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24320      Online Users : 6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87


    Title: 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科書為例
    Authors: 李皖玲
    Contributors: 彭立忠
    李皖玲
    Keywords: 九五暫綱
    教科書分析
    內容分析
    訪談法
    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育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9 14:01:5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關注於「九五暫綱」高中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相關討論,自2003年教育部公佈課程綱要草案,隨即引爆意識型態爭議,原訂於民國九十五學年度實行之課程綱要,改為以暫行綱要過渡,而正式課程綱要已於2008年發佈,但相關爭議仍懸而未解,因此保留國文、歷史兩科,其餘於民國九十九學年度正式施行。
    回顧教育改革歷程,高中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印之後,儘管各家出版社依據課程綱要編寫教科書,但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內容的關係,始終是爭議的核心之一,台灣社會中媒體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於政治議題,特別是台灣史、中國史內容在「綱」、「本」、「審」三個層次的爭議。
    本研究以歷史教科書為探索的主要核心,希望可以將歷史教學從意識型態爭議中脫身出來,回歸教育本質,故擬定八項主題,以教科書論述為分析對象,探討歷史教科書中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相互關係。
    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獻分析—本研究藉由相關新聞報導、學者論著的整理,從中彙整討論議題。
    (2)內容分析的質性研究—本研究著重教科書文本內容的探討。
    (3)深度訪談—深入了解現職教師對「九五暫綱」及新課程實施的觀點及評價。
    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
    (1)核心能力的設計就理想和現實層面間仍存在差距。
    (2)從「九五暫綱」到「九八課綱」皆未能充分協調各方意見。
    (3)教科書朝向多元發展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4)各版本教科書在爭議主題上各有偏倚。
    (5)教科書的「中國意識」相較於「台灣意識」較為弱化。
    (6)台灣史與中國史在分量上的調整易引發理解及教學上的困擾。
    (7)多數受訪教師關注的焦點並非意識型態或政治立場的爭議。
    (8)媒體過度渲染意識型態。
    對於之後正式課程綱要的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輯及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如下:
    (1)成立專責教育改革研發機構。
    (2)避免於教科書編輯、審查機制中強行加入個人主觀意見。
    (3)教師應不斷的自我省思與充實。
    (4)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間找尋一種平衡的新中間路線。
    (5)針對課綱修訂過程、審查機制運作、考試方式、題型設計再加以深入研究。
    (6)擴大訪談教師意見,並擴及學生意見,使教學現場完整呈現。
    This study aims at examining the controversy of 2006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history textbooks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2003, with the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nounced temporary curriculum guidelines w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2006, and such immediately brought about many fierce debates on ideology. Therefore, in 2008,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ere revised, but problems of ideology were still being concerned.
    After the liberating of the textbooks editing system, private publishers have been allowed to compile and publish various versions of textbooks. That means despite the set guidelines, diversity of contents existed. The diversity involved ideology, which mass media paid much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concerning Taiwan and China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n’t be used as a tool to convey political ideas. In order to let the education system be free from political influence, 8 main ideas were chosen as the topics to be compared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aiwan and China history textbooks which involved the conflict of Taiwan as well as Chinese consciousness.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s, methods applied in the study include:
    (1)Document analysis--being conducted to collect related issues.
    (2)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content analysis—being adopted to compare the
    disparities in texts and historical evalu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3)Depth Interview--being utilized to analyze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assessment
    of new history curriculum desig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1)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deal and actual reality of core competencies of 2006 curriculum guidelines.
    (2)Current curriculum guidelines failed to coordinate different ideas.
    (3)It wa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the edito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xtbooks.
    (4)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have a great diversity in editing and selecting conten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5)With the growing of Taiwan consciousness, Chinese consciousness was inevitably weakened.
    (6)The proportion of Taiwan history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China history decreased. The adjustment has plagu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7)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most teacher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instead of ideology.
    (8)Mass media overemphasized on ideology disput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an administration to reform history
    education.
    (2)The edition work and examining mechanism of history textbooks should be free
    from interference of strong personal opinions.
    (3)With the changes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adapt to the innovation to keep up with times.
    (4)The tolerance and respect of dissent was the key to promoting fusibility of ethnic groups.
