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48/140897 (78%)
造访人次 : 46099872      在线人数 : 7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5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58


    题名: 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
    作者: 林美周
    Im, Mi Ju
    贡献者: 蔡欣欣
    林美周
    Im, Mi Ju
    关键词: 《桃花扇》
    改編本
    戲曲
    當代
    孔尚任
    劇作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19:56 (UTC+8)
    摘要: 《桃花扇》是作者孔尚任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成的心血結晶。它一問世就獲得當時劇壇很高的聲譽,與洪昇的《長生殿》一起稱為「南洪北孔」,成為清代傳奇的壓卷之作。而它只在康熙年間一度盛演,從清代至民初,不管全本戲或折子戲都很少演出,出現似乎被舞台界冷落的現象。然而在當代戲曲「改編」《桃花扇》的機率增多,各地方劇種乃至話劇、電影、電視取材移植,其改編劇作多達十幾篇。 再次喚醒觀眾對《桃花扇》戲劇性價值和魅力的認知。而無論是崑曲作品還是其他地方戲劇種,許多改編本之內容,隨著作者對主題意識的解讀與對人物形象的型塑,開展了許多嶄新架構劇作的空間。因此本論文從這些改編本的比較和分析中,看到在不同時代裡,運用不同形式,具有不同思想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再創作。故筆者擬對《桃花扇》在當代戲曲中的改編發展略加探討,以展現「經典作品的再創作」的意義和其靈活性。
    至於本論文研究的範圍,僅限於當代戲曲的改編,選擇從1949年至今,在各劇種戲曲作品和電視、電影等戲曲影視作品對《桃花扇》的改編本為主要探討對象,而現代戲劇/話劇形式排除不談。並且把當代戲曲《桃花扇》改編本,按照其載體,分類為三大系統:崑劇改編作品(有4種不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包括京劇、越劇、湘劇、楚劇、桂劇、黃梅戲、粵劇、閩劇,共有12種版本)、影視作品(黃梅戲電視劇、歌仔戲電視劇有2種), 總共18種改編本。而先分類研究討論,從而在一本多作的現象中,力求析探不同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改編現象。
    在第一章,首先回顧歷來《桃花扇》劇壇演出的情況。而按照其演出情況的趨向和戲曲史上的意義,再分清代、現代、當代三個時期。從該劇在舞臺上的搬演情況切入,探討每個時期《桃花扇》在舞台上的不同地位,要釐清其背後的原因。從中論辯《桃花扇》的演出之所以變得沉寂,是受政治上的原因,絕非《桃花扇》缺少戲劇元素,難以搬上舞台。
    從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其載體分類,分別考察當代崑劇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影視戲曲改編本的情況。而每一章,先簡單了解各劇種的特點,然後對每一作品進行研究,針對各作品的簡單概述、主題意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藝術成就等方面,略加介紹與討論。
    第五章作為前三章個別分析的結果和總結,重新歸納《桃花扇》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原著的改編重點:主題意旨、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再分析改編本對原著重新解釋和再創作的傾向。而在主題意旨方面,本文就參考梁燕女士的歸類模式,分入道型、 圓道型、 載道型, 加以發展研究。就情節結構而論,當代改編本都要面對將原著龐大的內容,整理縮短為三四個小時內演完的難題,並且取捨原著結構上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雙線結構,而出現不同面貌:只選擇侯李愛情線、保留雙線結構、增加新編情節。而隨著觀念的開放,當代戲曲開始重視人物的複雜面,因此改編本描寫香君時,有的依循原著傳統;有的強化其政治思維;有的發掘自我意識、強調自主抉擇;有的甚至改變其出身背景。而塑造侯朝宗形象,其改編度更大,有的忠實歷史,描寫他晚節不忠;有的試圖恢復原著的原貌,選擇入道;有的則彰顯其知識份子風骨;有的試圖深掘其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而因各地方戲的民間特色和文藝的政治性標準的影響,歌頌勞動人民的樸實、純淨、愛國思想的作品頗多。也為了豐富內容或劇情的需要,有些改編本創造新的人物。
      最後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繼而探究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傳奇《桃花扇》的影響:崑劇改編作品藉其整本戲的演出,能夠搶救文化遺產的意義、其他改編本為古典劇作如何找出合理的解釋而強化古典原著、發揮現代劇場藝術和影視載體的優勢進而更突顯其戲曲藝術等意義,以此對改編本的意圖和再創作給予肯定。並提出困境與檢討,以省視所論述成果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一、論著
    (清)葉堂編:《善本戲曲叢刊》第87-104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中國地方戲劇種辭典編劇委員會:《中國地方戲劇種辭典編劇委員會:《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月1刷)
    中國戲劇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戲劇年鑑》(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孔尚任撰:《桃花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臺三版,人人文庫)
    孔尚任撰:《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8月)
    孔尚任撰:《桃花扇》(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74年3月再版)
    孔尚任撰:《湖海集》(台北:世界書局,孔尚任集,1984年9月)
    毛小雨:《胡連翠導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977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王季思等注、孔尚任撰:《桃花扇》(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1月)
