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097/141043 (78%)
Visitors : 46399135      Online Users : 7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54


    Title: 「誓書」與北宋對遼政策
    Authors: 艾文君
    Contributors: 張復華
    艾文君
    Keywords: 誓書
    北宋

    國防
    外交
    新制度論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9 15:40:16 (UTC+8)
    Abstract: 本文研究重點有二,一為北宋時期「誓書」制度能夠順利於宋遼兩國間成功運作,並持續一百餘年之原因,分析其變遷之經過及意義;二為「誓書」對於北宋對遼國防、外交政策產生之影響。全文運用傳統史學研究方法,並擷取部分「新制度論」之概念,以分析制度之動態變化及影響。

    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綜述誓書之背景、締結與履行之概況。第二章討論自澶淵之盟後,「誓書」又歷三次增補過程,包括仁宗時期「慶曆再盟」、神宗時期重劃地界之議,以及徽宗時期聯金滅遼行動,導致宋遼誓書制度瓦解。透過制度幾次變更的經過,分析北宋與遼國能夠長期選擇合作,最後卻無法繼續維繫條約之原因,以及「制度慣性」對宋人決策產生的影響。第三章研究誓書對於國防政策的影響。研究誓書體制下的防禦戰略和河北地區的防務措施,包括軍事部署、防禦工程、軍備訓練等政策受到誓書左右決策之情況。以及因訊息不流通導致宋遼兩國為維繫「誓書」而致力情報戰之情況。第四章說明誓書架構下宋朝邊境衝突事件之處理狀況,分析邊境衝突之解決方式,以及「誓書」在決策過程中造成之影響。

    從北宋中期之後,誓書牽動對遼政策長達一百餘年,制度框限了決策範圍,影響了決策思考模式,造成不斷退讓的外交政策、以和為貴的國防政策,以及矛盾不斷的邊境軍事策略。歷經一百餘年的制度與政策變遷過程,可為北宋末年迅速亡國的事實提供另一面向之探索。
    Reference: 一、古籍史料
    1. 文彥博,《潞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三刷。
    3. 王稱,《東都事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包拯,《包孝肅奏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司馬光,《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1版。
    6.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7. 田況,《儒林公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宋祁,《景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0. 沈括,《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11.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臺三版。
    12.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13. 胡宿,《文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
    15. 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3刷。
    17.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再版。
    18.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3刷。
    19. 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畢仲游,《西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新1版。
    22. 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23. 陸游,《老學庵筆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 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25. 程俱,《北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 黃以周輯,《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27. 楊時,《龜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 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29.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
    30. 劉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 劉摯,《忠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 厲鶚,《遼史拾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 歐陽修,《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 編纂人不詳,《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35. 蔡襄,《蔡忠惠公文集》,清遜敏齋刻本。
    36. 鄭麟趾纂修,《高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出版。
    37. 韓琦,《安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8. 蘇舜欽,《蘇舜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新1版。
    39.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1版。
    40.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第1版。
    41.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第1版。
    二、今人專著
    【宋遼金史—】
    1.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五十二年。
    2. 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初版。
    3.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1版。
    4.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
    5.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6.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六年九月。
    7.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 吳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9.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0. 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五月初版。
    11. 柴德賡,《史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第1版。
    12.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3. 張博泉等著,《金史論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14.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年。
    15. 陳述主編,《遼金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16. 陳學霖,《宋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17.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
    18. 陶晉生、王民信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遼關係史料輯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三年初版。
    19. 陶晉生編,《姚從吾先生全集》第一、二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二版。
    20. 傅樂煥,《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 版。
    21.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初版九刷。
    22. 黃寬重,《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臺一版。
    23. 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初版。
    24.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初版。
    25.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初版2刷。
    26.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再版。
    27. 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8. 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關係轉移始末》,台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初版。
    29. 蔣復璁,《宋史新探》,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二月。
    30.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31. 鄧廣銘,《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九月第十版。
    33. 聶崇岐,《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第1版。
    34. 陶晉生,From War to Peace: The Treaty of Shan-yuan of 1005,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8.
    35.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6. Franke, H., Diplomatic Missions of the Sung State 960-1276, Canberra: ANU Press, 1962.
    37. Hymes, Robert P. and Schirokauer, Conrad ed., Ordering the World :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8. Liu, James T.C., Reform in Sung China—Wang An-shih(1021-1086)and his New Polic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39. Mancall, M., China at the Center: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 1984.