    (5)Researchers should continu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6)Future research should off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way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文科(1999)。〈內容分析研究法〉,《教育研究法》,頁425-448。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仲孚(2005)。《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台北:海峽出版社。
    王明珂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明珂 (2001)。《蠻子、漢人與羌族》。台北:三民。
    王晴佳 (2002)。《台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硏究報告》。台北:時報。
    成露茜(1999)。《落實基本能力教育的一個實驗方案》。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何清欽 (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
    杜正勝 (2003)。《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
    杜正勝 (2004)。《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
    李壬癸 (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
    吳俊憲、黃政傑(2003)。〈健全教科書發展的機制:推動出版業實施教書發展之自我評鑑〉,載於中華民過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頁25-53。高雄:復文。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周婉窈 (1999)。〈明清文獻中「台灣非明版圖」例證〉,收於《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
    胡幼慧主編 (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昌智 (199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教育部 (1952)。《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 (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 (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郭實渝譯(1996)。UCLA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主編,《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National Standards for History: Explor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台北: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其南 (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明印(2003)。〈教科書評鑑規準初探〉,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
    陳明通 (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芳明 (1994)。《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
    陳冠華 (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
    陳隆志等編 (1998)。《當代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台北:前衛。
    陳儀深 (2004)。《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
    許倬雲 (1984)。《西周史》,台北:聯經。
    許雪姬 (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
    畢恆達 (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入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黃光國 (1987)。《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台北:桂冠。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2004)。《台灣史》。台北:五南。
    黃炳煌(1990)。〈開放社會的課程設計與教科書制度〉,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開放社會的教育政策》。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87)。〈教育研究亟須擺脫量化的支配〉,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131-140。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頁341-363。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 (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 (2006)。《 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黃振球(1989)。〈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頁93-103。台北:台灣書店。
    彭明輝(2002)。〈台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頁207-260。台北:麥田。
    張亞澐、彭立忠等主編 (1992、1993)。《大學入學考試三民主義科內容與命題參考手冊之研究報告》,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張隆志 (1998)。〈劉銘傳、後藤新平與台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台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3。台北:東華。
    葉煬彬(2004)。《高級中學社會領域課程暫行綱要草案探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臧振華(1999)。《台灣考古》。台北:文建會。
    劉德美(譯)(1996)。UCLA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in the Schools 編。《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Exploring Paths to the Present)。台北:教育部。
    熊鈍生 (1985)。《辭海》。台北:中華書局。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莊梅枝(主編),《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戴國煇 (1998)。《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Apple, M. W.著,王麗雲譯(2002)。《意識形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台北:桂冠。
    Apple, M. W.著,侯定凱譯 (2005)。《教科書政治學》。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
    Burke, Peter著,江政寬譯 (1997)。《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台北:麥田。
    Carr, Edward H.著,王任光譯 (1995)。《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
    Denzin, Norman K.著,張君玫譯 (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揚智。
    Jensen, Klaus B. & Jankowski,Nicholas W.著,唐維敏譯 (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
    Neuman,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Orwel,George 著,邱素慧譯 (1993)。《一九八四》,台北:萬象。
    Patton,Michael Quim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uesen,Joern著,陳中芷譯 (1998)。〈歷史意識作為歷史教科書研究之事項〉,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Strauss, A.、Corbin, J.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二)期刊
