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7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1/140900 (78%)
造访人次 : 46068026      在线人数 : 11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88


    题名: 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
    作者: 曾于蓁
    贡献者: 耿曙
    曾于蓁
    关键词: 兩岸關係
    統獨立場
    政治認知
    青年世代
    政治認同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7 18:08:14 (UTC+8)
    摘要: 針對漸行漸遠的兩岸關係,對岸近年推出一系列的惠台、交流政策,試圖強化兩岸民間互動,促進雙方和平統一。此類政策核心環節之一是兩岸青年交流,自2004年以降,邀訪活動即不斷擴大規模,參與頗為熱絡,但此類政策能否發揮所對岸期待的政治影響,目前未見系統的實證研究。有鑒於此,作者乃透過深度訪談,搭配以問卷分析,探討此類交流接觸經驗,能否轉變參與者的政治認知及政治認同。根據作者研究發現,參與此類活動後,台灣青年既有的刻板印象,產生相當顯著的變化,但若觸及深層的身份認同及統獨立場時,交流互動並無法發揮撼動的力量。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2006上海夜未眠』-學生心情日記」,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http://www.taiwansdsf.org.tw/mid3_1detail.php?datecode=20060621 >。
    「『2007上海夜未眠』文化之旅--學員們的心情日記」,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sdsf.org.tw/mid3_1detail.php?datecode=20070730 >。
    「2006年我會兩岸青年學生交流工作綜述」,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ttp://www.sclf.org/jgdt/200701/t20070123_3542.htm>。
    「大力加強共青團能力建設,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青年群眾工作」,共青團中央檔,【中青發[2005]2號】。<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0701/t20070110_13004.htm >。
    「大力推進京臺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中國台灣網。
    「合作共事廣交朋友」,人民網。
    「共青團中央關於印發《關於加強對台港澳地區青少年交流工作管理的意見》的
    「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82/16d/zgtygbly.htm>。
    「宋慶齡基金會2007「北京-黃山」台灣大學生夏令營」,財團法人夏潮基金會。< http://www.chinatide.org.tw/actD200702byS.htm>。
    「胡錦濤希望兩岸青年共同擔負起民族復興重任」,人民網,2006年1月17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033034.html>。
    「胡錦濤與宋楚瑜會談公報」,新浪網,2005年5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5-05-12/19085871946s.shtml>。
    「專訪戴肖峰:促交流謀合作,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基」,新華網,2007年09月1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7-09/19/content_6753158.htm>。
    「情係中華•和諧共贏-2007魯臺青年交流季活動圓滿結束」,你好臺灣網。<http://big5.am765.com/jl/jlhd/200711/t20071113_304755.htm>。
    「牽手未來 牽手希望 兩岸4千大學生在京大聯歡」,人民網,2005年7月15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3544112.html>。
    「牽手未來 牽手希望 兩岸四千大學生在京大聯歡」,人民網,2005年7月15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3544112.html>。
    「牽手未來牽手希望」,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ttp://www.sclf.org/lasd/tbgz/lxlt/mtjj/200608/t20060815_843.html>。
    「連胡會新聞公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4/940615-3-NS.htm>。
    「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現況與評估」,兩岸話題,2006年6月24日。<http://www.bcc.com.tw/N_news/2china/950624.htm>。
    「關於印發《對台青少年交流工作三年規劃》的通知」,共青團中央。 <http://www.cycnet.com/zuzhi/worksnew/newcentury/zywjx/1998/98f19.htm>。
    < http://cppcc.people.com.cn/BIG5/34957/63646/6482412.html>。
    <http://big5.am765.com/jl/jlzt/jldt/200709/t20070926_292396.htm>。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與一九八九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年),頁129-209。
    王甫昌「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1994年),頁1-34。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
    伊慶春、章英華,「對娶外籍新娘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第12期(2006年12月),頁191-232。
    朱雲漢,「台灣的有限選項」,中國時報,2005年3月28日,A4 版。
    江宜樺,「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1),頁181~21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對台文教交流策略文件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吳乃德,「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5-39。
    吳乃德,「省籍意識、至至支持與國家認同」,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吳乃德,「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1992年),頁33-61。
    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71-89。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 (台北:正中,1997)。
    李美枝,「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裡學研究,第20期(2003年12月),頁39-71。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7-10/25/content_373528.htm>。
    耿曙,「『連綴社群』:WTO背景下兩岸民間互動的分析概念」,載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頁457-487。
    耿曙,「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71期(2005年11月),頁1-6。
    盛杏湲,「統獨議題與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2002年5月,頁41 ~ 80。
    莊耀嘉,「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社會認同理論的檢驗」,本土心裡學研究,第20期(2003年12月),頁73-102。
    通知」,共青團中央。<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25818>。
    陳文俊,「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2期(1995年),頁99-136。
    陳陸輝、周應龍,「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49-151。
    陳朝政,「台商在兩岸的流動與認同:經驗研究與政策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
