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48419      Online Users : 91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74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741


    Title: 南宋福建久喪不葬研究
    Authors: 徐欣宇
    Hsu, Hsin Yu
    Contributors: 劉祥光
    徐欣宇
    Hsu, Hsin Yu
    Keywords: 久喪不葬
    風水
    暫厝
    擇地
    funeral in Sung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09 15:36:16 (UTC+8)
    Abstract:   本文以宋代福建地區的久喪不葬行為作為探討主題,剖析宋人葬期延遲的行為在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福建地區喪期延遲的原因很多,首先,福建士大夫之家認為盛大儀式可展現其孝心,且認為舉辦道場法會可超渡死者,因此此地喜好大辦喪事。但貧士或貧宦之家無法負擔喪事經濟,便延遲下葬。第二,宋代風水理論日益複雜,擇地除講究「龍、穴、砂、水」、「五音利姓」等原則之外,還需挑選墓穴方向、適合時日。此時風水師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因為福建地區風水師彼此之間的相互競爭,互指他人為非,而喪家過於重視風水,導致無法選擇葬地,拖延時日。
      喪葬習俗的轉變反映因福建科舉考試競爭激烈,社會結構產生變化,社會階級變動比以前頻繁,喪家為了展示其地位及表現其孝心,將喪葬等級提升,改以盛大儀式表達孝心,不再採用古禮。此外,社會壓力的競爭使宋人尋求其他方式嘗試改變自身際遇,比如風水。
      面對這樣的情形,部分士大夫仍希望使用古禮,以維繫道德,避免誇耀之風,但大眾仍採用佛道儀式,要準時下葬仍有困難。政府則以勸導及社會救濟的手段來防治此行為的擴大,但成效不彰。久喪不葬之風無法根絕,主要和社會階級的轉變及風俗因素有關。我們透過久喪不葬,當可進一步理解宋代士大夫的道德價值及文化面貌。


    關鍵詞:久喪不葬、浮葬、暫厝、風水、擇地、宋代喪葬習俗
    Reference: 一、 專書
    (一)史料
    漢.班固,《前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丁特起,《靖康記聞》,台北:廣文出版社,1968。
    丁傳靖(主編),《宋人軼事彙編》,台北:源流文化,1982。
    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不著撰人,《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8。
    王之望,《漢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9冊。
    王明清,《揮塵後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8冊。
    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邁,《臞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8冊。
    方大棕,《鐵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8冊。
    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司馬氏書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63冊。
    ———,《書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2冊。
    ———,《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4冊。
    楊家駱(主編),《宋會要輯本》,台北:世界書局,1964。
    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5。
    ———,《家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2冊。
    ———,《朱子語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1冊。
    朱熹(編),《二程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8冊。
    朱松,《韋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3冊。
    江休復,《嘉祐雜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6冊。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李之彥,《東谷隨筆》,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
    李呂,《澹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2冊,
    李綱,《梁豁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5-1126冊。
    李之彥,《東谷隨筆》,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
    呂祖謙,《東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冊。
    呂南公,《灌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3冊。
    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何夢桂,《潛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周輝,《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林光朝,《艾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2冊。
    林之奇,《拙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0冊。
    林希越,《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5冊。
    林亦之,《網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9冊。
    范鎮,《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胡宏,《斐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7冊。
    范曄,《後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5冊。
    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4冊。
    袁采,《袁氏世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8冊。
    秦觀,《淮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5冊。
    徐景熹(修),《褔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67。
    徐元杰,《棋焚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1冊。
    徐經孫,《矩山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1冊。
    淡癡,《玉歷至寶鈔》,收入: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
    《三洞拾遺(六)》,合肥:黃山書社,2005。
    孫伯剛,《璚林國寶經》,收入: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
    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三)堪輿篇》,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
    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一)》,京都:中文,1982。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84冊。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1981。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
    館出版社,2003。
    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陳襄,《古靈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3冊。
    陳淵,《默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9冊。
    陳師道,《後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4冊。
    陳長方,《唯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9冊。
    陳淳,《北溪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8冊。
    陳伯泉,《江西出土墓志選篇》,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朱易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1997。
    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元幹,《蘆洲歸來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6冊。
    張耒,《柯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5冊。
    張守,《昆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7冊。
    張栻,《南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7冊。
    許翰,《襄陵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3冊。
    許景衡,《橫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7冊。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2004。
    陸游,《放翁家訓》〔叢書集成新編本〕第33冊,台北:新文豐。
    游酢,《游薦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1冊。
    程頤,《二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5冊。
    程顥、程頤(著),《程書分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黃仲元,《四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8冊。
    黃榦,《勉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8冊。
    黃公度,《知稼翁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9冊。
    黃裳,《演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0冊。
    黃庭堅,《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3冊。
    曾棗莊(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楊時,《龜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5冊。
