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39647      Online Users : 10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2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25


    Title: 閩台偶戲研究
    Authors: 邱一峰
    Contributors: 曾永義
    邱一峰
    Keywords: 偶戲
    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
    戲曲
    表演藝術
    台灣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5:14:3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閩台偶戲研究」為題,則設定研究的範圍主要以福建、台灣兩地在傳統偶戲源流上的傳承關係,以及因為地理、人文等個別環境因素影響下發展的經過,乃至現況的比較。就台灣現有的偶戲而言,「傀儡」、「布袋」、「皮影」三大種類均有存在,不過,傀儡僅有「提線」一種表演形式,沒有「杖頭」。然而,各類之中,除了皮影較為單純,僅流行於台灣南部一帶、共同使用潮調音樂之外,布袋戲和傀儡戲均有不同的分布範圍,且使用的音樂唱腔各有不同,並形成不同的流派。尤其是布袋戲,情況最為複雜,不但在傳統音樂的使用上有南管、北管、潮調之分,更因演師傳承的不同,代代衍生不同的派別,戲偶的造型上也因時代的轉變發展出各種類型的布袋戲,可謂百家爭鳴,各有所長。凡此種種,對於台灣偶戲劇種的歷史源流、傳承演變、發展現況乃至未來方向,均值得我們深入加以發掘、探討,以建構出台灣偶戲歷史的形貌。
    Reference: 一、學位論文
    ◎柯秀蓮:《台灣皮影戲的技藝與淵源》,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
    ◎吳麗蘭:《台灣宜蘭地區懸絲傀儡戲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詹惠登:《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吳天泰:《台灣皮影戲劇本的文化分析》,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宋錦秀:《蘭陽地區傀儡戲祭煞功能---一個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龍廷:《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鄭彗翎:《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憶蘇:《復興閣皮影戲劇本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所碩士論文,1992年
    ◎徐亞湘:《台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隆順:《中國傀儡戲的源流與在台灣的比較》,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邱一峰:《台灣皮影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金清海:《合興皮影戲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徐志成:《「五洲園」布袋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高碧蓮:《福建泉州及台灣高雄懸絲傀儡戲劇本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12月
    ◎金清海:《台閩地區傀儡戲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1月
    二、專著: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通史社,1920年
    ◎孫楷第:《傀儡戲考原》,北京:上雜出版社,1953年8月
    ◎蕭遙天:《民間戲劇叢考》,香港:南國出版社,1957年8月
    ◎謝問岑主修:《高雄縣志稿--藝文志》,高雄: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5月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杜學知、廖漢臣:《台灣省通志》卷六藝文志藝術篇第一章,台灣省文獻會,1971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台北:僶勉出版社,1978年8月
    ◎邱坤良:《民間戲曲散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9月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董每戡:《說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月
    ◎邱坤良:《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4月
    ◎曾師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5月
    ◎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稿》,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5月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沈平山:《布袋戲》,作者自印,1986年
    ◎陳瑞統編:《泉州木偶藝術》,廈門:鷺江出版社,1986年8月
    ◎曾師永義:《說民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6月
    ◎曹本冶:《香港的木偶皮影戲及其源流》,香港:香港市政局出版,1987年10月
    ◎曾師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4月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5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戲劇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陳俊麟主編:《潮州市戲劇志》,潮州:《潮州市戲劇志》編寫組,1988年8月
    ◎李昌敏:《中國民間傀儡藝術》,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台灣地區懸絲傀儡、布袋戲、皮影戲資料綜合蒐集、整理計畫報告書》,台北:國立藝術學院,1989年7月
    ◎張紫晨:《中國民間小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6月
    ◎江武昌:《懸絲牽動萬般情--台灣的傀儡戲》,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8月
    ◎林勃仲、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10月
    ◎葉長海:《戲劇發生與生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0年
    ◎秦振安:《中國皮影戲之主流---灤州影》,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1年1月
    ◎陳正之:《掌中功名---台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6月
    ◎江玉祥:《中國影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8月
    ◎丁言昭:《中國木偶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8月
    ◎金實秋:《古今戲曲楹聯薈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10月
    ◎蒲亨強:《道教與中國傳統音樂》,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蘭陽戲劇叢書(1):《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3年5月
    ◎陳正之:《草台高歌---台灣的傳統戲劇》,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3年6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里仁出版社,1993年9月
    ◎林經甫、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10月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94年5月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台北:稻香出版社,1994年12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4月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6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台灣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8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志》,台北:眾文出版社,1996年9月
    ◎陳世雄:《戲劇思維》,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黃少龍:《泉州傀儡藝術概述》,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10月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曾師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3月
    ◎黃春秀:《布袋戲藝術美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3月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
    ◎沈繼生:《晉江南派掌中木偶譚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6月
    ◎陳義敏、劉駿驤主編:《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
    ◎江玉祥:《中國影戲與民俗》,台北:淑馨出版社,1999年4月
    ◎莫光華:《台灣各類型地方戲劇》,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5
    ◎康保成:《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王士儀:《戲劇論文集:議題與爭議》,台北:和信文化,1999年9月
    ◎胡忌主編:《戲史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11月
    ◎陳木杉:《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傅建益:《台灣野台布袋戲現貌》,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胡忌主編:《戲史辨》第二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9月
    ◎胡志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0月
    ◎林明德:《阮註定是搬戲的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6月
    ◎張庚、蓋叫天著:《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The Chinese Puppet Theatre. By Sergei Obraztsov. Boston: Plays, Inc., 1961.
