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79054      Online Users : 12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832


    Title: 婦運團體參與地區環境改造之研究---以榮星花園改造案為例
    Authors: 陳知遠
    Chen ,Chih Yuan
    Contributors: 徐世榮
    陳知遠
    Chen ,Chih Yuan
    Keywords: 婦運團體
    賦權
    女性認識論
    女性規劃權
    社區參與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榮星花園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6:10:02 (UTC+8)
    Abstract: 男性長期掌握並支配規劃空間的權力,忽略了兩性在生活經驗上的差異,使女性公平享有空間的權利受到剝奪。近年來由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女權運動的出現,要求重視女性在規劃中地位的聲音逐漸浮現。女權者認為女性若想改變在規劃中的弱勢地位,除了消極的批判外,更應積極自我賦權,以行動主動介入環境規劃。

    但是父權體制經過長年的發展,早已在社會中構成牢不可破的網絡,婦女若僅憑個人力量,很難在父權統治下爭取規劃權力,利用婦運團體方式進行規劃體制的改革確有其必要性。榮星花園改造案即為主婦聯盟以集體形式參與社區空間改造的賦權行為,因此本文希望藉由分析主婦聯盟的參與動機、過程與結果,了解台灣婦運團體自我賦權行動所帶來的行動效益。

    根據分析結果,主婦聯盟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行為,對促成婦女成長、提升社區意識頗有貢獻,但在改善婦女規劃地位的成效卻不如預期。首先,主婦聯盟並未提出真正屬於女性的規劃訴求,僅是為男造環境提出女性角度的改造建議;在面對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缺失時,主婦聯盟也只停留在消極批評,而非展開改革行動的階段,從這些分析結果來看,主婦聯盟並未完成真正的賦權行為。

    造成主婦聯盟參與困境的基本原因,包括主婦聯盟並未思索「女性經驗」與「女性空間需要」的定義,在規劃過程中,也未採多元化的發聲方式,以致無法取得真正的女性經驗。此外,在本案例中,主婦聯盟在政治參與及團體定位上,都出現了激進與溫和性格的兩相矛盾,使得主婦聯盟在面對女性規劃困境時,失去了婦運團體應具備的組織力量。因此,主婦聯盟應重新思考女性的發聲方式、及其對女性經驗的定義,並在團體定位上進行抉擇,在政治參與上貫徹自我賦權的行為,婦女才有獲得平等規劃權與建立女性認識論的可能性。
    Reference: I、中文部分
    1.女性學學會,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 化。
    2.內政部統計處,1992,«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編印。
    3.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4.王雅各,1999,<展望新世紀的性屬關係>,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5.--------,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6.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季刊»第30期。
    7.<台北市政府第七九二次市政會議記錄>,1995/1/11,http://intra.taipei.gov.tw/internetMIS/mreclist.asp。
    8.<台北市政府第八oo次市政會議記錄>,1995/3/7,http://intra.taipei.gov.tw/internetMIS/mreclist.asp。
    9.<台北市政府第一二0八次市政會議記錄>,2003/3/24,http://intra.taipei.gov.tw/internetMIS/mreclist.asp。
    10.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6,<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空間雜誌»第82期。
    11.江明修,1995,<公共行政社區主義的理論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
    1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地區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文化環境基金會編。
    13.李小江編,1992,«婦女研究運動中國個案»,牛津大學出版社。
    14.李清如,1996,«社區中的性別政治—國家的社區政策與女性的社區參與經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何明修,1998,<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思與言»第36卷第4期。
    16.社區改造聯盟,1998,<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總體檢報告與四大訴求建議書>,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tmm/98/09/tmm980927.html。
    17.-----------------,1999,«社區聯盟市議會召開公聽會,體驗新市府社區環境改造政策»,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
    18.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社。
    19.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刊»第30期。
    20.范碧玲,1990,«解析台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周碧娥 & 姜蘭虹,1996,<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收錄於徐正光 & 宋文里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22.空間雜誌編輯部,1998,<市民主義試金石:重新檢視台北市政府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空間雜誌»第103期。
    23.林欽榮,1999,<社區的出路>,«空間雜誌»第119期。
    24.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第129期。
    25.高樹哲,1991,«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徐佳青,1998,<台灣婦女處境分析與改造力量>,«曠野雜誌/跨世紀小百科12»。
    27.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第66期。
    28.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1998,«「建立我家後花園」:榮星花園環境改善規劃總結報告書»。
    29.游鑑明,2000,<台灣地區的婦運>,收錄於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
    30.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31.--------,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32.曹愛蘭,1996,<女性與社會運動>,«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0期。
    33.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1999台灣女權報告>,«婦女新知通訊»第209期。
    34.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社區改造聯盟,1999,<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與機制強化策略規劃(摘要)>,«空間雜誌»第119期。