    王季思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山東:齊魯出版社,1991年9月)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秋桂主編:《中國地方戲曲叢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思想文化史研究室,1995年)
    王衛民編:《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王蘊明、叢兆桓主編:《新綴白裘》,(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年)
    丘振聲:《歐陽予倩與桂劇改革》(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安葵:《新時期戲曲劇作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朱穎揮,《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朱穎揮,《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書局,1987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輪(卷下)》,《吳梅全集.理論卷(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曲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毓華:《古典戲曲美學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孟繁樹:《戲曲電視劇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金芝:《當代劇壇沈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俞大綱:《戲劇縱橫談》(台北:文星出版社,1967年)
    施祖毓:《桃花扇新視野》(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
    洪柏昭:《孔尚任與桃花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洪隆、丁叔改編:越劇 《桃花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徐振貴:《孔尚任全集.第三冊》,(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徐振貴撰:《孔尚任評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1991年)
    時白林:《黃梅戲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耿湘沅撰:《桃花扇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4月)
    馬少波:《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馬少波:《中國京劇發展史》(台北:商鼎出版社,1991年)
    張更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張連:《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輪》,(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張彭、王其德:《戲曲編劇初探》(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論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曹增祥:《孔尚任和桃花扇》(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
    梁啟超注、孔尚任撰:《桃花扇》(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12月,飲冰室專集)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郭漢城:《戲曲劇目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陳萬鼐撰:《孔尚任》(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3月)
    陳萬鼐撰:《孔尚任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8月)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高》(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曾永義:《從崑腔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曾永義:《詩歌與歌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楊燕主編:《中國電視戲曲研究.匯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楊燕主編:《中國電視戲曲研究.概覽》(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葉長海:《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通史》(台北:駱駝書局,1993年)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板橋:駱駝書局,1991年)
    董每戡撰:《五大名劇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賈志剛:《邁向現代的古老劇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寥玉蕙:《細說桃花扇》,(台灣:三民書局,1997年)
    趙山林,《歷代咏劇詩歌選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清閣:《桃花扇 : 越劇》(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年) 
    趙潔編:《新編越劇小戲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69年)
    廣東粵劇院編:《廣東粵劇院演出劇本選集》第一集,1993年
    歐陽予倩,《桃花扇》,《中國京劇院演出劇本選集》第一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9月)