    ◎Chinese Shdow Theatre. By Sven Broman. Ethnographical Museum of Sweden, 1981.
    ◎Chinese Shadow-Figure plays and Their Making. By Cenevieve Wimsatt Cambridge: Puppetry Imprints, 1983
    ◎“The Origins of Chinese Puttery.” By William Dolby. Journal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83
    ◎“Chinese Puppets” By Jacques Pimpaueau. Echo, 6(4):51-57
    三、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3年8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年11月
    四、期刊論文:
    ◎心冷:〈中國影戲之前途〉,《國聞周報》2卷3期,1925年1月
    ◎心冷:〈影戲的效能〉,《國聞周報》2卷30期,1925年8月
    ◎李家瑞:〈傀儡劇小史〉,《文學季刊》1卷3期,1934年7月
    ◎宇野小四郎:〈台灣人形劇考〉,《民俗台灣》第五輯,1955年4月
    ◎呂訴上:〈台灣皮猴戲考〉,《台北文物》6卷4期,1958年
    ◎羅錦堂:〈傀儡戲的由來〉,《大陸雜誌》41卷12期,1970年12月
    ◎陳漢光:〈傀儡戲與民間宗教信仰〉,《台灣風物》21卷1期,1971年
    ◎楊璉:〈傀儡戲與影戲綜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卷4期,1974年4月
    ◎華農:〈民間藝術木偶戲〉,《藝術家》2期,1975年
    ◎徐靜之:〈掌中戲與傀儡戲之沿革〉,《華岡博物館館刊》4期,1976年6月
    ◎沈平山:〈流傳三百年的布袋戲〉,《雄獅美術》62期,1976年
    ◎廖雪芳:〈掌中戲班的今與昔〉,《雄獅美術》62期,1976年
    ◎沈平山:〈借燈取影--傳統民間的皮影戲〉,《雄獅美術》76期,1977年6月
    ◎李天祿:〈台灣的正統布袋戲概述〉,《華岡博物館館刊》4期,1977
    ◎郭明道:〈布袋戲的社教功能〉,《嘉義文獻》8期,1977年1月
    ◎張新芳:〈淺談傀儡戲與皮影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0期,1979年2月
    ◎柯秀蓮:〈皮影戲的藝術形式及其價值〉,《華岡博物館館刊》5期,1979年3月
    ◎孫世文:〈傀儡戲起源於「俑」考--兼及「儺」與傀儡戲起源之關係〉,《吉林師大學報》1980年1期
    ◎沈平山:〈中國民間偶戲〉,《藝術家》60期,1980年5月
    ◎曾培堯:〈皮影戲--訪問高雄東華皮影劇團〉,《藝術家》60期,1980年5月
    ◎吳逸生:〈談胡須全--近代最負盛名的布袋戲師傅〉,《民俗曲藝》2期,1980年12月
    ◎郭東泰:〈真西園掌中劇團的技藝〉,《藝術家》78期,1981年
    ◎Jo Humphery著,詹百翔譯:〈中國皮影戲〉,《民俗曲藝》3期,1981年1月
    ◎民俗曲藝編輯部:〈施博爾手藏台灣皮影戲劇本〉,《民俗曲藝》3期,1981年1月
    ◎邱坤良:〈台灣的皮影戲〉,《民俗曲藝》3期,1981年1月
    ◎方朱憲:〈漫談兒童皮影與皮影教學研究〉,《民俗曲藝》3期,1981年1月
    ◎趙文藝:〈皮影戲與青少年娛樂〉,《民俗曲藝》4期,1981年2月
    ◎劉宗銘:〈趣味漫畫故事運用於皮影戲〉,《民俗曲藝》4期,1981年2月
    ◎楊祖愈等:〈中國皮影戲〉,《百科知識》1981年6期
    ◎ 吳玲玲:〈基隆看傀儡戲「祭煞」〉,《民俗曲藝》9期,1981年7月
    ◎焦鋒:〈漫話木偶戲〉,《江蘇戲劇》1981年9期
    ◎洪永宏:〈掌中奇人古今談〉,《福建戲劇》1982年3期
    ◎鄭升波:〈談台灣布袋戲四大始祖〉,《民俗曲藝》18期,1982年7月
    ◎全德亮:〈揚長避短,求榮避衰--臨高木偶改革道路初探〉,《戲劇藝術資料》1982年7期
    ◎江更生等:〈木偶戲史話〉,《文化娛樂》1982年10期
    ◎詹惠登:〈布袋戲的劇場〉,《民俗曲藝》21期,1982年11月
    ◎張呈芳:〈談泉州府城之傀儡戲〉,《民俗曲藝》21期,1982年11月
    ◎孫華:〈認真研究、總結皮影藝術經驗〉,《文藝界通訊》1983年1期
