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1787      Online Users : 11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98


    Title: 台東平原的農業民族:馬蘭社阿美族社會經濟變遷—1874~1970年
    Authors: 郭祐慈
    Contributors: 浦忠成
    張中復

    郭祐慈
    Keywords: 台東平原
    馬蘭社
    阿美族
    農業民族
    政治經濟
    Taitung plain
    Falangaw village
    Amis
    agriculturist people
    political economy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8 10:41:41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的研究主體,為台東平原的阿美族,即馬蘭社阿美族。
    和以往的阿美族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焦點,集中在歷史研究,尤其由政治經濟學的取向,探討社會文化的貫時性變遷。由此,本文試圖從歷史進程,理解馬蘭社阿美族特別的文化脈絡與社會型態。
    歷經各種不同的統治政權,本文歸納出馬蘭社阿美族特殊且一貫的重農傾向,並與相鄰的「武族」卑南族有政治經濟的合作共生關係,而越接近當代,我們會看到馬蘭社阿美族受到統治政權越廣泛深入的影響,無論在經濟處境、社會結構、政治角色與文化表現上,都感受到越來越明顯的壓力。
    基於以上的概念,本文論述的取向,不僅是貫時性的,也是文化的比較研究。在不同時期,找出政治環境引入的不同人群,以及經濟環境上的重要變遷,以突顯台東平原,尤其是馬蘭社原住民的文化表現,尚武的卑南與重農的阿美兩種文化傳統,進入當代國民國家的體制內,其社會文化,從諸多面向來看──包括生產方式,社會地位,政治參予,經濟權利,與精神生活,都可以發現許多值得探討其脈絡的特殊表現。
    本文第一章首先揭露,有足夠證據顯示,馬蘭社具備長久歷史。其次,本文提出卑南族與阿美族在臺東平原的共生關係,這個歷史淵源,作為本文的重要主軸,在接下來的篇章,會持續提示每個時期,兩族各自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調適。最後強調馬蘭社阿美族的文化特色,即在於特重農業生產的傳統。
    第二章討論日本統治初期,台東平原原住民,因其社會文化更適宜統治,以致於很快就被統治者識別,採取與島內其他原住民不同的統治方式,從稅收、產權與勞役等政策上,都可以發現較短的適應期與更早的公民化,然而也在生產勞力上出現更深廣的剝削。由此接續第三章以糖業生產為中心的探討。
    第三章以日本推行糖業生產,導致台東平原民族關係的改變為探討主軸。在生產勞力重整的過程中,特意引進定居人口(內地人與本島人),同時加重原住民勞力負擔,抑制原住民地權,乃至經濟建設(卑南大圳)引起的農業環境改變,凡此皆是台東平原原住民經濟生活轉變的重要關鍵。
    第四章由經濟轉向政治,分析日本帝國引進的公民政治,試圖在臺東平原建立一個本島人支配內地人與原住民的階級結構,其中原住民在文化上與經濟上最居劣勢,從而影響其政治生活,幾乎難以感受原住民精英的活力,自難期待從政治參予上整體增進原住民的社會地位。
    第五章進入戰後,選擇了又一個興起二十年的農產經濟──罐頭鳳梨的生產外銷。不僅要成為國家公民,國民黨政府更要求同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住民勞力投入鳳梨工廠的同時,文化也面臨毀滅,年輕一代向都市移動,原有的農耕傳統、家庭組織、宗教信仰都面臨嚴峻考驗。1970年代鳳梨加工產業走向黃昏的同時,馬蘭社阿美族文化似乎也走到一個臨界點。
    最後,作為民族史的政治經濟比較研究,本文強調,社會文化的完整運作,才是經濟發展的穩固基礎,政治經濟的競逐,無論如何必須避免歷史文化上的短視,甚至忽視。
    The su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Taitung Amis, who are Falangaw Am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because it is concentrated on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Much is due to political economics.

