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1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76704      Online Users : 132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74


    Title: 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
    Authors: 黃文鉅
    Huang, Wun-Jyu
    Contributors: 陳芳明
    黃文鉅
    Huang, Wun-Jyu
    Keywords: 後現代性

    歷史
    遺忘(失憶)
    記憶
    技藝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36:06 (UTC+8)
    Abstract:   本文深入分析了夏宇、零雨、鴻鴻的記憶/失憶書寫,以及三位詩人間的結盟系譜關係。藉由三位詩人的案例考察,除了可以反芻後現代性之於詩的嶄新思索,同時也釐清了某些在歷史進程中被過度障蔽的「真實」。

      在選擇性的記憶,和創造性的遺忘之間,詩人究竟如何透過各種光怪陸離、出神入化的技藝,涉入歷史、真理及謊言的罅隙,考掘記憶的「真實」,將是本文至關重要的核心。本文分別深入夏宇、零雨、鴻鴻的文本之中,詳細論述三人各自的創作本色,並總結歸納出記憶的技藝,彷彿剝洋蔥般,層疊褪盡,直抵記憶。

      夏宇透過喧嘩炫眼的效果聲東擊西、魚目混珠。詩是密碼,是秘密通訊的猜謎,同時更是夏宇祭以媚惑,保全記憶的障眼法。在不斷絕版改版、剪字譯字的大膽舉止背後,除了試探字/詩此一古老文明技藝的延展性,索性要求神聖斂首,縱容抒情傳統潰堤,並拿現代推翻現代,以現在開墾現在。縱然大而殘破的記憶魅靈,頻頻召喚著亡羊補牢的殘念,但詩,永遠將會是抒情主體年老色衰緬懷流年之際,最最奮不顧身、在所不惜的背叛。

      零雨不斷逆溯著父系血脈的城鄉國族,企圖在古典衰朽前夕的曦光中,俯瞰未來的黑暗。即便到最後,一切吉光片羽的記憶,終將朝不保夕分崩離析,成為虛無的供物。零雨甚且義無反顧自囚,淪成箱女,在劫難逃。記憶的旅途,瞬息風雲變色,代際成無盡的流亡,抒情主體退無可退,唯有嫁入黑暗,以明哲自保。而後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也悉數在記憶的陪葬中,成為預先寫給未來的訃文。
     
      鴻鴻早年的詩,深具童話新編以及諧擬式的「突降」(bathos),究其目的,乃是為了穿越歷史的迷霧,揭穿記憶的啞謎,致使舊日傷痕的遺緒湧出破口,讓抒情主體利用各式技藝長驅直入。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起承轉合,到後來,愈是表面宣告事不關己,愈是無可迴避地錯肩迎擊;最終,不得不演變成巨大的炸彈反撲。反抗詩學的建立,除了象徵鴻鴻創作意圖的斷裂,同時更是推己及人的革命體現。此舉在當今歷史結痂、戰爭遍野的現世,真可謂深具微言大義。