    楊憶,《武夷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86冊。
    楊維德,《景祐六壬神定經》,台北:新文豐,1984。
    葉適,《水心文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鄒浩,《道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1冊。
    廖行之,《省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7冊。
    趙汝騰,《庸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1冊。
    趙汝愚,《歷代名臣奏議(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37冊。
    廖行之,《省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7冊。
    廖剛,《高峯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2冊。
    廖禹,《至寶經》,收入:婁11子匡,《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
    叢書.專號(3)堪輿篇》,台北:東方文化,1977。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鄭樵,《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0冊。
    樓鑰,《攻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3冊。
    劉爚,《雲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0冊。
    劉克莊,《後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0冊。
    ———,《後村大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劉永明(編),《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合肥:黃山書社,1995。
    劉劍道,《乘生秘寶經》,收入: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
    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三)堪輿篇》,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3冊。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鄭居中,《政和五禮新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47冊。
    蔡戡,《定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7冊。
    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蔡元定,《發微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8冊。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鄧肅,《枅榈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3冊。
    賴文俊,《催官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8冊。
    韓駒,《陵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3冊。
    謝和卿,《神寶經》,收入: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
    會民俗叢書專號(三)堪輿篇》,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
    ———,《天寶經》,收入: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
    會民俗叢書專號(三)堪輿篇》,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7。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文全集文集奏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羅從彥,《豫章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5冊。
    蘇轍,《欒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2冊。
    釋居簡,《字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3冊。
    顧寶田,《新譯儀禮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
    元‧陶宗儀,《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80冊。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明.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清‧郝玉麟,《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27冊。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114冊。
    (二)今人研究
    1.中文著作
    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編著),《北宋陝州漏澤園》,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台北:地景出版,1995。
    王銘銘,潘忠黨(主編),《中國風水:歷史與文化。象徵與社會:中
    國民間文化的探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于平(編),《中國歷代墓誌選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朱瑞熙、張邦煒(等著),《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98。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出版社,1986。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吳文良(主編),《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學院出版社,1957。
    ———,《泉州宗教石刻續篇》,北京:科學院出版社,1957。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
    文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6。
    李定信,《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板橋:稻鄉文化,1999。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洪金富,《遼宋夏金元五朝月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4。
    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七)》,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
    兪如雲(編),《宋史人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徐吉軍(等著),《中國喪葬禮俗》,江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長江流域的喪葬》,湖北:武漢教育出版社,2004。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
    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張覺明,《江南的風水流派》,台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2006。
    張其凡(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7。
    ———,《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梁超,《形勢研究》,香港: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出版,2003。
    陳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陳進國,《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程建軍,《中國風水羅盤》,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馮爾康,《去古人的庭園散步》,北京:中華書局,2005。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
    禾出版社,1997。
    葉驍軍(編),《中國墓葬研究文獻目錄》,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4。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上海:復旦大學,2006。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2003。
    福建省博物館(編),《福州南宋黃昇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2004。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1993。
    鄭培凱(主編),《宗教信仰與想像》,香港:城市大學,2007。
    鄭國棟、林勝利(編),《泉州道教》,廈門:鷺江出版社,1993。
    鄭振滿(等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2003。
    ———(等編),《福建宗教碑銘彙編:興化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95。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譚其驤,《歷史地理地圖集──宋遼金時期》,香港:三聯書店,1991。
    羅雋、何曉昕,《風水史》,台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6。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
    瀨川昌久,《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
    出版社,1999。
    2.外文著作
    渡邊欣雄(編),《風水論集》,東京:凱風社,1994。
    Hansen, Valerie. 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Haven.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Dieter Kuhn,ed., A Place for the Dead: An Archaeological Documentary
    on Graves and Tomb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Heidelberg:
    Ed.Forum,1996.
    ———, Burial in Song China.Heidelberg:Ed.Forum,1994.
    von Glahn,Richard,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4.