    ◎韓琢:〈皮影戲〉,《遼寧群眾文藝》1983年3期
    ◎江武昌、王麗嘉:〈傀儡戲的表演動作〉,《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邱坤良:〈台灣的傀儡戲〉,《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幼梅、秉昀:〈傀儡戲結合現代青年的初航〉,《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郭端鎮:〈揭開傀儡戲的外衣--談傀儡的構造〉,《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施博爾著,蕭惠卿譯:〈滑稽神--關於台灣傀儡戲的神明〉,《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鄭正浩著,吳文理譯:〈樂神一考--台灣的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信仰〉,《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謝松輝:〈傀儡戲薪傳有人〉,《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謝松輝:〈傀儡戲在教學上的運用〉,《民俗曲藝》23、24期,1983年5月
    ◎老軍:〈宋代傀儡戲種種〉,《文化娛樂》1983年6期
    ◎江武昌:〈小小懸絲人--漫談傀儡戲〉,《中國戲劇集刊》4期,1983年6月
    ◎何秉昀:〈傀儡戲的過去、現在、未來〉,《自由青年》70卷1期,1983年7月
    ◎顧頡剛:〈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文史》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江武昌:〈小西園許王的掌上乾坤〉,《民俗曲藝》26期,1983年10月
    ◎詹惠登:〈布袋戲的劇本與劇場組織〉,《民俗曲藝》26期,1983年10月
    ◎何秉昀:〈刻木牽絲作老翁--林贊成與傀儡戲〉,《民俗曲藝》26期,1983年10月
    ◎李幼珍:〈閑話潮州鐵線木偶〉,《廣東工藝美術》1984年1期
    ◎吳天泰:〈中國皮影戲的認識〉,《民俗曲藝》28期,1984年3月
    ◎熊國安:〈淺談木偶戲語言造型〉,《湖南戲劇》1984年6期
    ◎沈繼生:〈試談木偶戲的藝術特點〉,《福建戲劇》1985年2期
    ◎高澤:〈皮影戲舊錄〉,《當代戲劇》1985年8期
    ◎陳素:〈小班制的大戲--高雄錦飛鳳傀儡戲團〉,《民俗曲藝》37期,1985年9月
    ◎劉觴:〈堅持傳統,尊重藝術--黃順仁的傳統布袋戲劇團「美玉泉」〉,《民俗曲藝》37期,1985年9月
    ◎宋錦秀:〈傀儡戲的宗教儀式〉,《民俗曲藝》38期,1985年11月
    ◎沈繼生:〈木偶戲史述略〉(上)(下),《福建戲劇》1986年3期、4期
    ◎曹文傑整理:〈中國偶戲的傳統與創新--亞太地區偶戲觀摩展討論會〉,《民俗曲藝》44期,1986年11月
    ◎江武昌:〈偶戲與大戲〉(上)(下),《幼獅美術》418期、419期,1987年
    ◎鄭平:〈揚州木偶戲源流初探〉,《影劇月報》1987年8期
    ◎黃少雲提供,郭恩龍整理:〈泉州木偶劇團簡介〉,《民俗曲藝》50期,1987年11月
    ◎黃春秀:〈試尋繹布袋戲偶頭的造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卷8期,1989年1月
    ◎林鋒雄:〈台灣懸絲傀儡戲桃花女探研--兼論桃花女故事的流傳和演變〉,《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
    ◎丁言昭:〈台灣北部地區的布袋木偶戲〉,《上海戲劇》1990年3期
    ◎宇野小次郎:〈台灣人形劇考〉,《民俗台灣》第五輯,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7月
    ◎呂理政:〈演戲、看戲、寫戲--台灣布袋戲的回顧與前瞻〉,《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許國良:〈傳統布袋戲的道具〉,《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林茂賢:〈台灣布袋戲劇目〉,《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陳龍廷:〈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江武昌:〈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東河:〈我國民間戲曲藝術皮影戲〉,《今日經濟》280期,1990年12月
