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1 (78%)
Visitors : 46059285      Online Users : 11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45


    Title: 張曉風散文研究
    Authors: 牟方芝
    Contributors: 陳芳明
    牟方芝
    Keywords: 張曉風
    現代文學
    散文理論
    散文
    雜文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0-04-24 17:15:39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成就,分析其作品的藝術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方法等。故能檢驗張曉風散文道路的實踐,呈現散文美學思維,標誌張曉風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要概述動機及目的,說明研究的必要性及預期成果。次要限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方法,最後回溯文獻,整理歷年研究成果。第二章為「張曉風與現代散文」,從張曉風個人生命史出發,探究一位東方文化及中國古典文學涵泳而出的女性,其創作生命如何與西方現代文藝交織而互為表□。其次尋索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並依不同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予以分期,以利後續的討論。另自1966年至今,張曉風散文創作歷程,正好為台灣散文史提供具體可觀的剖面,故以下二節,脈絡五四以來散文美學思維的流變,再觀察張曉風對散文體式的認同與超越,找出張曉風散文創作的「共相」及「殊相」。第三章為「散文與藝術的化境」,此處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張曉風散文的藝術性。張曉風敏銳的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樂於實驗現代語言的改造,詩歌意象的創新、戲劇臨場的表現及觀眾心理的引導,不僅形塑其獨特的美感樣態外亦使現代散文風貌多變。第四章為「散文與生命的對話」,探究張曉風的主體價值及生活面向,除了「信仰」及「中國」二大主軸外亦有個性的細緻描繪,故能於日常生活發現性靈及品味,哲理與趣情趣互見。尤其重要的是張曉風將關注的層面擴大,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參與現代進程,筆下多有生態變遷、現實政治,歷史文化的探討與反思,得見作者健旺飽滿的生命力。第五章為「散文理論及其實踐」,藉由張曉風認定的散文特質及散文編選,建構其散文美學思維。其次亦追踪其創作動機、創作期許及創作面向等,如何影響其散文書寫。最末則分析其書寫策略如何發揮散文的優越性而避免散文的侷限性。第六章為「結論」,經過以上各章宏觀映照及微觀的剖析,則不致空談散文的內涵及性質,也唯有對散文之藝術性及思想性有所發現後,才能正確評鑑張曉風開創的散文書寫,已從「人格」與「文格」建構起現代散文的藝術高度,具備文學史「典型」的意義。
    Reference: 一、 文本
    (一)張曉風散文作品
    《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書店 , 1966年
    《給你,瑩瑩》,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 1968年
    《愁鄉石》, 台北:晨鐘出版社 , 1971年
    《安全感》, 台北:靈聲光出版社 , 1973年
    《黑紗》,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5年
    《非非集》 ,台北:言心出版社 , 1976年
    《詩詩、晴晴與我》,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7年
    《如果你有一首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79年
    張寶琴等,《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梁錫華,《己見集》,香港:中國學社,1989年
    梅新主編,《永恆的桂冠》,台北:中央日報,1989
    梅遜,《散文欣賞(一)》,台北:大江出版社,1969年
    梅遜,《散文欣賞(二)》,台北:大江出版社,1970年
    郭明福,《琳瑯滿書目》,台北:爾雅,1985年
    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1994年
    陳幸蕙主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1986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步下紅毯之後》,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79年
    鹿憶鹿,《走看台灣九○年代散文》,台北:學生,1998年
    彭海瑩主編,《艾略特(T.S Eliot)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88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彭歌,《落月》,台北:遠景,1977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9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年
    黃國彬,《文學的欣賞》,台北:遠東,1986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
    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花之筆記》, 台北:道聲出版社 , 198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1976年
    維吉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2000 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2004年
    齊邦媛等,《評論十家》(第一集),台北:爾雅,199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1978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你還沒有愛過》, 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台北:爾雅,1985年
    薩依德,《鄉關何處》,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台北:萬卷樓,1999年
    瘂弦,《深淵》,台北:晨鐘,1970年
    (二)文學理論類
    collected in Hazard Adams edit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台北:雙葉書店,1979年
    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書局,1958年
    李春林,《東方意識流文學》,遼寧: 遼寧大學, 1987年
    《再生緣》,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2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駱駝,1987年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沈謙、 趙衛民、 張堂錡,《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空中大學,2000年
    季薇,《散文的藝術》,台北:學生,1975年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1979年
    季薇,《鉛筆屑》,台北:水芙蓉,197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 1987年
    林錫嘉編,《耕雲的手》,台北:金文,1981年
    邱言曦,《騁思樓隨筆》,台北:時報,1978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幽默五十三號》,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199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8年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1993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第二篇「現代散文」),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1986年
    郭紹虞,《漢語語法新探》(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陳浦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1992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1976年
    黃維樑,《清通與多姿--中文語法修辭論集》,台北:時報,1984年
    《給你》,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3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79年
    董崇選,《西洋散文的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鄭明娳,《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 ,199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三、散文選集
    《心繫》, 台北:百科出版社 , 1983年
    方杞編,《靈光照眼--當代哲理散文選》,台北:業強,1992年
    王文漪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天視,1979
    王藍、陳紀瀅、劉心皇等編,《六十年散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年選編委會,《中國現代文學年選--散文》,台北:巨人,1975年
    李豐楙主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長安,1985年
    季季主編,《一九八二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年
    林清玄編,《一九八三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4年
    林鍚嘉編,《七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2年
    林鍚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林鍚嘉編,《七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6年
