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6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48/140897 (78%)
造访人次 : 46100711      在线人数 : 7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64


    题名: 冷戰後中國的中亞政策:美國反恐戰爭後的影響
    作者: 黃心儀
    贡献者: 邱坤玄
    黃心儀
    关键词: 中國外交
    中亞
    能源安全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7 18:04:44 (UTC+8)
    摘要: 蘇聯在1991年的崩解,造成境內各加盟國的獨立,蘇聯南部的哈薩克與中亞其他四國也重新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蘇聯時期是以「中亞與哈薩克」(Srednyaya Azia i Kazakhastan: Middle Asia)稱呼該地區,中亞五國元首在1993年1月中亞五國首腦會議中,通過一致使用「中亞」(Central Asia)一詞做為地區統稱。 故以下本文所指的中亞五國是包含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塔吉克五個共和國。中亞五國宣佈獨立後,中國政府在1992年旋即承認中亞五國的獨立,並且派出高規格的政府代表團出訪,顯示中國政府相當重視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中亞地區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三國與中國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同時與中國的新疆地區邊界存在許多跨境民族,因此中亞地區的形勢變化與中國密切相關。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接合處,連接中國、俄羅斯、高加索與西亞,乃至歐洲,深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亞五國的獨立,外界首先注意到的是本地區的能源蘊藏豐富,據估計裡海(Caspian)地區的石油蘊藏約占全球8%,天然氣蘊藏量約占全球4.3%,其他例如水資源、稀有金屬等蘊藏量充沛,亦使得中亞地區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水漲船高。
    分析未來中國的中亞政策,必須從政治軍事安全合作、經貿合作領域以及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政治軍事安全合作領域上,中國與中亞國家從上海五國定期會晤機制開始,便有良好之互動經驗,中國將中亞視為穩定後院,西部安全環境穩定之餘,將有利於中國早日實現邁向海洋的東進政策。此外共同反對三股勢力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重心之一,對中國新疆地區情勢之穩定與否具關鍵性影響。中國與中亞的經貿合作,主要分為能源合作與雙邊貿易關係,中亞地區蘊含豐富能源,若能為中國所用,將可解決中國在經濟蓬勃發展過程中能源吃緊之難題,而雙邊經貿關係的開展,一方面中國新疆地區經濟獲得改善,一方面中亞可從中國取得經濟體制平和轉換之經驗,創造雙贏局面。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在中亞地區取得若干軍事基地,此舉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戰略環境,美軍駐紮中亞接鄰中國新疆最近的距離只有數十公里,對中國西北邊界安全造成不小的壓力。但美中關係仍須加入衡量其他因素,相信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間,中國將不會直接挑戰美國在中亞的政策;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導人一向視中美關係為中國外交關係的「重中之重」。中國雖然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大國,但是綜合國力遠不及美國,不管是政、經、軍領域均與美國有相當差距,不宜貿然正面挑戰美國。故可以預期中國日後的戰略設計將致力尋求與美國發展穩定、協作的友好關係,不到最後關頭,必然不會輕易地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大環境沒有正面挑戰美國的能力;從區域層次分析,中美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共同利益,特別是反恐合作,美國憂慮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肆虐,危及美國本土安全,中國則不喜見到中國境內的疆獨勢力以中亞地區為庇護所,故中美以反恐為合作基礎,開啟在本區域合作之先例,對雙方均有益處。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書
    Davis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olatt, Jonathan Perraton著;陳宗瑞、高少凡、許湘濤等譯,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4。
    丁建偉,地緣政治中的西北邊疆安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方永剛、唐復全,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王鳴野,美國的歐亞戰略與中南亞五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史帝文.梅茲(Steven Metz),美國戰略-美國四年期國防總體檢的議題與方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布里斯辛基,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
    吉姆.赫爾姆斯、詹姆斯.普里斯特主編,外交與威攝:美國對華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江紅,為石油而戰-美國石油霸權的歷史透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
    施子中、王文賢,911事件後美中俄三角關係之演變與對我影響。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社,2004。
    胡曼.佩馬尼(Hooman Peimani),虎視中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唐開太、陳麒安編,中亞情勢與上海合作組織。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研討會論文,2003。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徐亞清,中亞五國轉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郝文明,中國周邊國家民族狀況與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郝雨凡、王建偉、于濱、林志敏,瞬間的力量-“九一一”後的美國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社,2004。
    淡江大學,淡江大學第三波研究與學習手冊。台北:淡江大學,1996。
    許嘉,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著;閻學通、陳寒溪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