    歐陽予倩:《(話劇)桃花扇‧序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劇作選》(湖南:湖南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歐陽敬如:《父親歐陽予倩》,(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蔡欣欣:《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錢德蒼編撰:《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
    謝彬籌、謝友良主編:《紅線女粵劇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劇本與曲譜
    王冠亞、胡連翠的黃梅戲電視連續劇本
    田沁鑫等江蘇省崑劇院的1699《桃花扇》本
    京劇本根據1959、1989年市況錄音整理,中國京劇院杜近芳、葉盛蘭演出本
    邵慕水的越劇本
    洪隆、丁叔的越劇本
    胡忠實、李寅、柳彬的桂劇本
    崔焉的楚劇本
    張弘、王海清的南崑本
    張惠良的楚劇本
    莫汝城之粵劇本《李香君》
    郭啟宏的京崑合演本
    陸洪非改編黃梅戲本
    楊毓珉、郭啟宏的北崑本
    歌仔戲電視劇本《秦淮煙雨》:台灣葉青歌仔戲團演出,蔡見賢、楊懷民製作
    福建市文化局的姚洵編的閩劇本
    福建市文化局的閩劇本
    趙清閣的越劇本
    歐陽予倩:京劇本
    蔡季囊、王申和的湘劇本
    三、期刊論文
    井維增:〈桃花扇的政治傾向及其評價問題〉,《齊魯學刊》,1985年第3期
    王安祈:〈「長生殿」改編本舉隅〉,《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3月
    王安祈:〈「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9期, 2001年9月
    王安祈:〈生態調整的關鍵〉,《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度表演藝術年鑑》,1996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王安祈:〈改扮分飾──演員、角色、劇中人物者關係〉,《表演藝術》第53期,1997年
    王安祈:〈從結構的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復興劇藝學刊》第22刊 , 1998年1月
    王安祈:〈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台灣京劇五十年〉, 《國文天地》, 1999年12月
    王良友:〈論《秦淮煙雨》侯、李情愛的點染手法〉,《通識教育學報》第九期,2006年6月
    王季思:〈悲喜相乘──中國古典悲劇喜劇的藝術特徵和審美意蘊〉,《戲劇藝術》,1990年第1期
    王冠亞:〈漫談胡連翠〉《電視戲曲》,1990年第2期
    王進珊:〈桃花扇的首演與孔尚任的罷官〉,《徐州師範學報》,1980年第2期
    未詳:〈閩曲飄四海福建閩劇藝術〉,《中外文化交流》,1997年第6期
    向陽:〈燦爛崑劇的「堂吉河德之舞」-田沁鑫《1699桃花扇》觀察〉,《藝苑》2006年第7期
    安葵:〈重視傳統劇目、堅持推陳出新──傳統劇目改編研討會綜述〉,《東方藝術》,1994年第8期
    朱之祥:〈戲劇編劇與導演的創造性本質--兼談「古早, 在九份那裏....」的演出與指導〉,《藝術學報》 第54期,1994年6月
    朱偉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途徑─評崑劇《桃花扇》和黃梅戲《徽州女人》〉、《影視劇論壇》
    吳書蔭:〈《桃花扇》的影印本和整理本〉,《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呂效平,〈試論當代戲曲的文學化〉,《藝術百家》,1998年第1期
    李谷鳴、王偉:〈一次成功的改編與創新-評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桃花扇》〉,《黃梅戲藝術》1994年第一期
    李祥林:〈論戲劇改編中的誤讀〉,《藝術百家》,1994年第4期
    李曉:〈崑劇名著改編的美學追求〉,《藝術百家》,1994年第4期
    杜朝光:〈也談孔尚任罷官〉,《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論叢1.古代戲曲論叢》,1984年
    沈惠如:〈劇曲編劇的多重對話〉,《經國學報》 第 22期, 2005年2月
    沈斌:〈崑劇長生殿導演札記──兼論戲曲導演的基本規律〉,《戲曲藝術》,1988年第3期
    周偉華:〈《桃花扇》和黃梅戲《徽州女人》〉,《文藝爭鳴》2001年第3期
    周祥光,〈從劇本的選材、語言談閩劇特色〉,《福建藝術》,2004年3月
    林宏安:〈桃花扇的相框結構-試論先聲、孤吟在全本桃花扇中的作用〉,《民俗曲藝》第103期,1996年9月
    侯雲舒:〈論古典戲曲疏離特質的構成因素-以《桃花扇》為例〉,《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11月
    胡星亮:〈論二十世紀中國戲曲的現代化探索〉,《戲劇、戲曲研究》第3期,1997年
    胡健生:〈論巧合在戲劇中的妙用〉,《藩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胡惠禎:〈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表演藝術》, 第53期,1997年
    容肇祖:〈孔尚任年譜〉,《嶺南學報》,第3卷第2期,1934年4月
    袁世頌:〈關於孔尚任和桃花扇的幾個問題〉,《山東大學學報》,1961年第4期
    張阿利:〈《桃花扇》不同文本流變之探析〉,《人文雜誌》,2003年第4期
    張阿利:〈桃花扇結構新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張森:〈 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崑劇《1699桃花扇》的舞台美術設計 〉,《演藝設備與科技》,2006年第三期
    梁燕:〈《桃花扇》改編本的結局模式〉,《戲曲藝術》,1994年2月
    郭啟宏:〈《桃花扇》 京崑合演本厄言 〉,《劇本》第449期,2002年10月
    郭漢城:〈《桃花扇》結尾漫議〉,《文藝報》,1991年6月
    陳多撰:〈無情之戀──桃花扇情愛描寫新析〉,《戲劇藝術》,1990年第3期
    陳志憲:〈關於桃花扇的一些問題〉,《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刊》第18期,1954年8月
    陳萬鼐:〈孔尚任與桃花扇〉,《現代學苑》第3卷第11期,1966年11月
    陳樹德:〈從《桃花扇》傳奇看楊文驄其人〉,《藝術學報》第76期,1999年12月
    陶汝泉:〈孔尚任與《桃花扇》-兼論其戲劇觀〉,《育達學報》第8期,1994年12月
    傅謹:〈面對一種不可修補的存在──對改編古典戲曲的非議〉,《中國戲劇》,1994年第3期
    傅繼馥:〈桃花扇底看左傾──桃花扇的評價問題〉,《江淮論壇》,1979年第一期
