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75961      Online Users : 6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896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969


    Title: 環境影響評估決定正當性與公信力強化之研究--以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運作為核心
    Authors: 陳錦芳
    Contributors: 董保城
    陳錦芳
    Keywords: 環境影響評估
    委員會
    判斷餘地
    公眾參與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0-04-24 15:44:04 (UTC+8)
    Abstract: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雖然在台灣已經實行了將近二十個年頭,由近來民眾對於政府或私人之開發行為,採取激情抗爭手段等「溢流」現象仍然屢見不鮮之情形,如近來的安坑掩埋場事件,從電視頻道的現場轉播中,可以發現二十個年頭雖然已經過去了,民眾對行政機關表達不滿的方式仍然如出一轍,由此可足認建構本制度之最大目的--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調和住民利益與政府或私人之開發利益--仍然有未竟之處,有檢討之必要。
    因此本文以作者親身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實務經驗,對照法制上建構本制度之規範目的與法理基礎,認為問題之核心,除了注重評估程序中公眾參與之途徑,以增加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之公信力外,應係在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的組織架構之下,如何在實體上作成最富正當性的評估決定,才是建立人民對環評制度信心之關鍵。
    職是,本文認為雖然環評委員會形式上屬於內部單位,但是其所為之行政行為已有可能影響人民法律上受保障的權益,參酌大法官釋字第462號的見解,應認為環評委員會為實質的行政機關。接著探討現行環評會之組織與委員的遴選規定,在民主原則、行政效能與行政效率的考量之下,是否有利於最適決定之過程,並提出改進之建議,即為修改環評法第三條使委員會融入全部或部分審查小組之建制精神。而委員會作成決定之理由,屬於判斷餘地之範疇,然就判斷餘地之適用界線尚未有定論之情形,導致委員會於審查時往往流於恣意判斷,並藉諸判斷餘地之保護傘避免司法審查之介入。因此本文認為即使劃分判斷餘地之界線仍然有其難度,至少在判斷瑕疵的認定上,司法不能再如現行實務般採取放任之態度,應就重大而明顯之瑕疵部分進行司法審查,俾使評估決定之正確性及可信度得以提升,也能加強人民對評估決定之信心。
    至於公眾參與之途徑,本文認為,我國的環評程序與公眾參與間的互斥程度,與公眾參與本身效力的強度成正比。因此,與效力最強的公民投票相較之下,採取較為溫和但是能夠有效拓展參與深度的公民諮詢委員會之模式,應該比較能夠達成最適參與的目標。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章節內容 5

    第二章 我國與美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現況 7
    第一節 我國環境影響評估之作業程序及其內涵 7
    第一項 環境影響評估作業程序 7
    (一)第一章 總則 9
    (二)第二章 評估、審查及監督 9
    (三)第三章 罰則 9
    (四)第四章 附則 10
    第二項 環境影響評估之內涵 10
    (一)適用對象與範圍 10
    (二)評估與審查基準 10
    (三)評估與審查程序 10
    (四)評估與審查效力 11
    第二節 美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介述 12
    第一項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法源之建立 12
    第一款 環境政策法 12
    第二款 環境品質委員會 13
    第三款 環境政策法執行規則 15
    第四款 環境影響評估之標的 15
    第二項 從事環境影響評估之主體 16
    第三項 美國學界對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檢討 17
    第一款 肯定的評價 17
    第二款 質疑的聲浪 18
    第一目 早期的質疑 18
    第二目 近期之質疑 18
    第四項 美國實務的檢討 20
    第一款 前言 20
    第二款 環境影響說明書之內容與篇幅 21
    第三款 替代性方案之分析 22
    第四款 公眾參與 22
    第三節 小結—美國實務之發展對我國之影響與借鏡 23

    第三章 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於組織法上之探討 24
    第一節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之性質 24
    第一項 屬於行政組織 24
    第二項 屬於公法組織 24
    第三項 屬於行政機關或內部單位? 25
    第二節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之架構 26
    第一項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組織之方式 26
    第一款 法源依據 26
    第二款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之選任 27
    第二項 委員會中之「委員會」--專案小組之設置 28
    第三項 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審查之議決程序 29
    第三節 行政組織發展之趨勢 29
    第一項 行政組織之目的在於正確行政決定之作成 29
    第二項 行政組織之再塑 30
    第一款 傳統組織效能之質疑 30
    第二款 組織再塑之必要性 30
    第三款 行政委員會之設立 31
    第三項 建構正當行政組織應考量之因素 32
    第一款 民主原則 32
    第一目 民主原則之意義 32
    第二目 民主原則與行政機關之關聯 32
    第二款 行政效能之考量 34
    第一目 行政效能之意涵 34
    第二目 行政效能要求之依據 35
