~144。
    姚中原,「歐盟擬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之探討—析論解禁對臺海安全的衝擊與影
    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頁96~102。
    姚順斌,「創新軍事教育牽引軍事人才培養」,繼續教育,2005年第1期。頁38~40。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4期。2004年,頁25~60。
    胡敏遠,「從結構現實主義論印度國家安全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2004年,頁31~38。
    胡敏遠,「俄羅斯『反恐』政策之研析―『非傳統安全論』的觀點」,國防雜誌,第20卷第9期。2005年,頁93~103。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頁19~48。
    時殷弘,「關於台灣的幾項必須正視的大戰略問題」,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2期。頁27~32。
    孫煒,「人力資源政策轉型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頁125~144。
    徐偉地、郭新寧,「亞太安全對話合作機制與中國亞太安全利益」,太平洋學報,2001年第1期。頁83~90。
    席代麟,「中俄夥伴戰略對亞太安全的衝擊」,俄羅斯學報,第4期。2005年,頁1~28。
    馬鼎盛,「中美軍事外交述評」,同舟共進,2006年第11期。頁34~36。
    唐永勝,「中國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9期。頁39~44。
    唐仁俊,「解放軍空軍戰略之發展與演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頁27~44。
    許志嘉,「中共對台軍事孤立策略與效果」,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71~106。
    連弘宜,「俄國亞太政策的演進與前瞻―以東北亞安全及經濟合作為例」,政治學報,第34期。2002年,頁97~122。
    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2006年,頁71~103。
    郭真,「當代美國軍事外交的傳統與調整探析」,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124~126。
    曹筱陽,「美日同盟:面向21世紀的全面調整」,當代亞太,2006年第9期。頁31~38。
    張慧玉,「透視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9期。頁46~49。
    張慧玉,「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貢獻」,武警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頁30~32。
    張禕,「冷戰後日本亞太軍事外交研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頁4。
    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頁16~58。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1999年,頁1~25。
    陳佩堯,「亞太安全與中國」,東北亞論壇,2000年第4期。頁21~24。
    陳志洪,「江澤民時期中共黨軍關係」,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頁67~73。
    陳新建,「江澤民軍事戰略調整的思想探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7卷第6期。2004年,頁14~18。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台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頁1~21。
    陳曉和、陸嘉,「我國國防工業面臨的全球化挑戰及其對策」,軍事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2006年,頁29~31。
    陳子平,「『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演之戰略意涵研析」,國防雜誌,第21卷第1期。2006年,頁22~29。
    黃奎博等著,中共南亞、東南亞睦鄰政策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政策報告
    No.920009。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頁1~25。
    黃財官,「中共與我國防教育之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2006年,頁220~231。
    傅慰孤主持,「中共與俄羅斯軍演面面觀~上」,中共研究,第39卷第9期。2005年,頁111~127。
    傅慰孤主持,「中共與俄羅斯軍演面面觀~下」,中共研究,第39卷第9期。2005年,頁105~123。
    曾慶華,「『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93年冬。2004年,頁36~68。
    馮嘉惠,「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107。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頁83~93。
    楊志恆,「中共與南海周邊主要國家的軍事交流」,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9期。1997年,頁6~8。
    楊志恆,「冷戰後中共對泰國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1998年,頁47~62。
    楊運忠,「日本的周邊軍事外交」,日本學刊,1998年第5期。頁28~43。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第11期。1999年,頁145~179。
    楊仁飛,「麻六甲海峽的最新發展及對南海問題的啟示」,東南亞縱橫,2004年第9期。頁38~42。
    楊仕樂,「中國威脅?經濟互賴與中國大陸的武力使用」,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107~135。
    詹秋貴,「外購亦或自製?台灣國防科技發展策略的迷思與期許」,全球防衛雜誌,第222期。2003年,頁72~79。
    敬永生,「胡溫體制下中共軍事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頁145~147。
    劉德海,「澳洲與中國關係近況之剖析」,澳洲研究,第6期。2005年,頁175~200。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國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40~41。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意涵」,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2002年,頁121~131。
    劉振安,「小布希時期美中軍事交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頁23~43。
    劉恩東,「論當前中美關係的特性」,新遠見,2006年第10期。頁42~48。
    劉宜友,「對中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2006年,頁195~205。
    廖文中,「中共軍隊建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頁69~81。
    蔡裕明,「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探究」,逢甲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頁303~325。
    蔡裕明,「2004年中法海軍聯合軍事演習及其意涵」,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頁43~55。
    蔡明彥,「俄中軍事合作關係的發展與影響」,俄羅斯學報,第5期。2006年,頁1~22。
    閻理,「軍事革命與高等軍事教育發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頁90~93。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頁33~54。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頁53~79。
    張貴洪,「印度對中國崛起的看法和反應」,南亞研究,第1期。2005年,頁27~32。
    張慶國,「我國國防工業轉型及發展政策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2005年,頁94~99。
    衛靈,「論印度安全戰略與印度安全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5~7。
    賴岳謙,「促進我國與歐洲之軍事交流」,國策專刊,第12期。1999年,頁6~8。
    韓默,「『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頁3~5。
    謝昌生,「江澤民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戰略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1999年,頁14~27。
    謝雷、林孝誠,「新軍事變革條件下我軍後勤安全管理的戰略思考」,領導科學,2004年12期。頁38~39。
    謝復剛,「共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院校人才教育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期。2005年,頁73~85。
