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658/141572 (78%)
Visitors : 47198813      Online Users : 5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97


    Title: 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
    Authors: 王義榮
    Contributors: 林會承
    張中復

    王義榮
    Keywords: 世界遺產
    文化遺產
    文化資產
    文化景觀
    聚落保存
    蘭嶼
    雅美族
    朗島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0:41:32 (UTC+8)
    Abstract: 2002年在文建會積極倡導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下,將世界遺產的保存觀念陸續引進國內,形成一股風潮,也衝擊著台灣二十餘年來,在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上的偏差與不足,不論是在保存項目上、保存觀念上、保存工法上、保存法令上,都明顯跟不上世界潮流。世界遺產的研究議題也在這股風潮帶動下逐漸興起,其所涵蓋的學術領域包羅萬象,是門必須跨學科領域的綜合學問。
    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文化事權已統一,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也進入另一個新時期。值此,在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如火如荼的向前邁進,並與國際觀念接軌之際,不管是有形的文化資產或是無形的文化資產,都要從世界遺產保存的新視野,重新審視如何加以保存與維護。以世界遺產的觀點來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的保存,希望能從中進一步對台灣文化資產的保存有所省思,提醒我們對於這塊土地最原始的原住民族,所遺留下來具有豐富台灣特色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在長期受到忽視及邊緣化的情形下,有機會被正視及喚醒。
    蘭嶼面對全球化、現代化過程,造成雅美族傳統文化的衝擊,值得雅美族人及各界共同關注。而朗島傳統聚落本身就是一部真實且具體的人類文化紀錄,隨著時空環境的演變過程在朗島留下痕跡。維持朗島傳統聚落及文化景觀的永存是一項持續不斷的工作。也必須在保存時不斷思索探討創新問題,以確保其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能持續發揮其功能。朗島傳統聚落及文化景觀的永續保存,對當代及未來人類歷史都在在豐富了其在文化上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而且其中無形文化資產,如傳統歲時祭儀、技藝、語言等,相較於傳統聚落、住屋、船屋等有形文化資產,更有保存的急迫性,因為這些有形文化資產,在拆之前都還有機會留下或復原,但那些無形資產則容易隨著年代久遠而消逝。所以,除了保存,更重要的是傳承,這也是世界遺產強調的精神所在。雅美族人對其後代子孫或全人類究竟要保存些什麼?傳承些什麼?端視雅美族人自行深思與決定。本論文並不期望探討蘭嶼是否能成為世界遺產,而是希望能將世界遺產的保存觀點、管理機制、案例等介紹給雅美族人,讓雅美族人現在及未來面對自己的文化資產保存問題時,多一種思考保存的選項。期盼藉由本論文的研究,呼籲各界重視最具台灣特色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並且讓以往台灣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上累積的錯誤經驗,不要重蹈覆轍在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保存上。
    Reference: 一、中文專書
    (依姓名筆畫)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
    王明珂著,《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2003。
    王嵩山著,《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2001。
    尹建中著,《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內政部,1994。
    田哲益著,《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台北:台原出版,2002。
    田哲益著,《達悟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星辰,2003。
    古田陽久著;王慧貞,蔡世蓉翻譯,《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台北:文化台灣發展協會,2003。
    台東縣政府,《台東縣第二期(96-99年度)離島建設修正期末報告書-蘭嶼》,2006。
    台東縣政府文化局,《Mivahey建屋工序紀事錄-蘭嶼傳統家屋》之記錄片,2006年6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世界潛力點評估計劃專家報告集》,台北:文建會,200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著,《2004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文化資產法規彙編》,台北:文建會,2005。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東海大學工學院建築研究中心承辦,《九十三年度蘭嶼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專案管理中心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
    阮昌銳著,《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8。
    余光弘著,《雅美族》,台北:三民,2004。
    李依金等撰,《我的部落史•蘭嶼篇》,台東:東縣府,2004。
    林會承主編,《2003年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古物、古蹟、歷史建築》,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4。
    林建成著,《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2002。
    林恩顯主持,《台灣山胞歲時祭儀文獻資料整理研究報告》,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研究室,1998。
    林信華著,《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智揚文化,2002。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第二冊,台北:漢藝色研,2001。
    林憲德著,《台灣原住民民居》,未出版。
    周宗經著,《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台原出版,1994。
    倪進誠著,《台灣的離島》,台北:遠足,1983。
    徐瀛洲著,《蘭嶼之美》,台北:文建會,1984。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辰星,1992。
