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43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109021      Online Users : 13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39


    Title: 隔代教養祖父母照顧經驗之初探-完整「生命裡的不完整」
    A Study on the caring experience of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to complete the incompletion of life
    Authors: 洪筱涵
    Hung, Hsiao Han
    Contributors: 呂寶靜
    洪筱涵
    Hung, Hsiao Han
    Keywords: 隔代教養祖父母
    照顧經驗
    grandparents
    caring experience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3:50:0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係為探究隔代教養祖父母承擔教養孫子女責任的原因,瞭解他們所執行的照顧項目與其扮演親職角色之經驗感受,並試圖發現可能會影響隔代教養祖父母之經驗感受的個人生命脈絡,促使社會工作者對隔代教養祖父母之生命經驗有更深入的瞭解,以作為未來擬定處置計畫及支持性福利措施或方案的參考。
    本研究使用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有效受訪對象共計15人,6名男性、9名女性,年齡介於51歲至81歲之間,平均照顧之(外)孫子女1至2人,照顧期程不等,從2年至15年均有,主要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本研究之受訪者之所以承擔教養孫子女的責任,係:(1)為極小化家庭 整體照顧成本、換取自身所需酬賞而表現出之代間交換行為;(2)基於對其子女與孫子女的情感而承擔照顧之責;(3)因社會規範與文化價值所囿而將「照顧」視為家人或女性的本分。
    二、隔代教養祖父母所執行之親職照顧項目大致包含:(1)照顧;(2)教與管;以及(3)情感性協助與保護等三項,且「隔代」與「身處中高齡」之特殊背景使這群承接(外)孫子女照顧之責的(外)祖父母需面對一些承擔照顧責任時的挑戰,包括:(1)需處理與中生代相關之事宜;(2)再學習照顧孫子女之相關技能:;(3)留在或重返勞動市場工作;以及(4)為死亡預做準備。
    三、隔代教養祖父母在扮演其親職角色時,其經驗感受可分別由客觀與主觀負荷兩者進行呈現。首先,隔代教養(外)祖父母之客觀負荷包含:(1)照顧對祖父母之生活產生影響;(2)需因應(外)孫子女之挑戰性行為;(3)處理自身角色之轉變。再者,隔代教養祖父母之主觀負荷則包含:(1)喜悅、欣慰、陪伴等正面感受以及(2)無力、擔憂、憤怒等負面感受。
    四、從受訪者之言詞分析可得,影響隔代教養祖父母之經驗感受的個人人生脈絡包括隔代教養家庭之家庭資源與家庭認知,其中,家庭資源係有:(1)照顧者個人資源與力量;(2)受照顧者之自我照顧能力、健康狀況與人數;(3)家庭互動狀況;(4)家庭整體資源與社會支持網絡;而家庭認知則指家庭集體或個別成員對隔代教養事件所賦予之意義。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討論發現:(1)隔代教養是私人問題和公共議題交互作用下之現象;(2)隔代教養祖父母係一群擁有獨特生命經驗的群體,其經驗感受異於傳統祖父母,且需從其整體生命歷程中之個人生命事件與所處人生脈絡來理解,但我國相較於美國係較缺乏以隔代教養祖父母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組織或單位;(3)可支持隔代教養祖父母之社會資源應具備可近性、可負擔性與可接受性,並依結果分析提出對社工實務、政策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Reference: 中文資料
    Aronson E.,Wilson T. D,Akert R.M(1995)。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全 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一版)(張宏哲、林哲立 編譯)。台北:雙葉書廊。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2000)。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二版)(張宏哲、林哲立 編譯)。台北:雙葉書廊。
    Boss,Pluline(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等 譯)。臺北市:桂冠。
    Erikson H. Erikson,Joan M. Erikson & Helen Q. Kivnick(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周伶利 譯)。張老師文化。
    Gleitman Henry(1997)。心理學(洪蘭 譯)。台北市:遠流。
    Marchall,C. ,G.B. Rossman(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 譯)。台北:五南。
    Nancy Hooyman, and H. Asuman Kiyak(2003)。社會老人學(林歐貴英、郭鐘隆 譯)。台北: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第六版)
    Strauss,A.,Cobin,J.著(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iques,2nd ed.,吳芝儀、廖梅花 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Peter Blau(1991)。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等 譯)。台北市:久大:桂冠。(原著出版年:1964年)
    Padgett D. K. (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王金永等 譯)。台北市:洪葉文化。
    Timothy H. Brubaker(1997)。老年家庭(初版,郭靜晃 主編,劉秀娟 譯)。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5)
    Thorson James A.(1999)。老人與社會(潘英美 譯)。台北市:五南。
    王春美(2001)。父母知覺與祖輩親職教養行為一致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8)。中華民國96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年刊。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兒童局福利服務組(2008年8月19日更新)。「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內政部:兒童局。民97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
    內政部統計處(2003)。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華民國91年。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6)。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華民國94年。臺北市:內政部。
    朱玉玲(無日期)。家庭與親職-第一次授課講義《第一章家庭與親職的意涵與理論基礎》。民國97年7月21號,取自空中大學http://uu.nou.edu.tw/。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83年度,85年度,95年度,)」。民97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231&ctNode=511。
    江亮演編著(2008)。婚姻與家庭。臺北市:松慧。
    成章瑜(2007)。水蜜桃阿嬤:《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商業週刊,第1021期,頁104。
