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74535      Online Users : 7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312


    Title: 都會區住宅空間分佈變遷及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Authors: 林余真
    Lin,Yu Chen
    Contributors: 劉小蘭
    林余真
    Lin,Yu Chen
    Keywords: 住宅開發
    都會區
    Panel Data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7:57:41 (UTC+8)
    Abstract: 都會區之發展乃是由人口與產業之帶動所形成,因人口與產業的聚集促成了都市之成形,且於人口聚集移動的過程中,住宅區位的選擇便成為人口遷徙之另一種表現態樣,也因此住宅土地使用類別之變動情況,間接說明了人口遷移之方向,後促成了都會區內部居民生活空間結構之改變,進而影響了都會區的擴張與成長。都會區於持續擴張的過程中,如何抑制無效率之擴張蔓延趨勢,乃是未來都市規劃者所需關注之課題。本研究選取台北都會區為研究對象,以之探討台北都會區之住宅開發分佈情形及區位選擇因素,透過結合都會區發展與住宅開發區位影響因素,來探究政府的重大投資建設與其他因素,對於住宅開發之區位影響關係為何?期能有助於有效率地引導都會區內部人口之移動方向與意願。首先,針對台北都會區之發展背景進行說明,其中包含人口變遷之空間圖示分析;同時,藉由分析民國79-94年之住宅開發分佈情形,瞭解其於台北都會區之發展概況;最後,根據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找出可能影響住宅開發分佈變遷之替代變數,建立實證模型,以供未來都市發展與住宅政策之規劃實施參考。獲得以下結論:

    一、由都會區發展角度切入觀察發現:台北都會區目前處於Hall(1984)的城市演變模型中之相對去中心階段。其住宅開發利用分佈之趨勢與人口之空間分佈變遷走勢,皆是呈現核心地區減少而外圍地區增加之分佈情況,有移往郊區地區分散之趨勢。
    二、住宅開發區位影響因素方面:由Panel Data實證模型結果發現:民國84-94年間台北都會區住宅開發分佈影響因素有:各鄉鎮市人口密度、家庭戶數、各鄉鎮市市中心距離最近交流道距離、各鄉鎮市市中心最近捷運車站之有無、景氣指標概況及區域因素。且住宅開發之分佈同時受到區域間之發展差異影響,驗證了台北都會區住宅開發之分佈,符合Newling(1969)都會區發展階段說,其指出整體都會發展過程中,都市內部各不同分區(市中心、郊區)之發展態樣亦有所差異。因此,各不同發展分區之都市發展規劃策略也應有所差異,不應出現一體適用之情況。
    三、模型設定之政府重大投資因素為各市鄉鎮市中心距離最近交流道距離,實證結果發現:其顯著地影響台北都會區之住宅開發分佈;距離交流道距離愈近的地區,住宅開發增加情形愈多,此說明了政府重大投資建設對於住宅開發之分佈產生顯著之正面效益。因此,於政府重大政策投資建設之規劃引導下,同時有助於降低都會中心或附近區域內,人口與住宅土地使用過度飽和與擁擠的情況,並促成都會區周圍之其他地區的發展,以有效達到區域均衡發展與防止無秩序之擴張的目的。
    Reference: 中文部分
    1.于會玓,台北都會區變遷之剖析,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
    2.白仁德、黃茹偵,北二高沿線地區人口成長及空間分佈型態變遷之研究,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3.白金城,都會空間結構模型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4.江宛瑛,居住區位選擇指標建立及地理資訊系統應用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5.何友鋒,台中住宅市場經濟之研究(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七十九年。
    6.呂宗盈,台中市高層集合住宅區位探討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7.李玲玉,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之研究:1961-1993,文化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8.孟靜,台北市住宅利用空間分佈及其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9.林秀雄,營建業建築投資評估高層集合住宅高價位/低價位影響因子—以高雄市都會區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10.段良雄、張淳智,建立個體住宅區位選擇模式之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第四零一到四二二頁,民國八十一年。
    11.孫清山,台灣三十年來都市成長模式,東海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第六九到八十六頁。
    12.徐千雲,台北都會區產業空間變遷與都會中心高階服務業(HOS)專業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13.張有恆,大眾運輸系統營運與管理,華泰文化事業,民國八十三年。
    14.張志榮,都市捷運:發展與應用,建築情報雜誌出版,胡氏圖書發行,民國八十三年。
    15.張金鶚,住宅發展政策之研究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民國八十年。
    16.張金鶚,房地產投資與決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華泰書局,初版,民國八十五年。
    17.張春龍,住宅模型選擇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18.張郁旎,都會區產業空間分佈變遷及區為選擇因素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19.張剛維,台北都會區製造業成長與結構變遷之研究,中興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20.張嘉慶,都會區消費住宅土地開發決策模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
    21.莊文嘉,環境風險認知與住宅選擇行為分析—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員工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
    22.連經宇、陳彥仲,模糊語意變數法應用於住宅消費決策行為之初探研究,住宅學報,第八期,第六九到九十頁。
    23.陳俐伶,都會區製造業空間分佈之變遷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24.陳建忠,都會區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文化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年。
    25.陳柏廷,租隙與都市空間發展歷程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26.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社,台北市,民國六十八年。
    27.陳寬政,台灣北部的都市發展與人口分佈,「台灣的都市社會」,巨流圖書司印行,台北,民國八十六年。
    28.陳寬政、廖正宏,人口遷移與就業,人口學刊,第七期,第一百頁,民國七十四年。
    29.曾勇誠,交通運輸對都會空間結構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30.楊龍士、江宛瑛,影響居住區位選擇指標之建立,規劃學報,第二十卷,第七十一到八十六頁,民國八十二年。
    31.楊鴻謙,不動產投資與市場分析,文笙書局,民國九十年。