    40. Rossabi, M.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 to 14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41. Wittfogel, Karl A.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6.
    【方法論—】
    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作者自印,2003年2月十五版
    2.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3. David M. Kreps著,鄧方譯,《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4. North, Douglass C.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1998年初版三刷。
    5. Bates, Robert H. ed., Analytic Narrativ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6. Blainey, G., The Causes of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7. Marsh, D. and Stoker G. ed.,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5.
    8. Ordeshook, Peter C.,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9. Skocpol, T., Protect Soldiers and Mothers: The Political Origins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 Stein, A., Why Nations Cooperate: Circumstances and Cho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 Thenlen, K. and Longstreth, F.,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三、期刊論文
    【宋遼金史—】
    1. 王文楚,〈宋遼驛路及其改遷〉,《歷史地理》第十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 王民信,〈宋夏金錢外交〉,《歷史月刊》五十六期,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3. 王民信,〈澶淵締盟的檢討〉,《食貨月刊》復刊第五卷,第三期,民國六十四年。
    4. 王民信,〈遼宋澶淵盟約締結的背景〉(上)(中)(下),《書目季刊》第九卷第二期,1975年;第九卷第三期,1975年;第九卷第四期,1976年。
    5. 王煦華、金永高,〈宋遼和戰關係中的幾個問題〉,《文史》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
    6. 王德毅,〈宋麗國交與北宋儒者的高麗觀〉,《韓國學報》第十期,民國八十年。
    7. 王德毅,〈金與高麗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十八期,民國八十三年。
    8. 田相林,〈宋遼「澶淵之盟」—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和好的範例〉,《平原大學學報》第四期,2001年。
    9. 任崇岳,〈論「澶淵之盟」後的宋遼關係〉,《歷史教學》第一期,1984年。
    10. 任崇岳,〈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第四期,1983年。
    11. 任愛君,〈遼宋對峙格局破滅的文化意義——簡論遼宋和盟後所奠定的中國南北民族文化發展趨勢〉,《北方文物》第三期,1996年。
    12. 安國樓,〈宋遼邊境的「兩屬戶」〉,《中國史研究》第四期,1991年。
    13. 朱小琴,〈宋遼「關南地之爭」〉,《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2000年。
    14. 李 震,〈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宋史研究集》第四輯,民國五十八年。
    15. 李大龍,〈也談「澶淵之盟」形成的原因〉,《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三期,1991年。
    16. 李之勤,〈熙寧年間宋遼河東邊界交涉研究〉,《山西大學學報》第一期,1980年。
    17. 李立,〈北宋緣邊安撫使研究〉,《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18. 李昌憲,〈北宋河北雄州的兩屬戶〉,《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1993年。
    19. 李華瑞,〈關於宋初先南後北統一方針討論中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第四期,1997年。
    20. 李錫厚,〈遼朝的邊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二期,1993年。
    21. 周寶瑞,〈淺論「澶淵之盟」的決策人物之一畢士安〉,《河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22. 孟廣耀,〈蕭太后考評兼論澶淵之盟〉,《內蒙古師大學報》第四期,1984年。
    23. 林瑞翰,〈北宋之邊防〉,台大《文史哲學報》十九期,民國五十九年六月。
    24. 金石,〈重評「澶淵之盟」〉,《民族研究》第二期,1981年。
    25. 姚從吾,〈從宋人所記燕雲十六州淪入契丹後的實況看宋遼關係〉,《大陸雜誌》二十八卷,第十期,民國五十三年。
    26. 柳立言,〈宋遼澶淵之盟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三分,1992年。
    27. 柳立言,〈和平的代價—宋遼澶淵之盟〉,《歷史月刊》五十六期,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28. 徐紅年,〈論宋遼戰爭的性質〉,《北京社會科學》第一期,1994年。
    29. 高美玲,〈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88年。
    30. 曹樹森,〈蘇頌與宋遼關係〉,《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1995年。
    31. 梁庚堯,〈宋神宗時代西北邊糧的籌措〉,《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京都:同朋舍,1989年。
    32. 梁庚堯,〈南宋對金的歲幣外交〉,《歷史月刊》五十六期,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33. 郭正忠,〈歐陽修與宋遼關係〉,《社會科學輯刊》第二期,1982年。
    34. 郭康松,〈遼朝夷夏觀的演變〉,《中國史研究》第二期,2001年。
    35. 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政治對抗〉,《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36. 陶玉坤,〈遼宋和盟狀態下的新對抗——關於遼宋間諜戰略的分析〉,《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1期。
    37. 陶玉坤,〈遼宋對峙中的使節往還〉,《內蒙古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年。
