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85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1/140892 (78%)
造访人次 : 46197440      在线人数 : 7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510


    题名: 中共在中亞地區石油安全戰略之研究
    The study of China’s oil-security strategy in Mid Asia
    作者: 王自勝
    Wang, Chin Sheng
    贡献者: 邱坤玄
    王自勝
    Wang, Chin Sheng
    关键词: 中亞國家
    石油安全
    戰略
    石油外交
    Middle-Asia countries
    Oil security
    Strategy
    Oil Diplomacy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0-04-09 14:48:50 (UTC+8)
    摘要: 中共石油安全對外依存度升高,並制約著中共經濟與綜合國力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石油需求缺口持續擴大,石油供需嚴重失衡,造成中國的不安全感。而中國石油安全困境,具體體現在自給能力不足、進口來源和管道單一、供需不對稱等幾個面向。中亞國家之所以吸引中國,係因中國在中亞具有地緣優勢,且該地區石油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蘊藏區,對還處在重大轉型期的中亞各國而言,國際力量紛紛介入,石油資源成為其對外發展的條件,也是應對當前全球化衝擊的必要選項。因此,石油安全將成為中國及中亞國家與大國間相互關係發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中共在中亞地區的石油安全戰略,主要在彌補石油缺口,確保石油供應安全。本文旨在從「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分析探討中國及中亞的石油安全形勢、地緣政治、中共的石油安全戰略內涵、佈局與實踐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而中國在中亞的石油安全戰略,係以外交為手段,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輔以敦親睦鄰政策及地緣優勢,建立中國陸路石油供應路徑,期以分散石油供給集中並突破海上運油風險的制約。
    中亞因其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和能源經濟價值以及政經情勢的複雜性,而成為歐亞大陸中心一個敏感地區。因此,中亞諸國採取門戶開放及平衡外交策略,造成世界各主要戰略力量進入,謀求現實的戰略利益。面對中國「走出去」與「多元化」的石油安全戰略,中亞國家與美俄大國競逐態勢,對區域及國際政經情勢的影響,值得關注。
    Beijing’s oil security gradually becomes dependent on foreign sources; this fact also con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composite national power. As the Chinese economy grows fast, its need for oil intensifies as well. The oil supplies are unable to satisfy domestic demands, resulting in Beijing’s sense of insecurity. The oil security dilemma is manifested in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insufficient domestic supplies, single import source and route, and insufficient total oil supplies. The reason why the Middle Asia countries attract China ha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Middle Asia, where has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oil deposit. To these Middle-Asia countries which are during their major transformation period, oil resources become the basis of their outwar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necessity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when international powers intervene. Therefore, oil security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Aiddle-Asia countries.
    Beijing’s oil security strategy on filling the gap in oil supplies and securing the oil supplies security. From "Geopolitions"aspect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oil secerity situation of China and Middle-Asia geopolitics, the intertions, deployment, practices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oil security strategy. With diplomacy as manenver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platform Bejjing’s oil security strategy in Middle-Asia, accompanied by hospitality policie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untents to establish an oil supply route by land. All of these approaches are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centration of oil supplies and the constraints and risks of maritime oil route.
    Due to its critical geostrategic status, energy values, and complica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ituation Middle-Asia becomes a sensitive area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hus, the Middle-Asia countries adopt open and balance diplomacy, letting major powers enter this area in order to seek for realistic interest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Beijing’s "Outward" and "Diverse" oil security strateg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Middle-Asia counteies, U.S. and Russia, and the impacts of this competition on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ituation, are certainly worthy of attention.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巴忠炎主編,《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文雲朝,《中亞地緣政治與新疆開放開發》。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年。
    王崑義,〈中共的石油戰略與對非關係〉,《2007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2007年。
    布魯辛斯基,《大棋盤: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
    安尼瓦爾•阿木提、張勝旺,《石油與國家安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2003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朱陽明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孫壯志,《裏海石油管道牽動地緣政治格局》,http://www.ycwb.com/gb.
    二、英文部分
    Alan P. Larson, “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Washington, DC, April 8, 2003.
    Bri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1.
    Charles F. Doran, Myth.Mil, and Politics: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troleu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30, 1977.
    Daniel Yergin, “Ensuring Energy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vol. 85, no. 2, pp. 69-70. March/April, 2006.
    John G. Cla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orld Energy: A Twentieth-Century Perspective,”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0, pp.1-10 .
    Wheatley R.,“Azerbaijan`s Aliyev pursuing fine political balance in advancing Caspian affairs globally,” Oil & Gas Journal,, pp. 22-25, 1997.
    DION R. R., ”How oil , gas investment prospects compare for Azebaijian, Kazakhstan,” Oil & Gas Journal , pp.25-27, July 28 ,1997.
    Oystein Noreng, Oil Politics in the 1980s: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New York: 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pp.1-8, 1978.
    江紅,《為石油而戰—美國石油霸權的歷史透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Peter F. Cowhey, “The Problems of Plenty: Energy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8, 1985.
    Robert J. Lieber, The Oil Decad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West, New York: Praeger, pp. 1-20, 1983.
    Willrich. Mason, Energy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pp.20-25.
    Spencer Abraham, “Remarks by Energy Secretary Spencer Abraham BTC Pipeline Groundbreaking Ceremon,” http://www.energy.gov/engine/content.do?PUBLIC_ID=13423&BT_CODE=PR_SPEECHES&TT_CODE=PRESSSPEECH,
    “U. S. 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Hearing on China’s Energy Needs and Strategies, ”p.152, http//www.uscc.gov.
