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80/141115 (78%)
Visitors : 46594858      Online Users : 111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51


    Title: 顧準研究-一個中共黨內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
    A Study of Gu Zhun - the thinking passage of a Chinese communist intellectual
    Authors: 曾俊傑
    Tseng, Chun Chieh
    Contributors: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曾俊傑
    Tseng, Chun Chieh
    Keywords: 顧準
    知識分子
    思想者
    中國現代思想史
    Gu Zhun
    intellectual
    thinker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8 20:37:10 (UTC+8)
    Abstract: 顧準(1915-1974),被當代中國思想界公認是1950-1970年代最具有時代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本文通過對顧準及其思想的研究,在解讀其人生轉向、思想觀念形成的基礎上,呈現他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位置與意義。
    本論文內容由導論、主文與結論三個部分所組成。導論部分主要是介紹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相關研究概況的介紹、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構等內容。主文的內容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顧準這個人物的研究,主要在解答兩個問題:為什麼顧準會在職業上升時期走上了革命道路?為什麼在1950年代中期以後,又轉而成為一個以反思、探索為志業的思想者?這兩個問題構成第貳、參章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對顧準思想進行的研究,它包括顧準的思想基礎、經濟思想及社會政治思想等內容,並由此構成第肆、伍章的內容;第三部分則是解讀1990年代中期在中國知識界所興起的「顧準熱」現象,主要在第陸章中進行探討。結論部分則是這三個內容:一是論述顧準思想發展脈絡,梳理顧準探索、研究所運用的理論資源;二是討論顧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與意義;三是對顧準的人生、思想進行一定的闡釋。
    Gu Zhun, as a thinker from 1950s’ to 1970s’, is well acknowledeged in China now.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ought, especially analyzes his life chang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thought. This thesis tries to describe Gu Zhun’s contribution to and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e. chapter 1 mainly includes the motives and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 general view of its related research, its approach and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analysis section contain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e. chapter 2 and 3 are mainly on his life, which answers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Why did he give up his raising career as an accountant and take the way of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Why did he become a critical thinker after the middle of 1950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i.e. chapter 4 and 5 is the research on Gu Zhun’s thought , including the basis of his thought, his economic ideas and social political ideas. The third part i.e. chapter 6 is to interpret the extensive debate of Gu Zhun’s thought, which occurred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in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e. chapter 7 has three components: first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thought, and the applied theory resources; secondly to show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finally to further elaborate on Gu Zhun’s life and thought.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一手資料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主編,《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陳雲文選(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列寧論新經濟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馬克思、恩格斯(K. Marx and F. Engels)著,吳家駟譯,《資本論》,第一、三卷,台北:時報文化,1990。
    顧準,《顧準文集》,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顧準,《顧準文稿》,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顧準,《顧準日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顧準,《顧準自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顧準,《顧準筆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顧準著,陳敏之、丁東編,《顧準日記》,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二、專書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2001。
    E.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台北:漢興,1999。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在上海(1921-199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于鳳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識分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千家駒,《從追求到幻滅-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自傳》,台北:時報文化,1993。
    孔多賽(Condorcet)著,何兆武、何冰譯,《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北京:三聯書店,1998。