    二、 期刊論文
    丁雙雙、魏子任,〈論唐宋時期喪葬中的佛寺消費習俗〉,《河北學刊》,
    23:6(河北,2003.11),頁151-155。
    丁雙雙,〈唐宋時期民間喪葬消費習俗〉,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02。
    王夢鷗,〈陰陽五行家與星曆及占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43(台北,1971.11),1971,頁489-532。
    王德毅,〈宋代福建的史學〉,《文史哲學報》,52(台北,2006.06),
    頁143-174。
    文物參考資料編輯部,〈福州市發現宋代磚墓一座〉,《文物參考資料》,
    1(北京,1956.01),頁63-64。
    王曉,〈宋代漏澤園淺議〉,《中原文物》,6(河南,2002.02),頁72-75。
    王洪濤,〈泉州、南安發現宋代火葬墓〉,《文物》,3(北京,1975.03),
    頁77-78。
    王兆鵬,〈宋代的潤筆與宋代文學的商品化〉,《學術月刊》,9(武漢,
    2006.09),頁95-98。
    方豪,〈宋代佛教與遺骸之收瘞〉,《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
    報》,3(台北,1971.10),頁125-152。
    ———,〈金門出土宋墓買地券考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台
    北,1971.05),頁1-16。
    朱瑞熙,〈宋代的喪葬習俗〉,《學術月刊》,2(上海,1997.02),頁69-74。
    朱光亞,〈古今相地異同淺析〉,收入: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
    究(二)》(台北,地景企業公司,1995)。
    安國樓,〈朱熹的禮儀觀與朱子《家禮》〉,《鄭州大學學報》,38:1(河
    南,2005.01),頁143-146。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聯合月刊》,26(台北:聯經,
    1983),頁81-89。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汪寧生,〈古代特殊葬俗叢考〉,《故宮文物月刊》, 15:8(台北,
    1997.11),頁98-111。
    吳維庭,〈由《重校正地理新書》試建五姓擇地之操作體系〉,台中: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松弟,〈宋代東南沿海丘陵地區的經濟開發〉,收入:《北方移民與南
    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宋代福建人口研究〉,《中國史研究》,66(北京,1995.02),
    頁50-58。
    宋三平,〈宋代的墳庵與封建家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總52
    (廈門,1995.01),頁40-47。
    林忠幹,〈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1(福
    建,1990.01),頁50-54。
    ———,〈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5(北京,1992.05),頁456-463。
    泉州市博物館(編),〈晉江鐵灶山宋墓清理簡報〉,《福建文博》,3(福
    建,2007.09),頁42-44。
    徐苹芝,〈宋元時期的火葬〉,《文物參考資料》,9(北京,1956.09),
    頁21-26。
    徐曉望,〈論宋代福建經濟文化的歷史地位〉,《東南學術》,2(福建,
    2004.09),頁143-152。
    張永昇,〈宋代士庶人之喪葬禮俗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
    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家駒,〈中國社會中心的轉移〉,《食貨月刊》,2:11(台北,1935.11),
    頁478-493。
    張宏慧,〈宋代火葬考論〉,《許昌學院學報》,22:6(河南,2003.03),
    頁90-155。
    張邦煒、張敏,〈兩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2:3
    (四川,1995.07),頁97-103。
    張邦煒,〈兩宋時期的喪葬陋俗〉,《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4:3(四川,
    1997.07),頁100-106。
    張文崟,〈福建南平大風店口宋墓〉,《福建文博》,13(福建,1989.01),
    頁18-21。
    張家、徐冰,〈福建建縣甌水南宋元墓葬〉,《考古》,2(北京,1995.02),
    頁188-187。
    張家駒,〈中國社會中心的轉移〉,《食貨月刊》,2:11(台北,1935.11),
    頁478-493。
    張文,〈兩宋民間濟貧恤窮活動述論—兼談民間社會暨地方社會的興
    起〉,收入: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七)》(保定:河北
    大學出版社,2006),頁109-124。
    梁庚堯,〈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食貨月刊》,7:10(台
    北,1978.01),頁30-34。
    ———,〈劉爚雲莊集的版本及其真偽〉,《書目季刊》,8:2(台北,
    1974.09),頁29-36。
    陳進國,〈民間通書的流行與風水術的民俗化——以閩臺洪潮和通書為
    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4(台北,2002.10),頁195-230。
    ———,〈墳墓形制與風水信仰——福建與琉球(沖繩)的事例〉,《新世
    紀宗教研究》,4:1(台北,2005.09),頁2-54。
    ———,〈理性驅馳:風水信仰與士紳階層的人文抉擇——福建的案
    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7(台北,2005.07),頁1-91。
    ———,〈骨骸的替代物與祖先崇拜:福建的案例〉,《宗教哲學》,34
    (台北,2005.10),頁172-196。
    ———,〈考古材料所記錄的福建“買地卷”習俗〉,《民俗研究》,1
    (濟南,2006.01),頁165-184。
    陳建標、林長程,〈順昌宋墓出土青瓷家俱明器〉,《福建文博》,2(福
    建,1990.02),頁49-52。
    陳寅龍,〈浦城萬安宋墓〉,《福建文博》,1(福建,1988.01),頁34。
    ———,〈浦城宋墓清理簡報〉,《福建文博》,2(福建,1990.02),頁
    52-57。
    陳永好,〈漳州松柏山唐宋墓葬〉,《福建文博》,2(福建,2003.02),
    頁8-13。
    將樂縣博物館,〈將樂縣萬全鄉吳地宋墓〉,《福建文博》,47(福建,
    2004.02),頁37-38。
    ———,〈將樂縣水南鎮龍燈山宋墓〉,《福建文博》,47(福建,2004.02),頁39-41。
    黃敏枝,〈宋代的功德墳寺〉,《食貨月刊》,15:9(台北,1986.04),頁
    395-434。
    ———,〈宋代福建路的寺院與社會〉,《思與言》,16:4,(台北, 1978.11),頁1-30。
    黃清連,〈享鬼與祀神——紙錢和唐人信仰〉,收入:蒲慕州(編),《鬼