    王仲孚 (2000)。〈談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與教科書的編輯〉,《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第10卷第5期,頁12。
    王甫昌 (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風波之內容與脈絡〉,《台灣史研究》,8卷2期,頁145-208。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集體記憶專輯」,頁6-19。
    王家通(1996)。〈主要國家教科書制度的比較-兼論我國現行制度的比較〉,《台灣教育》,543期,頁8-11。
    王健文 (2005)。〈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新史學》,16卷4期,頁195-220。
    江姮姬 (2001)。〈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第13期,頁135-168。
    李酉潭 (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5卷2期,頁161-196。
    李坤崇、林堂馨 (2003)。〈高中新課程發展及其與舊課程總綱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15期,頁40-57。
    李坤崇 (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期,頁106-120。
    李坤崇 (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修訂歷程概述〉,《教育研究月刊》,166期,頁 5-17 。
    李國祁 (1975)。〈清季台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1875-1894〉,《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卷12期,頁4-16。
    吳玉山 (2001)。〈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第4期,頁71-89。
    林玉茹 (2003)。〈1945年以來台灣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台灣史料研究》,第21號,頁2-33。
    周珮儀 (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06期,頁132-142。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卷4期,頁91-116。
    周珮儀、鄭明長(2006)。〈一個我國教科書研究資料庫的建置與分析〉,《教育學刊》,26期,頁109-132。
    周淑卿 (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 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
    周樑楷 (1996)。〈歷史思維與教學目標: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課程大綱的擬定〉,《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頁 31-49。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頁1-13。
    陳芳明 (2001)。〈五O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期,頁164-177。
    陳冠華 (1999)。〈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科的內容〉。《清華歷史教學》,10期,頁24-44。
    陳冠華 (2000)。〈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學校委員會歷史科計畫
    13-16」〉。《清華歷史教學》,11期,頁13-29。
    陳冠華 (2003)。〈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第186期,頁117-122。
    陳艷紅 (1992)。〈後藤新平治台政策理念之形成及其影響〉,《台北文獻》,第99期,頁131-174。
    張元 (1999)。〈寄自疆場的家書—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頁82-99。
    黃秀政 (2000)。〈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第10卷5期,頁6-7。
    楊聰榮 (1994)。〈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第21卷第二期、第22 卷第一期,頁127-137。
    趙建民、張執中 (2005)。〈組織內捲與列寧式政黨的調適與變遷:中國共產黨個案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2期,頁299-341。
    管美蓉 (2000)。〈大學聯考歷史科題型初探〉。《清華歷史教學》,11期,頁3-12。
    管美蓉 (2001)。〈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與考試的困境--兼論教科書開放編寫後的命題構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頁47-87。
    劉昭宏(1993)。〈教科書的選擇與設計〉,《國立編譯館通訊》,7卷1期,頁28-37。
    蔡蔚群(2001)。〈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問題與改進之我見〉,《歷史月刊》, 167期,頁90-98。
    賴澤涵 (1989)。〈二二八事件與當代台灣的發展〉,《當代》,第34期,頁90-92。
    歐用生(1993)。〈加強教科書的評鑑與選擇〉,《研習資訊》,10眷5期,頁1-6。
    歐用生 (2002)。〈如何選擇教科書〉,《康軒教育雜誌》,第46期。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期,頁1-7。
    閻沁恒 (2001)。〈撰寫歷史教科書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國立編譯館通訊》, 14卷1期,頁16-18 。
    薛化元 (2007)。〈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頁 70 -74
    藍順德 (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卷,復刊號,頁3-11。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眷4期,頁2-25。
    (三)學術論文
    江荳 (2007)。《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探討:政治意識型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李永謀(1997)。《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扶志凌(2005)。《教科書內容多元化與意識型態關係的探討-以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映汝 (2002)。《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宜娟 (2006)。《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教育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200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儒佳 (2003)。《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青萸 (2005)。《課程與權力運作:以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修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珍 (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偉民 (2007)。《95暫綱高一台灣史之國家認同內涵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 (2003)。《台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宗儀 (2005)。《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茹涵 (2004)。《台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詠善 (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瑀韓 (2006)。《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崇嵐 (2003)。《「鄉土」如何論戰?一個場域與權力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凌赫 (2005)。