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72527      Online Users : 13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8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6


    Title: 大橋頭「復興社」研究
    北縣三重市後竹圍街42號
    Authors: 高振宏
    Contributors: 蔡欣欣
    高振宏
    Keywords: 歌仔戲
    內台
    內台歌仔戲
    復興社
    大橋頭
    子弟
    庶民文化
    Taiwanese Opera
    Indoor Commercial Theater
    Indoor Commercial Taiwanese Opera
    Fu-Xin Ser
    Da-Qiau-Tou
    Amateur
    the Folk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8 15:24:20 (UTC+8)
    Abstract: 本文透過田野與文獻資料來建構內台歌仔戲班台北大橋頭「復興社」的劇團史,對其股東、組織經營、重要演員及演出活動等做一深度的記錄,並由此基礎資料出發,進一步對整個內台歌仔戲的情況進行較深入的說明與討論。
    論文共分五章,各章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文中先回顧相關文獻,檢討若干前人研究中存在的盲點,接著具體說明論文的研究方法,由於本文缺少具體的文本,必須透過許多田野訪談才能完成,因此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為進行訪談時所採用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兩種方法,其次則是如何將這些田野資料脈絡化,透過怎樣的架構與書寫策略讓它能形成一個具體的論文,最後則對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做一說明。第二章「『復興社』的歷史、組織與經營」:第一節除了簡要說明「復興社」的歷史,還檢討前人研究資料上的一些問題,重新爬梳了內台歌仔戲班的消長情形,當作歷史背景的交代,而「復興社」的股東是當時台北地區赫赫有名的大流氓,又同時為歌仔戲子弟,在此筆者做了一些資料性的記錄;第二節則介紹劇團的組織、演員招募、訓練以及經營管理,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劇團經營間的問題。第三章「『復興社』的舞台人員」則是詳細的介紹內台歌仔戲舞台人員的職司、各角色的分配情形,以及記錄「復興社」的重要演員。第四章「『復興社』的演出活動」:本章就著商業邏輯與觀眾趣味兩條主線來理解整個演出活動的宣傳手法、演出內容以及演出形態的轉變,希望能藉此對內台歌仔戲的面貌有更深的理解。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筆者將「復興社」視為一種具代表性的內台歌仔戲劇團類型,討論其在整個歌仔戲發展史上的意義;最後則列舉四個可延伸的研究課題,其中以六、七○年代大稻埕、大橋頭一帶的戲劇活動最值得重視。
    整體來說,本篇論文是放置在一個歌仔戲研究的脈絡裡進行論述,就不採用一般通史性的書寫方式,因此許多與論題無關的資料便略過不談,如許多歌仔戲著作都會提到《臺灣民報》反對歌仔戲演出的報導,或是「臺灣民眾黨」將「反對演歌仔戲」列為黨綱等等。且由於許多前輩學者已有相當不錯的研究成果,許多重要問題都已清楚做出解釋,文中就多簡要提點而少繁文引述,花較多的筆墨來討論一些不同前人研究的問題,透過「同中見異」的方式來逼顯一些未被思考到的面向,希望能立基在舊有的基礎之上做出一些新的思考。此外,由於研究對象的資料性質是輻射性的外散,還可以延伸出許許多多的小論題,儘管筆者盡可能將相關聯的資料聚攏討論,但還是有許多無法兜攏但頗值得一談的題目,就只能安置在注釋中,譬如某些研究盲點的檢討、研究資料的辨證、具有開發性的論題等等。所以整個論文在書寫上與一般學術論文略有差異,有些篇章正文與注釋幾乎佔了相同的份量,也因此筆者自認論文的「注釋部分」不只是說明出處而已,還有不少可觀之處,亦與正文具有同等的價值,讀者閱讀之後當會有更清楚的理解。限於學力、時間有限,僅能交出如此的成績,其中仍有不少闕漏與謬誤之處,還望方家不吝指正。
    This thesis built the club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歌仔戲) club named "Fu-Xin Ser"(復興社) in Taipei`s Da-Qiau-Tou(大橋頭) via my field works and documents. First, I introduce the shareowners, club organization, main performers and presentation history. Second, I discussd the Indoor Commercial Taiwanese Opera(內台歌仔戲) based on these basic data .
