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107774      Online Users : 13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8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86


    Title: 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magination flows from state to family in the novels of family of warriors for Tang Dynasty (說唐家將小說), and its inheritance
    Authors: 李佩蓉
    Lee, Pei-jung
    Contributors: 高桂惠
    李佩蓉
    Lee, Pei-jung
    Keywords: 家將小說
    說唐
    薛仁貴
    樊梨花
    家國
    承衍
    Jia Jiang Novels
    Shuo Tang
    Xue RenGui
    Fan Li Hua
    familism
    inheritage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2:37:53 (UTC+8)
    Abstract: 說唐家將小說包括《說唐後傳》、《說唐三傳》、《反唐演義》與《粉妝樓》四部小說。系列小說前承說唐系列小說,書寫題材由「君王」轉向「家將」,呈現了講史小說發展脈絡本身由「國」而「家」主題更迭的動態移轉過程。又說唐家將小說之題材於史有據,再依民間想像改編創想,承衍脈絡淵遠流長、橫跨古今,其間的家/國想像或合乎正統、或顛覆遊戲,形成官/民、虛/實等等多元對話空間。

    論文第二章先討論「前之所承」,梳理小說成書之前,由官方史傳而至民間之平話、詞話、雜劇、傳奇等作品。民間說唱曲藝受官方史傳影響甚深,保持了系列小說國家宏偉敘述的「講史」特色;戲曲搬演深入民間,促成了「離家/榮歸」的情節結構,講史系統與民間戲曲的特色雜揉、交融於小說文本之中,形成說唐家將小說的獨特體質。

    論文之第三、第四章進入核心論題,分從「情感關係」與「空間配置」探討小說文本之家/國想像,呼應影響家/國認同之血緣與地緣概念。第三章剖析小說中親子代際、男女性別與敵我陣營關係,發現看似穩固的倫理規範之下,其實隱藏了諸多不盡平靜的衝突與角力。第四章探察系列小說「家、國間遭到架空、戰場空間卻誇張膨脹」的空間配置情形。發現「寒窯」等破碎的家屋意象充斥文本,國朝空間更遭擠壓,只枯澀地擔負故事之間的串場任務;倒是邊境戰場含納各種家、國互動的情感因子,成為民間自掌定義、恣意戲耍的狂歡空間。

    第五章再論「後之所衍」,以「個案研究」方式觀察臺灣戒嚴時期由楊麗花領銜主演之電視歌仔戲《薛剛》、二十一世紀初國光劇團創作之新編京劇《新編樊梨花》與本論文寫作當下於東森電視臺上映之電視連續劇《薛仁貴傳奇》三種現代承衍作品,探察系列小說進入現代之後,如何透過情節改編新詮改造家/國想像內涵,使更切合現代人的生命處境,故事持續傳講搬演。
    第六章為總結,提出「完成承衍脈絡探討」、「深化家/國想像內涵」與「重估系列小說於小說發展史脈絡中的定位」等三項研究成果。
    The “Novels about family of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include “Shou Tang Hou Zhuan”(說唐後傳), ”Shuo Tang San Zhuan”(說唐三傳), “Fan Tang Yian Yi”(反唐演義), “Fen Zhuang Lou”(粉妝樓). Although those novels were combined with folk tales, they were also based on history facts. Thus, there are some opposite views in those novels, such as official vision verses folk culture, reality faces unreality. They inherit the “Novels about Tang dynasty”(說唐系列小說), but the subject matter transforms from the emperor to the family warriors, which reflects the theme transformation flow in history-based-novels. It leaves state and get closer to home.

    Related texts before the novels have been composed were collated in chapter 2. We can see those stories appeared in folk art “Quyi” (曲藝) were deeply effected by official history story. History vision still remains. At the same time, some Chinese operas have form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se novels, which is “leaving family/ coming home proudly”. Chinese opera and Quyi are two important sources of those novels we referred.

    Relationship and space arrangement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to analyze the imagination of state and of family in the novels. In the study of chapter 3, it seems that conflicts in the novels happen under a stable requirement of ethic. However, code of ethics are shown only in appearance. In chapter 4, we will find out that war spaces are almost overstated, while space of home and state are ignored.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ut in Chapter 5.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three modern works of art which inherits the series of novels. In Chapter 5, the study focus on how those novels has been revised to adapt nowadays culture.