《教科書審定的憲法爭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美 (2005)。《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郭智勇 (2005)。《歷史教育與時代聚焦的轉變:以2000年高中歷史教科書下冊為例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 (2004)。《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硏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棻 (1999)。《國民中學「認識台灣」課程實施之研究――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華 (1998)。《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穎 (2003),《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玲 (2004)。《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昌仁 (2003)。《國小數學教科書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惠櫻 (2005)。《近代中國的面貌─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1840-1911)編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黃道遠(2003)。《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德全 (2005)。《「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關於「國共關係」教材部分》,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 (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素菱 (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露萍 (2006)。《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劉定霖 (1989)。《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芬(1991)。《我國中學歷史科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如(2003)。《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淑貞 (2006)。《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慶祥(1997)。《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羅若禮 (2007),《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九五課綱爭議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智強 (2004)。《中華民國(或台灣)國際法地位爭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
    (四)報紙
    王彩鸝 (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吳清基:問題出在政治〉,《聯合晚報》,2008年4月9日,A8版。
    王超群、林志成 (2006)。〈學者:大眾文化本是歷史課題〉,《中國時報》,2006年12月18日,A5版。
    中國時報綜合報導 (2007)。〈七十周年紀念翰林版教材年表小提,南京大屠殺國中教過高中略過〉,《中國時報》,2007年2月12日,A12版。
    杜正勝 (1995)。〈歷史教育要如何鬆綁〉,《聯合報》,1995年1月23日,11版。
    李名揚 (2004)。〈高中歷史綱要民國創建,自台灣史割離,教部上網公布〉,《聯合報》,2004年11月10日,A1版。
    吳展良 (2003)。〈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2003年9月19日,A15版/民意論壇。
    孟祥傑 (2003a)。〈中華民國腰斬: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說誤解〉,《聯合報》,2003年9月23日,A3版。
    孟祥傑 (2003b)。〈課程綱要,仍有爭議,張元鬆口:明代以後,編回中國史〉,《聯合報》,2003年10月16日,A6版。
    林志成 (2003) 。〈張元:歷史貼近生活勿政治化〉,《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2版。
    林志成 (2004)。〈杜正勝:同心圓史觀以台灣為中心〉,《中國時報》,2004年5月25日,A11版。
    林新輝 (2007)。〈教科書去中化 國親提釋憲〉,《聯合報》,2007年2月9日,A4版。
    姜穎 (2008)。〈九八課綱物理科「給資優生讀的」〉,《聯合晚報》,2008年8月28日,A5版。
    許文龍 (2005)。〈退休感言〉,《聯合報》2005年3月26日,A4版。
    許育典、凌赫 (2008)。〈集思討論九八課綱吧〉,《中國時報》,2008年10月31日,A18版/時論廣場
    陳東旭 (2007)。〈王明珂:去中化,台灣加速孤立〉,《聯合報》2007年2月12日,A4版。
    陳英姿 (2003)。〈A老師認同明朝與世界接軌B老師反問劉銘傳算那一國〉,《聯合報》,2003年9月23日,A3版。
    陳洛薇、張瀛之 (2004)。〈「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解釋台灣地位,老師教授看法兩極〉,《中國時報》,2004年11月10日,A4版。
    陳智華、張錦弘 (2006)。〈停止九五暫綱/杜正勝:不可能〉,《聯合報》,2006年5月5日,C7版。
    陳智華 (2008)。〈98課綱未定,老師:對學生影響大〉,《聯合報》,2008年5月31日,C4版
    連胡會新聞公報 (2005)。〈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聯合報》2005年4月30日,A1版。
    黃光國、劉源俊、王仲孚 (2008)。〈九八糟綱濫本,教改災難〉,《聯合報》,2008年10月28日,A11版。
    逯耀東 (2004)。〈雪人已融〉,《聯合報》,2004年11月13日,A15版/民意論壇。
    劉源俊 (2008)。〈總綱不自然,課綱應重訂〉,《聯合報》,2008年8月30日,A15版/民意論壇
    劉廣定、周祝瑛 (2008)。〈教改迷思,該打破了〉,《中國時報》,2008年9月1日,A11版。
    謝蕙蓮 (2004a)。〈歷史綱要即將公告,高中歷史課先上台灣史〉,《聯合晚報》,2004年11月8日,2版。
    謝蕙蓮 (2004b)。〈孫中山建國,列中國古代史〉,《聯合晚報》2004年11月9日,1版,。
    韓青秀、袁世忠(2004)。〈高中歷史公聽會被批:政治綁架〉,《聯合晚報》,2004年11月14日,4版。
    韓國棟 (2003)。〈杜正勝:新歷史課採同心圓編纂〉,《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2版。
    韓國棟 (2004)。〈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刪除敏感文字〉,《中國時報》,2004年11月30日,A4版。
    韓國棟 (2005)。〈課綱定案 高中歷史刪主權爭議;不提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不說威權體制改成中性用語,避免主觀論述〉,《中國時報》,2005年1月1日,A1版。
    韓國棟 (2006a)。〈高中新版《台灣史》施明德是反對運動靈魂人物〉,《中國時報》,2006年8月16日,A4版。
    韓國棟 (2006b)。〈《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挑戰《開羅宣言》〉,《中國時報》,2006年8月16日,A4版。
    韓國棟 (2007)。〈高中歷史課本大翻修 統獨來了國父沒了〉,《中國時報》,2007年1月29日,A1版。
    韓國棟、林志成 (2008)。〈未徹底檢討 正反意見擺不平〉,《中國時報》,2008年10月28日,A6版
    薛荷玉 (2008a)。〈新教長:九八課綱 暫緩上路〉,《聯合報》,2008年5月22日,A8版。
    薛荷玉 (2008b)。〈回歸本質 期待耐用好課綱〉,《聯合報》,2008年5月30日,A10版。
    薛荷玉 (2008c)。〈98課綱急煞車 延後一年再決定〉,《聯合報》,2008年5月30日,A10版。
    薛荷玉 (2008d)。〈98課綱拍板 國文歷史再議〉,《聯合報》,2008年10月28日,A1版
    薛荷玉 (2008e)。〈科學教育完蛋了〉,《聯合報》,2008年10月28日,A6版
    羅嘉薇 (2003)。〈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四社要求如期實施〉,《聯合報》,2003年11月23日,B8版。
    (五)網路
    王健文 (2006) 「九五暫綱」下歷史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翰林社會天地
    http://ww2.worldone.com.tw/cssFile.dofile=education/education_727.pdf
    中央社 (2008)。〈張曉風: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應大於55%〉2008年10月5日