    The thes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 reviewd papers and introduce th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was mainly deep interview. Chapter 2, I discussed the histor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u-Xin Ser. Capter 3, I introduced the duty, role distribution, and record the main performers. Chpter 4, I dicussed the performance propaganda gimmicks, performance cont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formance by the way of commercial logics and audience`s taste, Chapter 5, I saw Fu-Xin Ser as a typical case of indoor commercial Taiwanese Opera, then I discussed the role it play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
    Totally speaking, this thesis was discussd located in the Taiwanese Opera research contex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lated documents, the background description take up the main capacity of the thesis. But I also look after the sides of research, expecting to give rise to related research.
    Reference: 一、專書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9十二版。
    台北社寺宗教刊行會:《台北州下に於けろ社寺教會總覽》,台北:台北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昭和8年)。(影本,翻印自臺灣大學圖書館)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初版。
    潘仲昂:《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8初版。
    陳健銘:《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初版。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1991。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1。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陳進傳等撰:《蘭陽民族藝術薪傳錄(上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
    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歌仔戲資料彙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
    邱婷:《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台北:獨家出版社,1995。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台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1996。
    陳守仁:《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化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
    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7。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98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博揚文化,1999。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的地圖》,台北:博揚文化,1999。
    白慈飄、林聰仁:《北管春秋:藝師王金鳳訪談錄》,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吳紹蜜、王佩迪:《蕭守梨生命史》,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陳進傳等著:《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
    台灣磺溪文化協會:《聽見臺灣歷史的聲音》,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張炫文:《尋找老歌仔調》,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1。
    徐亞湘:《臺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社,2001。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呂福錄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台福祿》,台北:博揚文化,2001。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台北:臺灣閱覽室,2001。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1。
    葉龍彥:《臺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2001。
    教育部編印:《閩南語字彙(一)》,台北;教育部,2002一版二刷。
    教育部編印:《閩南語字彙(二)》,台北:教育部,2002。
    陳藍谷主持:《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論述稿》,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陳藍谷主持:《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田野紀錄》,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
    林鶴宜、蔡欣欣輯著:《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4。
    陳芳主編:《台灣傳統戲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徐亞湘:《日治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4。
    邱坤良:《呂訴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
    台北市艋舺扶輪社編著:《艋舺百年風華:1905〜2005艋舺人物風土誌》,台北:台北市艋舺扶輪社,2004。
    盧曉輝:《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蔡欣欣編著:《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資深藝人口述劇本1-5》,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5。
    二、學位論文
    楊玉成:《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
    陳純瑩:《台灣光復初期之警政(一九四五〜一九五三)》,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
    張炫文:《歌仔戲的音樂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藝術所碩士論文,1973。