    趙常慶,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樓耀亮,中國國防面臨的地緣政治形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潘志平,中亞的民族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二)中文期刊
    孔祥富,「西部大開發: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卷第2期(2002),頁62-70。
    王圳,「重視發展區域合作推進與中亞的經貿交流」,研究與探索,第1期(2003),頁1-7。
    王年平、李玉順,「俄羅斯與土庫曼斯坦油氣投資與貿易市場分析」,石油科技論壇,第12期(2003),頁45-50。
    王克林,「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12期(2001),頁25-30。
    王承宗,「新疆維吾爾獨立運動與中國政策」,中國事務,第8期(2002),頁20-40。
    王桂芳,「美俄中亞戰略及其對中亞安全的影響」,國際論壇,第4卷第5期(2002),頁8-14。
    王海燕,「中亞與中國新疆:經濟合作關係」,收錄於潘志平編,2003走出陰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頁236-265。
    ______,「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的合作關係」,東歐中亞研究,第9期(2000),頁21-27。
    王啟明,「國際社會化與全球治理」,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頁1-28。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2期(2000),頁31-39。
    王新謙、吳鋒,「阿富汗戰爭後的□海能源與中亞地區國際關係」,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2002),頁20-24。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收錄於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295-297。
    田永祥、劉世麗,「俄羅斯境外俄羅斯人的現狀與問題」,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1994),頁61-65。
    石婧,「中國與中亞的安全合作」,新疆科學論壇,第6期(2002),頁41-43。
    石嵐,「影響新疆地區穩定的外部因素」,新疆社會科學,第1期(2003),頁74-80。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2002),頁44-47。
    ____,「積極開展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安全合作」,黨政幹部論壇,第1期(2002),頁39-41。
    朱起煌,「中亞油氣地緣政治新態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國際石油經濟,第10卷第11期(2002),頁32-39。
    朱萸,「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發展制約因素初探」,蒙藏地區現狀雙月報,第11卷第2期(2002),頁1-9。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頁3-48。
    ______,「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羅斯的新中亞政策」,新疆社會科學,第3期(2002),頁72-7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頁29-37。
    ______,「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頁1-14。
    ______,「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2000),頁24-35。
    ______,「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26卷11期 (2000),頁5-7。
    ______,「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頁1-32。
    何劍、劉偉麗,「透視美國介入中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背景」,東北財經大學學報,第六期(2002),頁19-25。
    何賢傑,「從中亞局勢看我國石油能源安全戰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2卷第2期(2002),頁130-132。
    余建華,「中亞的民族問題及其影響析論」,俄羅斯研究,第123期(2002),頁70-76。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2002),頁39-43。
    李文志,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台灣的安全戰略,東吳政治學報,2001年第13期,頁129-174。
    李文雲,「俄羅斯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力量」,人民論壇,第2期(2003),頁29-30。
    李玉順、樊利鈞、鄭德鵬,「土庫曼斯坦油氣投資環境與合作對策研究」,國際石油經濟,第11卷第8期(2003),頁39-42。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2003),頁55-68。
    李登科,「美國對華政策新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頁1-3。
    邢輝,「推進對哈經貿關係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第6期(2003),頁18-20。
    明居正,「面向21世紀的中共外交戰略:認知與對策」,收錄於宋國城主編,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 (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民91),頁215-354。
    林利民,「” 911”以來美國地緣戰略的調整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4),頁32-37。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頁21。
    侯松嶺、遲殿堂,「東南亞與中亞:中國在新世紀的地緣戰略選擇」,當代亞太,第4期(2003),頁9-15。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2002),頁2~7。
    柳正、劉永君,「烏茲別克斯坦油氣領域投資可行性分析」,國土資源,第9期(2003),頁47-49。
    胡敏遠,「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共國家利益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2期(2001),頁19-36。
    唐仁俊,「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2003),頁105-143。
    孫永祥、張晶,「關注哈薩克斯坦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中哈油氣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第5期(2003),頁1-5。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位置」,東歐中亞研究,第4期(2000),頁61-67。