    The essay is trying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from the ” Novels of family warriors in Tang Dynasty”(說唐家將小說): further study to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 Chinese novel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ination of family and state; revaluate the position of these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Reference: 一、古籍
    小說原典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共15種:
    《隋唐兩朝志傳》46∣《隋唐演義》295∣《殘唐五代史演義傳》98∣《說唐後傳》214∣《隋煬帝豔史》32∣《隋史遺文》23∣《大唐秦王詞話》280∣不題撰人,《說唐演義全傳》335∣《隋唐演義》184∣《瓦崗寨演義》230∣不題撰人,《混唐後傳》336∣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後傳》∣如蓮居士,《異說後唐傳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48∣不題撰人,《異說反唐全傳》337∣不題撰人,《粉粧樓》338∣《薛仁貴征遼事略》279
    §.《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共7種:
    《粉粧樓》(第23輯) ∣《薛仁貴征遼事略》(第26輯) ∣《跨海征遼》(第36輯)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第4輯) ∣袁于令,《隋史遺文》(第9輯) ∣《唐書志傳題評》(第28輯) ∣《豔史》(第18輯)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續編》(朱傳譽主編,臺北:天一出版,1990年)
    共3種:
    《唐書志傳》99∣《異說反唐演義全傳》102(吾嘗讀唐史) ∣《粉粧樓》103
    §.其他版本
    〔清〕竹溪山人編撰、陳大康校注,《粉妝樓全傳》(臺北:三民書局)。
    〔清〕無名氏著、秦方點校,《薛仁貴征東》(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無名氏著、秦方點校,《薛丁山征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無名氏著、秦方點校,《薛剛反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鴛湖漁叟校訂,《說唐全傳》(繡像仿宋本)(臺中:瑞成書局,出版年不詳)。
    〔清〕袁于令,《隋史遺文》(「明清稀見小說坊」系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無名氏著,趙萬里彙編,《薛仁貴征遼事略》(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戲曲原典
    〔元〕張國賓,《薛仁貴衣錦還鄉》(元刊本),收入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頁211-225。
    〔元〕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收入〔明〕 臧晉叔編、王學奇校注,《元曲選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明〕無名氏,《新刻出像音註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上下二卷),收入《繡刻演劇》(明金陵書坊分刊合印本,善本書,國家圖書館代管北平圖書館藏書,今原本已移置故宮博物院)。
    〔明〕無名氏,《薛平遼金貂記》,收入《全明傳奇》(中國戲劇研究料第一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無名氏,《摩利支飛刀對箭》,收入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目錄收於第八冊,歸於「元人撰姓名未詳」類),亦收於隋樹森《元曲選外編》第三冊,頁867-882。
    無名氏,《賢達婦龍門隱秀》,收入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目錄收於第二十冊,歸於「唐朝故事」類)。
    其他古籍
    〔北齊〕魏收著,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楊家駱主編,《新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蕭子顯著,楊家駱主編,《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
    〔清〕俞樾,《小浮梅閒話》(附於《春在堂隨筆》之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清〕俞樾,《小浮梅閒話》(附於《春在堂隨筆》之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張廷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民,1994年)。
    楊家駱主編,《唐大詔令集》(臺北:京華書局,1968年)。
    二、專書
    資料彙編
    §.小說相關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王清源、牟仁隆、韓錫鐸編,《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研究中心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李時人、魏崇新、周志明、鄭四平著,《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1999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蕭相愷,《本禁毀小說大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戲曲相關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楊家駱,《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董 康,《 曲海總目提要》( 臺北:正光書局,1969年)。
    鄭 騫,《校訂元刋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其他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卷19(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臺北:臺灣東華出版社, 1997年)。
    小說研究
    §.歷史小說相關
    王星琦,《講史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 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昭利,《歷史與宗教──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臺北:華立圖書,2008年)。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家庭家族小說相關