    游庭婷:〈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表演藝術》,1998年
    黃愛華:〈一條改編古典名劇的成功之路-評張弘、王海清改編的崑劇桃花扇〉,《藝術百家》,1991年2月
    黃敬欽:〈《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三劇中講唱研究〉,《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11月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編劇理想 -下-〉,《中國語文》,2002年10月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戲曲結構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5月
    廖全京:〈論桃花扇傳奇的結構藝術〉,《戲劇論叢》,1982年5月
    趙景探等:〈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尚任和桃花扇〉,《文學評論七輯》,1980年10月
    劉世德:〈桃花扇的出現適應了清初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光明日報》,1965年1月
    潭志湘:〈五朵梅花連袂出演《桃花扇》的啟示〉,《96年全國崑曲新劇目觀摩演出》
    蔣星煜 :《田雯與《桃花扇》及其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報),1990年第四期
    戴勝蘭:〈談桃花扇的思想傾向〉,《齊魯學刊》,1981年第6期
    鍾藝兵:〈好聽、好看、好懂-談胡連翠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黃梅戲藝術》1994年第1期
    聶光炎:〈當戲曲走入現代劇場〉,《表演藝術》,1998年
    魏子雲:〈編劇怎能不顧劇中的史地--論曹操與楊修〉,《藝術學報》第52期, 1993年6月, 頁198-203
    譚靜波:〈走出傳統劇目整理的誤區〉,《東方藝術》,1994年第5期
    顧聆森:〈淺談崑劇名著的改編演出〉,《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科板》,2000年第6期
    四、學位論文
    江柏瑩:《試論孔尚任之戲曲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以桃花扇研究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3年)
    呂蓓蓓:《莊周夢蝶之戲曲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昭琳:《紅樓夢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李麗娟:《《桃花扇》的史劇個性論》(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杜偉瑛:《有關李白之戲曲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林慧雯:《當代崑劇全本戲改編本析論──以1956年後之崑劇劇本編寫討論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洪珠瑛:《相如文君戲曲之研究-以明清雜劇傳奇為範圍》(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孫慧琪:《緋衣夢系列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徐瑞嬪:《孔尚任的歷史劇作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耿湘沅:《孔尚任桃花扇考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張玲瑜:《古典劇作在當代改編的處境-以《拜月亭》、《白兔記》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銀京:《「相如文君」劇作藝術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梁燕: 《論《桃花扇》及其改編的美學意韻》(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1993年)
    許惠蓮:《紅樓夢戲曲三種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陳玲玲:《八仙在元明雜劇及台灣扮仙戲中的狀況》(台北: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陳盈妃:《王昭君戲曲研究-以雜劇、傳奇為範圍》(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湯璧如:《西廂記故事演變-以鶯鶯傳、董西廂、王西廂為例》(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童呂幸:《元代包公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廖玉蕙:《桃花扇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劉政宏:《二十世紀《桃花扇》研究》,(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謝麗淑:《桃花扇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3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03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103201.pdf160KbAdobe PDF2863检视/开启
    15103202.pdf197KbAdobe PDF2975检视/开启
    15103203.pdf149KbAdobe PDF21043检视/开启
    15103204.pdf164KbAdobe PDF2843检视/开启
    15103205.pdf407KbAdobe PDF22192检视/开启
    15103206.pdf435KbAdobe PDF21876检视/开启
    15103207.pdf660KbAdobe PDF22008检视/开启
    15103208.pdf983KbAdobe PDF22420检视/开启
    15103209.pdf611KbAdobe PDF22111检视/开启
    15103210.pdf552KbAdobe PDF21761检视/开启
    15103211.pdf273KbAdobe PDF21233检视/开启
    15103212.pdf286KbAdobe PDF21772检视/开启
    15103213.pdf253KbAdobe PDF298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