      記憶之為記憶,正來自於失憶的驚心動魄。遂而,在一次又一次剝開記憶洋蔥的片刻,忍不住鼻酸淚流……那正是詩人最誠實的自剖。自剖的過程裏,我們或可尋找到,詩人在後半輩子所能給予(自己和他人的),最慈悲的原諒。
    Reference: 一、詩人文本:
    (一)詩集:
    夏宇,《備忘錄》,臺北:作者自印,1986。
    夏宇,《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二版。
    夏宇,《腹語術》,臺北:夏宇,2008三版。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二版。
    夏宇,《Salsa》,臺北:唐山,1999。
    HSIA YU , Fusion Kitsch ,Michigan: Zephyr Press, 2001.
    夏宇,《粉紅色噪音》,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7初版。
    夏宇,《粉紅色噪音》,臺北:香港商歐氏兄弟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8再版。
    零雨,《城的連作》,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臺北,時報文化,1992。
    零雨,《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零雨,《木冬詠歌集》,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
    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臺北:聯豐書報社,2006。
    零雨,〈我正前往你〉,《自由時報副刊》,2008年4月16-17日。
    零雨,〈太平洋〉,《聯合副刊》,2008年12月11日。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
    鴻鴻,《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臺北:作者自印,1996。
    鴻鴻,《與我無關的東西》,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鴻鴻,《土製炸彈》,臺北:黑眼睛文化,2006。
    鴻鴻,《過氣兒童樂園》,臺北:木馬文化,2005。
    鴻鴻,《夢遊的門──鴻鴻作品選》,臺北:臺南縣政府,2007。
    鴻鴻,〈我現在沒有地址了〉,《自由時報副刊》,2007年11月21日。
    鴻鴻,〈沒有Rita的晚餐〉,《自由時報副刊》,2008年2月25日。
    鴻鴻,〈革命前夕──給我的理髮師〉,發表於鴻鴻個人網站:http://211.20.186.41/hhung/archive/2007/10/01/202051.html。
    鴻鴻,〈機場棄物箱〉,《新地文學》第3期,2008年3月。
    鴻鴻,〈拿走我的血──關塔納摩獄中詩抄〉,《聯合報副刊》,2008年3月3日。
    鴻鴻,〈有時候〉,《人間副刊》,2008年4月 18日。
    鴻鴻,〈以眼還眼──給政客們,兼誌1203樂生被拆〉,《人間副刊》,2009年1月4日。
    (二)詩人其他相關編輯作品:
    夏宇編,《現在詩01》,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夏宇編,《現在詩02:來稿必登》,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
    鴻鴻編,《現在詩03:詩的亂世與盛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阿翁編,《現在詩04:行動詩學文件大展》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夏宇編,《現在詩05:大字報》,臺北:現在詩POETRYNOW,2007。
    零雨編,《現在詩06:2008日曆》,臺北:現在詩POETRYNOW,2007。
    鴻鴻編,《衛生紙詩刊+ 01:賤民》,臺北:黑眼睛文化,2008。
    二、國內相關述評: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0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麥田,2006。
    古繼堂,〈台灣後現代派詩的發難人夏宇〉,《台灣青年詩人論》,臺北:新地,1996,頁297-309。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臺北:女書文化,2000。
    李癸雲,《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0。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2002。
    李歐梵:〈來自鐵屋子的聲音〉,《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1996,頁35-54。
    林燿德,〈積木頑童──論夏宇的詩〉,《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1986。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2003。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8二版。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1998。
    奚密著、米佳燕譯,〈夏宇的女性詩學〉,收入鮑家鱗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板橋:稻鄉,1999,頁273-305。
    商禽、焦桐主編,《八十七年詩選》,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9。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
    黃粱,〈想像的對話──零雨詩歌經驗模式分析〉,《想像的對話》,臺北:唐山,1997,頁72-85。
    黃粱,〈尋水──析論鴻鴻的四首詩〉,《想像的對話》,臺北:唐山,1997,頁86-96。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臺北:麥田,2003。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1999。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上海:三聯,書店,1999。
    楊小濱,〈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木冬詠歌集》,臺北:唐山,1999,頁3-14。
    楊小濱,〈表演與虛無: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1999,頁230-232。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
    楊牧,《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2001。
    廖咸浩,〈物質主義的叛變:從文學史、女性化、後現代之脈絡看夏宇的「陰性詩」〉,收入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1993,頁235-272。
    廖炳惠,《回顧現代》,臺北:麥田,1994。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五南,2004。
    鍾玲,《現代中國謬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1989。
    簡政珍,〈夏宇論〉,收入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北:書林,1990,頁525-526。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
    簡政珍,《新世代詩人精選集》,臺北:書林,1998。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1999。
    羅智成,〈詩的邊界〉,收入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再版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
    鯨向海,〈感官夏宇不朽的擁抱〉,《沿海岸線徵友》,臺北:木馬,2005。