    黃 旭著,《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台北:稻鄉,1995。
    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台北:成文,1983。
    黃煌雄等,《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源流,2001。
    許若雲編輯,《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簡介》,台北:文建會,2003。
    施添福總編攥,《台灣地名辭書,卷三,台東縣》,南投:省文獻會,1999。
    陳玉美攥修,《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東縣府,2001。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2002。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學系,《社區研究實習報告-民國四十九年: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未出版。
    張習明著,《世界遺產學概論》,台北縣:萬人,2004。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1981。
    傅朝卿翻譯.導讀,《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文化,2002。
    傅朝卿撰,《世界遺產進階學習手冊:2004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台北:文建會,2004。
    傅朝卿編輯,《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成果實錄—2004年》,台北:文建會,2004。
    董森永著,《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
    劉其偉編著,《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2001 。
    劉其偉編著,《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藝術家,2002。
    衛惠林、劉斌雄著,《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研院,2000。
    謝世忠著,《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1994。
    簡鴻模著,《當達悟遇上基督》,台北:輔仁大學,2004。
    羅佳明著,《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
    Amos Rapopot著,張玫玫譯,《住屋形式與文化》,台北:境與象出版社,1987。
    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2001。
    Graeme Aplin著;劉藍玉譯,《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台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
    Le Corbusier著;施植明譯,《雅典憲章》,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86。
    Thomas L.Friedman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2005。
    二、期刊論文
    文 芸,〈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辨識與操作方式的建立〉,《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台北:文建會,2004,頁77-86。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人文景觀與文化保存〉,《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南區巡迴講座》,台北:文建會,2003,頁73-77。
    丘如華,〈世界遺產與觀光文化發展的衝擊〉,文化資產種子教師研習營演講,基隆,2002.10.16。
    李亦園,〈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60,頁41-55。
    余光弘,〈雅美族傳統社會簡介及其維護發展〉,《雅美族及雅美文化的維護與發展》,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1989,頁175-197。
    林會承,《台灣聚落研究(一):台灣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藝大建古所2005第一學期講義。
    林會承,〈台灣新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比較〉,《2006年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第二輯,2006.01.12,頁1-14。
    侯志仁,〈從普世性到差異性:文化資產保存論述的轉變與挑戰〉,《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台北:文建會,2003,頁69-78。
    施拉橫,〈蘭嶼傳統文化與水泥建設之探討〉,發表於「當達悟遇上南瀛:第三屆蘭嶼研究群年會」論文,2005.12.10。
    施拿保,〈雅美飛魚祭之禁忌及突破〉,《蘭嶼在地研究文史人才進階培訓計畫—結案報告書》,2005,頁2-1—2-8。
    黃兆倫,〈淺談蘭嶼達悟族的文化〉,《達悟族群宣教研究方案第一、二階段報告書》,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與發展中心,2001,頁14-22。
    黃淑芬,〈日本白川鄉合掌造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之研究〉,《2006提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頁75-88。
    陳玉美,〈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以蘭嶼雅美族為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2分,1996年6月,頁415-444。
    陳玉美,〈時間、工作與兩性意像:蘭嶼Tao的時間觀〉,《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9,頁127-156。
    夏曼‧賈巴度,〈達悟族「魚與飛魚招喚祭祀」文化之探討〉,《蘭嶼在地研究文史人才進階培訓計畫—結案報告書》,2005,頁7-1—7-12。
    傅朝卿,〈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世界保存公約觀念與實踐上之落差〉,第二屆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2001.5.31。
    傅朝卿,〈世界遺產經營管理〉,文化資產種子教師研習營演講,金門,2002.8.2。
    傅朝卿,〈世界文化遺產之經營管理〉,《91年文化環境年系列活動文化資產種子教師研習成果專輯》,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2002,頁42-46。