    Falangaw Amis saw various government regimes. The cultural tendencies of Falangaw Amis are consistent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y cooperated with Puyuma who have high regard for the military Wu Zu武族 and lived next to them,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More recently, Falangaw Amis are more deeply influenced by various government regimes. No matter what their economics, society, political roles,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s were, this trib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pressure about those.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reveals long historical changes, but also studies cultural comparis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the crowds led into Taitung by various government regimes, can revive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 of Falangaw Amis. The Puyumas have high regard for the military; the Amis stress agriculture. This can be a wide area of inquiry. These all affect the production, social status, political concerns, economic rights, and cultural life of Am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that we have enough evidence to show that the Falangaws had a long history.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Puyuma tribe and Ami tribe had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Taitung plain. This history is the main topic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will mention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the two tribes in each period. Finally, it emphasiz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langaw Amis,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 of agri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shows tha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he aborigines who lived in the Taitung plain were more easily ruled by Japanese. Therefore, Japan adopted different ways to govern them, from others. With tax revenue, decrease of property rights, and forced labor, all evidence shows that aborigines had little time to adapt to the new government and be citizen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exploited the aborigines considerably in production work. The following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sugar production industr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treats the fact that the Japanese promoted the sugar production industry. This caused changes in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Taitung plain. Under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production labor, the government brought in some special popul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d the aborigines` labor burden and suppressed their property rights. Furtherm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tches) made the agricultural surroundings change. These are all keys that made the aborigines` economic life change considerably.

    The fourth chapter shows that the Japanese brought in citizen politics and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class system. In this system some dominated others, including the aborigines. In cultural and economic status, the aborigines were inferior. Therefore it was difficult to get enthusiasm or support from aborigine leaders. No wonder that it`s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aborigines by political means.