    王健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梁曉萍,《明清家族說的文化與敘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楚愛華,《明清至現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小說史相關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張 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美林,《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韓秋白、顧青著,《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敘事學相關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趣》(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唐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 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其他主題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胡 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6年)。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張燕瑾,《中國古代小說專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莎日娜,《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人文,199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南二,《薛仁貴跨海征遼詞話研究》(嘉義:紅豆書局,1986年)。
    顏元叔,〈薛仁貴與薛丁山──一個中國的伊底帕斯情節〉,《談民族文學》(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頁129-140。
    戲曲及影視研究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何貽謀,《台灣電視風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
    李 瞻,《電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國家戲曲研究叢書14)(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蔡 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歷史與文化研究
    §.家庭、婚姻相關
    王日根,《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張國剛主編,余新忠著,《中國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硏院近代史硏究所,1994年)。
    猶他家譜學會沙其敏、錢正民編,《中國族譜地方志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
    費成康,《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主編,《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究會會議紀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年)。
    §.國家、戰爭相關及其他
    毛漢光,〈晉隋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國古代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子今,《中國女子從軍史》(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
    三、學位論文
    家將小說
    李文彬,《薛仁貴故事的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1985年)。
    柳 楊,《薛家將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解讀》(太原:山西大學中國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胡樂飛,《「薛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 》(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徐正飛,《「說唐演義後傳」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忠良,《薛仁貴故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1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說唐系列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江西: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鄭美蕙,《隋唐系列小說情節與人物研究──以《遺文》、《隋唐》、《說唐》為主》(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謝靜宜,《禇人穫《隋唐演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6年)。
    黨 巍,《「隋唐演義」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主題研究及其他
    王 蕾,《論中國現代家族敘事文學中的生命群像》(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李世珍,《傳統婦女「忍苦成家」故事之研究──-以明清短篇小說為主的論述系統》(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郭宛芬,《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年)。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喬鳳岐,《隋唐兩朝東征高麗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曾馨慧,《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馥菱,《楊麗花及其歌仔戲藝術之硏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鄒 蓉,《明中期歷史演義的文本生成方式》(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趙 燕,《明清歷史演義與虛構理論》(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南琦,《「節」的觀念及其心理意義──以明清之際士人的分析為例》(新莊: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謝文女,《英雄傳奇小說中的女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龔 舒,《「楊家府演義」與明清家族型歷史小說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四、期刊
    薛家將研究
    尹承琳,〈薛仁貴其人其事〉,《遼寧大學學報》81卷第1期(1981年1月)。
    王立青,〈薛仁貴是征遼英雄〉,《歷史月刊》(1988年4月),90-91。
    王溢嘉,〈從薛仁貴父子傳奇看伊底帕斯情結在中國〉,《臺北評論》第6期(1988年8月),頁384-396。
    向 陽,〈唐代兩將相──薛仁貴和狄仁傑〉,《中國文選》第71期(1973年3月),頁76-87。
    老 淵,〈薛仁貴與薛平貴〉,《中國京劇》(1999年2月),頁52。
    呂叔同、牛麗紅,〈薛剛何曾反唐〉,《福建學刊》1990年第2期,頁72-76。。
    李公治,〈唐代名將之9──薛仁貴〉,《軍事雜誌》第40卷第3期(1971年12月),頁30-36。
    李文彬,〈明代傳奇中的薛仁貴故事〉,《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581-594。
    李佩蓉,〈衣錦還「家」:薛仁貴故事「家」元素的續衍闡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頁149-174。
    李佩蓉,〈邊境對壘:《說唐後傳》家/國想像的挪移與開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33-66。
    汪詩珮,〈文人化與折衷化的改編──從「元刊本」與《元曲選》的《薛仁貴》說起〉,《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37-164。