    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測寫》,頁175-220。
    黃純怡,〈宋代的喪期問題——以墓誌銘資料為主的探討〉,《宋代石刻
    史料的研析及其應用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宋代史料研
    讀會主辦,“宋代石刻史料的研析及其應用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2006.12.09,頁209-226。
    黃漢傑,〈福建邵武縣接龍頭發現宋墓〉,《考古簡訊》,6(北京
    ,1957.01),頁64-65。
    程民生,〈略論宋代地域文化〉,收入:中國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主編),
    《中國古代史(二)》,6(北京,1995.06),頁7-23。
    曾凡,〈福建連江宋墓清理簡報〉,《考古》,23(北京,1958.05),頁
    27-30。
    ———,〈福建順昌大坪林場宋墓〉,《文物》,8(北京,1983.08),頁
    35-39。
    傅宋良、傅喚民,〈邵武四郡宋墓清理簡報〉,《福建文博》,1(福建,
    1991.01),頁67-71。
    順昌縣文管會(編),〈福建順昌縣北宋墓清理簡報〉,《考古》,3(北
    京,1987.03),頁238-241。
    董作賓,〈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大陸雜誌》,3:12(台北,1951.12),
    頁26-36。
    葉文程,〈廈門島首次發現宋代火葬遺物〉,《文物參考資料》,89(北
    京,1958.01),頁82。
    葉春榮,〈風水與報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台北,
    2000.06),頁233-256。
    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術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
    《四川文物》,3(四川,1999.03),頁82-86。
    福建省博物館(編),〈福建邵武沿山宋墓〉,《考古》,5(北京,1981.10),
    頁429-408。
    ———,〈福建尤溪宋代壁畫墓〉,《文物》,6(北京,1985.06),頁43-44、
    54。
    ———,〈福建福州郊區清理南宋朱著墓〉,《考古》,9(北京,1987.09),
    頁796-802。
    ———,〈福建尤溪梅仙宋代壁畫墓〉,《福建文博》,1=總62(福建,
    2008.01),頁3-14。
    ———,〈福州茶園山南宋許峻墓〉,《文物》,10=總473(福建,1995.10),頁21-33。
    趙愛玉,〈崇安出土宋墓文物〉,《福建文博》,13(福建,1989.01), 頁11-13。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62(台北,1993.04),頁623-675。
    ———,〈論中國古代墓葬形制〉,《國立大學文史哲學報》,37(台北,
    1989.12),頁1-47。
    鄭銘德,〈《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所見墓地相關問題〉,收入:宋代官箴 研讀會(主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頁251-265。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食貨月刊》,9:11(台北,1980.02),頁
    454-460。
    劉馨珺,〈爭山盜葬——唐宋墓田法令演變之探析〉,收入:高明士
    (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二)——家內秩序與國法》,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235-283。
    蔣義斌,〈宋代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戰場〉,收入:國際宋史研
    討會(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硏
    究所史學系出版,1988),頁613-628。
    韓桂華,〈墓誌銘中所見宋代官員歸葬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
    刊》,38(台北,2006.07),頁119-143。
    韓森,〈宋代的買地卷〉,收入: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
    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頁133-149。
    謝子源,〈閩侯縣懷安村的一座宋墓〉,《文物》,3=總137(北京,1962.03),頁59-60。
    羅時瑋,〈傳統中國人身體投射的風水環境-知識體系之文獻探討〉,
    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韓)李瑾明,〈兩宋時期福建地區的農村市場和農民生活〉,收入:
    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七)》(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6),頁91-108。
    Patricia Buckley Ebrey, “Sung Neo-Confucian Views on Geomancy,” in
    Irene Bloom and Joshua A. Fogel,eds., Meeting of Minds :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n Traditions of
    Thought: Essays in Honor of Wing-tsit Chan an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75-9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005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05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5311.pdf391KbAdobe PDF22008View/Open
    53005310.pdf491KbAdobe PDF22251View/Open
    53005309.pdf191KbAdobe PDF21094View/Open
    53005308.pdf456KbAdobe PDF21624View/Open
    53005307.pdf783KbAdobe PDF22182View/Open
    53005306.pdf917KbAdobe PDF24579View/Open
    53005305.pdf943KbAdobe PDF23032View/Open
    53005302.pdf122KbAdobe PDF21059View/Open
    53005304.pdf565KbAdobe PDF21657View/Open
    53005303.pdf118KbAdobe PDF21067View/Open
    53005301.pdf90KbAdobe PDF212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