    .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treats in the postwar period the export trade of pineapple can production, another hot agriculture industry. KMT government made the aborigines be citizen and adaption. The aborigines worked for those pineapple factories. The young men moved to big cities for work and life. Thei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amily organization and religion faced a baptism of fire. In 1970, when the pineapple can production was downward, Falangaw Amis seemed to be at the juncture.

    Finally, as a ethnic history in politic economy compared research , the dissertation stress that the social culture should works well,then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would have a steady foundation. Even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can be successful. It is very important not to be shortsighted in criticizing history and culture.
    Reference: 中文、日文
    入澤片村
    1925 台東廳人名要鑑。台東:東台灣宣傳協會。
    下村宏
    1920 台灣地方自治制に就て。台灣時報10月號:17-64。
    上野雄藏
    1924 蕃人の蔗作。糖業13(4):16。
    大陳地區反共義胞來台輔導委員會
    1955 大陳來台義胞安置情形。中央日報,一版,2月22日。
    小林岳二
    1998 台灣原住民の辮髮。刊在台湾原住民研究3,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編,頁128-157。東京:風響社。
    小林勝
    1942 宜蘭護鄉兵。台灣時報2月號:80-86。
    小泉鐵
    1932 蕃鄉風物記。東京:建設社。
    小原一策
    1923 台東廳下旭村の將來。台灣農事報(1):31-32。
    小副川猛
    1928 台灣街庄區職員錄。台北:杉田書店。
    小野得一郎
    1913 東部蕃人事情と其法律關係。台法月報7(10):31-36。
    山本有造
    1992 日本植民地經濟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社。
    川合久午
    1942 アミ族の土地所有型態に就いて。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畢業論文。
    中村孝志
    1936 蘭人時代の番社戶口表。南方土俗4(1):42-59。
    1937 蘭人時代の番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4(3):181-196。
    1997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 概說‧產業,吳密察、翁佳音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2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中村勝
    2003 台灣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清朝•日帝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綠蔭書房。
    中越生
    1936 東台灣を往く。台灣地方行政3(11):57-68。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2004[1931]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花蓮港、台東兩廳選譯,何聰明譯。台東文獻(復刊第9期):106-117。
    井出季和太
    2003[1937] 日據下之台政(原名:臺灣治績志),郭輝編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王元衡
    1956 美援的性質分類與運用。國際貿易月刊5:1-3。
    王河盛等
    2001 台東縣史人物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王銘銘
    1998 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學新
    1998a 日據初期台東地區抗日戰事中原住民族群向背之分析(1895~1896)。刊於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437-462,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998b 日據初期花蓮地區太魯閣番綏撫策略。刊於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463-495,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c 日據初期臺東廳的撫番政策。刊於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497-52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東公學校
    1935 台東公學校創立三十周年紀念誌。台東:台東公學校。
    台東縣阿美建設協會編
    [年代不詳] 台灣原住民—阿美族文化。台東:台東縣阿美建設協會。
    台東廳報
    1935 重森確太外五名(敘任及辭令)。11月22日號外:1。
    1937 大澤友吉外一六名。4月12日(總第500號):76。
    台糖通訊旬刊社
    1961 珍惜台東鳳梨的成果。台糖通訊29(6):1。
    台灣日日新報
    1898 台東に於ける勞銀騰貴の狀況。2版,8月28日。
    1901 卑南蕃台東廳長のす。3版,2月21日。
    1905 蕃人移居平壤。4版,9月8日。
    1905 內山蕃界客談。2版,7月12日。
    1907 台江蕃情。3版,3月7日。
    1909 台東平埔蕃情。2版,3月2日。
    1911 哀止砲擊。2版,2月4日。
    1911 蕃社大砲密藏す。2版,2月16日。
    1911 反抗蕃人の歸順。1版,8月8日。
    1912 蕃童教育の基本義(上)。1版,7月21日。
    1925 蕃人の共同出資で馬蘭社に精米所近く工事に著手する。夕刊2版,9月13日。
    1925 蕃人喜種內地種。夕刊4版,9月23日。
    1929 鶴長生,東台灣印象記。8版,6月26日。
    1936 台東各蕃社で酒祭り。5版,7月24日。
    台灣省文獻會
    1983 台灣省通志稿第14冊。台北:成文出版社。
    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
    1979 台灣鳳梨事業概況與展望。果農合作382:12-22。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編
    1976 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總督府