    巴比耶(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2004。
    巴特爾斐(Fox Butterfield)著,續伯雄譯,《苦海餘生》,台中市:台報出版社,1982。
    牛漢、鄧九平,《荊棘路-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1998。
    王景倫,《走進東方的夢-美國的中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94。
    王學典,《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卡爾.波普(Karl R. Popper),陸衡等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卡爾.波普(Karl R. Popper)著,杜汝楫、邱仁宗譯,《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余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台北︰時報文化,2007。
    布蘭科.拉齊奇著,夏平譯,《赫魯曉夫秘密報告事件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玄默,《中共對知識份子的統戰和迫害》,台北:黎明文化,1979。
    佐治亨利(Henry George)著,樊弘譯,《進步與貧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1992。
    吳敬璉,《吳敬璉自選集(1980-2003)》,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3。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與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
    李英明,《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書局,2007。
    李強,《自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
    杜肯(Emile Durkheim),狄玉明譯,《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杜威(John Dowey)著,許崇清譯,《哲學的改造》,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邦雅曼.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著,閻克文、劉滿貴譯,《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貢斯當政治論文選》,台北:桂冠,2004。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彼得.柏格(Peter Berger)著,黃樹仁、劉雅靈合譯,《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台北:巨流,1982。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著,潘家洵、黃雨石、南江譯,《易卜生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金觀濤、劉青峰,《新十日談》,台北:風雲時代,1989。
    保羅.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主編,郭小凌、張俊、葉梅斌、郭強譯,《劍橋插圖古希臘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唐勃,《中共與知識份子》,台北:幼獅文化,1988。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1980。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台北:台灣商務,1999。
    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著,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淮安: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冊,台北:桂冠,1990。
    海耶克(F. A. Hayek)著,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桂冠,1990。
    祖治國,《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1998。
    馬克斯.韋伯(Max Webber),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2001。
    高建國,《拆下肋骨當火把-顧準全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康福斯(Maurice Cornforth)著,陳修齋、關其侗、齊良驥譯,《科學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北京:三聯書店,1954。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張君勱,《國憲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頁109。
    張新穎編,《儲安平文集》,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張灝,《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許紀霖,《另一種啟蒙》,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
    許紀霖,《智者的尊嚴-知識份子與近代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許滌新等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第一卷 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2001。
    陳哲夫、江榮海、吳丕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陳敏之,《我與顧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陳敏之、丁東編,《顧準尋思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麥基(Bryan Magee)著,周穗明、翁寒松、譯坊譯,《思想家:當代哲學的創造者們》,北京︰三聯書店,1987。
    喬.薩托利(G. Sartori)著,馮克利、閻克文譯,《民主新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喬治.索雷爾(George Sorel)著,呂文江譯,《進步的幻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斯大林(Joseph Stalin),《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曾慶豹,《哈伯瑪斯》,台北:生智文化,1998。
    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
    華爾德(Andrew G. Walder)著,龔小夏譯,《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中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菲特烈.華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台北:聯經,1999。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形形色色的交換(卷二)》,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
    馮崇義,《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1991。
    黃俊傑,《古代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
    黃美真、石源華、張云編,《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黑格爾(G. W. F. 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楊絳,《洗澡》,北京:三聯書店,1988。
