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49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09951/140892 (78%)
造訪人次 : 46207622      線上人數 : 8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99


    題名: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為例
    作者: 謝宜靜
    貢獻者: 黃德北
    謝宜靜
    關鍵詞: 中國式管理
    家族工廠
    民營經濟
    中國私營企業
    企業經營管理模式
    彈性化勞動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9 15:41:22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方針切入,發現改革之初私營企業並非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軸。當時著重以農村經濟改革為主的政策規劃,而一連串的農村經濟改革計畫實施之後,刺激了農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更產生農村剩餘勞動力。
    然而當中國大陸政府亟欲轉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時,鄉鎮企業卻意外地異軍突起,及時吸納當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的政策急轉,確定朝以城市,和對外開放為主的經濟改革政策邁進,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改制,便無法再足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此時中共中央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而發展私營企業。
    綜觀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發現,其與對外開放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文選擇當時作為對外貿易重要窗口之一的廈門經濟特區作為田野研究地點,以進一步觀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興起過程。
    我們從田野研究經驗觀察到中共中央為貫徹招商引資改革政策,逐漸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而廈門作為對外貿易的重點城市之一,為響應中央政策更積極廣徵土地,設置廠房,吸引外資進駐。伴隨著大量外資湧入廈門後,不但提升城市的經濟,還創造許多勞動力就業機會,吸引外來工紛紛進城務工。只是礙於城鄉二元分制的限制,使當地存在勞動力高速流動的問題,造成私營企業發展的困擾。
    因此,為減緩勞動力高速流動的狀況,「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的創業主透過「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企業中超經濟的管理制度,減緩勞動力快速流動的現象,為我們研究廈門私營企業與勞動力的關係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
    為求更理解「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的特色,我們特別納入「東雨」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與金日的管理模式作對照,透過對兩種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進而提供「金日」未來發展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義祥,2006,《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小強,1996,《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甘德安,2002,《中國家族企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力,《中國民工潮》,2002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三平、周小毛,1994,〈民工潮-農民走向市場的必然產物〉,《學習導報》,第05期,頁15-17。
    朱力、陳如主編,2003,《城市新移民—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朱方明、姚樹榮、鄒曦、胡世發,1998,《私有經濟在中國—私有經濟嬗變的現實、困惑與趨勢》,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李培林編,2003,《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強,2002,《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強,2004,《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文志,2000,《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夢,2006,〈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合作經濟與科技》,第19期,頁71。
    李亞主編,2004,《民營企業創業管理》,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李亞主編,《民營企業發展戰略》,2004,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曲晶晶,2002,〈重視解決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問題〉,《山東經濟戰略研究》,第09期,頁46-47。
    余紅、丁騁騁,2004,《中國農民工考察》,北京:昆侖出版社。
    托馬斯‧K‧麥格勞著,趙文書、肖鎖章譯,1999,《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成新華,《制度變遷與農業私營企業成長》,2006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大鳴、劉朝暉,2006,〈制度性歧視與社會公正—以廈門農民工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頁5-14。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慧,2007,〈關愛農民工,社會更和諧-廈門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中國統計》,第06期,頁32-33。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陸益龍,2003,《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學藝,1997,《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學藝,2003,〈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頁31-36。
    陸永明、周潔,2007,〈試析家族企業與家族式管理—兼論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管理》,第03期,頁48-49。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孫立平,2004,《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月平主編,2004,《勞動經濟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丹,2007,〈談中小企業融資支持與信用制度體系建設〉,《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第06期,頁75-76。
    張暎碩,2004,《當代中國勞動制度變化與工會功能的轉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張一青、孫春曉,2006,《民營企業文化與競爭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厚義、明立志、梁傳運編,2002,《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英忠,1995,《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樹民,1994,《林村的故事—1949後的中國農村變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2001,《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思遠,2005,《中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雲善、時明德,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楊慧敏,2004,《業務外包下企業勞資關係和人力資源管理運用之探討—以承攬企業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管鴻禧,2007,《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評論體系、實證比較與提升對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曾仕強,2002,《中國人的管理行為》,台北:百順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趙麗江,2006,《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樊和平,1995,《中國人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駱子程,1988,《農業經濟改革與農業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鄭怡雯,2001,《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戴圓晨主編,2005,《中國經濟的奇蹟:民營經濟的崛起》,北京:人民出版
    社。
    劉嘉林、毛鳳華等,1988,《中國勞動制度改革》,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衛邦,1992,《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懷廉,2005,《中國農民工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巨欽等,2006,《中國家族企業治理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應煥紅,2005,《家族企業制度創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聶正安、谷漢文、李陳華、徐殊,2006,《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中國路徑》,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羅平漢,2003,《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Cromie, S., B. Stephenson, and D. Monteith, 1995,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Vol.13, pp.11-34.
    Hicks, G. L. and R. S. Gordon, 1982, Cul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Philippines: the Chinese Puzzle In: Essay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Honor of Harry T. Oshima. Manila: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Lee, E. S., 1996, “A theory of migration ,” Demography Vol.3, No.1, pp.145-188.
    Lofland, J. and L. Lofland , 1995 ,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McCraw, T. K., 1997, 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 How Entrepreneurs,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venstein, E. G., 19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Vol.48, No.2, pp.167-227.
    Whyte, M. K., 1996, “The Chinese Fami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stacle or Eng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md Cultural Change, Vol.45, pp.1-30.
    Zhao, Y., 1999, “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47, No.4, pp.767-78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1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5201501.pdf92KbAdobe PDF2963檢視/開啟
    25201502.pdf156KbAdobe PDF21030檢視/開啟
    25201503.pdf147KbAdobe PDF2991檢視/開啟
    25201504.pdf123KbAdobe PDF2947檢視/開啟
    25201505.pdf653KbAdobe PDF21189檢視/開啟
    25201506.pdf550KbAdobe PDF21534檢視/開啟
    25201507.pdf607KbAdobe PDF21607檢視/開啟
    25201508.pdf592KbAdobe PDF21797檢視/開啟
    25201509.pdf179KbAdobe PDF21092檢視/開啟
    25201510.pdf231KbAdobe PDF2134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