    2002 蕃人讀本。久留米:久留米大學。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河野喜六等編〕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
    1926 台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報告書 。台北市:台灣總督府內務局。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7 馬蘭社分教場工事及開校式景況。明治30年乙種永久第46卷。
    1905a 「蕃童就學セシムヘキ公學校ニ關スル件」。明治38年永久保存第46卷,台東總第2257號。
    1905b 「蕃人ノ子弟就學セシムヘキ台灣公學校ノ教則及編制規程」。明治38年永久保存第46卷,民總第6221號。
    1919 台東製糖株式會社豫約開墾地成功賣渡願許可ノ件。大正八年永久保存第20卷:十。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4 花蓮港聽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的移民調查。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9 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3 企業的農業經營調查。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1935 熱帶產業調查會調查書:移植民ニ關スル調查書。台北市: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年代不詳] 農業基本調查書第19號(昭和3年第一期作):主要農作物經濟調查—稻米。台北: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年代不詳] 農業基本調查書第22號(大正15年至昭和3年期):主要農作物經濟調查—甘蔗。台北: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1921[1995]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3)[岡松參太郎 編]。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翻印。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18 理蕃誌稿(一)。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1 理蕃誌稿(二)。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6 高砂族調查書:第二編戶口。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高砂族調查書:第二編生活。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台灣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
    1964 產銷資料。台灣罐頭工業十年。(內部發行,無頁數)
    末成道男
    1983 台灣アミ族の社會組織 と變化──ムコ入り婚からヨメ入り婚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田代安定
    1900 台東殖民地豫查報文。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田代豐
    1942 台東の糖業と移民村(東台灣の觀察)。台灣時報:113-122。
    田村實造
    2002 中國征服王朝──總括。征服王朝論文集(再版),鄭欽仁、李明仁編譯,頁70-90。台北:稻鄉出版社。
    石磊
    1976 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97-127。
    1986 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刊於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瞿海源、章英華編,頁379-40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 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兩種類型,刊於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頁65-77,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
    1906 台灣に於ける蕃人教育の成績一斑。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2(249):122-123。
    伊能生
    1906 瑯嶠大蕃目潘文杰。台灣協會會報(88):21-22。
    1912 台灣のアミ蕃族に行はるる埋葬の禮。人類學雜誌28(6):336-339。
    伊能嘉矩
    1996 台灣踏查日記(上),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社。
    安倍明義
    1929 馬蘭社の生活狀態に就て。社會事業の友6:83-87。
    1933 蕃人人口增殖の障害に就いて(つつき)。社會事業の友54:194-211。
    1936 プユマは何處へゆく。台灣時報11月號:46-60。
    江上波夫
    1975騎馬民族國家:日本古代史ヘのアプロ-チ。東京:中央公論社。
    江樹生 譯註
    2000 熱蘭遮城日誌Ι。台南:台南市政府。
    2002 熱蘭遮城日誌Π。台南:台南市政府。
    2003 熱蘭遮城日誌Ⅲ。台南:台南市政府
    竹川富
    1926 田博氏の蕃人土地自由買賣に就てに就て。台法月報20(3):20-24。
    西川長夫
    1995 日本型國民國家の形成,西川長夫、松宮秀治編。幕末•明治期の國民國家形成と文化變容。東京:新曜社。
    西村高兄
    1937a 台灣廳制制定經緯。台灣地方行政(3)10:2-15。
    1937b 東部台灣新設の第一回總選舉終りて。台灣地方行政(3)12:2-12。
    1938 東部台灣の新設十七庄の第一回總選舉に就て。台灣時報1月號:176-181。
    何叔聰
    1955 東台灣發展鳳梨事業的得失觀。民主潮5(21):9-10。
    佐山融吉
    1913 阿眉族馬蘭社。蕃族調查報告書。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佐倉達山
    1913a 蕃酋譯 蕃界1:87-89。
    1913b 蕃酋潘文杰譯。蕃界2:89-92。
    余舜德
    1998 結構馬克斯人類學的代表葛德利爾。刊於見證與詮釋,黃應貴主編,頁414-442,台北:正中書局。
    宋文薰
    1969 長濱文化-台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中國民族學通訊9:1-27。
    宋龍生
    1995 拉拉鄂斯族毀滅記。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1:249-275。
    1998 卑南族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 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李力庸
    2004 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壬癸