    楊寬,《歷史激流中的動盪和曲折-楊寬自傳》,台北:時報文化,1993。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
    董郁玉、施濱海編,《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著,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著,吳良健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台北:左岸文化,2003。
    裴毅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王乾任譯,《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弘智文化,2002。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
    劉建軍,《單位中國: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劉軍寧主編,《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先聲》,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
    劉增泉,《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台北:三民書局,2003。
    劉曉波,《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
    蔡國裕,《一九二О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魯迅,《墳(1907-192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戴晴,《毛澤東黨天下野百合花》,台北:新風出版社,1991。
    薄一波,《若干重大事件與決策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羅平漢,《1958-1962年的中國知識界》,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羅銀勝,《顧準的最後25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羅銀勝,《顧準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
    羅銀勝、梁倩婷,《顧準畫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1997。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2006。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悔: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北大方正電子書。
    三、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丁松泉,〈啟迪人們思索的史學遺產〉,《浙江學刊》(杭州),總第108期,1998年第1期,頁93-97。
    王力雄,〈毛澤東主義和人間天堂〉,載於宋永毅編,《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上冊(香港:田園書屋,2007),頁203-234。
    王元化,〈《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序〉,載於顧準著,《顧準文集》(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頁136-137。
    王元化〈《顧準全傳》序一〉,載於高建國著,《拆下肋骨當火把-顧準全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頁1-6。
    王紹光,〈權利的代價與改革的路徑依賴〉,《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第5期,頁112-115。
    王貴秀,〈民主集中制的由來與涵義新探〉,《理論前沿》(北京),2002年第8期,頁8-11。
    王焱、柯凱軍,〈羅爾斯、諾齊克、德沃金與哈耶克的理論及其他〉,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344-351。
    王寧,〈知識分子:從立法者到解釋者〉,《讀書》(北京),1992年12月號,頁114-118。
    王曉建,〈中國「內部書現象」〉,《北京日報》(北京),2006年7月3日。
    甘陽,〈反民主的自由主義還是民主的自由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第39期,1997年2月,頁4-17。
    甘陽,〈自由主義:貴族的還是平民的?〉,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1-12。
    甘陽,〈自由的理念:五.四傳統之闕失面〉,《讀書》(北京),1989年5月號,頁11-19。
    仲偉民,〈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反思〉,《學術界》(合肥),總第101期,2003年第4期,頁223-240。
    朱學勤,〈「常識」與「傲慢」-評曹長青、仲維光對李慎之、顧準的批評〉,《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16期,2003年7月。
    朱學勤,〈1998年自由主義學理的言說〉,《南方周末》(廣州),1998年12月25日。
    朱學勤,〈1998年關於:陳寅恪 顧準 王小波〉,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215-220。
    江宜樺,〈導讀:貢斯當與自由主義民主〉,載於邦雅曼.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著,閻克文、劉滿貴譯,《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貢斯當政治論文選》(台北:桂冠,2004),頁1-22。
    羊憶蓉,〈知識分子搞革命〉,《聯合報》(台北),2000年6月4日,37版。
    何家棟,〈20世紀中國的「新道統」-從梁啟超到李慎之〉,《社會科學論壇》(石家莊),2003年第9期,頁7-15。
    何新,〈古代社會史的重新認識-從近年出版的兩部史書看當代中國史學理論的危機〉,《讀書》(北京),1986年第11期,頁40-51。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香港),第6期,1991年8月,頁15-25。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1-29。
    余英時,〈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二十一世紀》(香港),第2期,1990年12月,頁5-6。
    吳國光,〈「監獄」與「動物園」-為「共和國」五十年壽〉,載於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非官方紀錄的歷史真相》,〈第九章-中共政權五十年感言〉(香港:開放雜誌社,1999),頁406-410。
    吳榮鎮,〈當代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載於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頁361-384。
    李巧寧,〈「中蘇友好話語」的構建:1949年-1960年〉,《當代中國研究》(美國普林斯頓),2007年第1期,頁149-160。
    李國文,〈顧準的「雅努斯」現象〉,《文學自由談》(天津),1998年第2期,頁16-24。
    李尋,〈反右派鬥爭的歷史定位〉,《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7期,1993年6月,頁23-32。
    李慎之,〈一段公案的由來〉,載於蕭克等著,《我親歷過的政治運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頁56-69。
    李煒,〈對「知識分子」一詞的反思〉,《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4年第3期,頁244-248。
    李慶英,〈毛澤東晚年「大民主」思想的政治學剖析〉,《湖北行政學院學報》(武漢),2002年第6期,頁62-66。
