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194498      Online Users : 8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41


    Title: 中印關係中的地緣政治因素研究
    Authors: 張文賢
    Contributors: 邱坤玄
    張文賢
    Keywords: 中印關係
    地緣政治
    競合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8 20:35:13 (UTC+8)
    Abstract: 中、印兩國均位處亞洲,同屬四大文明古國,有著長遠的交往歷史;在18、19世紀均曾因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而成為殖民或半殖民國家。因此,中、印兩國人民在文化歷史及國家民族意識上,有著相同的認知背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印度為最早宣布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1954年6月,中國總理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6月28日中、印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將「和平共處五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準則,使得中印關係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享有一段發展的蜜月期。然而,由於歷史遺留下的邊界問題,及傳統地緣戰略思維的衝突,導致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爆發,整個冷戰期間,中、印各自拉攏地緣政治助手,形成相互對峙局面。
    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格局,呈現的是美國一超下的多極(uni-multipolar)局面。中國在對外政策上,除了重視與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穩定關係外,也注重協調與俄羅斯、歐洲大國、日本、印度及其他地區大國的關係。同此時間,印度政府亦多方發展與大國的關係,力爭在世界多極化的過程中,使印度從「次重量級」上升為「重量級」,以便有朝一日能躋身「多極」的行列。在雙方領導人均有改善彼此關係意願的基礎上,中、印就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根本因素-邊界問題,進行多次對話協商。兩國領導人經由多次的互訪,於2005年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2007年的貿易額已達到387億美元,以單一國家而言,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
    近年中、印的經濟崛起,許多學者從戰略或經濟的觀點,對中印關係未來發展提出看法,其中有持中印對手論者,認為中、印將因為戰略上的競爭而無可避免成為對手;亦有持中印合作論者,認為中、印在經濟利益的趨使下,將成為合作夥伴。事實上,認為中、印未來無論是戰略的競爭對手,抑或是經濟的合作夥件,其中都不免涉及地緣政治因素。近年,許多學者及兩國領導階層,分析中、印兩國在國家發展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兩國的交往及未來的發展,將是有合作更有競爭,也就是中印競合論的觀點。惟由於兩國同樣面對嚴峻的能源安全情勢,未來中、印雙方在戰略資源方面的競合,究竟是競爭大於合作,還是合作大於競爭,將是影響中印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變數。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Gray Colin S.著,王正己譯,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台北:國防部史政編
    譯局,民國74年。
    大前研一,趙秀誼、劉錦秀、黃碧君譯,中華聯邦。台北:城邦文化,民國92
      年。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11
      月。
    王生榮主編,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王恩涌主編,中國政治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牛大勇、沈志華,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民國95年
      6月。
    中共雜誌研究社編,中共周邊國家軍力調查報告。台北:中共雜誌研究社,民
      國86年7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5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94
      年6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95
      年4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第二版。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1年9月。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國際形勢分析報告1996-1997。北京:戰略與管理雜
      誌社,1997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
    化,民國87年。
    布蘭登柏格(Adam M. Brandenburger)、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許恩得譯,競合策略。台北:台灣培生教育,2004年。
    艾略特(Michael W. Everett)、索瑪威勒(Mary A. Sommerville),
    楊連仲譯,東南亞的多邊合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10
    月。
    艾里曼(Bruce Elleman),李厚壯譯,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台北:時
    英,2002年。
    貝里.修斯(Barry B. Hughes),歐信宏、陳尚懋譯,最新國際政治新
    論。台北:韋伯文化,民國93年3月。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台北:世界,民國89年4月。
    李潔明(James R. Lilley),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
    化,民國92年4月。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4年1月。
    肖月,朱立群主編,簡明國際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縣:高立,2002年。
    沈默,地緣政治。台北:中央圖書供應社,1967年7月。
    伯斯坦、凱澤(Daniel Burstein and Arne de Keizer),應小端、黃
    秀媛譯,巨龍:中國對全球政商經濟的影響。台北:天下遠見,民國88年
    3月。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民國94年。
    周繼祥,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台北:威仕曼文化,民國95年10月。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文化,2003年1月。
    吳永年等著,21世紀印度外交新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孟捷慕(James Mann),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
    密。台北:先覺,1999年。