    1997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台北:常民文化。
    李文良
    1997 林野整理事業與東台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型態(1910-1925)。東台灣研究2:169-196。
    2000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台灣史研究5(2):35-54。
    2001 戰前地方組織及其沿革。刊於台東縣史政事篇[施添福總編纂,王世慶編纂,李文良等纂修],頁17-74。台東:台東縣政府。
    李玉芬
    2002 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2005 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刊於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夏黎明主編,頁143-176。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2007 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玉芬、高淑娟、陽菊蘭
    2003 馬蘭社阿美族祖源神話傳說的文獻與圖示。台東文獻復刊8:30-50。
    李坤修
    2005 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台東縣史史前篇[施添福總編纂,劉益昌編纂]。台東:台東縣政府。
    李毓中
    2007 「後山」與海洋:大航海時代外來者與東台灣的接觸。發表於「2007東台灣發展論述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主辦,東台灣研究會協辦,台東,5月18-19日。
    赤木猛市
    1931 台灣に於ける母國人農業植民。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並木真人
    2004 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陳文松譯。刊於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若林正丈、吳密察編,頁71-112。台北:播種者。
    孟祥瀚
    1997 由「卑南天后宮置產碑記」論清末台東社會與經濟發展。台東文獻復刊1:6-15。
    1998 日據時期台東原住民的抗日事件。台東文獻復刊3:4-16。
    2001 台東縣史開拓篇[施添福總編纂,王世慶編纂]。台東:台東縣政府。
    孟祥翰、王河盛
    2003 成功鎮志-歷史篇。台東:台東縣成功鎮公所。
    吳亮言
    1961 台灣鳳梨罐頭產銷之研討。國際貿易月刊6(2):6-10。
    周天翔
    1961 台灣罐頭輸出檢驗之檢討。國際貿易月刊6(2):3-5。
    周玉翎
    2000 台灣南端尾閭恒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拓殖通信社
    1926 蕃人日本化の悲哀。台灣.南支.南洋パンフレツト17:1-16。
    1927 台灣生蕃人の歸驅。台灣.南支.南洋パンフレツト76:1-21。
    東台灣新報社編
    1984 東台灣便覽 台北:成文出版社。
    東鄉實
    1914 台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富山房。
    松元常治
    1936 アミ族の經濟生活特に原始農業。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科農業經濟學教室。
    松田吉郎
    2004 台灣原住民と日本與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東京:晃洋書局。
    松野常世
    1913 「アミ」族の戶主相續土地に關する舊慣。蕃界1:26-35。
    林玉茹
    1997 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型態。東台灣研究2:131-168。
    2002 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系統。臺灣史研究9(1):1-54。
    2003 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1):85-139。
    2004a 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
    資事業的佈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3:117-172。
    2004b 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臺大歷史學報33:315-363。
    2008 軍需產業與邊區政策:臺拓在東臺灣移民事業的轉向。臺灣史研究15(1):85-139。
    林呈蓉
    2005 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金泡
    1983 北區、高雄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林素珍
    2001 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發表於「國家與東台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台東,12月13-14日。
    林復
    1998 我的蕃社生活,黃宣衛編譯。東台灣研究3:147-194。
    林開世
    2003 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9:11-29。
    和田博
    1926 蕃人の土地自由買賣に就て。台法月報20(2):60-64。
    1927 內地移民と蕃人教化。台灣時報4月號:20-48。
    1929a アミ族蕃社の社會變遷。社會事業の友7:72-81。
    1929b アミ族蕃社の社會變遷。社會事業の友8:40-66。
    花蓮港廳重要施設事項調查會
    1930 アミ族教化指導ニ關スル基礎調查。花蓮港廳。
    金子文夫
    1993 戦後植民地研究史。刊於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統合の支配と論理,大江志乃夫等編,頁289-317。東京:岩波書店。
    金澤吉次郎
    1933 台灣に於ける移植民事業の展望。台灣時報7月號:5-14。
    長尾正道
    1932 アミ族農村に於ける社會事業施設。社會事業の友45:68-81。
    姜祝山
    2001 鄭開宗(1904-1972)。刊於台東縣史人物篇,王河盛等纂修,頁58-59。台東:台東縣政府。
    後山文化工作群
    1997 龍田紀事。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後藤北面
    1936 卑南大圳の經濟的價值。台灣時報7月號:85-90。
    持永藏次
    1937 東部行政組織沿革。台灣地方行政3(10):16-21。
    施添福
    1995a 日治時期台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與區域發展。發表於「台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台北,12月15-16日。