    35.都市改革派通訊6-2,2001,<推動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經過與省思—訪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第二科督導梁世興先生>,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912179800.A.M.923508519.A/M.984395246.A.htm。
    36.都市改革組織,1997,<落實市民主義,由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做起>,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912179800.A.M.912179926.A/1-15.htm。
    37.-----------------,1997,<落實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社區體驗列車發動>,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tmm/98/11/tmm981107-2.html。
    38.-----------------,2000,<家園再造: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專業技術與機制建立座談會紀錄>,«OURs通訊2000-6»,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912179800.A.M.923508519.A/M.958224721.A.htm。
    39.陳惠雯,1997,«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0.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 一個歷史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1.張淑貞,1997,«都市公園環境特質對使用者犯罪恐懼之影響---以中山公園科博館綠地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2.張晉芬,1999,<思索婦運團體與女人之間的關係>,«婦女新知»第205期。
    43.張玉法,2000,<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回顧--«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導言>,«近代中國»,第139期。
    44.富士谷篤子(編),1988,«女性學導論»,台北:南方叢書。
    45.黃懿梅,1999,<對”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哲學反省>,«台大哲學論評»第22期。
    46.黃瑞茂,2000,<社區行動重構「生活地圖」:台北福林社區社區參與公園改造經驗(1993-98)>,«都市與計劃»第27卷第1期。
    47.曾旭正,1999,«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與機制強化策略規劃研究»,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48.--------,2000,<社區更加自主,市府機器有待調整>,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912179800.A.M.948002918.A/M.948002976.B.htm。
    49.楊長苓,1997,<性別意識與婦女空間>,«社區發展季刊»第79期。
    50.劉可強,1996,<新台灣社區建築意識:社區參與的社會價值與專業意義>,«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22卷第10期。
    51.劉阿榮,1997,<科技與意識形態的辨証發展>,«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4期。
    52.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台南:大千文化。
    53.賴國洲主編,1998,«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文化總會青社會
    54.蕭新煌,2002,«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
    55.謝慶達,1994,<社區參與式公園規劃中參與者關係之探討—新店市七號公園個案>,«建築學報»第10期。
    56.謝小芩,2001,<台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education/08.htm。
    57.謝園,2001,<探索男女差異>,«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58.蘇國勛,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
    59.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的社會行動模式實務>,«社區發展季刊»第73期。
    60.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收錄於石元康等著,«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61.--------,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
    62.顧燕翎,1985,<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律師通訊»第170期。
    63.--------,1998,<婦運的策略、路線與組織:婦女新知基金會「家變」的檢討>,«當代月刊»第127期。
    64.--------,2000,<變遷的兩性關係:檢驗二十世紀婦運成果>,«歷史月刊»第144期。
    II、翻譯
    1.Friedan, B., 1983, The Feminine Mystique, U. S. A.: Curtis Brown。(李令儀譯,2000,«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台北:新自然主義)。
    2.Friedan, B., 1991, The Second Stage, U.S.A: Curtis Brown。(謝瑤玲譯,2000,«第二階段:兩性的試煉•解放•真平等»,台北:新自然主義)。
    3.Forester, John, 1989,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江明修、劉梅君譯,1995,«面對權力的規劃»,台北:五南)。
    4.Hymowitz, C. & Weissman, M., 1993, A History of Women in America。(彭婉如譯,1993,«女性沈默與抗爭»,臺北:揚陞文化)。
    5.Mulkay, Michael., 1979,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Georgo Allen & Unwin Ltd. (蔡振中譯,1991,«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台北:巨流)。
    6.Miles, Rosalind, 1988,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 Michael Joseph Ltd.。(刁筱華譯,1998,«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
    7.Therborn, Goran, 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陳墇津譯,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8.Weisman, L. K.,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巨流)。
    III、英文部分
    1.Boys, J., 1985, “ Women and Public Space, ” In Making Space, Ed., Matrix, London: Pluto Press。