    ______,「中亞地區美國難主沈浮」,瞭望新聞週刊,第24期(2000),頁58-59。
    ______,「當前中亞地區安全形勢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6期(2003),頁64-69。
    ______,「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2002),頁33-38。
    時殷弘,「當今中亞大國政治:出自中國視角的評估」,國際經濟評論,第7卷第8期(2003),頁61-64。
    祝政宏,「『911』事件後中亞地區局勢的新變化」,新疆社科論壇,第3期(2003),頁60-62。
    袁政,「日、中、伊、俄將參與土庫曼斯坦石油加工廠的改建」,中亞資訊,第6期(2003),頁46。
    馬明月,「伊扎布特組織在中亞的活動與新疆穩定」,收錄於潘志平主編,走出陰霾2003。(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頁147-159。
    高永久、徐亞清,「中亞國家獨立以來大國對中亞的爭奪」,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總第58期(2003),頁85-92。
    婁芳,「從里海石油之爭看俄羅斯的新能源戰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2003),頁60-65。
    常玢,「中亞國家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宗教因素」,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2000),頁49-54。
    張友國,「中亞利益格局中的美國與中國」,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3期(2004),頁21-25。
    張文木,「美國的石油地緣戰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地區安全」,戰略與管理,第二期(1998),頁100-104。
    張紹飛,「伊拉克戰爭與世界石油形勢」,石油化工技術經濟,第19卷第4期(2003),頁1-7。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頁33-55。
    ______,「上海合作組織反恐實踐的困境與前景」,收錄自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出版,2004),頁85-112。
    張繼業、章金波,「冷戰後美國中亞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2002),頁10-14。
    畢英賢,「中共與中亞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4),頁5-14。
    許湘濤,「獨立國協與中亞情勢發展對美中台互動之影響」,收錄於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社,2004),頁203-221。
    陳武駿,「剖析中國大陸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1),頁44-58。
    陳俊清、鍾堅,「中共能源政策初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2004),頁63-80。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第15卷第1期(2001),頁117-152。
    陳秀芝,「2003年中國石油狀況」,中國能源,第26卷第2期(2004),頁44-45。
    傅勇,「中亞在冷戰後國際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世界經濟研究,第1期(2002),頁60-65。
    鈕菊生、陸丕昭,「『911』事件一年來俄美在中亞的較量」,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2003),頁28-32。
    黃虹堯,「911事件後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2003),頁40-55。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1999),頁11-15。
    楊恕,「中亞的地緣政治-歷史與現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3卷第3期(2003),頁68-72。
    楊恕、汪金國,「中亞安全與阿富汗毒品」,東歐中亞研究,第4期(2001),頁58-61。
    葛騰飛,「美國與俄羅斯的中亞角逐」,國際論壇,第4卷第2期(2002),頁9-17。
    趙常慶,「中亞國家關係現狀探析」,國際觀察,第4期(2002),頁16-19。
    ______,「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濟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1期(2002),頁24-31。
    ______,「東盟、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當代亞太,第11期(2003),頁11-15。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第6期(2002),頁54-59。
    ______,「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第2期(2004),頁7-9。
    劉文燦、余學會,「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概況及對中亞地區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第30卷增刊(2002),頁39-42。
    劉美珍,「關於恐怖主義國內研究綜述」,湘潭工學院學報,第5卷第4期(2003),頁16-20。
    劉桂玲,「俄羅斯調整中亞政策」,國際資料訊息,第2期(2001),頁1-3。
    劉華秋,「布希政府全面調整核戰略」,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與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頁205-216。
    潘志平,「新疆的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歷史與現狀的考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3卷第3期(2003),頁57-67。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頁129-165。
    蔡瑋,「冷戰後的國際恐怖主義:趨勢與挑戰」,收錄於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出版,2004),頁7-30。
    鄧小平,「國際形勢與經濟問題」(1990年3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53-356。
    駐俄代表處,「中亞國家的石化工業」,石化工業,第24卷第1期(2002),頁4-7。
    錢兵、祝金甫,「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拓展中國與中亞經貿合作」,國際經濟合作,第6期(2004),頁4-7。
    戴超武、李春玲,「”911”事件後美國對中亞地區的政策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1期(2002),頁60-64。
    聶書嶺,「土庫曼計畫擴大與歐洲的合作」,中亞資訊,第12期(2003),頁39。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1期(2003),頁125-144。