    祁慶富、申敬燮,〈俗文學中薛仁貴/蓋蘇文故的由來及流變〉,《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02月),頁114-124。
    金丹元,〈試論元曲中的民間因素對傳統儒家倫理的沖擊〉,《雲南大學學報》(2004年5月),頁81-96。
    段春旭,〈論隋唐系統小說續書的再續〉,《科教文匯》(2006年12月),頁221。
    紀景和,〈誰是唐代征遼戰爭中的真正英雄〉,《歷史月刊》(1988年3月),頁49-53。
    孫書磊,〈試論中國古典戲劇創作的平民意識〉,《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12月),頁93-98。
    黃東陽,〈從歷史虛實詮解講史小說:《薛仁貴征遼事略》之創造手法與心理〉,《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6月),頁153-156。
    黃漢坤,〈章福記本《羅通掃北》小議〉,《文獻》(2006年7月第3期),頁96。
    楊 靜,〈歷史、小說、戲劇:簡論薛仁貴故事的演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4月),頁52-53。
    楊憲益〈薛平貴故事的來源〉,《尋根》(2000年3月),頁41。
    齊東野,〈也替薛仁貴說幾句話〉,《歷史月刊》(1988年6月),頁149-150。
    霍建瑜,〈元代薛仁貴話本和雜劇〉,《藝術百家》(2005年1月),頁54-57。
    顏元叔,〈薛仁貴與薛丁山──一個中國的伊底帕斯情節〉,《談民族文學》(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頁129-140。
    顏長珂,〈衣錦還鄉的變奏〉,《戲曲研究》第23輯(1987年),頁81-90。
    魏汝霖,〈白袍東征的名將──薛仁貴〉,《軍事雜誌》第46卷第11期(1978年8 月),頁72-75。
    家將小說研究
    周 旋,〈禁欲與縱欲–中西古典小說英雄模式成因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第1期),頁1-8。
    夏志清,〈中國講史小說的主題與內容〉,《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0年),頁77-103。
    夏志清,〈戰爭小說──中國演義小說之一種〉,《純文學》第3卷第1期(1968年1月),頁174-196。
    夏志清,〈戰爭小說初論〉,《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頁107-141。
    張 放,〈食色衝突中的英雄塑造〉,《文學自由談》(2002年6月),頁43-47。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的界定與研究分析──一種小說研究課題的思考與處理〉,《中國文化月刊》第315期(2007年3月),頁26-51。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中的文化意涵──以「家族文化」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6月),頁87-109。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對戰爭意義的價值思考──以「楊、岳、薛、狄」四家將為論〉,《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頁157-173。
    §.女將議題
    王三慶,〈戰場臨陣美女與俊男的來電及其意義〉,嘉義大學《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1月),頁205-217。
    李舜華,〈男性視野中女性的突圍──從史的角度重新評價早期章回小說中的女性寓言〉,《浙江學刊》(2001年第4期),頁90-96。
    康正果,〈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述評〉,《文學評論》1988年第1期,頁152-158。
    陳金文,〈論英雄傳奇文學中「屠親婚配」的情節模式〉,《文史雜誌》(1994第4期),頁26-28。
    楊劍影,〈淺析中國民間故事男性形象弱化、被動化、女性化現象〉,《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頁70-74。
    慶振軒、車安寧,〈中國古典小說中巾幗英雄形象的演變軌跡及其原因〉,《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頁71-74。
    鮑震培,〈從案場到書場──「說書體小說」對樊梨花形象的再創作〉,《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羅宗濤,〈章回小說中的小將和女將〉,《逢甲中文學報》(1991年11月),頁1-16。
    說唐系列小說相關
    (美)何谷理,〈明清文人小說中的非因果模式及其意義〉,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477-496。
    (美)何谷理,〈明清白話文學的讀者層辨識──個案研究〉,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439-476。
    陳文新,〈論《隋唐演義》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說史演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6卷第4期(2003年7月),頁463-470。
    彭知輝,〈《隋唐演義》材料來源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64期(2002年第2期),頁199-210。
    彭知輝,〈論元雜劇中的隋唐故事〉,《中南大學學報》(2004年6月),頁777-781。
    蔡美云,〈《隋唐演義》的女性觀〉,《明清小說研究》第85期(2007年3月),頁290-299。
    龔維英,〈取材隨唐英雄業績的明清雅俗說部的比較研究〉,《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6月),頁46-51。
    歷史/小說相關
    于興漢、李曉明,〈試論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史家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第22卷第2期(1995年4月),頁62-65、81。
    余國藩,〈歷史、小說與對中國敘事的解讀〉,收入樂黛雲、陳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348-375。
    吳秀明,〈文化轉型語境中的歷史敘事與本體演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2年1月),頁62-68。
    宋征兵,〈歷史演義小說虛實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2007年12月),頁111-112。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5期),頁139-145。
    周 峨,〈歷史演義小說中女性形象的類型化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5年9月),頁94-97。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中明君形象的審美文化意義〉,《齊魯學刊》第162期(2001年第3期),頁78-83。
    紀德君,〈清代英雄傳奇小說文體創作特徵闡析〉,《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2期,頁6-20。
    紀德君,〈歷史演義小說中「儒將」形象的文化解讀〉,《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頁13-21。
    皋于厚,〈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現實關懷』和藝術進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4-120。
    淮茗,〈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新收穫──《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簡評〉,《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頁97。