    32.廖咸興、李阿乙、梅建平,不動產投資概論,華泰書局,台北,民國八十八年。
    33.熊瑞梅,台灣都會區人口變遷及有關區位擴張的假設檢定,中國社會學刊,第十四期,第六五到九四頁。
    34.趙爾鍵,都市住宅區空地與都市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35.劉小蘭、王大立,個人住宅區位選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七期抽印本,第二七三到二九二頁,民國八十二年。
    36.蔡中義,都會區人口與產業郊區化相互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37.蔡靜如,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38.蔡曜如,我國房地產市場之發展、影響暨政府因應對策,中央銀行季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第三十一到六十三頁,民國九十二年。
    39.鄭其正,住宅市場分析模型之建立—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
    40.謝博明,住宅投資過程中市場分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英文部分
    1.Alonso(1964), W., Location and Land u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Berg, L. Van der, Drewett, R., Klaassen, L.H.,Rossi,A. and Vijverberg, C.H.T.(1982) Urban Europe, Vol.1: A Study of Growth and Decline. Oxford: Pergamon.
    3.Birch, D.L.(1971) Towards a stage theory of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37, No.2, pp78-87.
    4.Bunting, T.E.,(2004),Decentralization or recentralization ? A question of household versus population enumeration, Canadian Metropolitan area 1971-1996,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36,No.1,p.127-147.
    5.Cerveo, R. and J. Landis.,(1997) Twenty years of th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impac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 Vol.31, No.4, pp.309-333.
    6.Champion, T., (2001) Urbanization , Suburbanization ,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chapter9,Thousand Oaks, Calif., London.
    7.Chang, C.O.,(1986),Explan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National Housing Inve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aiwan(ROC),Korea(South),Japan, and the US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8.Davis, K. (1965)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Vol.213,pp.40-53.
    9.Duncan, B. (1967) Variables in urban Morphology, in Burgess, E.W. and Bogue D.J.(eds), Urban Sociolog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Friedman, J.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1.Geyer, H.S. and Kontuly, T.M. (1993)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Vol.15,No.12,pp.157-177 .
    12.Guttenberg, A. Z. (1960) Urban structure and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ing, vol.25, p104.
    13.Hall, P. (1984) The World City. WeidenFeld and Nicoson, London.
    14.Hansen, W.G., (1959) ,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Vol.25,No.2,p 73-76.
    15.Harris, C.D. and E. L. Ullman ,(1945),The nature of citi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Vol.242,pp.7-17
    16.Klaassen, L.H. and Scimeni, G. (1981) Theoretical issues in urban dynamics. , in L.H. Klaassen, W.T.M. Molle and J.H.P. Paelinck(eds),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Aldershot:Gower.pp.8-28.
    17.Marco, B., (2004) From suburbia to post-suburbia in the Netherlands: Potentials and threats for sustainable reg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Vol.19, pp.25-27.
    18.Muth, R. (1969) Cities and hous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Newling, B.E.,(1969)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Geographical Review,Vol.59,p.242-252.
    20.Norton, R. D. , (1979) City life-cycle and American urban polic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1.Rust, E. (1975) No Growth: Impact on Metropolitan Areas. Lexington Books.
    22.Tiebout, C.M.,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P.E., Vol.64, p.416-424.
    23.Winsborough, H.H. (1963)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suburbaniz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68, No.3,pp.567-57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4257005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7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