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9923      Online Users : 14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36


    Title: 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當性論述
    Authors: 陳震宇
    Chen,Chen-yu
    Contributors: 蔡明田
    陳震宇
    Chen,Chen-yu
    Keywords: 儒家

    政治正當性
    孔子
    孟子
    荀子
    以聖定王
    以王定聖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9 15:42:51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政治正當性」概念,作為研究先秦儒家政治論述的切入角度,並探討孔子、孟子與荀子的政治正當性論述。本文第一章首先說明論文的問題意識,並將所謂的「政治正當性」概念下定義為求完整呈現三大儒的論述原意與其所相應的時代背景,本文採用了二種分析進路:內在研究的理論分析,與外在研究的歷史背景探討。本文第二章便是著力於後者的史實研討,並依三次政治社會的大變動斷代分年,對映出孔孟荀三者不同的時空環境。外在的時空環境,是形塑孔孟荀三者論述上與時俱變的主因,但同為儒家,三人的主張有所變,亦有所不變。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三人因應時代的思潮,將正當性的判準重心,也作出不同的強調:孔子重天,孟子重民而荀子重君。儘管如此,三人都秉守著儒家的核心價值「德」,而這也正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箇中道理所在!第四章本文指出了先秦三大儒的論述策略,乃是採取了詮釋學的方法。同時,在先秦之後的儒家,以至於中國傳統政治的發展來看,「以聖定王」和「以王定聖」的衝突,透過政治正當性概念的分析,其實出於視角的不同所造成。最後,本文在結論中借朱學勤的話,點出當代政治學與傳統儒家的道德政治思考之差異,而儒家對政治的論述,往往形成政治學的「失位」與「錯位」,這也正是今日要研究儒家政治理論者,所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課題。
    Reference: 古籍資料
    王忠林(2003)《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
    李生龍(1996)《墨子》。台北:三民。
    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安徽:安徽文藝。
    吳璵注(1997)《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
    陳鼓應(2001)《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2003)《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傅武光、賴炎元(1990)《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
    楊伯峻(2002)《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
    ―――(1960)《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二版。
    程俊英(1985)《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台北:聯經。
    中文資料及論文
    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
    王健文(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
    礎》。台北:東大。
    朴炳奭(1989)《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政大政治所博士
    論文。
    朱學勤(1992)〈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二
    十一世紀》總第九期。
    牟宗三(1955)《歷史哲學》。高雄:強生。
    ―――(1991)《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
    何平 (2003)《中國傳統政治思維探源》。天津:天津人民。
    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
    吳文璋(200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
    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
    吳庚 (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李杜 (1978)《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
    李學勤(出版年不詳)《東周與秦代文明》。板橋:駱駝
    杜正勝(1992)《古代國家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1979)《周代城邦》。台北:聯經。
    周書燦(2002)《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
    林啟屏(1995)《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
    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靜一(1988)《波蘭人民共和國戈慕卡政權之研究:正當合法性途
    徑的分析》淡江歐研所碩士論文。
    林鎮國(2002)《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
    胡 適(1999)《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
    韋政通(1979)〈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則之構造〉。收於項維新、劉
    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台北:牧童,三
    版。
    唐慈恩(2001)《鐘鼓蒼茫―晚周中央與邊陲宗教文化的消長推移》。
    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徐復觀(1956)《學術與政治之間》。台中:中央書局。
    ―――(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
    ―――(2001)《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高 琳(1981)《政治合法性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
    張光直(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
    ―――(1990)《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
    ―――(1993)《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
    張 亨(1991)〈「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於《中國人的
    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張君勱(1986)《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
    張振陽(2001)《「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
    立》。政大民族所碩士論文。
    張榮明(1997)《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
    張端穗(1982)〈天與人歸-中國思想中政治權威合法性的觀念〉,黃
    俊傑(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
    張德勝 (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
    北:巨流。
    梁啟超(1973)《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中華書局。臺七版
    許倬雲(1984)《西周史》。台北:聯經。
    ―――(1984)《求古編》。台北:聯經。
    陳 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詠明(2003)《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台北:商務。
    陳夢家(1992)《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章太炎(1967)〈原儒〉,收於《國故論衡》。台北:廣文
    傅佩榮(1985)《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
    傅斯年(1985)《性命古訓辯證》。台北:新文豐。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
    黃永武(1976)《形聲多兼會意考》。台北:文史哲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
    ―――(1996)〈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
    ―――(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黃瑞珍(2002)《周初宗教的人文轉向―「天命觀」與「敬德」價值
    理性的形成、關連與作用》。政大哲學所碩士論文。
    楊安華(2000)《中國正統思想研究―以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在政權合
    法化中正當性建構為例之詮釋研究》。師大三民所博士論文。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於楊國樞、
    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
    楊 陽(2002)《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台北:星定
    石文化
    楊 寬(1999)《西周史》。台北:商務
    楊慧傑(1981)《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
    大林
    葉仁昌(1996)《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台北:瑞興。
    葛兆光(2003)《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
    ―――(2000)《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蔡明田(1989)〈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六十期
    ―――(2000)〈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黃俊傑合著,謝復
    生、盛杏湲(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戴晉新(1978)《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謝美珠(2000)《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1998)《蔣中正政治思想之研究―以正統及憲政主義為中心
    的論述》。政大中山所博士論文。
    顧邦猷(1993)《戰國至漢初關於「大一統」的思考》。淡江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顧炎武(1968)《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
    顧德融(2003)《春秋史》朱順龍合著。上海:上海人民
    顧頡剛(1987)〈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收於《古史辨第一冊》。
    台北:藍燈文化。
    西文資料與翻譯著作
    Beetham, David 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王浦劬等譯(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台北:桂冠。
    朱敏章譯(2002)《利維坦》。霍布斯(Tho mas Hobbes)著,台北:
    商務。
    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台北:唐山
    李安宅譯(出版年不詳)〈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馬林諾夫斯基
    著。收錄於《古代社會》。中國社會出版社
    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Rousseau
    Jean-Jacques)著。台北:唐山。
    佟心平譯(2002)《合法性與政治》王遠飛合譯。讓–馬克‧夸克
    (JEan-Marc Coicaud)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著。台北:時報文化
    馬克思(Karl Marx)(1995)〈德意志意識型態〉。收於中共中央馬克
    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
    第一卷》北京:人民
    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丹尼斯‧
    朗(Dennis H. Wrong)著。台北:桂冠。
    康樂譯(1996)《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著。台北:遠流。二版
    張明貴譯(1991)《政治人》李普塞(Seymaur Martin Lipset)著。
    台北:桂冠。
    陳曉林譯(2000)《歷史研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 )
    著。台北:遠流。
    溫天河、蔡哲茂譯(1989)《金文的世界》。白川靜著。台北:聯經
    劉北成(2000)《合法化危機》曹衛東合譯。哈伯瑪斯(Habermas,
    Jürgen)著。上海:上海人民
    錢永祥等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2252003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2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03101.pdf10KbAdobe PDF21205View/Open
    52003102.pdf40KbAdobe PDF21384View/Open
    52003103.pdf14KbAdobe PDF21072View/Open
    52003104.pdf112KbAdobe PDF2990View/Open
    52003105.pdf310KbAdobe PDF24449View/Open
    52003106.pdf573KbAdobe PDF22860View/Open
    52003107.pdf536KbAdobe PDF22786View/Open
    52003108.pdf384KbAdobe PDF21612View/Open
    52003109.pdf209KbAdobe PDF21110View/Open
    52003110.pdf153KbAdobe PDF2175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