    陳 遼,〈歷史演義小說:中國小說家的一大發明〉,《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01年第1期,頁5-8。
    閏立飛,〈歷史與小說的互文──中國小說文體觀念的變遷〉,《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1期,頁19-30。
    樊慶彥,〈明清講史小說中人物類型設置的傳統模式──以古代章回小說的產生淵源為視角〉,《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2期,頁31-40。
    韓云波,〈歷史敘事與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起〉,《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1月),頁140-145。
    韓秋白、顧青,〈《三國演義》和明代歷史演義小說〉,《中國小說史》(下編第三章)(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頁152-173。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 (上)〉,《歷史月刊》(1997年12月),頁90-97。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下)〉,《歷史月刊》(1998年1月),頁94-106。
    家庭/家族小說相關
    王建科,〈明清長篇家族小說及其敘事模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5-31。
    成海霞,〈明清時期長篇家庭小說研究述評〉,《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 第3期),頁50-53、61。
    艾麗輝,〈以家庭為題材的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情況概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79-81。
    李玉臣,〈中國家族小說的發生〉,《語文學刊》(1999年第1期),頁1-6。
    杜貴晨,〈《金瓶梅》為「家庭小說」簡論──一個關於明清小說分類的個案分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23-27。
    查 鳴,〈論封閉空間的中國家族小說的敘事因素〉,《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43-46。
    段江麗,〈從明清小說看傳統家庭生活的階層性特徵〉,《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3-123。
    梁曉萍,〈明清家族小說的體裁與敘事傾向〉,《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7月),頁176-180。
    梁曉萍,〈明清家族小說界說及其類型特徵〉,《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5月),頁199-203。
    陳 然,〈淺析新家族小說中父輩與子輩的關係構築〉,《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12月),頁12-14。
    齊裕焜,〈國家──家庭──個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發展的趨勢〉,《明清小說研究》第86期(2007年第4期),頁6-8。
    韓 石,〈中國古典家庭小說中的日常生活及其時間形式〉,《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3期),頁11-18。
    韓 石,〈家庭小說之家庭:幻象•性格集合.時空體〉,《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113-117。
    韓 石,〈略論中國古代家庭小說的紀傳形式〉,《南京師大學報》(2007年 第4期),頁114-118。
    家/國論述相關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頁81-158。
    胡曉真,2000年6月。〈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8期,頁89-128。
    梅家玲,〈少年臺灣:八、九○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頁115-140。
    陳孟君,〈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有鳳初鳴年刊》(2006年7月),頁433-444。
    焦賀娟,〈家族文化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8月),頁101-103。
    寧 泊,〈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統觀和忠義觀〉,《南開學報》(1996年第4期),頁14-23。
    韓海浪,〈家族研究中的幾個概念問題〉,《學海》(2001年第3期),頁72-76。
    小說創作理論相關
    易取遠,〈影視作品對小說內容改編的特點〉,《湖南大眾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4年7月),頁59。
    孫書磊,〈略論大眾審美與古代藝人的歷史劇創作〉,《淮海工學院學報》(2004年4月),頁16-19。
    皋于厚,〈論明清小說對「說書模式」的超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0年9月),頁24-27。
    袁國興,〈中國現代文學發生期小說戲曲形制的同構問題──從「小說」名稱的界定談起〉,《貴州社會科學》第205期(2007年1月),頁6-9。
    張兆利,〈當代影視敘事學中的「敘事」概念新論——從影視文本主題結構的共時層面看當代「敘事」概念的理論缺陷〉,《電影文學》(2007年11月),頁8-10。
    陳 遼,〈論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結構的嬗變〉,《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頁149-154。
    劉書成,〈論中國古代小說的時空模糊敘事構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1-30。
    五、影像文本
    保劍峰、張鐵林主演,《薛仁貴傳奇》電視影集(深圳: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
    國光劇團演出,《京京有味──2003國立國光劇團冬季公演》(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楊麗花主演,《薛剛》電視歌仔戲影集(臺北:麗花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0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100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5101.pdf92KbAdobe PDF21019View/Open
    005102.pdf304KbAdobe PDF21014View/Open
    005103.pdf187KbAdobe PDF2982View/Open
    005104.pdf249KbAdobe PDF2981View/Open
    005105.pdf642KbAdobe PDF21494View/Open
    005106.pdf889KbAdobe PDF21965View/Open
    005107.pdf1029KbAdobe PDF22041View/Open
    005108.pdf913KbAdobe PDF21596View/Open
    005109.pdf1598KbAdobe PDF22998View/Open
    005110.pdf406KbAdobe PDF21055View/Open
    005111.pdf444KbAdobe PDF217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