    第三目 行政效能要求之實踐 36
    第三款 行政效率之考量 37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組織之再構 38
    第一項 組織再構之著眼點 38
    第一款 自民主原則之考量 38
    第二款 自行政效能之考量 40
    第三款 自行政效率之考量 41
    第二項 小結—委員會設計方向之可能 42
    第一款 委員會朝「專案小組化」之方向為設計 42
    第二款 委員會朝「分區小組」化之方向為設計 43
    第三款 委員會朝「部分固定、部分彈性」之方向來設計 43

    第四章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之審查與判斷餘地理論之適用 45
    第一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 45
    第一項 「確定性法律概念」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判斷 45
    第二項 承認判斷餘地存在之基礎 45
    第三項 德國有關判斷餘地之學說 48
    第一款 Bachof 的判斷餘地理論 48
    第二款 Carl Hermann Ule 的接受可能性理論 49
    第三款 Wolff 的估測特權理論 49
    第四款 規範授權理論 49
    第四項 判斷餘地存在之範圍 50
    第一款 德國學說與實務之見解 50
    第二款 我國學說與實務之見解 50
    第一目 高度屬人性之判斷 51
    第二目 獨立的專家及委員會作成的評價決定 51
    第三目 預測決定 51
    第四目 高度專業技術性與政策性之規定 51
    第二節 美國就環境影響評估之實務見解 51
    第一項 前言 51
    第二項 聯邦最高法院的見解 52
    第三項 美國實務見解的評析—何以行政機關大獲全勝 55
    第一款 前言 55
    第二款 由法條文義解釋而論 55
    第三款 保持法律賦予行政機關義務的可行性 56
    第四款 行政法概念引用的不得不然 57
    第五款 最高法院拒絕為實質審查 58
    第六款 小結 59
    第三節 我國於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中引用判斷餘地之探討 59
    第一項 引用判斷餘地的必要性 59
    第一款 環境保護之專業性 59
    第二款 環境影響之高度未知性 60
    第三款 達成預防原則之要求 60
    第二項 我國司法實務就判斷餘地之見解 61
    第一款 前言 61
    第二款 釋字第319號解釋 61
    第三款 釋字第462號解釋 62
    第四款 釋字第553號解釋 62
    第三項 實務運作上可能構成判斷瑕疵情形之檢討 64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估之公眾參與 67
    第一節 意義、理論基礎與現狀 67
    第一項 公眾參與之意義與功能 67
    第一款 公眾參與之意義 67
    第二款 公眾參與之功能 67
    第一目 前言 67
    第二目 尋求正當妥適的評估決定 67
    第三目 爭端解決途徑之發見 68
    第四目 提昇環境教育之水準 69
    第二項 公眾參與之模式 69
    第一款 陳述意見 69
    第二款 聽證 69
    第三款 參與決定 72
    第四款 公告與評論 72
    第五款 協商式規則訂定 73
    第六款 公民諮詢團體 74
    第七款 公民投票 76
    第三項 我國在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中就公眾參與之規定 77
    第一款 前言 77
    第二款 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階段 77
    第三款 環境影響評估範疇界定 (Scoping)階段 78
    第四款 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階段 78
    第二節 美國就擴大公眾參與之努力 79
    第一項 問題背景 79
    第二項 環境正義之內涵 80
    第三項 柯林頓總統的行政命令 80
    第四項 有助達成環境正義的參與方式 81
    第一款 社區影響評估(Community Impact Statement) 81
    第二款 社區工作團體(Community Working Groups) 81
    第三節 環評委員會與公眾參與互斥程度和參與強度成正比 82
    第四節 個案探討—以拜耳案為例 83
    第一項 前言 83
    第二項 從人民基本權利保障角度觀察 84
    第三項 比例原則之觀察 85
    第一款 參與方式之適當性 85
    第二款 參與方式之必要性 85
    第三款 參與方式之狹義比例性 86
    第四項 從民主原則觀察 86

    第六章 結論 88
    第一節 加強環評資訊之揭露 88
    第二節 環評委員組成彈性化 88
    第三節 專責機構加強監督,彌補法院專業審查侷限性 89
    第四節 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監督委員會之運作 90

    參考文獻 91
    一、中文部分 91
    二、英文部分 94

    附錄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專案小組初審會議作業要點
    "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王健瑞,論環境影響評估於公民投票制度之整合-從拜耳案談起,東吳法研所碩士論文,1999,頁25-27。
    王鴻濬,永續發展的意義與策略,環境工程會刊,第十七期,1998,頁87-96。
    王鴻濬,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公眾參與之設計與分析,中華林學季刊第三十四期,2001,頁74-75。
    台北縣政府工務局,台北縣山坡地開發建築管理手冊,2000,頁3-11。
    江岷欽、劉坤億合著,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初版,2000,頁22。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http://ivy2.epa.gov.tw/NSDN/ch/nsdn/history.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環境保護執行計畫,1999,頁 129-14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法之修正研究期末報告,第四章,頁4-1-4-24,2003。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八版,2003,頁132-134,173-183,576-578。
