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27/140876 (78%)
Visitors : 45969270      Online Users : 9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0


    Title: 趙岐《孟子章句》之思想研究
    Authors: 陳衍鈴
    Contributors: 林 啟 屏
    陳衍鈴
    Keywords: 趙岐
    孟子章句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0-04-24 17:35:33 (UTC+8)
    Abstract: 趙岐《孟子章句》作為現今流傳第一部《孟子》注釋,後世所給予的肯定多在其篤守章句、力通訓詁的成就上。然在義理思想方面,朱熹則批評趙岐「拙而不明」,陸象山亦言其:「文意多略」。宋明儒者的批評自有其特定的哲學立場及時代背景,以此論斷趙岐注《孟》的成就未盡公允。於此細繹《孟子章句》之思想內涵,可見趙岐在「善性說」以及「王道思想」上自成系統,且能兼顧對《孟子》的詮釋工作。本文藉「經典信仰者」、「經典詮釋者」、「政策執行者」三種角色理論,具體建構趙岐思想樣貌,俾使其價值獲得彰顯,還原其應有的學術地位。身為「經典信仰者」的趙岐,在人生路上踽踽獨行之時,以注《孟》完成他「經典詮釋者」的角色,並將理想寄託在「政策執行者」的假設性中,使得《孟子章句》成為一部用生命寫下的注解。藉著它,趙岐承擔了儒者心中的人間責任,也凸顯了以「成己成物」為最終目的的儒者終極性格。
    Reference: 一、古籍(趙岐專書立於前,其餘依經史子集排序)
    趙 岐:《三輔決錄》,收入黃奭:《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邢 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
    惠 棟:《穀梁古義》,臺北:新文豐,1989年
    王先謙:《前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
    陳 壽:《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
    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崔 述:《孟子事實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王 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8月
    朱 熹:《朱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33年
    陸象山:《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趙 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影印乾隆五十六年刊本,1960年
    劉 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6年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史研究室:《秦漢經濟思想史》,北京:中華
    書局,1989年7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6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10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9月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李明輝:《儒學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出版社,1967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1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20日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2月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保羅.里克爾:《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侯家駒:《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0月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中:中央出版社,1956年10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中央出版社,1959年12月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3月27日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198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2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正大出版社,1974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5年6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10月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6--周公.秦漢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月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3月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8月
    錢 穆:《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76年12月
    錢 穆:《中國史論集(上冊)》,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三、期刊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的文獻途徑〉,《鵝湖》,第11卷第1期,1985年7月
    李明輝:〈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收入氏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注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
    李傳印:〈歷史上尊孟與非孟思潮〉,《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10月第259期
    阮 元:〈孟子校勘記序〉,收入《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印書館影印清嘉慶20年江西南昌刊本,1955年
    杜維明:〈孟子:士的自覺〉,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杜 敏:《趙岐 朱熹《孟子》注釋傳意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慶彰:〈兩漢章句之學重探〉,收入氏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慶彰:〈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徐國榮:〈名士精神與漢魏之際孟子地位之浮沈〉,《孔孟月刊》,2001年6月第39卷第10期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陳啟雲:〈漢初「子學沒落、儒學獨尊」的思想史底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2卷,2003年2月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對舜的銓解為基點〉,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黃俊傑:〈Mencian Morality in a Political From : Chao Ch’i’s Commentary on the Mencius and Its Place in Later Han Scholarship〉,《漢學研究》,第1卷第1期,1983年6月
    黃俊傑:〈孟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6年6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式及其運用〉,收入楊儒賓等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黃俊傑:〈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收入氏著《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黃立人:〈兩漢時期孟子學發展概況——兼論孟子心性說對當代思想之影響〉,《博
    學》,第5卷,2007年1月
    張隆溪:〈代聖人立言:談評注對經文的制約〉,《中山人文學報》,第15卷,2001年12月
    勞 榦:〈漢代文化概述〉,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臺北:茂昌出版社,1989年1月
    錢 穆:〈中國智識份子〉,收入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上冊)》,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劉德明:〈焦循《孟子正義》之義理學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顧健民:〈孟子趙注和朱注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4912023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12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2301.pdf90KbAdobe PDF2886View/Open
    202302.pdf130KbAdobe PDF2749View/Open
    202303.pdf121KbAdobe PDF2772View/Open
    202304.pdf445KbAdobe PDF21808View/Open
    202305.pdf531KbAdobe PDF22244View/Open
    202306.pdf436KbAdobe PDF22081View/Open
    202307.pdf553KbAdobe PDF22307View/Open
    202308.pdf255KbAdobe PDF2995View/Open
    202309.pdf229KbAdobe PDF217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