    1995b 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頁301-332。南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0 台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刊於族群、歷史與空間,夏黎明、呂理政主編,頁1-10。
    2003 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台灣:第二台灣的論述。發表於「台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台北,5月8-9日。
    施添福纂修
    2001 台東縣史大事篇(上冊)。台東:台東縣政府。
    胡筆勞
    1999 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台東:後山文化工作協會。
    胡傳
    1952 台東州採訪修志冊。寶桑叢書第二種。台東:台東縣文獻委員會。
    1961 清代州官胡傳台東日記。寶桑叢書第二種。台東:台東縣文獻委員會。
    洪紹洋
    2007 戰後台灣糖業的接收──以1945-1950年台灣糖業第三區分公司台東糖廠為個案分析。發表於「2007東台灣發展論述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主辦,東台灣研究會協辦,台東,5月18-19日。
    重森確太
    1918 台東蔗作の向上。糖業6月號:5。

    1961 鳳梨小姐日記。台糖通訊29(17):29。
    原世外
    1900 台東の蕃情。台東協會會報22:33-42。
    唐丁
    1961 一間美麗的工廠──台東鳳梨工廠。台糖通訊29(4):1。
    島田正郎
    2002 征服王朝乎?胡族國家乎?刊於征服王朝論文集(再版),鄭欽仁、李明仁編譯,頁226-234。台北:稻香出版社。
    浦忠成
    2007a 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文化、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7b 變色的山海-國民黨政府的原住民族政策剖析。刊於第八屆中華民國國史專題: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薛月順執行編輯,頁349-367。臺北:國史館。
    涂照彥
    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俊譯。台北:人間出版社。
    翁佳音
    2007 族群遷徙論的文獻學反思。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南港,12月20-21日。
    馬淵東一
    1954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民族學研究18(4):276-460。
    馬漢罕盃棒球賽籌備會
    1987 台東縣第一屆馬漢罕盃棒球錦標賽序冊。
    高橋重吉
    1935 護鄉兵。台灣時報7月號(總188號):131-134。
    國際罐頭貿易編
    1960 鳳梨罐頭。國際貿易月刊6(1):54。
    1961 鳳梨罐頭。國際貿易月刊6(4):37。
    崛口兼三郎
    1915 蕃人蔗作の效果。糖業6月號:16。
    康培德
    2000 從地理學的區域概念試論東台灣的型構:以《東台灣研究》為主的討論。東台灣研究(5):19-36。
    2006 卑南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後山統治。台灣文獻57(2):1-43。
    常見純一
    1973 台灣アミ族の住居と方位觀。刊於刊於住未い原型Π,頁157-275,東京:鹿島出版社。
    張漢裕
    1953 台灣米糖比價之研究。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梶原通好
    1924 東部台灣の農業を論す(一)。台灣農事報207:90-92。
    1925 東部台灣に於ける內地人移民村。台灣農事報218:10-24。
    淺井惠倫
    1935 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調查。
    淺田喬二
    1989 日本植民地研究史論。東京:未來社。
    浅田喬二等 編
    1993 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統合と支配の論理。東京:岩波書店。
    淺野義雄
    1933 東台灣の勞力問題と警察。理蕃之友2(2):1-2。
    移川子之藏等
    193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
    笠原政治
    2005 屋內埋葬-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原住民の舊慣消滅をめぐって──。刊於Batanes Islands and Taiwan(平成15-18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中間報告書),森口恆一編,頁253-321,靜岡:靜岡大學人文學部。
    許木柱
    1997 阿美族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7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功明、黃貴潮
    1998 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專題委託研究。
    許佩賢
    2005 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
    連溫卿
    1958 日人土地收奪所演出的兩事件。南瀛文獻4(下):23-24。
    郭祐慈
    2004 簡述東部平埔族之遷移與族群互動概況。台灣史料研究22:136-147。
    2005 試論日治時期東台灣糖業發展的獨特性:從米糖相剋談起。台灣風物(55)2:85-103。
    2006 文學與歷史: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之文學史定位。台灣風物(56)3:105-138。
    2008 戰後台灣與日本阿美族研究之評析:以相關學院期刊研究取向為中心的討論。政大民族學報26:101-141。
    陳文德
    1987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胆月曼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41-80。
    1989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
    1999a 「族群」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為例(1929- )。東臺灣研究4:123-158。
    1999b 「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39。
    2001 臺東縣史卑南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2003a 殖民統治、族群互動與地理環境?「卑南族」形成與發展初探。發表於「『人類學與歷史研究的結合──以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為例』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南港,3月14-15日。
