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30599      Online Users : 14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13


    Title: 冷戰結束後印度戰略安全與海軍發展
    Authors: 鮑洪祥
    Contributors: 李 明
    鮑洪祥
    Keywords: 印度海軍
    國家戰略
    軍事戰略
    戰略安全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8:12:16 (UTC+8)
    Abstract: 由於印度的經濟力量持續擴大、軍備武力極力擴張,目前在南亞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印度主要「國家戰略」目標是「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大國」;以上三項目標的實現都與印度海軍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
    目標上,在「沿海防禦一區域控制一遠洋進攻」的戰略原則指導下,印度海軍已相當程度地擴大了影響力。在手段上,印度提出要建立一支具有足夠嚇阻能力的快速反應部隊,同時必須不斷加強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發展航空母艦、核子潛艦、新式傳統動力潛艇、飛彈驅逐艦、飛彈巡防艦、遠程反潛偵察飛機等攻擊型武器裝備,致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觸犯印度的勢力範圍。
    90年代後,在印度國內經濟持續增長及國際環境優勢的良好機緣下,印度海軍在武器裝備引進「多管道」的政策指導下,印度國防科技研發有了長足進步,現正針對世界尖端軍事科技,加強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重點研製,以符合軍事戰略之需求。
    印度為了實現其戰略構想,印度海軍裝備不斷向大型化、遠洋化發展,把海軍活動範圍從阿拉伯海北部擴大到南中國海,這將不僅對周遭各國構成威脅,也會改變這一地區的權力均衡。
    印軍實力的急速擴張大規模的裝備更新,自然與國家政策、國內經濟成長與軍事戰略的發展有關。可以預見的是,21世紀印度軍事力量的躍升使得印度對於未來成為「大國」的夢想充滿著無限的憧憬。
    但印度國內的政治角力、經濟貧富不均、種姓制度的社會階級、人口成長的壓力、世界級大國利益的分配及周邊國家的反應等因素均制約著印度成為政治或軍事大國的夢想。
    然而目前印度畢竟是南亞的大國,也是事實上的核國家,目前印度海軍雖不能完全掌控印度洋,但未來的發展卻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
    Reference: 壹、 中文部分
    一、官方文件
    《2003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10。
    《美國戰略論文集》。台北:黎明,民75年5月初版。
    《海權與戰略》。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81年6月。
    《國軍統帥綱領》。台北:國防部,民74.1.1印。
    《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86年5月1日。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2中共年報》。台北:上海印刷公司,2002年7月。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編,《SIPRI年鑑200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4。
    王永志主編,《2004年世界年鑑》。台北市:中央通信社,民92。
    世界軍事年鑑編委會編,《2003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10。
    克里斯多夫•麥利納(Christopher A. McNally)、查理斯•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編,《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Outlook 200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91年3月。
    佘拉米(Joseph R. Cerami)、候肯(James F. Holcomb),《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90年9月。
    軍事科學院編輯部,《2003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10。
    海軍教準部,《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海軍軍官必讀手冊》。大直:海軍總部,民國89年10月。
    張蘊嶺、孫士海主編,《2002年亞太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編,《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88年5月。
    二、專書
    《世界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The World)》。台北:光復書局,民國75年12月初版。
    《海洋觀念與海權思想》。台北:三軍大學,民64年10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新店市:正中,民90年。
    王仲春、聞中華等編著,《不散的核陰雲-核武器與核戰略:從昨天到明天》。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台北:唐山,民國92年。
    王湘江等編,《2003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10。
    田源、京西、陸保生,《印巴核爆衝擊波》。北京:崑崙出版社,1998.8。
    安德魯•溫勒(Andrew C. Winner)、古原俊井(Toshi Yoshihara)著,《南亞核子穩定》(Nuclear Stability In South Asi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7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2002年8月第6版。
    吳俊才,《印度史》。台北:三民,民70年10月。
    吳萬寶,《西歐聯盟-一個軍事組織的變遷》。台北:五南,民90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民83年10月。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Earl, Babbie. 著。台北市:時英,民87年。
    李德哈達,《戰略論》。三軍大學,民71.4印頒。
    杜健等編,《印度軍事基本情況》。國防大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杜默譯,《印度:受傷的文明(India:A Wounded Civilization)》,奈波爾(V. S. Naipaul)原著。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1年11月10日。
    沈兆媺、陳佩君譯,《印度》。台北市:臺英雜誌,民80年。
    沈默,《地緣政治》。台北:文和,民56年10月。
    沈默,《現代地緣政治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民國68年10月增訂再版。