    吳信華,法治國家原則(一),月旦法學第四十六期,1999,頁6-7。
    Counci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dernizing NEPA Implementation(the Task Force report), 2003 September, Chapter 6.1.1-6.5, http://ceq.eh.doe.gov/ntf/report/htmltoc.html.
    D. Lenny, The Case for Fund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28 Admini. L. Rev. 483(1976), p.484.
    Daniel A. Farber, Disdain for 17-Year-Old Statute Evident in High Court`s Rulings, Nat`l L.J.(1987), p. 20.
    DC Shilton, Is The Supreme Court Hostile To NEPA? Som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A 12-0 Record, 20 Env. L. 551(1990), p.p.551-564.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Policies and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91), p.p. 8-24,.
    Frank F. Skill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Legal Framework (1981), p.23.
    Frank P. Grad , Treatise on Environmental Law(1980), p.p.9-153.
    Frederick R. Anders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Law and Policy(1999) , p.p.791-792.
    Glen O.Robinson , etc.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1993) , p.p.158-168.
    J. Andy Soesilo & Stephanie R. Wilson, Site Remedi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7), p.365.
    Kai N. Lee, Compass and Gyroscope: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Politics for the Environment (1993) , p.103.
    Jody Freema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45 UCLA L. Rev. 1(1997), pp.21- 33.
    John C. Duncan Jr., Multicultural Participation in the Public Hearing Process: Some Theoretical, Pragmatical, and Analeptical Considerations, 24 Colum. J. Envtl. L. 169(1999), p.178.
    John S. Applegate, Beyond the Usual Suspects: The Use of Citizens Advisory Boards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73 Ind. L.J. 903(1998), p.p.907-921.
    John Sinclair & Alan Diduck, Public Education: An Undervalued Compon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ublic Involvement Process, 15 Envtl. Impact Assess. Rev. 219(1995), p.229.
    Jon Rainwater & Susan Stephenson, Too Late in the Game: How Ballot Measures Undercut CEQA, 28 Golden Gate U. L. Rev. 399, p.p.402-403.
    Joseph L. Sax, The (Unhappy) Truth about NEPA, 26 Oklahoma L. Rev. 239 (1973).
    Julian N. Eule, Judicial Review of Direct Democracy, Yale Law Journal Vol.99 (1990), p.1503.
    Larry W. Canter,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cientific Uncertaint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Solving (1996), p.312-313.
    Mandelker , NEPA and Litigation(1992) , p.p.12-13.
    Melanie E. Kleiss , NEPA and Scientific Uncertainty : Us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o Bridge the Gap, 87 Minnesota Law Review 1215(2003) , p.1222。
    Mikesell, R.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ility at the project and program level”. in R. Goodland and V. Edmundson, e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4), p.p. 20-25.