    余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起芬主編,《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倪建民,《國家能源安全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昀,《大搏殺—世紀石油之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一中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高金鈿主編,《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張凱勝,〈石油戰略:能源爭奪之地緣政治分析〉,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
    強曉雲、史亞軍、成鍵等譯,《國際能源政治與外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章昌文譯,《石油貿易活絡了中(共)-阿關係》。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
    傅仁坤主編,《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台北:三文印書館,2002年。
    童振源,《中國發展的新侷限:石油需求的挑戰與影響》。收錄《石油與國際安全》,林正義主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7年。
    馮耀威,《石油博奕》。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年。
    黃進主編,《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研究-法律與政策分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0年。
    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1999年。
    鄭羽、龐昌偉,《俄羅斯石油外交與中俄能源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魏一鳴等,《中國能源報告(2006):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魏艾、林長青,《中國時由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踐》。台北:生智,2008年。
    (二)期刊
    于洪君,〈哈薩克獨立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1 期。
    王亞棟,〈裏海能源與中亞地緣政治格局〉。《今日東歐中亞》,2000年第1 期。
    王澍梅,〈納紮爾巴耶夫「探索之路」的理論與實踐〉。《東歐中亞問題》,1997年第2期。
    田春榮,〈2000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石油經濟》,2001年3月。
    石峰,〈變化中的中亞及其走勢〉。《國際問題研究》,2005年第2期。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 期。
    宋維平,〈能源:中亞與東北亞地區合作的熱點——首屆歐亞經濟論壇透視〉。《中國石化》,2005年第12 期。
    李北陵,〈能源合作:中美雙贏的明智選擇〉。《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第17 期。
    李淑雲,〈中亞未來:誰主沉浮〉。《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6期。
    季志業,〈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2期。
    林倫,〈中美能源安全多稜鏡——訪布魯金斯學會能源專家艾瑞克•道斯博士〉。《中國石油企業》,2006年第5期。
    林躍勤,〈「上合」提升中國能源作為〉。《中國石油石化.半月刊,第12期》,2006年6月。
    唐志超,〈「911」後全球石油外交發展態勢〉。《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期。
    孫永祥,〈裏海國家的油氣潛力〉。《中國石油石化》,2005年第10期。
    郝海、顧培亮、盧奇,〈中國和世界能源消費對比分析〉。《中國能源》,2002年第5期。
    馬小軍、惠春琳,〈美國全球能源戰略控制態勢評估〉。《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期。
    張新安,〈中亞五國油氣資源形勢〉。《國土資源情報》,2002年5期。
    張蜀誠,〈從軍事觀點論中共石油安全戰略〉。《展望與探索月刊,第4卷第5期》,2006年5月。
    張耀,〈地緣政治的回歸與九一一事件後美俄關係的嬗變——以中亞為個案的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1期。
    許勤華,〈從中哈石油管道看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5年第4期。
    越常慶,〈大國在中亞的利益交織〉。《和平與發展》,第2期,2007年5月。
    鈕菊生、陸丕昭,〈「911」事件一年來俄美在中亞的較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
    馮連勇、沈劍鋒,〈哈薩克的是有地位與中哈油氣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3期。
    靳會新,〈淺析俄羅斯的石油外交政策〉。《俄羅斯研究》,2005年第2期。
    翟東升,〈「巴傑」開閘全球關注〉。《中國經貿》,2005年7月。
    蒲軍,〈中哈能源合作:互補性前景廣闊〉。《中國石化》,2006年第8期。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
    趙穗生,〈中國在全球尋求能源安全之道及其與亞太國家之間的關係〉。《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5年)。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重要的三角關係:中共、美國與中東〉。《陸軍軍事譯粹選輯》,第16輯,2007年11月。
    錢學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和中東、裏海油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2期,2006年3月。
    薛劍符,〈中亞地緣態勢與中國國家安全〉。《綏化學院學報》,27卷4期,2007年7月。
    魏百谷,〈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關係:合作與挑戰〉。《國際關係學報》,25期,2008年1月。
    羅振興,〈美國在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政策評析〉。《美國研究》,2005年第2期。
    (三)學術研討會
    施小霖,〈對中共能源形勢之探討〉,能源與大陸經濟發展學術座談會,中共研究雜誌社主辦,民國96年4月30日。
    傅仁坤,〈蒙古與中亞五國關係發展之探索〉,「當代蒙古與亞洲地緣關係」國際研討會,蒙藏委員會主辦,2003 年 9月。
    劉祥妹,〈中共石油能源策略-以中哈石油管線合作為例〉,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主辦,民國95年。
    (五)學位論文
    林時偉,〈胡錦濤與溫家寶執政下的中國石油外交〉。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論文,2000年。
    張智崴,「冷戰後中共地緣政治中的石油戰略」,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明輝,〈中國在中亞的地緣戰略研究〉。中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曾佑暉,〈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1991~2003〉。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超,〈中國的中亞戰略分析〉。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蔡忠誠,〈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鄭昇陽,〈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六)報紙
    《中哈輸油管一波三折背後裏海石油博弈的大國影子》,《瞭望東方》,6月6日訊。
    中國時報,民國98年2月2日,A2版。
    中國時報,民國98年2月9日,A9版。
    青年日報,民國97年9月7日,第2版。
    香港《文匯報》2005年6月7日。
    廖中華,《6200公里:裏海石油直輸鄭州》,《新世紀商報》,2003年10月13-19日。
    劉樹鐸,《中亞落子-中國海外能源力拓版圖》,《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12月13日。
    (七)網路資源
    李明,《中共在東北亞的能源戰略與外交》,http//:www3.nccu.edu.tw/~minglee/china_energy.
    《中國石油安全的重要戰略取向》,http://theory.people.com.cn.
    《中華百科全書》,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985&htm=02-038-0658 中亞.htm&lpage=1&cpage=1.
    《基維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A%9E.
    周鳳起,《對中國石油供應安全的再思考》,中國能源網,www.china5e.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03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0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7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