    阮光峰、戴海杰、袁麗文、鄭洪濤編,《印度海上力量挺進大洋》。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1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治》。台北:生智,民92年1月。
    岳天,〈第四講制訂戰略的理則程序與考量因素〉,《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86.1.1印行。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民82年。
    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布里辛斯基(Zbignew Brzezinski)原著。新店市:立緒文化,民87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國79年3月。
    姜淑玲譯,《窺看印度》,妹尾河童原著。台北:遠流出版,民90年。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92年7月。
    洪郁如,《地名的世界地圖》。台北市:時報文化,2002【民91】。
    胡小池,《核子兵器與世界地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3年12月。
    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Kenneth Waltz原著。台北:五南,民86年。
    孫士海,《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與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孫士海、葛維鈞編著,《列國志:印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8。
    孫曉文,《南亞次大陸的猛虎-印度軍隊今昔》。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徐舸、嵇建珍等編,《藍水角鬥士-21世紀的海上角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舸、嚴建平、王家金等編,《瀕海總動員-21世紀的海軍戰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紐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薄富爾(Andre Beaufre)著。台北:麥田,民85年。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一中譯,《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Emerging Power)》,史帝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原著。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92年12月。
    高子川,《藍色警示-21世紀初的海洋爭奪與展望》。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2004【民93】。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7。
    張貴洪,《國際關係研究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8。
    張煒、許華,《海權與興衰》。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12月。
    張蘊嶺主編,《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1。
    陳文尚、雷家驥,《戰略理論研究》。台北:聯鳴文化,民國70年1月。
    陳念群譯,《核子時代的海權》,安東尼•E•蘇寇著。大直:海軍總部,1967年6月。
    陳欣之,《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民88年10月。
    陳重廉譯,《海權與陸權》,Gray, Colin S. 著。台北:海軍總部,民92年11月再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市:時英,2000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66.5出版。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民77年10月。
    鈕先鍾,《國家戰略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63年印。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民87年9月。
    黃偉傑譯,《美國在亞洲的角色》(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山本正、普雷尼•錫帕瑞(Pranee Thiparat)、阿布•阿山(Abul Ahasn)原著。台北市:史政編譯室,民92年。
    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台北市:聯經,1997年。
    愛德華•魯特瓦克,《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10。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玫寧譯,《印度教的世界》Cybelle, Shattuck. 著。台北:貓頭鷹,民88年。
    楊鎮甲譯,《海軍戰略論》(Navy Strategy ,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perations on Land),馬漢(A. T. Mahan)原著。大直:三軍大學,1989年1月。
    道格拉斯•莫瑞(Douglas J. Murray)、保羅•維阿提(Paul R. Viotti),《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下)(The Defense of N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88年5月。
    趙可銘,《2001-2002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10。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市:月旦,1999【民88】。
    趙伯樂,《當代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
    趙曉卓,《南亞雄獅-印度軍事力量透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劉必權,《世界列國誌-印度》。台北:川流,1997年6月。
    劉溫國,〈印度〉,《世界軍事年鑒200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10。
    劉滿貴譯,《大象與孔雀:解讀印度大戰略(India:Emerging Power)》,斯蒂芬•科亨(Stephen Philip Cohen)原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0。
    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市:雙葉書廊,2003【民92】。