    黃雅蓉:《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95。
    陳進盛:《日據時期台灣鴉片問題漸禁政策之研究:1985年〜1930年》,台北: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88。
    孫惠梅:《台灣歌仔戲劇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宜蘭縣職業歌仔戲團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8。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1999。
    廖皇傑:《傳統戲曲展演空間演化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中: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雅勤:《日治時期之內臺歌仔戲全女班》,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淑慎:《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2001。
    邱昭文:《台灣戰後初期的亂彈班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2001。
    呂冠儀:《台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2001。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陳郁菁:《臺灣野台歌仔戲丑角研究:以台南市秀琴歌劇團為例》,台南:成功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2002。
    陳玟惠:《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洪勝全:《野臺歌仔戲演員之生涯研究: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花蓮: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艾斐:《河洛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以《闖堂救婿》、《殺豬狀元》、《鳳凰蛋》、《新鳳凰蛋》、《鳳冠夢》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郭慧敏:《明華園歌仔戲劇團《界牌關傳說》演出本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言所碩士論文,2002。
    張桂菁:《台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台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2003。
    林淑美:《台中「國光歌劇團」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未見)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高明瑋:《論本地歌仔呂蒙正》,台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所碩士論文,2003。
    秦毓茹:《梁祝故事流布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歌仔冊與歌仔戲為範圍》,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葉嘉中:《九○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黃淑媛:《傳統戲曲的展示空間之再現研究:以台灣的傳統戲劇館為例》,台中: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2003。
    邱美慈:《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3。
    賴達逵:《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2003。
    黎俊有:《台灣報業環境變遷下的地方報及其發展:以中華日報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2003。
    蕭伶玲:《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臺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4。
    三、期刊論文
    黃師樵,〈大稻埕繁華記〉,《台北文物》第2卷第3期,1953年11月,頁53-56。
    呂訴上,〈光復後的臺灣劇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台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5年2月,頁74-89。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年6月,頁37-236。
    陳世慶,〈國劇在臺的消長與地方戲的發展〉,《臺灣文獻》第15卷第1期,1964年3月,頁165-196。
    陳梏頭、林衡道對談,〈五十年前的臺灣風俗〉,《臺灣風物》第17卷第4期,1967年8月,頁3-10。
    劉南芳,〈都馬班來臺始末〉,《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年6月,頁587-607。
    徐亞湘,〈寶島第一京班──被遺忘的「宜人園」〉,《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頁50-51。
    劉秀庭,〈失去舞台的彩繪佈景──曾耀宗回顧歌仔戲佈景的繁華時光〉,《表演藝術》第40期,1996年2月,頁75-77。
    葉龍彥,〈臺灣電影海報發展史(一八九六〜一九九五)〉,《臺北文獻》直字第123期,1998年3月,頁81-105。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第131期,1998年7月,頁14-33。
    林良哲,〈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3-49。
    王見川,〈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的歌仔戲──兼談其起源問題〉,《宜蘭文獻雜誌》第38期,1999年3月,頁77-100。
    邱坤良,〈台灣戲劇的快樂時光──「內台戲」的啟示與反省〉,《表演藝術》第77期,1999年5月,頁95-98。
    邱坤良,〈向消逝的海派文化中心──「今日世界」敬禮〉,《表演藝術》第81期,1999年9月,頁98-100。
    王明珂,〈「起源」的魔力及相關討論〉,《語言暨語言學》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261-267。
    林顯源,〈淺談海派京劇對臺灣歌仔戲在日治初期前後發展上的幾個影響〉,《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5月,頁114-120。
    邱坤良,〈臺灣近代戲劇╱電影發展及其互動關係──以台北永樂座為中心〉,《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年5月,頁169-202。
    鄭溪和,〈見證歌仔戲的一頁滄桑──藝人陳春治的內台與賣藥團生涯〉,《屏東文獻》第4期,2001年12月,頁48-66。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內臺戲班考〉,《華岡藝術學報》第6期,2002年4月,頁111-140。
    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第136期,2002年6月,頁201-238。
    王芝芝、許雪姬、游鑑明主講,歐陽瑩整理,〈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當代》第182期,2002年10月,頁75-95。
    謝筱玫,〈眾神饗宴背後的攻防戰──外台戲班打戲實錄〉,《表演藝術》第119期,2002年11月,頁12-16。
    洪雅菁,〈論錄音歌仔戲之研究價值〉,《藝術論衡》第8期,2002年12月,頁68-82。
    林茂賢,〈現今歌仔戲所面臨的課題〉,《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9-24。