    Ortwin Ren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Hazard Management :The Use of Citizen Panels in the U.S. ,2 Risk 197(1991), p.p.208-11.
    Peter N. Davis, Class Notes of Environmental Law(1990),p.354.
    Richard N.L. Andrew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 An Agenda for the Future. 10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461(1990), pp. 461-64.
    Robert D. Bull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r All: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9 Journal Environmental Law & Litigation. 281(1994), p.307.
    Robert W. Collin & Robin Morris Collin, The Role of Communities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Communities Speaking for Themselves, 13 J. Envtl. L. & Litig. 37(1998), p.86.
    李建良,法律制度與社會控制:法制國家中法律控制能力及其界限問題之初探,收於政治制度,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頁64。
    Rodgers, A Hard Look at Vermont Yankee: Environmental Law Under Close Scrutiny, 67 GEO. L.J. 699 (1979), p.718-19.
    Sara Pirk, Expan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Justice Methods, Legislation, Litigation and Beyo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Litigation(2002) , p.p.207-236.
    Strycker`s Bay Neighborhood Council, Inc. v. Karlen, 444 U.S. 223(1980) , pp 227-228.
    Stuard Langt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1978), p.16.
    The World Commissio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 Our Common Future(1987), http://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DS=A/42/427&Lang=E.
    Turpin v. Merrell Dow Pharm. Inc., 6th Cir., 959 F.2d 1349(1992), 1357。
    Yost, Streamlining NEPA--An Environmental Success Story, 9 B.C. ENVTL. AFF. L. REV. 507(1982), p.509.
    李建良,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月旦法學,第一百零四期,2004,頁31-57。
    李英毅,核電廠設立程序之公眾參與,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1997,頁1530。
    李國雄,我國的修憲過程與政治改革: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理論與政策,第十一卷第四期,1997,頁51-69。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初版,1997,頁228。
    法治斌,人權保障與司法審查—憲法專論(二),初版,1994,頁345-347。
    孟祥森譯,西雅圖酋長著(艾利•吉福特等編),雙月書屋有限公司,1998,頁172。
    林秀蓮,行政程序法有關聽證制度之檢討,聽證制度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13。
    林明鏘,行政命令之聽證程序-以全民健保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為例,聽證制度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10。
    林明鏘,評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第三期,1999,頁112-113。
    林明鏘,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收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997,頁1475-1477。
    林騰鷂,行政法總論,頁83,初版,1999。
    邱昌泰,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初版,1995,頁374。
    邱昌泰,建構三E導向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政府再造運動的省思,環境工程會刊,第十卷第一期,1999,頁31-44。
    施鴻志、周士雄、鄭伊峻,環境影響評估與開發許可相關審議機制建構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一期,1998,頁237。
    翁岳生,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餘地與獨占事業之認定,收於氏著,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十一版,1990,頁102。
    張四立,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政策分析的新課題,公共政策學報,第十期,1988,頁34-52。
    張桐銳,從「判斷餘地」理論談司法審查的界限,憲政時代第二十卷第三期,1995,頁74-76。
    張錕盛,從權力分立論司法對行政行為之審查密度,中興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6,頁9以下。
    盛子龍,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具體化之司法審查密度,台大法研所博士論文,1998,頁129。
    許志雄、蔡茂寅、蔡宗珍、陳銘祥、周志宏合著,現代憲法論,初版,1999,頁293。
    許辰舟,行政決策之人民參與—參與模型之建構,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1,頁198。
    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四六二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第三期,1999,頁101。
    許宗力,行政程序的透明化與集中化,收於憲法與法治國行政,1999,頁342-349。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十一期,2003,頁64以下。
    許慶復、陳志華及黃錦堂,行政委員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1992,頁4。
    陳春生,行政上之預測決定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初版,1996,頁185-205。
    陳春生,行政裁量之研究,收於氏著,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頁146-155,初版,1996。