    陸鋼,「兩岸教育互動及其政治意義:一種認同是角的詮釋」,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展望(2006年3月),頁201-202。
    富權,「國共兩黨交流進一步向青年組織交流拓展」,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17234>。
    黃彥穎,「中共對台學生統戰活動之研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啟政,「從中國社會學既有性格論研究中國話的方向與問題」,收錄於楊國樞、文崇一所編之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頁115-152。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16-19。
    劉義周,「統獨態度的世代差異」,兩岸關係問題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5月17-18日。
    劉嘉薇,「軍購或反軍購?台灣民眾態度之探討」,發表於「臺灣民意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杜克大學亞洲安全研究中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9月19日),頁1-20。
    蕭新煌,台灣命運中國結(高雄:敦理出版社,1987)。
    蕭新煌,范綱華:政治大轉型的族群集體心事。發表於「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1月12日)。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ordon W.,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1954)
    Bogardus, Emory S., “Social Distance and Its Origi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Vol. 9 (1925), pp. 216-226.
    Brown, Rupert, Prejudice: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5.
    Corbey, Dorette, “Dialectical Functionalism: Stagnation as a Booster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 2(Spring 1995), pp. 253-284.
    Feld, Werner J.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ssues (Wesport, CT: Praeger, 1998)
    Flick Uwe, The Psychology of the Social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8)
    Mannheim, Karl,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Paul Kecskemeti ed.,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Jennings, M. Kent & Richard G. Niemi, Generations and Politics: A Panel Study of
    Youth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Keohane, Robert O. & Stanley Hoffmann, “Community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William Wallace ed.The Dyna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London & New York: Pinter, 1990), pp. 276-300.
    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Lewin, Kurt,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Selected papers. (New York: McGraw-Hill, 1935)
    Lin, Eric, “Sketches of Dreams amid Generational Change,” Sinorama, Vol. 29, No. 1(Jan. 2004), pp. 13-15.
    Moscovici, Serg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Psychology, Vol. 4(1998), pp. 411-429.
    Moscovici, Serge,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In Robrrt M. Farr & Serge. Moscovici, eds., Social Representation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Norval, D. Glenn, Cohor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77).
    Rigger, Shelley, “Strawberry Jam: National Identity,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aiwan’s Youth,” in Is There a Greater China Identity? Security and Economic Dilemma, I Yuan ed., Taipei: IIR, 2007, pp. 115-135
    Potter, Jonathan & Margaret M. Wetherell, “Social Pepresentations, Discourse Analysis, and Racism,” In Uwe Flick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Social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8-155.
    Schutz, Alfred.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Evanston, MI: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7)
    Ugur, Mehmer, “State-Society Interac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to the Dynamics and Policy-Mak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 23 (1997), pp. 469-500.
    Wagner Wofgang et al.,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999), pp. 95- 126.
    Wei, Yung, “From ‘Multi-System Nations’ to ‘Linkage Communities’: A New Conceptual Schem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Issues & Studies, Vol. 33, No. 10(1997), pp. 1-19.
    Wilson, Tom D. et al.,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107(2000), pp. 101-126.
    三、網站部分
    行政院經濟部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4260019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260019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19101.pdf51KbAdobe PDF21280检视/开启
    019102.pdf100KbAdobe PDF21041检视/开启
    019103.pdf115KbAdobe PDF21031检视/开启
    019104.pdf333KbAdobe PDF21570检视/开启
    019105.pdf3355KbAdobe PDF21568检视/开启
    019106.pdf3117KbAdobe PDF21047检视/开启
    019107.pdf1215KbAdobe PDF2955检视/开启
    019108.pdf268KbAdobe PDF2953检视/开启
    019109.pdf297KbAdobe PDF21116检视/开启
    019110.pdf91KbAdobe PDF2880检视/开启
    019111.pdf159KbAdobe PDF2881检视/开启
    019112.pdf419KbAdobe PDF2913检视/开启
    019113.pdf361KbAdobe PDF21086检视/开启
    019114.pdf250KbAdobe PDF293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