    2003b 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以「卑南族」形成與發展的探討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59:143-176。
    陳宏銘
    2007 各頭目追思麻荖漏事件。中國時報C2版,台東新聞4月6日。
    陳怡文
    2002 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台日鳳罐貿易(1950-197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
    1960 台東誌。台灣文獻叢刊第81種台東州採訪冊附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偉智
    1998 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棠 編譯
    1968 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陳韻安
    1991 台東縣台東市鯉魚山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圖
    2002 從卑南大圳的興築看日治時期東台灣水利開發的特性。台東文獻復刊9:86-105。
    鹿野忠雄
    1946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上)。東京:矢島書房。
    1946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下)。東京:矢島書房。
    馮建彰
    2000 地方、歷史述說、異己觀:馬蘭阿美人的社群建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渡邊甚藏
    1936 卑南圳改修工事回顧錄(一)。台灣の水利6(5):95-103。
    森久男
    1978 台灣總督府の糖業保護政策の展開。台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46-72,東京:龍溪書局。
    森丑之助
    2000 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出版社。
    荊子馨
    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鄭力軒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宣衛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紹恆
    2005 台東糖廠史。刊於台東市史叢刊規劃編纂計畫—結案報告書,頁2-20。台東市公所。
    黃貴潮
    2006 伊那我的太陽(媽媽Dongi傳記)。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黃應貴
    2002 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會合: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刊於人類學的評論,黃應貴著,頁295-334。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2003 專題導論: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化。台大文史哲學報59:1-10。
    新高新報社
    1928 台灣紳士名鑑。台北州:杉田書局。
    新渡戶稻造
    2004 武士道,江旭本監修。台北:一橋出版社。
    楊士範
    1998 從新飲酒文化的形構過程看台灣原住民飲酒文化品味的轉變現象──一個社會歷史角度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18:86-100。
    2006 阿美族都市新家園。台北:唐山出版社。
    董立
    1979 鳳梨原料檢收與聯購制度。果農合作380:1-11。
    葉神保
    2007 族群關係與社會變遷:以排灣族大龜文社群為例。發表於「2007南島民族學術發表會暨五年祭祭祀活動」,台東縣達仁鄉公所主辦,台東,11月24日。
    葉鳳娟
    2008 從傳統到當代:試論馬蘭阿美人的酒、祖先祭祀、社會秩序之變遷。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娟
    2004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蕃」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
    增永三吉
    1925 明治三十年頃の台東街。刊於台東廳人名要鑑,入澤片村編。台東:東台灣宣傳協會。
    趙川明
    2001 王登科(1898-1958)附:王俊懋(1923-1981)。刊於台東縣史人物篇,王河盛等纂修,頁157-158,台東:台東縣政府。
    劉益昌等
    1993 史前文化。台東: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幣原坦
    1931 卑南大王。南方土俗1(1):1-10。
    潘啟明
    1968 台灣罐頭食品產銷之分析。國際貿易月刊13(11):15-19。
    鄭士珪
    1966 台灣鳳梨業的現況與展望。國際貿易月刊13(9):35-37。
    鄭全玄
    2002 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鄭登園
    1968 卑南抗日史話。台灣文獻19:30-38。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
    2002 征服王朝論文集(再版)。台北:稻鄉出版社。
    駒込武
    1996 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2004 台灣的「殖民近代性」。刊於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頁161-170,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
    賴惠敏
    1999 從契約文書看清朝前期的旗地政策與典當(1644-182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2:128。
    蕭明禮
    2005 台東海上交通史—從荷據時期到戰後。台東市史叢刊規劃編纂計畫:結案報告書。台東:台東市公所。
    橫尾廣輔
    1933 蕃人青年團の指導に付て(一)。理蕃之友2(7):1-2。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戴伯芬、張見維
    1998 卑南普悠瑪的前世今生。山海文化雙月刊18:30-39。
    藍鼎元
    1957 平台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羅福慶
    2001 王和承(Laway Omura,1909-1948)、郭拉斯‧馬亨亨(Kulas Mahengheng,1852-1911)、黃忠(Maysan,1908-1981)。皆刊於台東縣史人物篇,王河盛等纂修,頁195、198-201、202-203,台東:台東縣政府。
    藤井志津枝
    2001 理蕃。台北:文英堂。
    藤村寬太