    陳敏,行政法總論,二版,2000,頁163-179,738-740。
    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二000上冊,2000,頁196-200。
    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影響,行政訴訟論文彙編第一輯,1998,頁70。
    陳愛娥,大法官憲法解釋權之界線—由功能法之觀點出發,憲政時代第二十四卷第三期,1998,頁179。
    陳愛娥,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教室,第五期,2003,頁68。
    湯德宗,大法官有關權力分立原則解釋案之研析,收於氏著,權力分立新論,初版,1998,頁141。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二000上冊,2000,頁804-805。
    湯德宗,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第五十五期,1999,頁159。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初版,1998,頁14-28。
    黃三榮,論環境影響評估法中之民眾參與,律師雜誌第260期,2001,頁30-31。
    黃光輝,國際環境影響評估發展趨勢,環境工程會刊,第二卷第七期,2001,頁64-67。
    黃光輝,範疇界定及綜合評估,環境影響評估訓練班第一週講義,環境保護署編,1999,頁5-6。
    黃光輝,環境影響評估法制,環境影響評估訓練班第一週講義,環境保護署編,1999,頁2-6。
    黃俊凱,環境行政之實效性確保,政大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頁13-14。
    黃昭元,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七卷第二期,1998,頁183-196。
    黃舒芃,行政權力管理醫療體制的民主正當性基礎—以台灣全民健保制度為中心,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9,頁120。
    黃舒芃,我國行政權民主正當性基礎的檢視—以德國公法釋義學對於行政權民主正當性概念的詮釋為借鏡,憲政時代,第二十五卷第二期,2000,頁66-80。
    黃錦堂,「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之釋義與評價,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研討會論文集,環境保護署編,2001,頁51-68。
    黃錦堂,行政程序法理念與重要釋義問題之研究,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中),頁409。
    黃錦堂,德國計畫裁決程序引進我國之研究,收於氏著,台灣地區環境法之研究,初版,1994,頁353。
    楊芳玲,論環境保護立法之基本原則,法律評論第五十八卷第八期,1992,頁5以下。
    葉俊榮,大量環境立法,收於氏著,前揭註194書,頁88-89。
    葉俊榮,政府再造與制度興革:以環境影響評估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三期,1999,頁11-23。
    葉俊榮,環境行政上的協商,收於氏著,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初版,1997,頁241-258。
    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初版,1993,頁198。
    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收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初版,1994,頁139-140。
    葉俊榮,環境影響評估「否決權制」的檢討:實現「實質環保機關」的可行性,環境影響評估意見交流會宣讀論文,1998。
    葉俊榮,環境影響評估的公共參與,收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初版,1993,頁197以下。
    董保城,行政計畫,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二000下冊,二版,2000,頁682-688。
    廖義男,計畫確定程序規範之探討-行政程序法立法中爭論之議題,台灣本土法學,第一期,1999,頁32-35。
    監察院糾正環保署濱南工業區案糾正案文,引自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topic/chigu/chigu0417.htm。
    劉宗勇,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比較與世界發展趨勢,環保月刊,第二卷第七期,2002,頁79。
    蔡秀卿,行政程序法制定的意義與課題,月旦法學第五十期,1999,頁26。
    蔡茂寅,行政程序法實用,二版,2001,頁369-370。
    鄭欽龍、古曉燕,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第三十二期,1999,頁79-89。
    二、英文部分
    A. L. Strong, D.R. Mandelker & E.D. Kelly, Property Rights and Takings, 62 J. Am. Planning Association 5(1996), p.8.
    Alan Gilp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Cutting Ed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3.
    Anne Shepherd, Beyond the Requirements: Impro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IA, 40 J. Envtl. Plan.& Mgmt. 725(1997), p.725.
    Bernd Hoznagel,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 The Newest Approach to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 Siting, 13 B.C. Envtl. Aff. L. Rev. 329(1986), p.346.
    Blumm,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5 Environmental Law & Planning Journal 179 (1988) , p.p.189-193.
    Bradley C. Karkkainen, Toward a Smarter NEPA: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102 Columbia L. Rev. 903 (2002), p.903-904
    Counci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emorandom(Subject: Approval of NEPA Task Force),2002 April, http://ceq.eh.doe.gov/ntf/20020410memo.html.
    Counci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emorandom(Subject: NEPA Task Force Report),2003 September, http://ceq.eh.doe.gov/ntf/20030929memo.pd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
    89651036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65103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0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