    《三弦》,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林鍚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9年
    林鍚嘉編,《八十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2年
    林鍚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5年
    林鍚嘉編,《八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8年
    林黛嫚主編,《中副50年精選》(散文卷),台北:中央日報,1999年
    阿盛編,《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出版,1986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六》,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7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七》,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8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八》,台北:希代書版公司, 1989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八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0年
    《通菜與通婚》,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3年
    阿盛編,《海峽散文一九九○》,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91年
    柯慶明主編,《爾雅散文選》,台北:爾雅,2000年
    席慕蓉編,《九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3年
    秦賢次編,《梁遇春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秦賢次編,《陸蠡散文集》,台北:洪範,1979年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89年
    陳幸蕙編,《七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4年
    陳幸蕙編,《七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0年
    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7年
    陳義芝主編,《散文20家》(1978-1998),台北:九歌,1998年
    《我在》,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陳義芝編,《簷夢春雨--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讀》,台北:朱衣, 1994年(後更名為《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年)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0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1992年
    楊牧編,《中國近代散文選》,台北:洪範,1981年,頁6。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1984年
    廖玉蕙編,《八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1年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1983年
    齊益壽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台北:天視,1979年
    蕭蕭編,《七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5年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8年
    《鄉音千里》, 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 1984年
    蕭蕭編,《七十九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1年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4年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7年
    聯副編輯部,《聯副二十五年散文選》(1951-1976),台北:聯經,1976年
    聯副編輯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散文卷),台北:聯經,1981年
    簡媜主編,《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3年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9年
    簡媜主編,《八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6年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4年
    瘂弦、楊牧編,《劉半農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從你美麗的流域》,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8年
    瘂弦主編,《風格之誔生》,台北:幼獅,1970年
    瘂弦編,《朱湘文選》,台北:洪範,1977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鍾怡雯、周芬伶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四、學位論文
    石曉楓,《豐子愷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邱佩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琇禎,《朱自清及其散文》,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葉嘉文,《張曉風植物類散文鑑賞與教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玉想》,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0年
    蔡倩如,《王鼎鈞散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謝青雲,《張曉風戲劇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中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9年
    五、單篇論文
    王文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中國時報》,第8版,1985年03月15日。
    王堯,〈「美文」的「閑話」與「獨語」-關於現代散文話語的一種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1期,1998年9月。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7月號。
    羊子喬,〈散文作家需努力〉,《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8年4月25日。
    《我知道你是誰》,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4年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第225期,2003年7月號。
    余光中,〈另一種專業,文化教養--成語和格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E7版,2004年02月09日。
    余崇生,〈從鄉愁到現實—略論台灣現代散文風格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7期,1997年9月。
    余德慧,〈鄉愁的閱讀•惦念的哲學〉,《聯合報•讀書人專刊》,第41版,1995年5月18日。
    李瑞騰,〈略述1980年的中國散文〉,《文學與時代》,第7期,1982年5月。
    林淑貞,〈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1981-1990),《台灣文學觀察》,第4期,1991年1月。
    林慧文,〈現代散文的道理〉,《中國文藝》,第三卷第四期,1940年12月。
    林燿德,〈傳統之輪與前衛之軸--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貌〉,《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亮軒,〈文辭如水,一筆如舟--散文如是我觀〉,《自由青年》,第669、700期,1987年11-12月。
    施淑端,〈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施淑端親訪李昂〉,《新書月刊》,第十二期,1984 年9 月。
    《這杯咖啡的温度剛好》,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6年
    夏志清,〈夏志清談散文〉,《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01日。
    馬森,〈現代主義在台灣--二度西潮的美學導向〉,「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高大鵬,〈散文之道--散者文之,文者散之〉,《青年日報副刊》,1993年7月2日。
    張火慶,〈現代散文類型論試讀〉,《文訊》,第33期,1987年12月。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
    張堂錡,〈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1期,1997年6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02年11月。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張雙英,〈戰後台灣文學界的第一波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與新批評〉,「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6月7-8日,東海大學波錠廳。
    《你的側影好美》,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97年
    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談我們散文〉,《中外文學》,6卷1期,1977年6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號。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號。