    羅勝雄,「俄『中』合作對台海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8卷第10期。2004年,頁65~75。
    譚躍進,「新軍事變革與軍事管理革命」,國防科技,2007年第1期。頁6~12。
    (三)報紙資料
    「國際軍事交流項目曝光--臺軍想與十幾國拉關係」,環球時報,2004年9月3日,版10。
    (四)網路資料
    「中國政府白皮書」,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book/index.ht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尖端科技軍事新聞電子報。<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3572>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len, Kenneth W. & McVadon, Eric A.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9.
    Barston, R.P. Modern Diplomacy. London: Longman, 1997.
    Bates, Gill & Matthew, Oresman. China`s New Journey to the Wes t. Washington, D.C.: The CSIS Press, 2003.
    Baylis, John ed.,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Oxford, 2002.
    Bert, Wayne.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A Changing of the Guar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Byman, Daniel & Cliff, Roger. China’s Arms Sales 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99.
    Burles, Mark. 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99.
    Buzan, Barry & Foot, Rosemary. Does China matter? a reassessment : essays in memory of Gerald Segal. London: Routledge, 2004.
    Chaaese, A. ed., The Current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of Force. Bosy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86.
    Chan, Steve Clark, Cal & Lam, Danny. 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East Asia`s Political. Economies Reconsidered. New York: St. Martin`s,1998.
    Chang, King-yuh 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 in Asia-Pacific. Taipei: Foundation on International and Cross-Strait Studies, 2003.
    Cimbala, Stephen J. Force and Diplomacy in the Future. New York: Praeger,.
    Craig, Gordon A. & George, Alexander L. 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3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Fishman, Ted C. China, 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New York: Scribner, 2005.
    Gill, Bates. Chinese Arms Transfer: Purposes, Patterns, and Prospects in the New World Order.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 1992.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Goldwin, Robert A. ed., Why Foreign Aid?.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3.
    Gunness, Kristen.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an Era of Change.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9.
    Gurtov, Mel & Hwang, Byong-Moo. China`s security :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Lin, Yifn ed.,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Medeiros, Evan S. Cliff, Roger. Crane, Keith & Mulvenon, James C.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efense Industry.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5.
    Mulvenon, James C. & Yang, Richard. ed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in the Post-Mao Era.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1.
    Nye, Joseph S. 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1997.
    Payne, Keith B. Deterrence in the Secind Nuclear Age.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6.
    Kegley, Charles W. Wittkopf, Eugene R. & Scott, James 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attern and Process. New York:Wadsworth, 2003.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Foresman: Little Brown, 1989.
    Klare, Michael T. & Thomas, Daniel C. eds., World Security.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4.
    Scobell, Andrew.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 Washington: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2002.
    Scobell, Andrew. China’s Use of Military Force: Beyond the Great Wall and the Long.Mar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Scobell, Andrew & Wortzel, Larry M.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Carlisl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Army War College, 2004.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Shambaugh, David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Smil, Vaclav. China’s Past, China’s Future: Energy, Food,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
    Snyder, Craig A. ed., Contemporary Security and Strategy.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 Yearbook 2003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Swaine, Michael D. & Tellis, 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0.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1979.
    Williams, Phill. Contemporary Strategy. New York:Holmes & Meier Pubglishers, Inc.,1982.
    (二)期刊論文
    Abramowitz, Morton & Bosworth, Stephen. “Adjusting to the New Asia,”Foreign Affairs, Vol.82, No.4 (July/August 2003), pp.119-131.
    Ball, Desmond. “Arms and Affluence: Military Acquis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3 (Winter 1993-94), pp.78-112.
    Betts, Richard K. “Wealth, Power and Instability: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3 (Winter 1993-94), pp.34-77.