    蕭志強譯,《從地圖看歷史》(Reading The History From Maps),武光誠原著。新店:世潮,民92年11月。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10。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紐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薄富爾(Andre Beaufre)著。台北:麥田,民85年。
    薄貴利,《國家戰略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4月。
    顧輝、洪慶根編著,《海軍名校》。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
    顧同祥,《海軍精說》。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2003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87。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中國外交》,2003.10,頁15–6。
    〈印度海軍基地和軍港〉。《寧夏科技》,2002年第3期,2002.3,頁21。
    〈艦船簡訊〉。《現代艦船》,2004.4,頁2。
    〈艦船簡訊〉。《現代艦船》,2004.7,頁2。
    〈艦船簡訊〉。《現代艦船》,2004.8,頁3。
    刀書林,〈印度外交調整與中印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8期,頁45-54。
    于海蓮、杜振華,〈中印經濟競爭力的比較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頁58。
    文富德,〈印度經濟發展的若干特性〉。《當代亞太》,2003年第7期,頁37。
    方志明,〈印度:由地區大國向全球大國邁進〉。《現代艦船》,2004.1,頁24。
    王放,〈南亞地區的人口增長和糧食供應〉。《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2期,頁23-6。
    王京、徐勇、鄒浩宇、趙玉華、李中科,〈印度極力擴軍意欲何方〉。《軍事文摘》,2003.5,頁30。
    史考特•庫莫,〈美國與印度海軍交流發展趨勢〉江暢譯。《海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5期,民92年5月1日,頁42。
    伊錫南,〈試論印度與美國、日本的外交戰略互動〉。《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4月,頁40。
    向元鈞,〈印度現行貿易政策及其管理辦法〉。《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1期,頁23。
    安駿,〈印度頻頻軍演的背後〉。《當代海軍》,2004年第5期,2004.5,頁47。
    朱萍,〈印度主流並不把中國當敵手〉。《中國外交》,2003.10,頁12-4。
    江南,〈印度驅護艦50年【上】〉。《現代艦船》,2004.7,頁13。
    江南,〈印度驅護艦50年【下】〉。《現代艦船》,2004.6,頁8。
    江亞平,〈透視新一屆印度政府〉。《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4年7月,頁41。
    江武樂,(印度海上大擴軍)。《寧夏科技》,2003年第1期,2003.1,頁21。
    何擎,〈新世紀海上遊騎兵各國新型驅逐艦、巡防艦巡禮〉。《全球防衛雜誌》,第237期,2004.5,頁50。
    何靜,〈全面禁核試條約誕生〉。《世界知識》,19期,1996年,頁18–19。
    吳永年,〈印度外交戰略調整評析〉。《國際政治月刊》,2003.11,頁78–80。
    宋德星,〈論90年代印度的「區域性威懾」軍事戰略〉。《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第3期,頁10。
    李明,〈冷戰結束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87年12月,頁92。
    李向軍,〈南亞海上的皇后印度護衛艦家族大透視〉。《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465期,2003.4,頁77。
    李瑞景、葉欽卿,〈印度洋-印度的洋?印海洋戰略淺析〉。《軍事文摘》,2000.11,頁33。
    李曉華,〈印度海軍第九艘海洋測量船服役〉。《船舶工業科技資訊中心》,2004.5,頁12。
    杜朝平,〈志同道合:印以擬聯合研製核潛艇〉。《現代艦船》,2004.4,頁19。
    杜朝平,〈維拉特號航母全觀察〉。《現代艦船》,2004.1,頁18。
    佘凱,〈印度陸海軍展現場〉。《國際展望半月刊》,第487期,2004年3月,頁32。
    周茂林,〈大象東進-後冷戰時期印度的戰略思維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4期,民93年4月1日,頁17。
    周學海,〈南亞:能否實現核威懾〉。《世界知識》,1999年第13期,頁20–21。
    宙斯,〈印度核潛艦研製發展概況〉。《現代軍事》,2003.2,頁52。
    拉杰什•M•巴魯斯,〈站在十字路口的印度核戰略〉夏瑞佳、趙春霞譯。《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485期,2004年2月,頁16。
    邱永輝,〈911事件後印度的考量〉。《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4期,頁37。
    胡敏遠,〈從地緣戰略觀點研析「九一一事件」後印度的大國外交〉。《國防雜誌》,18卷17期,民92年11月1日,頁94。
    范勝球,〈印度航母大擴軍〉。《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487期,2004年3月,頁47。
    夏立夫.蘇哈(Sharif Shuja),〈美國與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安全關係〉。《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4期,2003夏季,頁133。
    孫南平,〈印度開始悄然崛起〉。《廣角鏡月刊》,2004年6月16日,頁91。
    馬加力,〈變化中的南亞形勢〉。《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3期,1996.3,頁25。
    馬加力、傅小強,〈印度瓦杰帕伊新政府的內外政策〉。《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1期,頁9–11。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民85年9月,頁78。
    張力,〈印度核試以來的中印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1期,頁39–48。
    張文木,〈印度的大國戰略與南亞地緣政治格局〉。《國際政治月刊》,2002.10,頁65。
    張雅君,〈印度核子試爆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1998年5月第41卷第5期,頁1-2。
    曹長青,〈印度大選對印中美關係的影響〉。《爭鳴》,2004年6月,頁79。
    陳萬新,〈美印軍事合作熱度不減〉。《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455期,2002.11,頁16。
    斯文,〈普京訪印與印俄關係的新發展〉。《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2期,頁2。
    華策群,〈誰來保衛海上石油通道〉。《世界軍事月刊》,總第140期,2004.8.1,頁4–7。