    傅朝卿,〈世界文化遺產之經營管理〉,《2003年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成果實錄》,台北:文建會,2003,頁57-65。
    傅朝卿,〈世界遺產的新動向〉,《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台北:文建會,2004,頁7-16。
    傅朝卿,〈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探討〉,《2004年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果實錄》,台北市:文建會,2004,頁135-145。
    傅朝卿,〈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組織與文化資產保存實踐之互動—以建築文化資產類為案例之探討〉,收錄於《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2004,頁66-76。
    傅朝卿,〈從國際文化遺產文獻之發展看保存維護觀念與態度之演變〉,《2006年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第二輯,2006.01.12,頁15-29。
    董森永,〈蘭嶼的觀光問題〉,《達悟族群宣教研究方案第一、二階段報告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印製,2001,頁72-75。
    蔡富澧,〈從ICOMOS看世界文化遺產保存:西村幸夫、陳郁秀對談錄〉,《新活水》第七期,2006.7,頁70-78。
    蔡嘉欣,〈文化資產很重要〉,《文月刊》試刊壹號,2005.05,頁14-16。
    鄭惠英,〈雅美的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7期,1984,頁95-155。
    盧道杰,〈參與、共管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2001,頁68-80。
    謝永泉,〈朗島(Iraraley)部落史〉,《我的部落史‧蘭嶼篇》,台東:東縣府,2004, 頁65-66。
    謝來光,〈蘭嶼東清黃昏市場〉,《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8期,1998,頁57-58。
    簡鴻模,〈雅美文化與基督信仰--對蘭嶼朗島部落國宅新居落成儀式的田野觀察〉,《當達悟遇上基督》,台北:輔仁大學,2004,頁305-357。
    三、博碩士論文
    方鏗雄,《蘭嶼雅美族傳統居住建築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王明慧,《我國世界遺產法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希娟,《蘭嶼雅美族居住環境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林 芬,《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研究(1945-1996)》,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綱偉,《蘭嶼雅美族的環境適應與變遷》,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黃正德《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世新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2005。
    陳郁茜《「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淑君,《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曾瓊儀,《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文傑,《排灣族與雅美族的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和朗島村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懿仁,《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與國家之權力分享:從蘭嶼達悟族跨境交流談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嬌豔,《雲南麗江大研古城保護與發展經驗:一個被觀光城市置換的生活城市保護過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四、新聞資料
    未 詳,〈蘭嶼造舟文化大饗宴〉,蘭嶼雙周刊第一版,2001.7.22。
    李蕙君,〈飛魚糾紛 恆春允不擴增船隊〉,聯合報,2007.5.4。
    張存薇,〈恆春漁會協調 赴蘭嶼漁船不會增加〉,自由時報,2007.5.4。
    張存薇,〈文化、環保與生計 三者要平衡〉,自由時報,2007.5.4。
    梁東屏,〈遊客多破壞大、吳哥窟快被玩垮了〉,中國時報第A12版,2007.3.4。
    劉揮斌、邵惠琴、林和生,〈蘭嶼恆春飛魚大戰 沒完沒了〉,中國時報,2007.5.4。
    謝震五,〈登錄世界看見台灣系列報導:十五〉,中央社新聞稿,2003.2.19。
    關華山,〈誰的飛魚祭?〉,聯合報,2005.5.19。
    五、中文網站及參考資料
    文建會「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何謂「世界遺產學」?,摘錄時間2005.10.18。網址:http://wh.cca.gov.tw/tc/qa/qa.asp?page=1&faq_id=19
    中華民國保護世界遺產協會「世界遺產索引」,摘錄時間:2007.03.07。
    網址:http://www.what.org.tw/db/detail.asp?hid=254
    台東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第二期(96-99年度)離島綜合建設—蘭嶼鄉整體發展定位》,摘錄時間:2007.4.20。
    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chinese/deve/plan/蘭嶼鄉整體發展定位.pdf
    台東縣政府,《台東縣政府第二期(96-99年度)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蘭嶼鄉】》,摘錄時間:2007.4.20。
    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chinese/notice/images/download/1.蘭嶼部份-2.pdf
    李永展,〈蘭嶼建設應重新定調〉,摘錄時間:2006.05.12。
    網址:http://e-info.org.tw/node/1914
    杜正勝,〈真實資產〉,摘錄時間:2006.08.08。
    老杜部落格網址:http://epaper.edu.tw/DU/?p=40#respond
    陳翠如,〈邁向二十一世紀.重建原住民的未來〉,《台灣原住民月刊》第三期。摘錄時間:2007.3.1。
    網址:http://www.kgu.com.tw/minority/per/03/no03_26.htm。
    傅朝卿,〈世界文化遺產概論〉,2005台南社區大學「世界文化遺產課程」講義。摘錄時間:2006.02.15。
    網址:http://www.fu-chaoching.idv.tw/file/tnn_wh/tnn_wh_02.pdf