    姚有志主編,二十世紀戰略理論遺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柏福臨、王作坤、孫友葵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
    版社,1988年12月。
    科亨(Stephin P. Cohen),劉滿貴等譯,大象與孔雀:解讀印度大戰略。
    北京:新華社,2002年10月。
    約翰•史班尼爾(John Spanier),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台北:桂
    冠圖書,1986年。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8
      月初版。
    徐小傑,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1998年4月。
    孫士海編,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
      月。
    宮占奎等著,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與政策選擇。北京:中國對外
      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年8月。
    洛克(Lawrence F. Locke)、史皮爾杜梭(Waneen Wyrick
    Spirduso)、席佛曼(Stephen J. Silverman),項靖等譯,論文
    計畫與研究方法。永和市:韋伯文化,2002年。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陶文釗、杜瑞清、王旭主編,中美關係與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3年。
    張敏秋編,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6月。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雅克.阿達,周曉幸譯,經濟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1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2000年。
    連玉明主編,中國國力報告2003-解讀『兩會』數字中國新時態。北京:中國
      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6月。
    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陳俐雯譯,全球經濟新霸主:30億人
      正在創造經濟強權新勢力。台北:商智,民國95年2月。
    溫世仁,中國經濟的未來。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2年。
    溫勒(Andrew C. Winner)、吉原俊井(Toshi Yoshihara),國防部史
    政編譯室譯,南亞核子穩定。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2年7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12月。
    楊宏山,經濟全球化與政治發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談子民,印度國大黨之理論與實際。台北:黃露華,民國64年1月。
    劉傑,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主權。北京:長征出版社,2000年11月。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閻學通,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蔣一國等著,印度國防經濟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邁斯納(Maurice Meisner),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
    和國史,第三版(1999)。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
    蘇浩,「冷戰後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
      北:新新聞文化,民國91年。
    (二)期刊論文
    丁樹範,「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3期(民國
      95年9月),頁1-22。
    丁樹範,「印度國防部長訪中之分析」,歐亞研究通訊,Vol.9 No.7(2006
    年7月),頁2-4。
    于春苓,「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北方論叢(哈爾濱),5期(1998年),
      頁20-25。
    方天賜,「中、印開放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之評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
      (民國95年8月),頁47-50。
    卞秀瑜,「朝鮮戰爭期間印度對華政策與其大國戰略」,臨沂師範學院學報(
      臨沂),27卷1期(2005年2月),頁85-88。
    牛新春,「中美關係的新特點:平衡、穩定、競爭」,和平與發展季刊(北京
      ),2006年第3期,頁14-17。
    王新龍,「印度海洋戰略及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4年第1期,頁87-91。
    文富德,「試談中印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年
      第1期,頁1-7。
    西崎文子,「全球性超級大國還是民主典範?-後冷戰時代日本的美國觀」,
      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5年第1期(2005年2月),頁84-93。
    任飛,「安全觀轉型與中印安全合作」,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4年第3
      期,頁41-46。
    任飛,「中印國家利益之比較」,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年第3期,頁
      80-85。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
      民國88年夏季),頁23-38。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
      3期(民國89年夏季),頁1-14。
    汪開宏,「中、日石油戰略之角力-俄羅斯欲興建泰納線油管政策分析」,展
      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民國95年6月),頁27-39。
    宋志輝,「試析印日關係及其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6年第1期,頁70-73。
    宋德星,「南亞地緣政治構造與印度的安全戰略」,南亞研究(北京),2004
      年第1期,頁20-26。
    宋德星,「21世紀的中印關係:印度的根本戰略關切及其邏輯起點」,中國外
      交(北京),20008年3月,頁48-53。
    李登科,「斯里蘭卡近期動亂之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7期(民國95年
      9月),頁36-39。
    李文貴,「印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4年第1期,頁111-115。
    李莉,「冷戰後印度的安全觀及對華政策」,國際政治科學(北京),總第12
      期(2007年4月),頁1-32。
    李金明,「麻六甲海峽與南海航道安全」,南洋問題研究(廈門),2006年第
      3期,頁1-6。
    吳永年,「論21世紀印度外交戰略的調整」,南亞研究(北京),2004年第2
      期,頁17-20。