    三、期刊論文及報章評論:
    李癸雲,〈不可知的黑暗排列──以夏宇〈擁抱〉為例談現代詩評的侷限與可能〉,《臺灣詩學》學刊六號,2005年11月,頁179-191。
    李蒙紀錄,〈從第一本詩集談起──鄭愁予與曾淑美、鴻鴻、零雨談片〉,《現代詩》復刊16期,1990年12月。
    孟樊,〈夏宇的後現代語言詩〉,《兩岸後現代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2月10日,頁149-166。
    孟樊,〈超前衛的聲音──評夏宇的詩〉,《台北評論》第四期,1988年3月,頁130-145。
    林德俊,〈來自夏宇星系的異語天書──評《粉紅色噪音》〉,《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7年9月16日。
    林德俊,〈評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6年12月17日。
    夏宇等人,〈詩,如何過火?想詩、談詩、念詩、玩詩──《中外文學》三十週年系列講座之二〉,《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頁145-176。
    奚密,〈現代城市神話──評鴻鴻《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聯合文學》第12卷第8期,1999年6月,頁165-166。
    奚密,〈語意的賣藝圈:夏宇近作初探〉,《誠品好讀》第22期,1995年6月,頁72-75。
    翁文嫻,〈台灣後現代詩觀察──自夏宇之後的另一代書寫〉,《兩岸後現代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2月10日,頁127-148。
    翁文嫻,〈《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121-148。
    張芬齡,〈文字的走索者──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現代詩季刊》復刊第29期。
    張殿,〈夏宇詩集《Salsa》出版──傳說仍在繼續〉,《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11月22日。
    張嘉惠,〈論夏宇詩中的修辭策略及女性書寫〉,《臺灣詩學》學刊三號,2004年6月,頁153-188。
    許悔之,〈咬囁時它們將喊疼──論夏宇的詩〉,《誠品好讀》第22期,1995年6月,頁75-78。
    許劍橋,〈一個波西米亞,在路上──鴻鴻的藝想世界〉,《文訊》248期,2006年6月,頁34-40。
    陳文成,〈詩的自由──讀鴻鴻的詩〉,《幼獅文藝》605期,2004年5月,頁50-57。
    陳宗暉,〈來一場詩的大探險──李敏勇VS.鴻鴻〉,《文訊》255期,2007年1月。
    陳芳明,〈孤獨是一匹獸〉,《聯合文學》2008年1月號。
    焦桐,〈飛往夢境的班機──小評零雨詩集《特技家族》〉,《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
    楊小濱,〈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頁149-183。
    楊小濱,〈欲望、轉喻與小他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兩岸後現代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2月10日,頁99-126。
    楊宗翰,〈零雨的啟示──關於台灣現代詩中性別議題的思考〉,《創世紀詩雜誌》120期,1999年秋季號。
    路況,〈厭煩的詩學──夏宇的後印象派讀法〉,《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年1月10日。
    零雨,〈從復刊第九期說起〉,《現代詩》復刊20期,1993年7月。
    零雨,〈黃荷生的弟弟和我〉,《現代詩》復刊18期,1992 年7月。
    零雨、曾淑美,桃集紀錄,〈二丘之貉──談女性詩人的創作〉,《現代詩》復刊23期,1995年2月。
    鄭愁予,〈發光的黑暗──讀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現代詩》復刊19期,1993年2月。
    鄭慧如,〈偷窺人體詩〉,《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九期,臺北:台灣詩學季刊社,1997。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五南,2004。
    鍾玲,〈夏宇的時代精神〉,《現代詩季刊》第13期,1988年,頁280。
    鴻鴻,〈吳音寧《危崖有花》的女性觀照與現實書寫〉,《文訊》267期,2009年1月。
    鴻鴻,〈沒有前戲,只有高潮──讀夏宇《粉紅色噪音》〉,《文訊》264期,2007年10月。
    鴻鴻,〈油漆未乾尹麗川〉,發表於鴻鴻個人網站:http://211.20.186.41/hhung/archive/2007/12/12/225840.html。
    鴻鴻,〈與夏宇同代──讀夏宇《摩擦,無以名狀》,《聯合文學》第130期,1995年8月,頁153。
    顏忠賢,〈Salsa〉,《中國時報》42版,2000年1月20日。
    譚石,〈誘惑的腹語──評夏宇的《腹語術》〉,《聯合文學》第8卷第4期,1992年2月,頁105-106。
    鯨向海,〈好的摩擦與壞的無以名狀──夏宇《●摩擦●無以名狀》〉,2007年5月7日《自由時報副刊》。
    鯨向海,〈耳朵的手風琴地窖裡有神秘共鳴──夏宇詩歌觀點拼盤〉,《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56-57。
    四、學位論文: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五、外國理論專著及篇章: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1997。
    包亞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世紀,2001。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Francois Jullien,《迂迴與進入》,北京:三聯書店,2003。
    Fredric Jameson,《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7。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George Bataille,《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Gilles Deleuze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臺北:麥田,2000。
    Harold Bloom,《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上、下冊),北京:三聯,2001。
    Jacques Lacan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Jacques Lacan著、褚孝泉譯,《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James Williams,《利奧塔》,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Jean-François Lyotard著、島子譯:《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Jorge Luis Borges,《波赫士談詩論藝》,臺北:時報文化,2001。
    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Julia Kristeva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新華書店,2001。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臺北:台灣商務,1999。
    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臺北:行人,2006二版。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5。