    李澤厚,〈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載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下卷,頁455-517。
    汪丁丁,〈自由:一段腳踏實地的述說〉,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362-368。
    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天涯》(海口),1997年第5期,頁133-150。
    汪暉,〈預言與危機(上、下篇):中國現代歷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文學評論》(北京),1989年第3、4期,頁17-25、35-47。
    汪暉,〈嚴復的三個世界〉,載於汪暉著,《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下卷,第一部(北京:三聯書店,2004),頁833-843。
    汪暉、柯凱軍,〈關於現代性問題答問〉,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124-154。
    周剛,〈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仕 士 適-《顧準文集》讀後〉,《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長春),2002年第3卷第3期,頁23-25。
    周鐵水,〈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48期,2006年3月。
    岩間一弘著,甘慧杰譯,〈1940年前後上海職員階層的生活情況〉,《史林》(上海),2003年第4期,頁41-53。
    林同奇,〈三角張力與人文尋求-中國大陸25年來思想論域之演變(1978-2003)〉,載於林同奇著,《人文尋求錄:當代中美著名學者思想辨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頁339-352。
    林理建,〈中國大陸經濟五十年回顧〉,載於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頁82-105。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烏托邦主義〉,載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頁441-488。
    金耀基,〈中國國家社會主義下知識分子的角色〉,載於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1992),頁73-82。
    金耀基,〈知識份子在社會上的角色〉,載於祝勇編,《知識份子應該幹什麼:一部關乎命運的爭鳴錄》(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頁171。
    金觀濤,〈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與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台北),第13期,2005年6月,頁1-51。
    俞可平,〈後革命與傳統中國政治-再讀《顧準文集》〉,《天津社會科學》(天津),1998年第3期,頁80-84。
    俞敏,〈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論黨的政治價值觀〉,《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2-65。
    科大衛,〈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2002年第1期,頁57-69。
    胡偉希,〈理性與烏托邦-二十世紀中國的自由主義思潮〉,載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頁3-26。
    修海濤,〈百家異說 一家之言-評《希臘城邦制度》〉,《世界歷史》(北京),1984年第3期,頁90-94。
    孫冶方,〈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經濟研究》(北京),1956年第6期,頁30-38。
    徐友漁,〈自由主義與當代中國〉,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411-430。
    徐友漁,〈重提自由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第42期,1997年8月,頁19-26。
    徐友漁,〈進入21世紀的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當代中國研究》網路版(美國普林斯頓),2007年第2期。
    徐先蘭,《顧準民主思想初探》(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徐復觀,〈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載於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頁63-75。
    秦暉,〈公正論〉,載於秦暉著,《天平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頁1-13。
    袁偉時,〈從陳獨秀到顧準和李慎之〉,《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16期,2003年7月。
    高力克,〈轉型中的現代性之爭〉,《二十一世紀》(香港),第88期,2005年4月,頁26-32。
    高建國,〈顧準最大的理論貢獻是什麼?〉,《讀書》(北京),2005年第2期,頁91-100。
    崔之元,〈比較歷史研究的一個嘗試-顧準《希臘城邦制度》述評〉,《讀書》(北京),1984年第4期,頁33-39。
    崔之元,〈經濟民主的兩層含義〉,載於崔之元著,《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365-374。
    崔之元,〈鞍鋼憲法與後福特主義〉,載於崔之元著,《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143-156。
    崔之元,〈盧梭新論: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必關心「公意」〉,載於崔之元著,《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215-234。
    張汝倫,〈「第三條道路」〉,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之爭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334-343。
    張汝倫,〈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張君勱〉,載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頁124-153。
    張朋園,〈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載於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頁223-231。
    張東蓀,〈一個中間性的政治路線〉,載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頁95。
    張執中,〈政治體制與政治改革〉,載於李英明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2007),頁25-52。
    張鐵志,〈公共知識分子的實踐:蓋布列斯的政治經濟學〉,載於張鐵志著,《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台北:INK印刻出版,2007),頁97-101。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2期,1999年4月,頁29-39。
    張灝,〈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思想道路〉,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42-56。
    許紀霖,〈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參政1945-1949〉,《二十一世紀》,第6期,1991年8月,頁37-46。
    許紀霖,〈知識分子是否已經死亡?〉,載於陶東風主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28-49。