    林顯源,〈對現今歌仔戲演出的六點觀察與建議〉,《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25-45。
    林江山,〈歌仔戲七字仔與賣藥仔江湖調的關係〉,《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83-121。
    柯銘鋒,〈台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123-131。
    劉南芳,〈歌仔戲唱詞寫作初探〉,《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141-184。
    謝筱玫,〈歌仔戲「山伯英台」的情節發展〉,《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頁185-202。
    徐亞湘,〈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年6月,頁245-277。
    王麗嘉,〈從藝術管理角度看歌仔戲商業性格的市場機制〉,《美育》第136期,2003年11、12月(雙月刊),頁70-84。
    徐亞湘,〈臺灣人愛看關公戲──從來臺大陸京班到本地戲班的歷史觀察〉,《傳統藝術》第42期,2004年5月,頁44-45。
    傅大為,〈誰會是誰的工具?口述史、女性主義與阿媽的故事〉,《當代》第202期,2004年6月,頁14-23。
    楊馥菱,〈臺灣拱樂社錄音團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2004年6月。(未見)
    周以謙,〈七字調的調式理論與實踐〉,《臺灣戲專學刊》第9期,2004年7月。(未見)
    徐亞湘,〈試解「禁鼓樂」──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合刊),2004年8月,頁66-78。
    徐亞湘,〈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台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年12月,頁51-112。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年12月,頁113-156。
    四、論文集
    王士儀,〈歌仔戲的興起:對田野調查的幾點看法〉,原刊《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6),後轉刊《復興劇藝學刊》第20期(1997年7月),又收入氏著《戲劇論文集:議題與爭議》(台北:和信文化,1999),頁263-300。
    侯壽峰,〈五十年來台灣地方戲劇的舞台設計發展始末〉,收入台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頁313-339。
    邱坤良,〈戲曲與新劇的舞台轉換──以廖和春劇團(1918-1998)劇團生活為例〉,收入《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頁98-110。
    徐麗紗、林良哲,〈台語流行歌曲與歌仔戲音樂發展的相關性:以日治時期老唱片為中心探討〉,收入《民族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2000)。(未見此文)
    林鶴宜〈歌仔戲老照片所見的人物和歷史──談蒐集計劃的三個收穫〉,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年12月7日。
    林國源,〈內台歌仔戲研究芻議〉,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年12月7日。
    林茂賢,〈歌仔戲理論架構的問題舉隅──以《歌仔戲重要詞彙編纂計劃》為例〉,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年12月7日。
    石光生,〈論張德成皮影戲《內臺演戲記錄》(1952-1967)的劇場文化研究價值〉,成功大學藝術所主辦「臺灣傳統戲曲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年12月7日。修改及補充資料後改名為〈論張德成皮影戲《內臺演戲記錄》(1952-1967)反映的臺灣內臺戲劇場文化〉,《民俗曲藝》第146期,2004年12月,頁157-217。
    徐亞湘,〈近代中國戲班在國外的傳播〉,收入《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151-186。
    李國俊,〈試論閩南的「歌」與「曲」〉,《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247-258。
    游素凰,〈廖瓊枝之歌仔戲唱腔藝術初探〉,《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337-390。
    林鶴宜,〈台灣戲劇歷史十二題〉,《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83-513。
    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台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之探討〉,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400-421。
    蔡欣欣,〈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收入蔡欣欣主編《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頁642-688。
    徐樂天,〈陳守敬拱樂社歌仔戲劇本初探〉,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等主辦「2004全國碩博士生戲劇學術研討會暨聯合讀劇會」會議論文,2004年5月15日∼16日。
    莊曙綺,〈從報紙廣告略窺戰後(1945-1949)台灣的戲劇生態──以《台灣新生報》和《中華日報》為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等主辦「2004全國碩博士生戲劇學術研討會暨聯合讀劇會」會議論文,2004年5月15日∼16日。
    五、報刊資料
    《台灣新生報》,1945∼1956年戲院廣告。
    《中華日報》(南版),1945∼1948年6月戲院廣告。
    《中華日報》(北版),1952∼1956年戲院廣告。
    台北市議員候選人介紹,《臺灣新生報》1950年9月9日〜9月18日。
    施如芳,〈內台戲超級外交吳添喜〉(上),《自由時報》,第39版,1998年8月31日。
    施如芳,〈內台戲超級外交吳添喜〉(下),《自由時報》,第39版,1998年9月1日。
    張企群報導,〈教父許海清 走完最後江湖路〉,《中國時報》,第7版,2005年4月8日。
    張企群報導,〈個子小又敏捷 蚊哥享譽道上〉,《中國時報》,第7版,2005年4月8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008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0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08101.pdf102KbAdobe PDF2862View/Open
    51008102.pdf82KbAdobe PDF2738View/Open
    51008103.pdf573KbAdobe PDF2780View/Open
    51008104.pdf4343KbAdobe PDF2864View/Open
    51008105.pdf1207KbAdobe PDF2796View/Open
    51008106.pdf44KbAdobe PDF2818View/Open
    51008107.pdf542KbAdobe PDF2825View/Open
    51008108.pdf14662KbAdobe PDF22585View/Open
    51008109.pdf23076KbAdobe PDF2927View/Open
    51008110.pdf20392KbAdobe PDF2793View/Open
    51008111.pdf24672KbAdobe PDF2758View/Open
    51008112.pdf3718KbAdobe PDF2878View/Open
    51008113.pdf2519KbAdobe PDF21258View/Open
    51008114.pdf5064KbAdobe PDF288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