    吳永年,「曼莫汗.辛格政府外交政策的調整」,外交評論(北京),總第87
      期(2006年2月),頁76-82。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新的戰略主導者?」,戰略安全研析,第15期
      (民國95年7月),頁15-21。
    吳征宇,「重新認識“心臟地帶理論”及其戰略涵義」,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2005年第3期,頁55-61。
    金熙德,「經濟利益•地緣政治•意識形態──二戰後日本對華外交基點的搖
      擺」,當代亞太(北京),2008年第1期,頁58-70。
    周茂林,「印美民用核子合作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12期(民國
      95年4月),頁39-42。
    周茂林,「日印戰略關係再出發的意涵與啟示」,戰略安全研析,第14期(民
      國95年6月),頁36-40。
    周茂林,「中、印開放錫金古山口之戰略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5期(民
      國95年7月),頁37-41。
    周茂林,「印度孟買火車爆炸案對反恐工作之啟示」,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
      (民國95年8月),頁34-38。
    胡志勇,「從印美核協議透視美國南亞戰略」,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
      8期,頁97-99。
    侯紅育,「試析美國對印軍備出口政策的變化」,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
      第3期,頁32-35。
    侯松嶺,「印度“東向政策”與印度-東盟關係的發展」,當代亞太(北京)
      ,2006年第5期,頁37-42。
    徐鋒,「試析制約美印聯合遏制中國的主要因素」,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6年第1期,頁66-69。
    唐衛斌,「中國石油安全與能源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總第76期(
      2004年6月),頁73-78。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後現代主義批判的視角」,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
      ),2006年第1期,頁44-49。
    耿麗華,「中印關係未來走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
      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120-127。
    秦亞青、閻學通、張文木、時殷宏、馮紹雷,「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筆談」,
      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總第145期(2004年1月),頁78-93。
    孫建波,「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協議》與印美關係的未來發展」,國際政治(
      北京),2006年第9期,頁70-73。
    席代麟,「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對亞太地區安全的衝擊」,俄羅斯學報,第4期
      (2005年3月),頁1-28。
    馬加力,「印度的外交戰略」,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8期,頁43-47
      。
    馬加力,「印度的崛起態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6年第6期,頁
      51-55。
    馬小軍、惠春琳,「美國全球能源戰略控制態勢評估」,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2006年第1期,頁38-46。
    張力,「印度的能源安全:挑戰與應戰」,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4年第
      2期,頁29-34。
    張力,「印度的“能源外交”及其地緣政治考量」,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4年第3期,頁34-40。
    張力,「中國的南亞外交與克什米爾問題」,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年
      第1期,頁41-47。
    張立,「淺論中印能源合作」,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頁
      26-29。
    張中勇,「印度孟買恐怖爆炸案之觀察與省思」,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民
      國95年8月),頁29-33。
    張占順,「全球化背景下中印關係的新發展」,當代亞太(北京),2007年第
      8期,頁17-23。
    張利軍,「試析印度能源戰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6年第5期,頁
      62-66。
    張幼文,「全球化經濟形成機制與本質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學報(上海),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48-55。
    張惠玲,「布希政府與印度「核合作」的意圖」,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9期
      (民國95年9月),頁20-35。
    張露,「地緣政治與美俄關係-從烏克蘭大選解讀冷戰後美俄關係中的地緣政
      治因素」,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5期,頁44-48。
    張繼亞、郭曉兵,「2006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評析」,現代國際關係
      (北京),2006年第4期,頁55-59。
    張曉慧、肖斌,「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印關係──來自印度學者的觀點」,新
      疆社會科學(烏魯木齊),2004年第2期,頁48-52。
    張貴洪,「競爭與合作:地區視角下的中印關係」,當代亞太(北京),2006
      年第12期(2006年12月),頁12-18。
    張宇燕、張靜春,「亞洲經濟一體化下的中印關係」,當代亞太(北京),
      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頁3-17。
    張宇燕、趙江林、劉小雪、王小敏,「新時期中印經貿關係發展的戰略思考」
      ,當代亞太(北京),2006年第8期(2006年8月),頁12-20。
    許寧寧,「近十五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評析」,外交評論(北京),總第
      92期(2006年12月),頁19-24。
    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析論俄中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之運作現況」,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2006年1月),頁71-111。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臺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
      陸研究,第49卷第4期(民國95年12月),頁1-26。
    陳仲志、張凱勝,「美國戰略目標調整下的布希印度之行」,展望與探索,第