    華碧雲,〈核制裁下的印度對外經濟〉。《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1期,頁26–29。
    楊壘,〈聚焦印度的大國夢〉。《國際政治月刊》,2002.8,頁99。
    楊平學,〈南亞地區安全形勢評析〉。《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第2期,頁41。
    粵儒,〈亞洲南霸天:印度最新軍武發展動態〉。《全球防衛雜誌》,第237期,2004年5月,頁34–41。
    葛立德、王經國,〈印度航母,你能告訴我們什麼〉。《世界軍事》,2004.6,頁26–28。
    歐東明,〈印度教傳統中的戰爭觀〉。《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第4期,頁54–58。
    潘乃鞏,〈展望雙周國際軍事戰略新聞備忘〉。《國際展望半月刊》,總第492期,2004.6,頁93。
    蔣仁符譯,〈印度次大陸的核戰危機〉。《中華戰略學刊》,91年夏季刊,頁155–169。
    鄭大城,〈印度的海軍實力〉。《海軍學術月刊》,36卷12期,民91年12月1日,頁85。
    鄭澤民,〈印度:大踏步東進〉。《世界知識》,2003.11,頁30。
    韓清利、胡慶強、何國明,〈南亞虎-印度特種部隊〉。《兵器知識》,2003年第2期,2003.2,頁14。
    瞿寶林,〈印度迅速發展的軍事大國〉。《軍事史林》,2003.6,頁23。
    藍莉,〈印度擬定龐大的海軍現代化計畫〉。《軍事史林》,2003.6,頁25。
    藍莉,〈印度成功試射烈火–1導彈〉。《軍事史林》,2003.6,頁22。
    廬山,〈瓦傑帕伊:再賭一把印巴關係〉。《世界知識》,2003.11,頁26–28。
    羅潔,〈中印互不為威脅〉。《中國外交》,2003.10,頁2–3。
    羅祖棟,〈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南亞政策目標〉。《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4期,頁22。
    譚中,〈漫談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鏡報月刊》,2004年6月號,頁61。
    四、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
    《中時晚報》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北京青年報》
    《全球防衛雜誌》
    《印度快報》
    《東方早報》
    《金融時報》
    《國防知識報》
    《環球時報》
    《聯合報》
    五、電子文獻
    人民網,http://news.sohu.com.。
    千龍新聞網,http://www.qianlong.com/。
    大紀元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中國日報網站,http://news.sohu.com 。
    中國國防報,http://www.jczs.sina.com.c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http://www.cenet.org.cn。
    中華網,http://military.china.com/zh-tw/enginery/2863/20010308/136602.html。
    文匯電子報,http://wenweipo.com/。
    北京青年報,http://www.bjyouth.com.cn。
    印度快報,http://www.indiaexpress.com/。
    東方早報,http://news.sohu.com。
    東方網, http://news.qq.com 。
    軍事沙龍,http://www.pladaily.com.cn。
    軍事園地,http://mil.longhoo.net/boat6.html。
    現代艦船,http://www.ship.cetin.net.cn/mseo/zazi20/j01204.htm。
    新華網,http:// news.sohu.com. 。
    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
    環球時報,http://www.chilicity.com。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braham, Itty. The Making of India Bomb:Science, Secrec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New York:Zed Books, 1998.
    Alam, Mohammed B. India’s Nuclear Policy.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 1988.
    Bajpai, Kanti P. and Stephen P. Cohen, eds. South Asia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3.
    Bristow, Damon. India`s New Armament Strategy:A Return to Self-Sufficiency? London: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1995.
    Cerami, Joseph R. and James F. Holcomb, Jr. 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 February 2001.
    Cohen, Stephen P. and Richard L. Park. India, Emergent Power? New York: Crane, 1978.
    Gordon, Sandy. India`s Rise to Pow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5.
    Grover, Verinder, 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of India. New Delhi: Deep and Deep Publications, 1992.
    Harrison, Selig S. and Geogery Kemp. India and America after the Cold War. Washington D. 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3.
    Heitzman, James and Robert L. Worden, eds. India: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1996.
    IISS(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0.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2-2003.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2.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2-2003.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3-2004.
    Kapur, Ashok. Foreign Policy of India and her Neighbors. England: Macmillan Press, 1996.
    Mishra, Rajan Kumar. Indi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Delhi: Kanishka Publishers, 1996.