    2.Friedmann, John, 1996. “ Feminist and Planning Theories: The Epistemological Connection, ” 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Eds., Cambell, S. & Fainstein, S. 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3.GlenMaye, Linnea, 1998, “ Empowerment of Women, ” I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Eds., 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4.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1998, “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Empowerment-Oriented Program, “ I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Eds., 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5.Hartsock, Nancy, C. M., “ The Feminist Standpoint: Developing The Ground for a Specifically Femin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In Feminist Standpoint Revisited and Other Essay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6.Harding, Sandra, 1991,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7.-------------------, 1992, “ The Trajectory: From Exclusion to Empowerment,” In Empowerment: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s Development,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8.Kelly, Liz, 1996, Women, Violence and Male Power: Feminist Activism, Research, and Practice,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9.Liggett, H., 1996, “ Knowing Women/ Planning Theory, ” 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Eds., Cambell, S. & Fainstein, S. 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0.Milroy, B. M., 1996, “ Some Thoughts About Difference and Pluralism, ” 1996, 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Eds., Cambell, S. & Fainstein, S. 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1.Parson, J. & Cox, Enid Opal, 1998, “ 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 ” I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Eds., 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2.Parsons, Ruth J., 1998, “ Evaluation of Empowerment Practice, ” I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Eds., 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3.Ristock, Janice L. & Pennell, Joan, 1996, Community Research as Empowerment: Feminist Links, Postmodern Interrup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Sandercock, L., 1998, “The Death of Modernist Planning: Radical Praxis for a Postmodern Age,” In Cities for Citizens, Eds.,Douglass, Mike & Friedmann, Joh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5.Sandercock, L. & Forsyth, A., 1996, ”Feminist Theory and Planning Theory: The Epistemological Linkages,” In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Eds. S. Cambell & S. S. Fainste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6.----------------------------------, 1992, ”A Gender Agenda: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8 (Winter)。
    17.Smith, Dorothy E., 1996, “ Women’s Perspective As a Radical Critique of Sociology, ” In Feminism and Science, Eds., Keller, Evelyn Fox & Longino, Helen 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Sohng, Sung Sil Lee, 1998, “ Research as An Empowerment Strategy, ” In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 Eds., Gutierrez, Lorraine M. & Parsons, Ruth J. & Cox, Enid Opal,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IV、剪報資料
    1.李艾佳,2002/12/27,<從社運流氓到第三部門>,中國時報。
    2.李丁讚,2002/12/30,<我們距離市民社會還多遠?>,中國時報。
    3.陳祖輝,2002/6/5,<解讀李明依現象>,中國時報。
    4.劉可強 & 王鴻楷 & 黃麗玲,2002/11/22,<把市政議題端上來>,中國時報。
    5.劉可強 & 王鴻楷 & 黃麗玲,2002/11/25,<在市長選戰中找回民眾參與的議題>,中國時報。
    6.<落實社造,打造自主新故鄉會議記錄>,2002/12/30,中國時報。
    7.聯合報,2000/9/13/,2002/11/14,2002/11/4。
    V、訪談記錄代碼說明(一)
    編號代碼(第一位數字) #1 #2 #3 #4 #5 #6
    說明 參與動機 意見調查 參與困境 參與情形 溝通情形 參與貢獻
    V、訪談記錄代碼說明(二)
    編號代碼(第二、三位數字) 受訪者簡要背景 時間 地點 紀錄方式
    01-06 女,主婦聯盟成員 2002/12/312003/02/17 主婦聯盟會議室 文字稿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89257006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7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700601.pdf49KbAdobe PDF2761View/Open
    25700602.pdf47KbAdobe PDF2731View/Open
    25700603.pdf47KbAdobe PDF2775View/Open
    25700604.pdf62KbAdobe PDF2748View/Open
    25700605.pdf130KbAdobe PDF21210View/Open
    25700606.pdf419KbAdobe PDF21514View/Open
    25700607.pdf493KbAdobe PDF21307View/Open
    25700608.pdf177KbAdobe PDF21210View/Open
    25700609.pdf291KbAdobe PDF21483View/Open
    25700610.pdf59KbAdobe PDF2832View/Open
    25700611.pdf130KbAdobe PDF29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