    Campbell, Kurt & Weitz, Richard. “The Limits of U.S.-China Military Cooperation: Lessons from 1995-1999,”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9, No.1 (Winter 2005-06), pp.169-186.
    Chellaney, Brahma. “Forestalling Strategic Conflict in Asi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169, No.9 (Nov. 2006), pp.29-33.
    Christensen, Thomas J.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 (1999),pp.49-80.
    Christensen, Thomas J.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Spring 2001), pp.5-40.
    Christensen, Thomas J. “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 The Rise of Chona’s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1, No.1 (Summer 2006), pp.81-126.
    Fravel, M. Taylor. “Regime In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Explaining China’s Compromise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0, No.2 (Fall 2005), pp.46-83.
    Friedberg, Aaron L. “Ripe for Rivalry: Prospect s of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3 (Winter 1993-1994),pp.5-33.
    Friedberg, Aaron L.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oict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0, No.2 (Fall 2005),pp.7-45.
    Feigenbaum, Evan A. “Who`s Behind China`s High-Technology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1 (Summer 1999),pp.95-126.
    Gill, Bates & Kleiber, Martin. “China`s Space Odyssey : What the Antisatellite Test Reveals About Decision-Making in Beijing,”Foreign Affairs, Vol.86, No.3 (May/June 2007), pp.2-6.
    Goldstein, Avery.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68, (December 2001), pp.835-864.
    Glaser, Charles L. “When Are Arms Races Dangerous? Rational versus Arm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8, No.4 (Spring 2004), pp.44-84.
    Glosny, Michael A. “Strangulation from the Sea? A PRC Submarine Blockade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8, No.4 (Spring 2004),pp.125-160.
    Goh, Evelyn. “Mee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The U.S. in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Policy Studies, No.16 (April 2005),pp.36-39.
    Goldstein, Lyle & Murray, William. “Undersea Dragons: China’s Maturing Submarine For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8, No.4 (Spring 2004), pp.161-196.
    Ji, You. “China’s Enhanced Military Diplomacy: General Cao’s Asian Tour,” China Brief, Vol.6, No.9 (2006), pp.3-4.
    Kang, David C.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 (Spring 2003), pp.57-85.
    Kominek, Jiri. “China Seeks Czech Military Technology Through Europe’s Backdoor,” China Brief, Vol.5 No.23 (2005), pp.7-9.
    Krauthammer, Charles. “The Unipolar Moement Revisited,”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70 (Winter 2002-03), pp.5-17.
    Lampton, David M. “Th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86,No.1 (January/February 2007), pp.115-127.
    Nacht, Alexander. “U.S. Foreign Policy Strategi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8, No.3 (Summer 1995), pp.195-210.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Internatinal Security, Vol.23, No4 (Spring 1999), pp.84-118.
    Ross, Robert S. “Navigating the Taiwan Strait: Deterrence, Escalation Dominance, and U. S. - China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2 (Fall 2002), pp.48-85.
    Scalapino, Robert A. “Asia-Pacific security—the current balance of pow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8, No.3 (September 2004), pp.368-376.
    Scobell, Andrew. “The Chinese Cult of Defense,” Issues & Studies, Vol.37, No.5 (September/October 2001), pp.100-127.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 Ambivalent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3 (Winter 1999/2000), pp.52-79
    Shambaugh, David.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3 (Winter 2004/05), pp.64-99.
    Shea, Timothy C. “Transforming Military Diplomacy,”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38 (2005), pp.49-52.
    Weitz, Richard. “Persistent Barriers to Sino-American Military Dialogue,” China Brief, Vol.6, No.18 (2006), pp.6-8.
    Zha, Daojio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Survival, Vol.48, No.1 (Spring 2006), pp.170-190.
    (三)官方文件
    U.K. MoD, “Defence Diplomacy”
    <www.mod.uk/NR/rdonlyres/BB03F0E7-1F85-4E7B-B7EB-4F0418152932/0/polpaper1_def_dip.pdf>(2000).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china.html>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china.html>
    (四)網路資料
    Babbin, Jed. “China Building Military at Pace Last Seen in 1930s Germany,” Human Events, (May 24, 2006).
    <http://www.humanevents.com/article.php?id=15075>
    Bakshi, Jyotsna. “Russia-China Military-Technical
    Cooperation:Implications For India,” Strategic Analysis, Vol.XXIV No.4 (July 2000).
    <http://www.ciaonet.org/olj/sa/sa_jul00baj01.html>.