    許紀霖,〈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遺產-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回顧〉,《開放時代》(廣州),1998年第4期,頁13-20。
    許紀霖,〈啟蒙的自我瓦解〉,《二十一世紀》(香港),第88期,2005年4月,頁4-16。
    許紀霖,〈啟蒙的命運-二十年來的中國思想界〉,《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0期,1998年12月,頁4-13。
    許紀霖,〈現代中國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潮〉,載於許紀霖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頁27-59。
    許紀霖,〈最後的士大夫,最後的豪杰-紀念李慎之先生逝世一周年〉,《二十一世紀》(香港),第82期,2004年4月,頁4-13。
    許滌新,〈論過渡期中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則-斯大林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讀後〉,《新建設》(北京),1953年10月號,頁12-14。
    陳平原,〈近百年中國精英文化的失落〉,《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7期,1993年6月,頁11-22。
    陳平原,〈當代中國人文學者的命運及其選擇〉,載於陶東風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171-184。
    陳奎德,〈中國自由主義在文革中的萌芽〉,載於宋永毅編,《文化大革命:歷史真相和集體記憶》,上冊(香港:田園書屋,2007),頁428-437。
    陳輝,〈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以蘇聯為師」的後果〉,《當代中國研究》網路版,2003年第3期。
    陳曉明,〈反激進與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境遇〉,載於李世濤主編,《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長春:時代文藝,1999),頁309-320。
    陸山,〈地獄裡的思考-讀顧準遺著《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4期,1991年12月,頁43-50。
    陶東風,〈挖掘專制主義的學理依據與人性根源-從顧準的《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說開去〉,《開放時代》(廣州), 1996年第3期,頁42-45。
    陶東風,〈從呼喚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80期,2008年11月。
    程世則,〈貧乏的論爭 難預期的後果〉,《二十一世紀》(香港),第63期,2001年2月,頁102-110。
    黃平,〈有目的之行動與未預期之結果-中國知識分子在50年代的經歷探源〉,載於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頁407-425。
    黃平,〈知識分子:在漂泊中尋求歸宿〉,載於許紀霖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頁1-12。
    黃平,〈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變遷的參與者和體現者〉,載於陶東風主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頁294-305。
    楊奎松,〈1952年上海「五反」運動始末〉,《社會科學》(上海),2006年第4期,頁5-30。
    楊奎松,〈毛澤東與「三反」運動〉,《史林》(上海),2006年第4期,頁51-69。
    解洪興,〈顧準史學思想蠡見〉,《中國文化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頁33-40。
    路風,〈中國單位體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5期,1993年11月,頁66-87。
    路風,〈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89年第1期,頁71-88。
    鄒讜,〈後記:從傳統權威政治系統到現代全能主義政治系統-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的結合〉,載於鄒讜著,《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頁204-265。
    鄒讜,〈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序〉,載於崔之元著,《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雷戈,〈批判的選擇-顧準歷史思想研究之二〉,《丹東師專學報》(丹東),總第71期,1998年1月,頁27-31。
    雷戈,〈痛苦的批判-顧準歷史思想研究之一〉,《青海社會科學》(西寧),1999年第1期,頁79-84。
    靳樹鵬,〈談陳獨秀與顧準〉,《二十一世紀》(香港),第42期,1997年8月,頁146-150。
    靳樹鵬,〈顧準與盧森堡〉,《讀書》(北京),2004年第5期,頁92-97。
    廖學盛,〈《希臘城邦制度》讀後〉,《世界歷史》(北京),1984年第3期,頁87-89。
    甄修鈺,〈顧準筆下的古希臘海外殖民及其聯想〉,《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呼和浩特),第39卷第4期,2007年7月,頁93-98。
    裴毅然,〈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香港),第93期,2006年2月,頁65-74。
    裴毅然,〈自解佩劍-反右前知識份子的陷落〉,《二十一世紀》(香港),第102期,2007年8月,頁34-45。
    劉永軍,〈論顧準的史學思想〉,《學習與探索》(哈爾濱),總第153期,2004年第4期,頁125-128。
    劉青峰,〈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二十一世紀》(香港),第4期,1991年4月,頁32-47。
    劉青峰,〈試論文革前當代中國知識份子道德勇氣的淪喪〉,載於金觀濤、劉青峰合著,《新十日談》(台北:風雲時代,1989),頁251-286。
    厲兵,〈說「分子」〉,《語言文字應用》(北京),1994年第4期,頁57-62。
    樊洪業,〈竺可楨日記裡的顧準〉,《南方周末》(廣州),2004年12月2日。
    潘國靈,〈商品經濟大潮下當代大陸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15期,2003年6月。
    蔣賢斌,〈把顧準還給歷史-顧準的誕生與爭論〉,《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41期,2005年8月。
    蔣賢斌,〈歷史人物思想研究三題-以張灝的研究為例〉,《求索》(長沙),2006年第4期,頁207-210。
    蔣賢斌,〈顧準在「三反」運動中被撤職的原因分析〉,《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77期,2008年8月。
    蔡佩君,《九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0)。
    魯明軍,〈古今之辯:2000年以來中國思想界的現代性之爭〉,《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80期,2008年11月。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前言〉,載於李志綏著,《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頁3-10。
    墨子刻(Thomas Metzger),〈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覺問題〉,載於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1992),頁83-138。
    蕭功秦,〈新左派與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分化〉,《當代中國研究》網路版(美國普林斯頓),2002年第1期。
    蕭乾,〈自由主義的信念〉,《大公報》(上海),1948年1月8日。