      4卷第6期(民國95年6月),頁40-56。
    陳會娟,「中印邊界糾紛中的地緣因素」,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4年第
      4期,頁96-102。
    陳鳳英,「國際能源安全的新變局」,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6年第6期
      ,頁41-46。
    陳繼東、周任,「能源合作-中印緬孟加強四方關係的紐帶」,南亞研究季刊
      (北京),2006年第1期,頁8-13。
    陸俊元,「論地緣政治的本質」,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006年第4期
      ,頁32-36。
    陸俊元,「地緣政治規律再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6年第7期,頁
      55-60。
    郭新寧,「論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方針」,外交評論(北京),總第88期
    (2006年4月),頁31-36。
    康民軍,「試析中印邊界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
      年第1期,頁55-60。
    程超澤,「中國崛起的石油安全(上)」,中共研究,41卷7期(2007年7月
      ),頁79-94。
    程瑞聲,「論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7年第1
      期,頁13-18。
    黃恩浩,「中國海權崛起與其『珍珠串』海上戰略」,中共研究,41卷11期
      (2007年11月),頁87-102。
    塔倫•卡納(Tarun Khanna),「中國+印度=經濟新霸權?」,哈佛商業
    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07年11月,頁48-60。
    楊文武,「中印合作發展新論」,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年第1期,頁
      48-54。
    楊竹山,「美印以“民主軸心”的由來與發展」,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
      第5期,頁49-54。
    萬吉瓊,「中印關係在全球化加速時期的新發展」,南亞研究季刊(北京),
      2006年第3期,頁48-52。
    趙干城,「中俄印戰略關係的政策意義與發展前景」,南亞研究(北京),
      2005年第2期,頁3-7。
    趙干城,「印度的大國外交:現實與夢想」,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4
      期,頁41-43。
    趙洪,「試論印度與東盟關係」,國際關係專論(北京),2006年第3期,頁
      33-37。
    趙洪,「冷戰後印度與東盟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國際政治(北京),2006
      年第7期,頁68-72。
    趙洪,「中國視角中的印度與東盟關係」,南洋問題研究(廈門),總第129
      期,(2007年1月),頁27-35。
    趙伯東「中印關係-新型的大國關係」,當代亞太(北京),2005年第8期,
      頁31-36。
    趙念渝,「“9.11”事件和日益凸顯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國際觀察(上
    海),2004年第1期,頁36-41。
    榮鷹,「印巴關係中的宗教和民族因素初探」,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6
      年第2期,頁31-35。
    裴遠穎,「中國外交戰略與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北京),2006年第1
      期,頁4-8。
    劉廷忠,「歐盟的發展與政治傾向」,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學報(昆明),第
      27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7。
    鄭瑞祥,「試析印度崛起問題」,國際政治(北京),2006年第4期,頁149-
      153。
    衛靈,「中印安全戰略及中印安全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2005
      年第6期,頁93-99。
    衛靈、劉強,「中亞地區的能源爭奪與中國能源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南京),2006年第6期,頁73-78。
    蔡明彥,「俄中軍事合作關係的發展與影響」,俄羅斯學報,第5期(2006年
      12月),頁1-24。
    隨新民,「中印關係研究50年:多元化的議程與不對稱的支點」,國際論壇(
      北京),第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36-44。
    鍾有為,「重視非傳統安全威脅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安徽理工大學學報(
      淮南),第5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2-14。
    戴永紅、秦永紅,「印度軟件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選擇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南亞研究季刊(北京),2006年第1期,頁22-28。
    韓玉貴,「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與國家安全觀念的轉變」,教學與研究(北京
      ),2004年第9期,頁86-90。
    羅文寶、周金秦,「構建中印自由貿易區的障礙及對策研究」,南亞研究季刊
      (北京),2006年第1期,頁104-107。
    藍建學,「後冷戰時期的中印關係:正常化與戰略和諧」,南亞研究(北京)
      ,2005年第2期,頁8-14。
    顧關福、戴靜,「小布希執政以來的中美關係」,和平與發展季刊(北京),
      2006年第4期,頁16-20。
    (三)雜誌、報刊與網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國時報
    印度快訊
    軍事家
    商業周刊
    經濟日報
    聯合報
    聯合晚報
    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
    中國西藏資訊中心 http://info.tibet.cn/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http://iaps.cass.cn/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國際能源網 http://www.in-en.com/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Chai, Joseph C. H., Kartik C. Roy.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And India: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nglan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Chellaney, Brahma. Asian Juggernaut: The Rise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India: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6.
    Das, Dilip. China and India (Routledge Studies in the
    Growth Economies of Asia,66). UK: Routledge; 1 edition,
    2007.