    李玉冠(1999)。隔代教養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富言(2002)。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方案彙編。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何華欽(2005)。社會救助對老人單人戶與貧窮率的影響,引自「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
    余漢儀(2006)。親屬寄養之迷思:家族責任抑或國家分擔。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九卷第二期,頁1-30。
    沈慶鴻、李惠加、張耐、許雅惠(2006)。白髮童顏祖孫情:隔代教養家庭實務工作手冊。教育部。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性屬關係(上):性別化與社會建構,王雅各主編,頁101-134,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臺北市:五南。
    呂寶靜主編(2002)。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劉毓秀主編,頁57-92,台北市:女書文化。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志忠(2000)。美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及支持方案之分析。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實錄,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頁277~307。
    林志忠(2000)。美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及支持方案之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與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論會議論文集(頁235~263)。
    林佳瑩(1999)。喪失子女的父母失落與悲傷反應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邱大昕(2002)。抗老科技對社會的可能影響。97年10月20日引自:http://w4.kcg.gov.tw/~seniorww/tw_erdc/old_pub/pub0058.doc。
    邱珍琬(2004)。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台北:學富文化。
    邱惠慈(1993)。社區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的特性與負荷。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岳慶平(1989)。中國人的心理觀。香港:中華書局。
    侯玉波編著(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姚遠(2001)。中國家庭養老研究。北京:中國人口出版;新華書店經銷。
    孫中興(2007)。愛(情)的分析。文山社區大學2007年秋季班愛情社會學講綱。
    孫武彥(2007)。人類型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胡幼慧、姚美華(1996)。”第七章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湘婷(1998)。期待與現實之間:成年子女照顧老年父母的角色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芬(無日期)。兒童氣質與因材施教。98年5月29日載自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E6%96%87%E5%AE%A3%E5%87%BA%E7%89%88%E5%93%81/%E6%89%8B%E5%86%8A/2005829111352.pdf。
    高淑清、廖明昭(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4期,頁117-145。
    郭靜晃(2004)。兒童福利。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青青(1986)。現代父母與親職教育。社區發展季刊,第36期,頁27-30。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台灣老人的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麗欣、翁福元、林志忠、許維素(2000a)。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第2期,頁37-40。
    陳麗欣、翁福元、林志忠、許維素(2000b)。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第4期,頁51-66。
    陳麗敏(2006)。生命轉彎處-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生活經驗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頁193-202)。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藹萱(2007)。96學年第一學期質性研究授課投影片暨授課大綱。97年7月24日引自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學習平台:http://wm3.nccu.edu.tw/learn/index.php。
    許玉君、謝玲玉 (2007年7月9日)。爸媽忙工作,祖父母帶小孩:「阿嬤子」至少125萬人。聯合報﹐A3焦點新聞。
    許芳菊(1999)。隔代養育,好嗎?當祖父母變保姆。康健雜誌,第六期,民國97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965。
    陸洛(2008年4月)。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林萬億(主持人),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高齡社會的來臨”成果發表暨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凝態科學暨物理學館國際會議廳(204R)。
    張英熙(1998)。身心障礙兒童母親罪惡感之諮商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張晉芬、李亦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21期,頁203-229。
    楊雅嵐(2006)。老幼兼顧之經驗初探 : 以兼顧失能配偶與年幼孫兒的女性照顧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21期,頁161-198。
    曾思瑜等(1997)。第二章 高齡者身心機能的特性,引自高齡者居家生活安全設計規範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頁15-26。
    畢恆達(1998)。”第二章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於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
    黃惠娟(2004)。阿祖的兒子:破屋裡的故事。商業週刊,第862期,頁112。
    黃韻瑜(2006)。隔代教養祖父母親職教育之研究-以嘉義縣三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楊少強、黃惠娟(2004)。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商業週刊,第862期,97年4月21日引自商業週刊網站: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8395。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2004)。親職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曾憲政、戴淑芬(2003)。二十一世紀家庭教育的新課題及其推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3期。頁103-124。