    羅大勝、趙志華,「中亞區域經濟整合與新疆的向西開放」,實事求是,第3期(2004),頁45-48。
    羅勝雄,「美俄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權力競逐」,中共研究,第38卷第9期(2004),頁61-70。
    顧關福,「中亞形勢和戰略格局的新變化」,和平與發展季刊,第4期(2002),頁41-45。
    (三)中文報刊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工商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文匯報》(香港)
    《台灣新生報》(台北)
    《光明日報》(北京)
    《自由時報》(台北)
    《亞洲週刊》(香港)
    《明報》(香港)
    《聯合報》(台北)
    《環球時報》(香港)
    《新華社》(北京)
    《經濟日報》(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蒙藏地區現況雙月報》(台北)
    《廣角鏡》(香港)
    《瞭望新聞周刊》(大陸)
    (四)中文網站
    中文網站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
    人民網環球時報
    http://www.people.com.cn
    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網
    http://www.sco-ec.gov.cn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央社簡報資料庫
    http://210.69.89.131/cnaweb/cnaweb.asp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http://www.cass.net.cn
    中國能源資訊網
    www.energy-china.com
    中國新聞社
    http://www.chinanews.com.hk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經濟時報
    http://news1.jrj.com.cn
    中國網
    http://www.china.org.cn
    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分會
    http://www.chinaexplore.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ttp://houston.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土庫曼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tm.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kz.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茲別克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uz.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塔吉克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tj.mofcom.gov.cn
    中華歐亞基金會
    http://www.fics.org.tw
    中新社
    http://news.sina.com.cn
    世界新聞報
    http://news.sina.com.cn
    世界論壇
    http://www.wforum.com
    台灣與中亞文化經貿協會
    http://www.cyu.edu.tw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對外廣播電台華語台
    http://www.irib.ir
    亞東軍事網
    http://news.warchina.com
    亞洲時報
    http://www.asiatimes-chinese.com
    金黔新聞
    http://www.gog.com.cn    
    美國之音財經縱橫月刊
    http://www.freexinwen.com
    重慶晨報
    http://news.yn.cninfo.net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
    http://www.sinooilgas.com
    國際金融報
    http://www.china.org.cn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華盛頓觀察週刊
    http://washingtonobserver.org
    新華網
    http://www.chinabroadcast.cn
    新疆廣電網
    http://www.xjnt.com.cn
    解放日報
    http://www.china.org.cn
    瞭望東方週刊
    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聯合報
    http://www.future-china.org
    貳、 英文參考資料
    (一)英文專書
    Akiner, Shirin. Islamic People of the Soviet Union. London: Rober Hartnoll Ltd., 1986.
    Alagappa, Muthiah.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nderson, Jennifer. The Limits of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ates Gill & Matthew Oresman , China’s New Journey To The West-China’s Emergence in Central Asia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Washington, D.C. : The CSIS Press, 2003.
    Brown, Seyom. World Security : 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Burles Mark , Chinese Policy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Santa Monica: RAND, 1999.
    Cossa, Ralph A.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Dittmer, Lowell. Sino-Soviet Normalization and Its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1945-199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Dianne L. Smith, Central Asia: A New Great Gam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6.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2000.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65.
    Ellison, Herbert J. De.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A Global Perspective.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2.
