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83779      Online Users : 12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57


    Title: 機構外籍看護工工作條件與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臺北縣越南籍看護工為例
    Authors: 徐幗美
    Contributors: 成之約
    徐幗美
    Keywords: 外籍看護工
    工作條件
    工作適應
    跨文化適應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8 10:19:46 (UTC+8)
    Abstract: 機構照護人力外籍勞工化之情形已普遍出現於國內大小型之養護機構,而這群服務於機構之外籍看護工處於語言不通及繁重工作壓力之雙重障礙下,工作適應程度是否良好則攸關著照護品質。在時間及人力限制下,本研究選擇以機構越南籍看護工為研究對象。

    <br>本研究探討之主題為:一、機構外籍看護工之目前工作條件;二、人口學變項對機構外籍看護工之工作適應影響;三、機構外籍看護工之跨文化工作適應差異;四、機構所提供之勞動條件、管理方式及福利事項情形對外籍看護工之工作適應影響;五、不同機構類別所提供之工作環境是否不同,進而影響外籍看護工之適應情形。研究設計方面,除了對機構越南籍看護工進行問卷調查,最後回收140份有效樣本外,並針對五家機構之負責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以充實研究內容。<br>研究結果發現,適用勞動基準法之機構外籍看護工,僅僅只有基本薪資15840元一項,合乎勞動基準法第21條之最低工資保護,其餘之工作條件根本遠不如該法所規定之基本保障。其次,機構越南籍看護工的年齡、教育程度及是否借款來臺工作等3項個人背景,以及中文程度、海外工作經驗與來臺時間等3項跨文化因素,在工作適應上確有顯著差異。再者,機構所提供之勞動條件、管理方式及福利措施,對外籍看護工之工作適應有顯著影響。最後,醫療保健服務機構之越南籍看護工,其工作適應程度優於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之越南籍看護工。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Abe Arkoff著,王鐘和等譯(1980)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
    王宏仁(2005)臺灣越南間的外勞仲介機制。臺灣外勞政策研討會論文。臺北: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
    李碧姿(1997)機構外籍監護工管理現況及老人服務主觀感受之初探:以臺北市私立立案養護機構為例。臺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Sharf, Richard S.著,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弘智文化。
    李誠(2004)外勞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成之約等(1994)海外補充勞工措施之追蹤調查與評估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長期研究第三期計畫。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中華民國94年臺灣地區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報告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2002)中華民國91年臺灣地區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報告調查報告。
    杜敏世等(2000)護理之家照護成本之初探。長期照護,4卷,1期,35-47頁。
    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宏(1996)外籍勞工工作適應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和(2003)外勞人權與行政管制:建立外勞保護體系之初步研究。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Zunker, Vernon G.著,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徐英傑(2004)公務人員職場自我導向學習、工作調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公務人員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亞佩(2000)臺灣地區外籍勞工適應問題因素分析及其甄選之意義。臺北: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許博淵(2005)國家文化差異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業菲籍、泰籍勞工為實證。臺南: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瑜純(1990)外籍幫傭個人屬性與生活型態關聯性之探索性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郭林瑋(2004)老人養護機構外籍監護工人力管理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蓉等(1995)外籍勞工生活適應性之調查。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陳廣明(2003)跨文化訓練實施對臺商外派大陸人員於工作適應上之影響。彰化: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越欽等(1992)十四項重要工程得標者聘僱海外補充勞工措施之追蹤調查與評估: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長期研究第一期計畫。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黃世雄(1995)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梓松(2004)社會福利機構外籍監護工工作適應之研究:以苗栗縣立案財團法人老人、身心障礙者機構為例。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班論文。
    楊明仁等(1999)在臺外籍勞工適應困擾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1期,94-95頁。
    趙俊明(2004)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臺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縣政府勞工局(2005)臺北縣政府93年度外國人在臺工作管理業務總報告。臺北:臺北縣政府勞工局。
    劉石(1997)在華泰籍勞工的生活適應與壓力之研究:以製造業者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黃麗娟(2000)從家事勞動本質看外籍幫傭與外籍監護工保護,外籍監護工聘僱與管理問題研討會,勞委會職訓局與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合辨。
    賴瑞涵(2001)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騰(2002)國民小學工友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田、余明助(1998)臺灣地區外籍勞工跨文化適應問題分析。勞資關係論叢,7卷,185-193頁。
    蔡孟良(2001)外籍監護工之開放政策與問題初探。就業與訓練,19卷,3期, 8-13頁。
    羅紀瓊等(2004)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譚華德 (2003)泰國勞工輸出及勞工適應問題之研究:以泰國勞工在臺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興(2002)由跨文化觀點探討外籍勞工管理制度:以塑膠業與化纖業泰勞為例。桃園: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二、報刊
    聯合報(2002)雙方叫陣,兩敗俱傷。8月6日。
    聯合晚報(2004)印勞突解凍,雇主要換人,仲介傻眼。12月20日。
    聯合報(2005)越傭今起暫停引進。1月20日。
    聯合報(2005)高雄捷運外勞暴動,放火燒車、工寮。08月22日。
    三、網站資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http://www.cla.gov.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網站,http://www2.evta.gov.tw/evta/index.asp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cweb.trade.gov.tw/
    四、英文部分
    Black,J.S. and Mendenhall,M.E.(1991)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225-247.
    Cui, G. and Njoku E.A.(1992)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311-328.
    Dawis,R.V. and Lofquist,L.H.(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reenberg, Jerald and Baron, Robert A. (1997)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Human Side of Work (6.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ershenson, D.B.(1996)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5):442-447.
    ──(2005)INCOME: A Culturally Inclusive and Disability-Sensitive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Intervention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4(2):150-162.
    I.L.O(1984)Immigration Migration for Employment.Pp.116 in World Labor Report. Edited by I.L.O Geneva.
    Jan Selmer(1999)Career issues and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 of business expatriates.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4(2):77.
    ──(2000)A Quantitative Needs Assessment Technique for Cross-Cultural Work Adjustment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1(3):269-282.
    Morley, M.J. and Flynn, M.(2003)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etencies as Correlates of Intercultural Transitional Adjustment Among US and Canadian Sojourners in Irel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7(2):31-47.
    Oliver Breiden , Hafiz R. Mirza , and Alexander T. Mohr, eds.(2004), Coping with the Job Abroad: A Correspondence Model of Expatriate Work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34(3):5-10.
    Parker, B. and McEvoy, G.M. (1993) Initial examination of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7:355-37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126201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2019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2019201.pdf8KbAdobe PDF21160View/Open
    62019202.pdf8KbAdobe PDF2914View/Open
    62019203.pdf17KbAdobe PDF21028View/Open
    62019204.pdf28KbAdobe PDF21355View/Open
    62019205.pdf41KbAdobe PDF21190View/Open
    62019206.pdf208KbAdobe PDF29773View/Open
    62019207.pdf77KbAdobe PDF24457View/Open
    62019208.pdf310KbAdobe PDF21686View/Open
    62019209.pdf35KbAdobe PDF21787View/Open
    62019210.pdf28KbAdobe PDF21471View/Open
    62019211.pdf6050KbAdobe PDF2466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