    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沁(2006)。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台灣北部若干家庭的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5期,頁141-195。
    賈浩妃、陳秉華(1999)。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運用家族治療中結構學派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第31卷第1期,頁109-137。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蔡秋敏、張宏哲(2005)。老人安養護機構住民死亡態度之研究。臺大社工學刊,第十期,頁169-220。
    鄭麗珍、林子倫(2008)。兒童及少年保護體系政府職能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劉恆佳(2003)。隔代教養高學業成就兒童之學習歷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珠利(2004)。社區照顧與女性照顧者。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79-8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薛承泰(2000)。台北市單親家庭之數量、分佈與特性。台北市:研考會。
    謝秀芬(2005)。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業書廊。
    謝美娥(2005)。美國的社會福利改革與其省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簡郁雅(2004)。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3期。民97年09月1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3/43-22.htm。
    嚴祥鸞(1996)。”第十章 參與觀察法” 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外文資料
    Baldock,Emma(2007).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Because of Alcohol and Other Drug Issues.Family Matters,No.76,pp.70-74.
    Birckmayer,J. Jensen,I.D., & Variano,D.(2004).Parenting the Second Time around.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96(2),pp.53~54.
    Bullock, Karen(2005).Grandfather and The Impact of Raising Grandparents.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Vol. XXXⅡ,No.1.pp.43-59.
    Burnette,D.(1997).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 the Inner City.Families in Society,Vol. 78,No. 5,pp.489-499.
    Bryson, Ken & Casper,Lynne M.(1999).Coresident 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Retrieved September 1,2008, from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Web:http://www.census.gov/prod/99pubs/p23-198.pdf.
    Cantor, M. (1979) Neighbors and Friends: An Overlooked Resources in the Informal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on Aging 1:434-463.
    Cowen,Harry(1999).”Chap 8 Women and Community Care” in “Community Care,Ideology and Social Pplicy”.London & New York:Prentice Hall Europe,pp.164-176.
    Cox,Carole B.(2000).To Grandparent’s House We Go and Stay:Perspectives on Custodial Grandparents.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Cohen D, Crabtree B.(2006).Qualitative Research Guidelines Project.民國98年6月18日載自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網站:http://www.qualres.org/HomeRefl-3703.html
    Dorothy S. Ruiz(2008).African American Grandmothers Providing Extensive Care to their Grandchildren: Socio-demographic and Health Determina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Vol. 35 Issue 4, p29-52.
    Gerard, Jean M. & Meyer,Laura Landry,and Roe,Jacqueline Guzell(2006).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Coping with Caregiving Challenge.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Vol. 62(4),pp.359-383.
    Hayslip, Bert & Henderson, Craig E. and Shore ,R. Jerald(2003).The Structure of Grandparental Role Meaning.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Vol. 10,No. 1,pp.1-11.
    Hopefl(1997). Choo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imer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ers.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Vol. 9,No.1.民國98年6月18日載自: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JTE/jte-v9n1/hoepfl.html.
    Jendrek,Margaret Platt(1993).Grandparents Who Parent Grandchildren:Effects on
    Lifestyl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Vol. 55,Issue 3,Page 609~621.
    Jendrek,Margaret Platt(1994).Grandparents Who Parent Their Grandchildren:Circumstances and Decision.The Gerontologist,Vol. 34,Issue 2,Page 206~216.
    Kleiner,Holly S. & Hertzog ,Jodie,and Targ ,Dena B.(1998).Grandparents Acting as Parents:Background Information.Paper presented in the meeting ”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National Satellite Video Conference(12/01/1999)retrieved September 1,2008 from the Web: http://www.uwex.edu/ces/gprg/article.html.