    陳芳明,〈現代主義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期,2002年1月號。
    陳信元,〈台灣地區現代散文研究概論〉,《文訊》,第32期,1987年10月。
    陳雅玲,《商業週刊》,第861期2004年5月。
    游喚,〈古典散文與現代散文〉,《古典文學》,第5集,台北:學生,1983年。
    游喚,〈現代散文研究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示例〉,《中外文學》,18卷9期,1990年
    黃海,〈幻想世界的兼容並蓄〉,《自由時報•副刊》,92年9月14日。
    葉維廉,〈閒話散文藝術〉,《中外文學》,13卷8期,1985年01月。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0年5月。
    趙寧,〈我讀可叵〉,《中國時報》,第8版,1983年07月19日。
    齊邦媛,〈台灣文學與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一)•臺灣文學中的社會》,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6月。
    齊邦媛,〈行至人生的中途--「我在」中的曉風〉,《中國時報》,第8版,1984年9月24日。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第九期,2003年5月。
    劉正忠,〈詩化散文新論:漢語性與現代性〉,「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主辦,2003年10月25日(六)。
    鄭明娳,〈從大學生對散文的認識談一九八七散文現象〉,《聯合報•副刊》,第23版,1988年01月08日。
    鄭明娳,〈從半掩到大開的散文扇面--當前散文走向〉,《中國時報•開卷》,第42版,1994年7月28日。
    簡媜主講,魏可風記錄整理,〈許我一張散文臉〉,《聯合報•副刊》,第37版,2000年6月5日。
    顏元叔,〈單向與多向--散文語言與詩的語言〉,《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1970年04月
    (二)張曉風編選散文集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第2卷第1期,1973年6月。
    鍾麗慧,〈「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封德屏主編,文建會出版,1996年。
    六、工具書及其他
    文訊雜誌社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8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9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2000年
    文訊雜誌社編,《中國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文建會,2000年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建會,1985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新編》,台北,文建會,1995年
    《親親》,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柏楊主編,《中華民國文學年鑑1980》,台北:時報,1982年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台灣文學作家與作品目錄》,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
    張默、隱地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台北:爾雅,1994年
    陳信元主編,《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民81-84),台北:文建會,1999年
    《蜜蜜》,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有情人》,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有情天地》,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0年
    《錦繡天地好文章》, 台北:綜合月出版社 , 1981年
    《大地之歌》, 台北:大地出版社 , 1982年
    《第一篇詩--鳥之文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1983年
    《問題小說》, 台北:現代關係出版社 , 1984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 , 台北:巨人 , 1972年
    《九十年散文選》, 台北:爾雅出版社 , 2001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70-1989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 1989-2003 , 台北:九歌出版社 , 2003年
    二、研究專書
    (一)論述類
    De Man, 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from Charlotte Brontë to Doris Lessing. 1977. UK: Virago Press, 1999
    Lee T. Lemon與Marion J. Reis 合編,Russian Formalist Criticism Four Essays,U.S.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65
    Woolf, Virginia. Women and Writing. Ed. Michole Barret.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79
    子敏,《陌生的引力》,台北:純文學,1975年
    方祖燊,《散文理論叢集》,台北:文史哲,1999年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年
    王鼎鈞,《文學種籽》,台中:明道文藝,1982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2000年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第五冊•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
    余光中,《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台北:九歌,1996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1年
    余光中,《左手的繆思》,台北:時報,1970年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1977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時報,1984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1980年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2年
    吳魯芹,《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1979年
    宋冬陽(陳芳明)、《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林白,1988年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
    李瑞騰,《披文入情》,台北:蘭亭,1987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年
    李歐梵,《西潮的彼岸》,台北:時報,1975年
    杜十三,《愛情筆記》,台北:時報,1990年
    沈奇等,《評論十家》(第二集),台北:爾雅,1995年
    沈謙,《書本就像降落傘》,台北:黎明,1992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英國:牛津大學,1995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林文月,《午後的書房》,台北:洪範,1989年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林安梧主編,《海峽兩岸中國文化之未來展望》,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遠景,1976年
    林雙不,《散文運動場》,台北:蘭亭,1983年
    阿盛,《作家列傳》,台北:爾雅,1985年
    亮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台北:爾雅,2003年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台北:聯經,1998年
    封德屏主編,《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討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文建會出版,1996年
    思果,《看花集》,台北:大地,1977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二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9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1979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1985年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1973年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1974年
    孫維民,《所羅門與百合花》,台北:九歌,1998年
    徐學,《隔海說文》,福州:廈門大學,1988年
    馬森,《當代劇場的二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1991年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1978年
    張秀亞,《艾琳的日記》,台北:三民,1958年
    張秀亞,《愛的輕歌》,台北:論壇,1985年
    張系國,《快活林》,台北:遠景, 1981年
    張雪茵,《散文寫作與欣賞》,台北:學生,197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Description: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10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12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