    Ferdinand, Peter. The New Stat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ir Neighbour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Press, 1994.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art, Thomas. Sino-Soviet Relations: Re-examining the Prospects for Normalization. Hants, England: Gower Co., 1987.
    Holsti, Ole R.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0.
    Ho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J : Prentice- Hall Inc.,1983.
    Martin Mcauley. Afghanistan and Central Asia. London: Longman, 2002.
    Nye Jr.,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Schaeffer, Robert K.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Lanham.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二)英文期刊
    Baldwin, David A.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No. 1(Spring 1997), pp. 5-26.
    Blank, Stephen J.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Russo-Chinese Relations”. Issues& Studies, Vol. 36, No. 4(July/August 2000), pp. 66-94.
    Deng, Yong.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4 (June 1998), pp. 308-329.
    Glaser, Bonnie S.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sian Survey, Vol. 33, No. 3(March 1993), pp. 252-271.
    Hanlon, Michael O. “Star Wars Strikes Back”.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6(November/December 1999), pp. 68-82.
    Hsiung, James. “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Asian Survey, Vol. XXXV, No. 6, (June 1995), pp. 573-58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6), pp. 28-46
    Jacobson, Carl. “Russian-China: The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Security, Vol. 7, No. 4(Winter 1998), pp. 1-11.
    Jim Landers. “United States Weans Itself Off Supplied by Mideast”.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Dec 2 2004), pp.1-10 .
    John Roberts. “Caspian oil and gas: how far have we com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Edited by Sally N. Cummings, Oil, Transition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pp. 143-160.
    Journal Record staff. “Baku-Cyhan pipeline gets $250 million loan”. Journal Record(Nov 12 2003), pp.1-14.
    Kim, Samuel. “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Asian Perspective, Vol. 23, No.4 (1999), pp. 5-44.
    Li Rongxia. “Tarim Basin: New Hope for China’s Oil Industry”. Beijing Review, April 24–30(1995), pp. 10-13.
    Mathews, Jessica. “Refining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Vol. 68, No. 2 (Spring1989), pp. 162-176.
    Matthew Oresman. “Central Asia in Play: The Russian Deployment at Kant Airbase”. Central Asia-Caucasus Analyst, January 15 (2003), pp.3-4.
    Oksana Antonenko. “Russia’s policy in the Caspian Sea region: reconcil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agendas”. Edited by Shirin Akiner, The Caspian Politics, energy and security.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4), pp.244-277.
    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Calculating Beijing"s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2(Fall 1996), pp.180-209.
    Simon Tisdall. “World briefing: Russia oil and gas power Putin’s ambitions”. The Guardian. Manchester, Dec 1 (2004), pp.14-20.
    Stephen Blank. “The Russia-Turkmenistan Gas Deal Gone Away”. Central Asia-Caucasus Analyst, July 2 (2003), pp.3-4.
    Timothy Burn. “Energy remains challenge for Bush”.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Oct 14 (2002), pp.1-12 .
    (三)英文報刊
    ABC news
    BBC news
    CBS news
    CNN U.S. news
    The New York Time
    Washington post
    (四)英文網站
    http://cesww.fas.harvard.edu/
    http://www.atimes.com/
    http://www.csis.org/
    http://www.defenselink.mil/
    http://www.fas.org/
    http://www.geog.okstate.edu/journals/jcas/jcas.htm
    http://www.nato.int/
    http://www.rand.org/
    http://www.state.gov/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http://www.whitehouse.gov/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1260014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001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014101.pdf18KbAdobe PDF2779检视/开启
    60014102.pdf32KbAdobe PDF2791检视/开启
    60014103.pdf630KbAdobe PDF21203检视/开启
    60014104.pdf304KbAdobe PDF21724检视/开启
    60014105.pdf239KbAdobe PDF22188检视/开启
    60014106.pdf391KbAdobe PDF21645检视/开启
    60014107.pdf315KbAdobe PDF21710检视/开启
    60014108.pdf24KbAdobe PDF21050检视/开启
    60014109.pdf128KbAdobe PDF2110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