    http://n.yam.com/cna/garden/200810/20081005394083.html
    申慧媛 (2004)。〈台灣單獨成冊無關意識形態〉,《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1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1/today-p2.htm
    申慧媛 (2007)。「修正用詞,教師:免學習困擾」,《自由時報》2007年7月
    2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l/22/today-fo2.htm
    李振武 (2008)。〈孫中山研究與兩岸文化交流〉,華夏經緯網
    http://hk.huaxia.com/gdtb/zsxs/gttc/2008/11/1172114.html
    施正鋒 (1999)。〈台灣意識的探索〉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rep1-10/no10_15.htm
    高中課程修訂計畫行政小組 (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修訂資訊網/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之Q&A http://140.116.223.225/98course/
    翁秀琪 (2000)。〈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735_1.pdf
    許敏溶 (2004)。〈增加台灣史比重老師多認同〉,《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1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1/today-p5.htm
    陳鈺婷 (2003)。〈高一二不分組〉,《自由時報》2003年10月22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oct/22/today-life3.htm
    陳鴻瑜 (2003)。〈戰後有關台灣法律地位之爭論:美國已以杜魯門聲明取代開羅宣言〉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705&webitem_no=548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暫行綱要〉,教科書資訊網/課程綱要檢索,http://trc.nict.gov.tw/gs/cframe.htm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教科書資訊網/課程綱要檢索,http://trc.nict.gov.tw/gs/cframe.htm
    教育部中教司 (2005)。〈普通高級中學修訂重要大事記要一覽表〉,教育部中教司/「普通高級中學綱要期程」/「普通高級中學修訂重要大事記」,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362001/i1301/course/update/plain.htm?open
    教育部新聞稿 (2008)。〈97年1月發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延後1年至99學年度起開始實施〉,
    http://lkc.ed.ncku.edu.tw/98course/970606news98course.pdf
    國立編譯館(2008)。〈高級中學新課程教科用書審定通過書局名單〉,
    國立編譯館/教科書審定/高級中學/課綱通過版本彙整
    http://dic.nict.gov.tw/~high/dic/shnews94.htm
    黃以敬 (2004a)。〈周樑楷:未觸及未定論〉,《自由時報》2004年11月12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nov/12/today-p3.htm
    黃以敬 (2004b)。〈高中歷史綱要教部密談定調〉,《自由時報》2004年11月24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nov/24/today-life4.htm
    黃德宗 (2002)。〈高中歷史教學的回顧與檢討〉,台灣歷史學會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http://www.fg.tp.edu.tw/~history/document/data/data02/datai11.htm
    普通高級中學高中課程綱要重要議題回應網(2009)
    http://web.ylsh.ilc.edu.tw/news/viewforum.php?id=2
    潘宗億 (2000)。〈布洛克歷史思想的核心概念與方法〉, http://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3/article01.html
    薛化元 (2007)。〈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0/40-12.pdf
    薛荷玉、陳智華、湯雅雯 (2009)。〈地位未定論,教長有最沒爭議的答案〉,《聯合報》,2009年5月20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4915484.shtml
    二、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Routledge.
    Apple, M. W. and L. K. Christian-Smith(1991).The Political of the Textbook. New York:Routledge.
    Ashby,R.& Lee, P.J.(1987)."Children`s Concepts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n History", in Portal, C. (Ed)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London: Falmer Press.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93). 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Westport: Bergin & Garvey.
    Chambliss, J. M.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Collingwood, R. G.(1982).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ce, Benedetto,translated by Ainslie, Douglas (1960).History :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 Russell & Russell.
    Denzin,Norman K((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Newbury Park, CA︰Sage.
    DuKe, C. R. (1985). A Look at Current State-wide Text Adoption Proced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n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 spring conference, March 28-30,Houston, TX.
    Mishler, Elliot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nckler, E. A.(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 China Quarterly 99:481-499.
    Young, M. J., & Riegeluth, C. M. (1988). Improving the Textbook Selection Process. Fastback 275. Bloomington, Ind.: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2261017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01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1017101.pdf179KbAdobe PDF2914View/Open
    61017102.pdf193KbAdobe PDF21484View/Open
    61017103.pdf253KbAdobe PDF21045View/Open
    61017104.pdf128KbAdobe PDF21217View/Open
    61017105.pdf387KbAdobe PDF21540View/Open
    61017106.pdf480KbAdobe PDF21558View/Open
    61017107.pdf292KbAdobe PDF21112View/Open
    61017108.pdf695KbAdobe PDF21620View/Open
    61017109.pdf1112KbAdobe PDF22747View/Open
    61017110.pdf359KbAdobe PDF21315View/Open
    61017111.pdf385KbAdobe PDF2217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