    Nayar Baldev Raj,“Regional Power in a Multipolar World,”in John W. Mellor, ed., India:A Rising Middle Power,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Paulose Thomasand Kaur Gurpreet. India and World Affairs. New Delhi: Anmol Publishication PVTLTD, 1996.
    Perkovich, George. India`s Nuclear Bomb: 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Sharma, Brig. B. N. India Betrayed: The Role of Nehru. New Delhi: Manas Publication, 1997.
    Thomas, Raju G. C. ed. Indian Security Polic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Wolpert Stanley. A New History of Ind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Ziring, Lawrence, ed. The Subcontinent in World Politics: India, its Neighbors, and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Praeger, 1982.
    二、期刊、論文
    Ahmedullah, Mohammed. “Let`em Eat Nukes.”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56.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0, pp. 52–57.
    Albright, David and Hibbs, Mark.“India`s Silent Bomb.”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48, no. 7 September 1992, pp. 27–31.
    Chellaney, Brahma. “India`s Nuclear Planning, Force Structure, Doctrine and Arms Control Pos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3, no. 1 April 1999, pp. 57–69.
    Cohen, Stephen P. “India Rising.” Wilson Quarterly, vol. 24, no. 3 Summer 2000, pp. 32–49.
    Cortright, Davia and Mattoo, Amitabh. “Elite Public Opinion and Nuclear Weapons Policy in India.” Asian Survey, vol. 36, no. 6 June 1996, pp. 545–560.
    Hu, Weixing Richard. “India`s Nuclear Bomb and Future Sino-Indian Relations. ”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17, no. 1 Spring 1999, pp. 40–68.
    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 South Asia, November 2001-April 2002, Uk:Sentinel House, pp. 300–380.
    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 South Asia. Issue no. 11-2003, Uk: Sentinel House, pp. 300–386.
    Jane`s World Defence Industry, Issue-12, pp. 100–178.
    Kampani, Gaurav. “In Praise of Indifference Toward India`s Bomb.” Orbis, vol. 45 no. 2 Spring 2001, pp. 241–257.
    McCutcheon, Chuck. “India`s Nuclear Detonations Rattle Clinton`s Arms Control Strategy.” CQ Weekly, vol. 56, no. 20, pp. 1317–1320.
    Raghuvanshi, Vivek. “ Indian Defense Budget Up 18 Percent.” Defense News, July 19 2004, p. 44.
    Raghuvanshi, Vivek. “ India`s New Naval Ambition,” Defense News, June 7 2004, p. 1&p. 8.
    Rao, P. V. Narasimha “Nuclear nervousness”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vol. 12 no. 3 Summer 1995, pp. 30–35.
    Rotblat, Joseph. “Nuclear Weapons for None or for All.”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 vol. 15, no. 4 Summer 1998, pp. 17–19.
    Singh, Jasjit. “India and CTBT.” Strategic Analysis, September 1996, pp. 835–850.
    Toremans, Guy, “Indian Navy Puts Fleet On Show.” Jane`s Navy International Vol. 106 No. 3, April 2001, p. 9.
    Walker, Willi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Indian and Pakistani Test Explosio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4, no. 3 , 1998, pp. 505–528.
    三、報章雜誌
    Asiaweek
    China News
    China Post
    Defense News
    Newsweek
    Times
    四、電子文獻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india/navy-intro.htm
    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he Times of India
    http://www.censusindia.net/Census of India
    http://www.dae.gov.in/Department of Atomic Energy, India
    http://www.indianembassy.org/Embassy of India, Washington D.C.
    http://www.sina.com.cn
    http://www.iapscass.cn
    http://www.irchina.org
    http://www.business.sohu.com
    http://news.sohu.com
    http://www.csis.org/
    http://www.rand.org
    http://www.mha.nic.i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17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2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1701.pdf48KbAdobe PDF2915View/Open
    92201702.pdf86KbAdobe PDF2834View/Open
    92201703.pdf85KbAdobe PDF2950View/Open
    92201704.pdf91KbAdobe PDF2910View/Open
    92201705.pdf253KbAdobe PDF21097View/Open
    92201706.pdf693KbAdobe PDF24342View/Open
    92201707.pdf422KbAdobe PDF23137View/Open
    92201708.pdf530KbAdobe PDF23256View/Open
    92201709.pdf500KbAdobe PDF22050View/Open
    92201710.pdf186KbAdobe PDF2899View/Open
    92201711.pdf188KbAdobe PDF2165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