    ◎黃強:〈木偶戲起源之研究〉,《民族藝術》1991年2期
    ◎丁言昭:〈論原始文化與木偶藝術的發生〉,《戲劇藝術》1991年4期
    ◎江武昌:〈光復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71期,1991年5月
    ◎呂理政:〈台灣布袋戲的傳統與展望〉,《台灣風物》41卷4期,1991年12月
    ◎王永平:〈簡論漢唐傀儡戲〉,《山西師大學報》1992年1期
    ◎江武昌:〈台灣傀儡戲新探--及傀儡戲「寶滔」、「趙士」之考略與比較〉,《藝術評論》4期,1992年10月
    ◎山草:〈許建勳的傀儡絕活〉,《今日經濟》302期,1992年10月
    ◎曹占梅:〈新發現的古代北方木偶影戲史料〉,《民俗曲藝》81期,1993年1月
    ◎江武昌:〈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表演藝術》卷期,1993年1月
    ◎黃維若:〈「藥發傀儡」考略〉,《戲劇》1993年2期
    ◎崔永平:〈略論中國皮影戲藝術〉,《文藝研究》1993年3期
    ◎孫建君:〈木偶與皮影研究的文化學意義〉,《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十二,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
    ◎Robin E. Ruizendaal:〈泉州傀儡戲(提線木偶戲):地方社會發展的窗口〉,《藝術教育》97期,1995年10月
    ◎廖奔:〈傀儡戲略史〉,《民族藝術》1996年4期
    ◎李金峰、陳意芬:〈布袋戲的「洲閣之爭」始末〉,《臺灣文藝》154期,1996年4月
    ◎陳龍廷:〈六○年代末台灣布袋戲革命的另類觀察〉,《台灣史料研究》10期,1997年12月
    ◎廖秋霞:〈高雄縣傀儡戲團的調查與研究〉,《雲漢學刊》5期,1998年5月
    ◎石光生:〈台灣皮影戲的歷史分期初探〉,《小說與戲劇》10期,1998年
    ◎廖肇亨:〈禪門說戲--一個佛教文化史觀點的嘗試〉,《漢學研究》第17卷第2期,1999年12月
    ◎邱一峰:〈福建地區偶戲現況之考察及其與台灣之比較〉,《嶺東學報》第14期,2003年5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715150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1515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50401.pdf40KbAdobe PDF2961View/Open
    15150402.pdf127KbAdobe PDF21015View/Open
    15150403.pdf146KbAdobe PDF21521View/Open
    15150404.pdf69KbAdobe PDF21017View/Open
    15150405.pdf397KbAdobe PDF22488View/Open
    15150406.pdf621KbAdobe PDF24206View/Open
    15150407.pdf715KbAdobe PDF23143View/Open
    15150408.pdf854KbAdobe PDF28794View/Open
    15150409.pdf613KbAdobe PDF25979View/Open
    15150410.pdf677KbAdobe PDF26353View/Open
    15150411.pdf462KbAdobe PDF26628View/Open
    15150412.pdf573KbAdobe PDF22895View/Open
    15150413.pdf408KbAdobe PDF22837View/Open
    15150414.pdf242KbAdobe PDF21022View/Open
    15150415.pdf167KbAdobe PDF217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