    蕭萐父、許蘇民,〈唯物史觀與明清學術研究〉,《光明日報》(北京),1997年12月30日,第5版。
    駱冬青,〈摩羅美學:從魯迅到顧準〉,《泰山學院學報》(泰安),第25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6。
    駱耕漠,〈關於我國過渡時期基本經濟法則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55年第1期,頁2-10。
    戴晴,〈必須和「傳統」決裂-訪李洪林〉,載於陶鎧、張義德、戴晴等著,《走出現代迷信-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辯論》(香港:三聯書店,1989),頁122-139。
    薛暮橋,〈再論計劃經濟與價值規律〉,《計劃經濟》(北京),1957年第2期,頁7-20。
    韓東萍,〈文化大革命與中國農村政治的民主化-北方農村文革中心變遷〉,載於羅金義、鄭文龍編,《浩劫以外:再論文化大革命》(台北:風雲論壇,1997),頁173-196。
    曠為榮、曠新年,〈把顧準還給顧準〉,《讀書》(北京),2003年第4期,頁102-106。
    羅崗,〈顧準與韋伯〉,《二十一世紀》(香港),第48期,1998年8月,頁131-134。
    羅銀勝,〈顧準著作的流布〉,《二十一世紀》網路版(香港),總第41期,2005年8月。
    顧昕,〈譯者後記 以社會制約權力-達爾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與公民社會〉,載於達爾(Robert A. Dahl)著,顧昕、朱丹譯,《民主理論的前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177-198。
    龔小夏,〈文革及毛澤東的偽激進主義意識形態〉,載於羅金義、鄭文龍編,《浩劫以外:再論文化大革命》(台北:風雲論壇,1997),頁2-29。
    四、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上海)。
    《北京日報》(北京)。
    《光明日報》(北京)。
    《南方周末》(廣州)。
    《解放日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五、網路資料
    《中國民主同盟章程》,中國民主同盟網站,2003年11月28日。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mzy.org.cn
    仲維光,〈過渡人物顧準和李慎之先生的貢獻究竟在哪裡?〉。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zhongweiguang_lishenzhi.htm
    佚名,〈曾經影響了中國一代人的「內部讀物」〉,《新華網》,2007年12月11日。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2/11/content_7228164.htm
    汪暉,〈是經濟史,還是政治經濟學?-《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導言〉,《天涯》(海口),2000年第5期。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zwwhgx.com/article/list.asp?classid=23
    許紀霖,〈兩種自由和民主-對「自由主義」與「新左派」論戰的反思〉,載於羅崗編,《思想文選2004》(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pkump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
    張少京,〈張志新蒙難之後〉,《南方網》,2006年6月27日。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party/first/200206271826.htm
    曹長青,〈我非得認「高玉寶是喬伊斯」嗎?〉。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peacehall.com/cgi-bin/news/gb_display/print_version.cgi?art=/gb/pubvp/2003/06&link=200306261409.shtml
    陳奎德,〈顧準:孤獨的先知-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大紀元》網路版。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au/b5/6/2/17/n1226904.htm
    郭齊勇,〈時機與意義: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中國社會科學內刊》(北京),創刊號,2007年2月。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iguoxue.cn/html/33/n-28233.html
    單世聯,〈告別黑格爾-從張中曉、李澤厚、王元化到顧準〉,《黃河》(太原),1998年第8期。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confuchina.com/10%20lishi/gaobie%20heigeer.htm
    劉軍寧,〈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政治理論視野中的財產權與人類文明〉,載於劉軍寧著,《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8)。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gongfa.com/fengnengjinyunengjinguowubnjliujn.htm
    劉智峰,〈探求歷史的真實-顧準的啟示〉,《原道》第三輯,1996年。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lhq123chen.blog.163.com/blog/static/12833592006319955200/
    貳、英文部分
    Lifton, Robert.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7.
    Szelehyi, Ivan & Konrad, George. 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Road to Class Power.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9.
    Tiejun Cheng and Mark Seld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Hierarchies: China’s Hukou and Danwei Systems”, in Timothy Cheek, ed., New Perspectives on State Socialism in China.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pp. 23-5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3260002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60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0201.pdf92KbAdobe PDF2825View/Open
    26000202.pdf168KbAdobe PDF2987View/Open
    26000203.pdf110KbAdobe PDF2850View/Open
    26000204.pdf97KbAdobe PDF2834View/Open
    26000205.pdf118KbAdobe PDF2899View/Open
    26000206.pdf471KbAdobe PDF21618View/Open
    26000207.pdf455KbAdobe PDF21747View/Open
    26000208.pdf455KbAdobe PDF21299View/Open
    26000209.pdf632KbAdobe PDF21256View/Open
    26000210.pdf777KbAdobe PDF21643View/Open
    26000211.pdf632KbAdobe PDF23211View/Open
    26000212.pdf372KbAdobe PDF21226View/Open
    26000213.pdf273KbAdobe PDF286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