    傅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第四單元:建築保存的真實性與維護層級〉,摘錄時間:2005.03.02。
    網站:http://www.fu-chaoching.idv.tw/file/class/ppp004.pdf
    郭 旃,〈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環境因素及評判尺度〉,摘錄時間:2007.3.5。
    澳門文物網網址:http://www.macauheritage.net/Education/whC.asp?id=179
    愛川紀子,〈針對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之無形文化遺產保存工作所訂立的國際公約籌備歷史全貌〉,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學習資料庫,摘錄時間:2006.02.27。
    網址:http://wh.cca.gov.tw/tc/learning/learn_1_c.asp?learn_id=391
    劉曜華,〈中興新村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計畫〉,摘錄時間:2006.02.24。
    網址:http://www.taichung.fcu.edu.tw/whc.pdf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網站,,摘錄時間:2006.02.17。
    網址:http://www.icm.gov.mo/exhibition/tc/nhintroC.asp?pic=true
    戴伯芬,〈聚落保存的論述與實踐〉,文化研究月報第六十六期 2007.3.25。摘錄時間:2007.4.8。
    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66/journal_park666.htm。
    「蘭嶼曙光」網站,摘錄時間:2007.2.28。
    網址:http://far.taiwan.gov.tw/lanyu/history/index.htm
    六、外文及網站參考資料
    Alexandros Apostolakis,“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0, Issue 4, 2003, P.795-812。
    《Committee Rules of Procedure》,摘錄時間:2006.03.7。http://whc.unesco.org/en/committeerules/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摘錄時間:2007.3.2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c.pdf。
    《Guidelin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Living Human Treasures〞Systems》,摘錄時間:2006.02.27。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file_download.php/1422690320114549c199903cf8ba93f9Guidelines_lht.pdf
    《ICOMOS AND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摘錄時間:2006.03.7。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world_heritage/icomoswh_eng.htm
    《ICOMOS MEMBERSHIP》,摘錄時間:2007.04.30。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members.htm
    《ICOMOS’MISSION》,摘錄時間:2006.03.7。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mission_eng.htm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摘錄時間:2006.02.27。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摘錄時間:2007.04.3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71/127160m.pdf
    UNESCO News,〈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sounds the alarm for Cologne Cathedral〉,摘錄時間:2007.03.08。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174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World Heritage List》,摘錄時間:2007.04.26。
    http://whc.unesco.org/en/list/
    《World Heritage Fund》,摘錄時間:2006.03.09。
    http://whc.unesco.org/en/109/
    《Xi’an Declaration》,摘錄時間:2007.03.08。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xian2005/xian-declaration.pdf。
    七、外文參考網站
    ICOMOS,http://www.icomos.org/
    ICCROM,http://www.iccrom.org/
    IUCN,http://www.iucn.org/
    Intangible Heritage UNESCO Cultural Sector,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225&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http://whc.unesco.or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004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9004101.pdf63KbAdobe PDF21318View/Open
    59004102.pdf105KbAdobe PDF21184View/Open
    59004103.pdf84KbAdobe PDF21209View/Open
    59004104.pdf120KbAdobe PDF21649View/Open
    59004105.pdf436KbAdobe PDF24703View/Open
    59004106.pdf503KbAdobe PDF213730View/Open
    59004107.pdf1149KbAdobe PDF25591View/Open
    59004108.pdf641KbAdobe PDF24215View/Open
    59004109.pdf392KbAdobe PDF23374View/Open
    59004110.pdf193KbAdobe PDF22438View/Open
    59004111.pdf155KbAdobe PDF22214View/Open
    59004112.pdf203KbAdobe PDF21110View/Open
    59004113.pdf210KbAdobe PDF21077View/Open
    59004114.pdf67KbAdobe PDF29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