    1936 アミ族の教化に就て。台灣時報6月號(總199期):35-59。
    鐘石若 編
    1985 躍進東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Clifford Geertz
    1999[1973] 文化的解釋:格爾茲文化論叢之一(原名: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Gross Feliks
    2003 公民與國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分,王建娥、魏强譯。北京:新華社。
    H. Myers Ramon(馬若孟)
    1979 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陳其南、陳秋坤編譯。台北:牧童出版社。
    Kenneth G. Henshall
    2003 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李忠晉譯。台北:巨流。
    Karl Polanyi(博蘭尼)
    2002[1944]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原名: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Leach Edmund
    2003[1965]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原名: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tructure),張恭啟、黃道琳 譯。台北:唐山出版社。
    Ruth Benedict(潘乃德)
    1991 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Samuel Huntington(亨廷頓)
    1996[1968]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
    Stephen A. Marglin
    1999 農民、種仔商和科學家。刊於發展的迷思,許寶強、汪暉選編,頁145-22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西文
    Blussé Leonard W. E. van Opstall and Ts’ao Yung-ho ed.
    1986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deel I, 1629-1641. Gravenhage: M. Nijhoff.
    1995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deel II, 1641-1648. Gravenhage: M. Nijhoff.
    1996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deel III, 1648-1655. Gravenhage: M. Nijhoff.
    Campbell William
    1992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 .
    Dru C. Gladney
    1991 Sedenterization, Socioecology, and State Definition:The Ethnogenesis of the Uighur. In Rulers from theSteppe: State Formation on the Eurasian Periphery, Seaman, Gary and Daniel Marks, eds.Pp.307-340. Los Angeles: Ethnographics Press.
    Glenn R. Summerhayes & Jim Allen
    2007 Lapita Writ Small?Revisiting the Austronesian Colonisation of the Papuan South Coast. In Oceanic Explorations Lapita and Western Pacific Settlement,Terra Australis 26. Stuart Bedford, Christophe Sand and Sean P. Connaughton ed. Pp.97-121.ANU E Press.
    J.E. Borao(鮑曉鷗)
    2001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I: 1582-1641. Taipei: SMC.
    Mahoney James.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In Theory and Society vol.29:507-48.
    Marshall Sahlins
    1972 The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 In Stone Age Economics. Pp.1-39 London: Tavistock.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ress.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4(2):251-67.
    Sherry Ortner
    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ety and Culture126:126-166.
    Wallerstein I.
    1994 Development: Lodestar or Illusion?. In Capitalism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1. L.Sklair ed.Pp3-20. London: Routledge.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505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505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9505201.pdf110KbAdobe PDF21066View/Open
    59505202.pdf114KbAdobe PDF21113View/Open
    59505203.pdf86KbAdobe PDF21513View/Open
    59505204.pdf37KbAdobe PDF21101View/Open
    59505205.pdf314KbAdobe PDF21777View/Open
    59505206.pdf667KbAdobe PDF22373View/Open
    59505207.pdf1205KbAdobe PDF27157View/Open
    59505208.pdf782KbAdobe PDF25218View/Open
    59505209.pdf841KbAdobe PDF25420View/Open
    59505210.pdf639KbAdobe PDF22416View/Open
    59505211.pdf556KbAdobe PDF23234View/Open
    59505212.pdf212KbAdobe PDF21844View/Open
    59505213.pdf312KbAdobe PDF225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