    Frankel, Francine R. (Editor), Harry Harding (Editor). The
    India-China Relationship: 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Know.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Friedman, Edward (Editor), Bruce Gilley (Editor). Asia`s
    Giants: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Gray. Colin S.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 (
    Lexington,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8.
    Rahman, Rita Dulci, Jose Miguel Andreu. China and India:
    Towards Global Economic Supremacy. New Delhi:Academic
    Foundation, 2006.
    Tseng, Wanda S. (Editor), David G. Cowen (Editor). India`s
    and China`s Recent Experience with Reform and Growth.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Zientek, James B. China and India: The Struggle for
    Regional Maritime Supremacy in the Asia-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CA: Storming Media, 2000.
    (二)期刊
    Acharya, Arabinda.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Terro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Peac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 28, No. 2,(2006): pp. 297-321.
    Batabyal, Anindyal. “Balancing China in Asia: A Realist
    Assessment of India’s Look East Strategy.” China
    Report, Vol.42, No. 2,(April-June 2006): pp.179-195.
    Chellancy, Brahma. “Forestalling Strategic Conflict in
    Asi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November 2006: pp.
    29-33.
    Geng, Yinzeng. “Deep Footprints of Odyssey: Chinese
    Sources of India-China Civilisational Dialogue.” China
    Report, Vol.42, No. 2,(April-June 2006): pp.117-120.
    Gupta, Amit. “US-India-China: Assessing Tripolarity.”
    China Report, Vol.42, No. 1,(January-March 2006):
    pp.69-83.
    Hong, Zhao. “India and China: Rivals or Partners in
    Southeast Asia?.”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9, No. 1,(2007): pp. 121-142.
    Khanna, Vinod. “China and India: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by Waheguru Pal Singh and Jing-dong Yuan.” China
    Report, Vol.42, No. 3,(July-Srptember 2006):
      pp.315-317.
    Kochak, Anjani K. “Development Indic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ia and China.”China Report, Vol.42, No. 1,
    (January-March 2006): pp.57-68.
    Kondapalli, Srikanth. “India Defence Minister’s Visit to
    China: New Beginnings.” China Report, Vol. 42, No. 4,
    (October-December 2006): pp.405-409.
    Liebman, Alex. “Trickle-down Hegemony?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Dam Building on the Meko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7, No. 2,(2005): pp. 281-304.
    Pant, Harsh V. “India and Bangladesh: Will the Twain Ever
    Meet?.” Asian Survey, Vol. 47, No. 2,(March/April
    2007): pp. 231-249.
    Restall, Hugo. “China’s Bid for Asian Hegemon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y 2007: pp. 10-14.
    “Rivals and partners-Are India and China coming
    together?.” The Economist, March 5th 2005: pp. 18-20.
    Roy, Denny.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Balancing or
    Bandwagoning?.”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7,
    No. 2,(2005): pp. 305-322.
    Sathirathai, Surakiart. “Managing the Rise of Asi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ly 2005: pp. 14-19.
    Scalapino, Robert A. “Asia-Pacific security-the current
    balance of pow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8, No. 3,(September 2004): pp. 368-376.
    Shie, Tamara Renee. “Ris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South
    Pacific: Beijing’s “Island Fever”.” Asian Survey,
    Vol. 47, No. 2,(March/April 2007): pp. 307-326.
    Tan, Chung. “Sino-Indian Synergy: Twenty Centuries of
    Civilisational Dialogue.” China Report, Vol. 42, No. 2,
    (April-June 2006): pp.121-128.
    White, Hugh. “Great Power Gambits To Secure Asia’s
    Peac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7: pp. 7-11.
    Yoshimatsu, Hidetaka.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SEA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8, No. 1,(2006): pp. 115-140.
    (三)雜誌、報刊與網站
    http://intellibriefs.blogspot.com/
    http://www.tamilnation.org/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25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2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501.pdf45KbAdobe PDF21677View/Open
    102502.pdf80KbAdobe PDF22462View/Open
    102503.pdf70KbAdobe PDF21605View/Open
    102504.pdf358KbAdobe PDF22876View/Open
    102505.pdf656KbAdobe PDF220117View/Open
    102506.pdf1150KbAdobe PDF25798View/Open
    102507.pdf621KbAdobe PDF25255View/Open
    102508.pdf755KbAdobe PDF27158View/Open
    102509.pdf166KbAdobe PDF21945View/Open
    102510.pdf419KbAdobe PDF2283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