    38. 陶晉生,〈余靖與宋遼夏外交〉,《食貨月刊》第一卷,第十期,民國六十一年。
    39. 程光裕,〈澶州之盟與天書〉,《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六期,民國五十年。
    40. 黃寬重,〈山城防禦:以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為例〉,《韓國學報》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二年。
    41. 黃寬重,〈宋代城郭的防禦設施及材料〉,收於《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
    42. 黃寬重,〈從塢堡到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收於《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43. 廖隆盛,〈從傳統中原政權的華夏獨意識看北宋對遼夏的和戰策略與得失〉,《認識中國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44. 廖隆盛,〈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食貨月刊》15卷,1、2期,1985年。
    45. 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1年。
    46. 漆俠,〈宋太宗雍熙北伐〉,《河北學刊》第二期,1992年。
    47. 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年。
    48. 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年。
    49. 趙鐵寒,〈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大陸雜誌》十七卷十一、十二期,民國四十七年。
    50. 劉浦江,〈河北境內的古地道遺跡與宋遼金時代的戰事〉,《大陸雜誌》一百零一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九年。
    51. 劉興權,〈宋夏外交政策論〉,《寧夏社會科學》第四期,1989年。
    52. 蔣復璁,〈宋真宗與澶淵之盟〉,《大陸雜誌》二十二卷,第八、九、十期,民國五十年。
    53. 蔣復璁,〈澶淵之盟的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二輯,民國五十三年。
    54. 蕭華忠,〈簽訂澶淵之盟原因新說〉,《晉陽學刊》第一期,1990年。
    55. 閻沁恆,〈北宋對遼塘棣設施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八期,民國五十二年。
    56. 藍克利,〈政治與地理論辯—1075年的宋遼邊界談判〉,《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57. 闕鎬曾,〈宋夏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民國五十三年。
    58. 關樹東,〈遼朝部族軍的屯戍問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六期,1996年。
    59. 顧宏義,〈遼代儒學傳播與教育的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8年。
    60. 佐伯富,〈宋代雄州における緩衝地兩輸地について〉,《中國史研究》第一卷,東京:同朋舍,昭和四十四年五月。
    61. 畑地正憲著、鄭樑生譯,〈北宋與遼的貿易及其歲贈〉,《食貨月刊》第四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三年。
    62. Rogers, M., “Factionalism and Koryo Policy under Northern Sung”, JAOS79, No.1,1959.
    【方法論—】
    1.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十六期,2001年12月。
    2. 食貨月刊紀錄,〈社會科學與歷史學〉座談會記錄,《食貨月刊》第四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三年。
    3. Fearon, James D., “Ra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49, pp.379-414, 1995.
    4. Hall, Peter A & Taylor, Rosemary C.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 pp.936-957, 1996.
    5.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26, pp.5-34, 1998.
    6. Jervis, R., “Cooperation Under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30, pp.167-214, 1978.
    7. Krans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16, pp.223-246, 1984.
    8. Wanger, R. Harrison, “Peace, War,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 pp.593-607, 1994.
    9. Wanger, R. Harrison, “The Causes of Peace”, in Roy A. Licklider ed., Stopping the Killing: How Civil Wars End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3.
    四、學位論文
    1. 李立,《北宋安撫史研究—以陝西、河北路為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2. 林振誠,《澶淵之盟—中國古代停戰談判之個案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3. Wang Hon-chiu,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in Northern Sung China(960-1227), Ph D.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75.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83252007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U000NQ639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nq6390201.pdf19KbAdobe PDF2776View/Open
    nq6390202.pdf23KbAdobe PDF2733View/Open
    nq6390203.pdf29KbAdobe PDF2891View/Open
    nq6390204.pdf62KbAdobe PDF21255View/Open
    nq6390205.pdf102KbAdobe PDF21128View/Open
    nq6390206.pdf103KbAdobe PDF21341View/Open
    nq6390207.pdf121KbAdobe PDF22027View/Open
    nq6390208.pdf87KbAdobe PDF21379View/Open
    nq6390209.pdf52KbAdobe PDF2951View/Open
    nq6390210.pdf47KbAdobe PDF212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