    Feuerberg, Gary. “China`s Strategy to Isolate and Overpower Taiwan,”China e-Lobby, (January 23, 2007).
    <http://china-e-lobby.blogspot.com/2007_01_01_archive.html>
    Horta, Loro. “Defense and Military Education: A Dimension of Chinese Power,” Power and Interest News, (September 29, 2006)<http://www.pinr.com/report.php?ac=view_report&report_id=562&language_id=1>
    Halloran, Richard. “One-letter change ends decades of military policy,”The Washington Times, (January 8, 2007).
    <http://washingtontimes.com/world/20070107-112850-8755r.htm>
    Hu, Timothy. “China marches forward,” Jane`s Defence News, (April 19,2007).<http://www.janes.com/defence/news/jdw/jdw070419_1_n.shtml>
    Huang, Chin-Hao & Sutter, Robert.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Military Diplomacy and China’s Soft Power,” CSIS.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0602qchina_asean.pdf>.
    Hutchison, Harold C. “North Korea Awakens the Sleeping Giant,” Strategy Page, (October 11, 2006).
    <http://www.strategypage.com/htmw/htproc/articles/20061011.aspx>
    Glaser, Bonnie. “U.S.-China Relations: Sustaining Cooperation: Security Matters Take Center Stage,”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Pacific Forum
    CSIS, (4th Quarter, 2002), pp.25-32.
    <http://www.ciaonet.org/olj/cpc/cpc_jan03c.pdf>.
    Jain, Purnendra. “Tokyo looks Down Under,” Asia Times Online, (August 22, 2006).<http://www.atimes.com/atimes/Japan/HH22Dh01.html>
    Li, Jinhui & Wang, Qian, “Military Diplomacy Projects Goodwill,”China.org.cn, (October 11, 2002).
    <http://www1.china.org.cn/english/2002/Oct/45453.htm>
    Madani, Abdullah Al. “A Chinese link to Middle East conflict,” Gulf News, (August 20, 2006).
    <http://www.gulfnews.com/opinion/columns/region/10061326.html>
    Pentagon, Al Pessin. “China Increasing Military Ties in Latin America as Law Restricts US Military,” Voice of America, (March 15,
    2006)<http://www.voanews.com/english/archive/2006-03/China-Increasing-Military-Ties-in-Latin-America-as-Law-Restricts-US-Military.cfm?CFID=143904818&CFTOKEN=28931186>
    Potts, David. “The Rise of Military Diplomacy: New Roles for the Defense Attaché,” Foreign Area Officer Association,
    <http://www.faoa.org/journal/pottsx00.html>.
    Sacharn, B. S. “Cooperation in Military Training as a Tool of Peacetime Military Diplomacy,” Strategic Analysis, Vol.XXVII, No.3 (2003). <http://www.ciaonet.org/olj/sa/sa_jul03/sa_jul03sab01.html>.
    Swaine, Michael D. & Kamphausen, Roy 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Strategic Asia (2005-06), pp.387-422. <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chapter.aspx?ID=194b332b-4143-4a25-9f0b-df142b3278f8>.
    Tatsumi, Yuhi. “Japan-China Relations: The Military Dimensi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pp.13-15.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issuesinsights_v06n19.pdf>
    Weitz, Richard. “Troubled partnership,” The Washington Times, (October 15, 2006).
    <http://washingtontimes.com/commentary/20061014-102318-7396r.htm>
    Weitz, Richard. “A military hot line would mean littl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pril 8, 2007)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7/04/08/opinion/edweitz.php>
    Willard, James E. “Military Diplomacy An Essential Tool for Foreign Policy at the Theater Strategic Level,” Storming Media,
    <http://www.stormingmedia.us/73/7380/A738054.html>.
    CIAO Colum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Online,<http://www.ciaonet.org>
    CSIS. <http://www.csis.org>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Foreign Policy. <http://www.foreignpolicy.org>
    RAND. <http://www.rand.org/index.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4253022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30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2201.pdf43KbAdobe PDF2941View/Open
    302202.pdf101KbAdobe PDF2997View/Open
    302203.pdf66KbAdobe PDF2980View/Open
    302204.pdf63KbAdobe PDF2885View/Open
    302205.pdf222KbAdobe PDF21045View/Open
    302206.pdf333KbAdobe PDF22281View/Open
    302207.pdf402KbAdobe PDF22256View/Open
    302208.pdf339KbAdobe PDF22347View/Open
    302209.pdf309KbAdobe PDF23723View/Open
    302210.pdf125KbAdobe PDF21174View/Open
    302211.pdf189KbAdobe PDF2132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