    Northrop Frye,《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Rex Bulter著、胡大平、夏凡等譯,《齊澤克寶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2006。
    Slavoj Žižek著、宋文偉、侯萍譯,《有人說過集權主義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Slavoj Žižek著、季廣茂譯,《意識型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Slavoj Žižek著、胡大平、余寧平、蔣桂琴譯,《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Slavoj Žižek著、胡雨譚、葉肖譯:《幻想的瘟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Slavoj Žižek著、蔣桂琴、胡大平譯,《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Slavoj Žižek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臺北:桂冠出版社,2008。
    Slavoj Žižek著、應奇等人譯,《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Slavoj Žižek:《歡迎光臨真實荒漠》,臺北:麥田,2006。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2005。
    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2004。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增訂二版。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Walter Benjamin,《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Ellie Ragland-Sullivan, Jacques Lacan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6 , p.242.
    Francois Jullien. Detour and access : strategies of meaning in China and Greece. Trans. Sophie Hawkes. New York : Zone Books, 2000.
    Fredric Jameson .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Trans. Maria Jolas. with a new foreword by John R. Stilgoe. Boston : Beacon Press, 1994
    Gilbert D. Chaitin, Rhetoric and Culture in Laca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p.50.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Anti –Odipus:Capitalism adn Schizophrenia(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77.)
    Harold Bloom.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 a theory of poet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 trans. Geoff Bennington & Brai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p. 81.
    Jorge Luis Borges. This craft of vers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Julia Kristeva. Power of Horror: An Eassy on Abjection. trans. Leon Roudiez.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Linda McDowell. 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Lyotard, Jean-Franco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Postmodernism?” Trans. Regis Dur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71–82. Trans.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 : four essay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57.
    Ronald Bogue. Deleuze on literature. London : Routledge, 2003.
    Slavoj Žižek. Did somebody say totalitarianism? London; New York: Verso ,2001.
    Slavoj Žižek. Looking awry : 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1992, c1991.
    Slavoj Žižek. The metastases of enjoyment: Six essays in woman and causality. London; New York:Verso ,1994.
    Slavoj Žižek. The plaque of fantasies. London ; New York: Verso,1997.
    Slavoj Žižek. The ticklish subject: the absent centre of political ontology.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9.
    Slavoj Žižek.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five essays in September 11 and related dates. London; New York: Verso ,2002.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London : Macmillan, 1991.
    Susan Sontag. Reqardung the paing of the others. New York: Picador,2004.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shire] : Basil Blackwell, 1985, c1983.
    Tim Cresswell. Place : a short introduction.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 200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0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701.pdf91KbAdobe PDF21039View/Open
    100702.pdf104KbAdobe PDF2923View/Open
    100703.pdf162KbAdobe PDF2981View/Open
    100704.pdf168KbAdobe PDF21030View/Open
    100705.pdf330KbAdobe PDF21602View/Open
    100706.pdf812KbAdobe PDF25516View/Open
    100707.pdf640KbAdobe PDF23405View/Open
    100708.pdf785KbAdobe PDF23298View/Open
    100709.pdf660KbAdobe PDF22039View/Open
    100710.pdf298KbAdobe PDF21316View/Open
    100711.pdf250KbAdobe PDF2200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