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59044      Online Users : 10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51


    Title: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
    Authors: 黃淑恩
    Contributors: 廖棟樑
    黃淑恩
    Keywords: 唐摭言
    王定保
    唐代科舉
    士人風貌
    士人心境
    史化小說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0-04-24 17:23:05 (UTC+8)
    Abstract: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Reference: 一、古籍書目
    (一)《唐摭言》原典
    〔唐〕王定保,〔清〕蔣光煦校勘:《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王定保,姜漢樁譯:《新議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清〕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張海鵬:《學津討源》(江蘇廣陵:古籍出版,1990)
    〔明〕商濬輯:《稗海》(臺北:新興出版,1968)
    〔明〕陶宗儀:《說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二)古籍
    〔漢〕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4)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1978)
    〔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孔穎達疏:《孟子》《十三經注述》(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綽:《秦中歲時記》(國立中央圖書館所縮印室微膠,編號15226)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崔令欽:《新校教坊記》錄孫綮《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薛用弱:《集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印室微膠,編號9681)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王溥:《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1)
    〔宋〕朱熹集注:《四書》(臺北:世界書局,1977)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1978)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1996)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大立出版,198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源流文化出版,1983)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宋〕張載:《正蒙》(東京都:明德出版社,2000)
    〔宋〕曾慥:《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等奉敕編撰:《宋史》(臺北:中華學術院,1972)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臺北:木鐸出版,1982)
    〔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見《古本小說叢刊》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 : 大化書局,1977)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北京:中華出版,1993)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東方圖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徐松:《登科記考》(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梁廷楠:《南漢書考異》(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7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劉毓崧:《通義堂文集》(影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稽留山樵:《古今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目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
    二、近代專著
    (一)論文集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胡戢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七屆 》(臺北:華梵大
    學哲學系,2003)。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委會:《文史論文集──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二)文學史、筆記史、專題史類、文集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岑仲勉:《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中:文星書店,1966)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2000)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出版,2002)
    姜漢樁注譯:《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2000)
    崔際銀:《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韓愈著,顧嗣立補註:《昌黎先生詩集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三)科舉制度、科舉與文學類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舍,2004)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陳飛:《唐詩與科舉》(桂林市:漓江出版社,1996)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於《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臺北:正中書局,1974)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四)社會文化類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修訂版)(西北大學:西北大學出版,1996)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世愉:《中國歷代科舉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5)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臺北:遠流出版,2007)
    吳振明《醜陋中國人?──西方俗文化裡的中國人形象》(香港:創藝文化公司,1990)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
    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志文出版,1985)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臺北:東大發行,1997)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臺北:谷風出版,1987)
    高國藩:《敦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89)
    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南京:河南大學出版,1989)
    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楊波:《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五)敘事美學類
    江守義:《唐傳奇敘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1992)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1)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華倫‧韋勒克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1990)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
    三、單篇期刊
    (一)國內期刊
    李樹桐:〈唐代科舉制度與士風〉,《華岡學報》,第6期(民國59年2月),頁97-164。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上)〉,《東方雜誌》,21卷11期(民國77年5月),頁38-45。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下)〉,《東方雜誌》,21卷12期(民國77年6月),頁30-34。
    張慎言:〈唐人小說中透露出來的唐代文人生活〉,《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民國69
    年6月),頁125-135。
    黃惠菁:〈試論唐代文人二重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特色〉,《藝術學報》,第60期(民國86
    年6月),頁191-206。
    羅聯添:〈唐代文學史兩個問題的探討〉,《書目季刊》,11卷第3期(民國66年12月),
    頁11-22。
    龔鵬程:〈唐代的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15期(民國92年5月),頁183-200。
    (二)大陸期刊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涉〉(《文學遺產》1987年第5期)
    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辯證〉,《文史》,第25輯。
    王建平:〈唐代科舉的社會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
    期),頁83-89。
    李劍:〈科舉制對士林階層愛情生活的影響〉(《尋根》2005年第3期)
    吳在慶:〈《唐摭言》、《唐才子傳》所記李洞事蹟考〉,《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04期)。
    吳庚舜:〈關於唐代傳奇繁榮的原因〉(《文學研究期刊》第一冊)
    房銳:〈從《北夢瑣言》看晚唐重進士科之風氣〉(《唐都學刊》2005年9月第21卷5
    期)
    凌雲嵐:〈寫入殘篇總斷腸——《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類型及其文化模式〉(《中國文學
    研究》1998年第3期)
    袁維國:〈唐傳奇行卷說質疑──兼談唐代傳奇創作繁榮之原因〉(《唐代文學論叢》第
    五輯)
    許友根:〈唐代科舉科目考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程國賦:〈從小說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心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
    33卷第1期)
    程遂營:〈唐代文人政治理想的轉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頁32-41。
    黃永年:〈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唐研究》,(1999年12月)卷5,頁41-44。
    黃雲眉:〈讀陳寅恪先生論韓愈〉(《文史哲》1955年第8期)
    黃慶來:〈《唐摭言》〉,《文史知識》,(1983年第1期),頁37-41。
    董乃斌‧程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
    年第1期),頁51-56。
    溫原:〈唐人小說人物形象塑造藝術蠡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6期)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月)
    卷16第1期,頁20-23。
    寧稼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人格的變異——從《世說新語》到《儒林外史》〉(《南開學
    報》1997年第3期)
    趙國權‧孟業:〈權力、教育與思想世界—論唐代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思想世界的影
    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5卷第6期),頁130-134。
    蔡靜波‧黨大恩:〈試論唐五代筆記小說的敘事語言〉,《寧夏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
    5月第3期),頁146-150。
    劉心:〈賢者芳名落誰家—《唐摭言》所載《三賢論》「劉君」之考辨〉,《中國典籍與文
    化》,(2004年01期)。
    劉海峰:〈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2期),頁5-1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
    年3月第3卷第1期)。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月第27
    卷第2期),頁82-86。
    四、學位論文
    邱立玲:《唐摭言史料價值探微》(吉林:吉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燕玲:《足崖壑而志城闕:談唐代士人的真隱與假隱》(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胡正之:《中唐士人文化反省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俞炳甲:《唐人小說的寫作技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陳光榮:《唐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3912018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1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1201801.pdf46KbAdobe PDF21253View/Open
    91201802.pdf68KbAdobe PDF21184View/Open
    91201803.pdf79KbAdobe PDF21274View/Open
    91201804.pdf65KbAdobe PDF21342View/Open
    91201805.pdf201KbAdobe PDF21930View/Open
    91201806.pdf513KbAdobe PDF22558View/Open
    91201807.pdf678KbAdobe PDF22916View/Open
    91201808.pdf836KbAdobe PDF23425View/Open
    91201809.pdf788KbAdobe PDF22558View/Open
    91201810.pdf571KbAdobe PDF21639View/Open
    91201811.pdf262KbAdobe PDF21629View/Open
    91201812.pdf216KbAdobe PDF234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