    Marlatt, Beatriz Carlini(2005).Grandparents in Custodial Care of their Grandchildren:A Literature Review.Retrieved 30,Sep 2008 from http://www.mentorfoundation.org/uploads/UK_Grandparents_Lit_Review.pdf.
    Minkler ,Meredith(1999).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s Headed by Grandparents:Context,Realities,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ournal of Aging Studies,Vol. 13,Issue2.
    Minkler Meredith & Roe Kathleen M.(1993). Grandmothers as caregivers : raising children of the crack cocaine epidemic. Newbury Park, CA: Sage.
    Moelker,R;Andres M.;Poot G.J.A(2006).Supporting Military Families-A Comparative Study in Social Support Arrangements for Military Families(Theoretical Dimensions & Empirical Comparison between Countries).民國98年6月18日載自ftp://ftp.rta.nato.int/PubFullText/RTO/MP/RTO-MP-HFM-134/MP-HFM-134-18.pdf.
    Moore V. R,Miller S. D.(2007).“Coping Resources:Effects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African American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in “Tradition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in Kinship Care(ed:Rowena Grice Wilson etc.)”.The Haworth Press,Inc,pp.137-148.
    Pinson-Millburn M. Nancy,Fabian S. Ellen, Schlossberg K. Nancy,Pyle M(1996).
    Grandparents Rsising Grandchildren.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Vol.74,
    pp.548-554.
    Pinquart M. & Sorensen S.(2003).Associations of Stressors and Uplifts of Caregiving with 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ve Mood: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Geront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Vol. 58B,No. 2,pp112-128.
    Roe,Kathleen M. & Minkler,Meredith(1998/1999).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Generations.22,4,pp25~32.
    Rodstein, Manuel(1964).Accidents Among The Aged:Incidence,Causes and Prevevtion.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17,pp.515-526.
    Smith ,Carrie Jefferson & Beltran,Ana(2000).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Challenges Faced by These Growing Numbers of Families and Effective Policy Solutions.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Vol.12(1)。
    Sands ,Roberta G. & Glen ,Robin S. Golderg(2000).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mong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arndchildren.Family Relations,Vol.49,No.1,pp.97-105.
    Strom ,Robert D.& Strom,Shirley K.(2000).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Vol. 51(3),pp.183-198.
    The Joint Standing Committe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2003),”Report on Issues Relating to Custodial Grandparents No.2” in “Report of The Joint Standing Committee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Retrieved 1,Oct 2008 from http://www.parliament.tas.gov.au/ctee/old_ctees/reports/GrandparentsReport.pdf.
    Thomas,Jeanne,L. & Sperry,Len,and Yarbrough, M. Sue(2000).Grandparents as Parents:Research Finding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Vol. 31(1),pp3-22.
    Waldrop ,Deborah P. & Weber,Joseph A.(2001).From Grandparents to Caregiver:The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Family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82(5),461-472.
    Watkins, Jan (2005).”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The Growing Task Facing a New Generation” in “Old is New Again” Adapted from an ALSD Program presented at the ALA Annual Conference,pp.13-14.
    Wilson Gail(1993).Money and Independance In Old Age. In: Arber, Sara and Evandrou, Maria, (eds.) Ageing, independence and the life course. Jessica Kingsley, London, UK, pp. 46-64.民國98年6月4日載自http://eprints.lse.ac.uk/21491/.
    Wubbels,T.,Jach L. & Mikeke,B(1997).Paying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s.Educational Leadership,54(7),pp.82-8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95264012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64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Work]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1201.pdf98KbAdobe PDF21633View/Open
    401202.pdf149KbAdobe PDF21637View/Open
    401203.pdf129KbAdobe PDF21633View/Open
    401204.pdf83KbAdobe PDF21446View/Open
    401205.pdf121KbAdobe PDF21583View/Open
    401206.pdf230KbAdobe PDF21965View/Open
    401207.pdf400KbAdobe PDF26524View/Open
    401208.pdf282KbAdobe PDF22735View/Open
    401209.pdf361KbAdobe PDF21671View/Open
    401210.pdf612KbAdobe PDF21939View/Open
    401211.pdf262KbAdobe PDF21879View/Open
    401212.pdf235KbAdobe PDF23433View/Open
    401213.pdf297KbAdobe PDF244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